作為一款國產遊戲,《聖女戰旗》顯得既傳統又另類。傳統表現在本作沿用了在當代近乎絕跡的回合制策略體裁,並以精緻的像素場景表達了對90年代的經典戰棋遊戲,諸如《火焰之紋章》《夢幻模擬戰》《皇家騎士團》等系列的敬意;另類則表現在身為一款獨立作品,遊戲並沒有追求主題的刻奇,反而取材晦澀的法國大革命來構築世界觀,似有幾分育碧那般在《刺客教條 大革命》裡極力還原真實巴黎的學究秉性。
基於這樣的原因,《聖女戰旗》的內容必然會與其故事背景,即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的法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如果我們以考察歷史的眼光去審視構成這部作品的諸多要素,便會發現其設計絕非出於單純的審美目的或是主觀式的靈光一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貼合了當年動盪的法國社會中日益萌發的近代化變革。
由遊戲立繪所見的法國服飾變遷
《聖女戰旗》的關注度有相當一部分源自遊戲立繪的華美。由於本作女性角色眾多,即使是她們身著的軍服也經過了藝術加工而極力彰顯出性徵,再加上“不厭其煩”的紐扣、緞帶、蕾絲等裝飾,足見製作組在畫面表現力層面的投入之深。事實上,遊戲發售後,很快就有人解包文件提取出了立繪在各大論壇分享,以作為學習和參考的對象。
當然,繪者的功力之外,17、18世紀的法國服飾,特別是女性服裝本身的考究程度,也是奪人眼球的要因。當代,人們提起時裝二字言必稱巴黎,殊不知這一傳統其實植根悠久;可以說在整個歐洲的近代歷史上,法國始終都行進在時裝潮流的最前沿。
17世紀的歐洲,在過去的幾百年當中經歷了裁剪技術的進化和思想上的文藝復興,最終形成了上輕下重、領口敞開的近代女裝範式。伴隨著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從該世紀中後期開始,歐洲進入了服裝史上的“法國風時代”。
法國風時代的服飾特色在於以宮廷文化為風向標。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取代了荷蘭成為了歐洲的製造業和商業中心,在其奉行的紡織業保護政策所構築的服裝產業基礎上,“太陽王”路易十四本人對於奢華藝術的追求使得當時的法國成為了世界的時尚中心。據說,當時每個月都會有裝滿時裝的“潘多拉盒子”從巴黎送往歐洲各地,作為大眾仿效的標杆;1672年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時裝雜誌——這些都令法國巴黎開始成為世界時裝的發源地。
該年代的宮廷男裝流行成排的紐扣、綬帶以及灰白的假髮作裝飾,宮廷女裝則大量使用束腰胸衣和裙撐不斷誇大上下身的比例差,試圖營造一種靜態的、宛如雕塑的美感。這種風格發展至路易十五時期,開始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對貴族地位與宮廷生活的追求而不斷普及開來,進而延續至路易十六時期。因此,即使遊戲劇情始於歷史上路易十六統治晚期,許多登場人物的服飾依舊保留著宮廷特有的奢華特徵。
同樣的,服飾的變革也始於路易十六時期,尤其是大革命以後。遊戲中這種服飾變化集中體現在沙龍女主人約瑟芬的形象設計之上,我們不難發現,相比皇室的服飾特徵,裙撐已經從前者身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輕便和素雅的裙裝,而這恰好也反映了大革命後民眾崇尚迴歸自然的著衣趨勢。
正如早年間的奢華服飾象徵著貴族崇高的地位,大革命後服飾的變遷也包含了大眾對於行將就木的封建制度的抵制。在這一變化中,啟蒙運動或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當時的法國社會,啟蒙運動的興盛以及由此而起的大革命,與服飾變遷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窗口,即近代法國獨有的沙龍文化。
由遊戲系統所見的法國沙龍文化
傳統戰棋遊戲常常被冠以“S·RPG”的簡稱,在於其包含了一定的角色扮演與養成要素,後者很多都是通過支線任務的形式來實現的,《聖女戰旗》也不例外。作為傳統RPG中提供支線任務的“工會”等設施的替代,本作貼合了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將18世紀法國獨有的沙龍文化引入到了遊戲當中。
當玩家扮演的主人公遠征他方時,會以書信的形式收到來自沙龍派發的任務;當玩家因劇情返回國內時,則又會接到親往沙龍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的邀請。無獨有偶,歷史上的法國沙龍也是重要的社交舞臺,它不僅促成了近代法國服飾文化的演變,還助長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蓬勃展開。
“沙龍”一詞源自意大利,原指客廳,在16世紀末傳入法國後,於17世紀很快演變為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社交活動的主要場所。對於宮廷生活的流連和對現實享樂的追求使當時的沙龍貴族們對自己的服飾煞費苦心,尤其是貴夫人們,長時間身居室內的日常生活和對展現自身地位的固有訴求敦促她們在裝扮自己上無所不用其極。
17世紀的沙龍也是法國近代文學與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喜好風雅的上流人士不惜重金“豢養”文人,並在沙龍聚會上相互探討藝術和進行即興創作,繼而引發了一股推崇思辨和理性的社會風氣,為後來啟蒙運動的繁盛提供了十足的文化基礎和交流平臺。
18世紀時,貴族勢力的衰落和政局的動盪導致沙龍活動的主體由文藝向政治領域遷移;在此間日益傳播的啟蒙思想可以說直接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到來。革命以後,林立的政治黨派同樣以沙龍為主要的活動據點。在《聖女戰旗》的沙龍支線中,為了解鎖商店中更多可購買的裝備和道具,玩家扮演的主人公需要在雅各賓派、斐揚派等各個政治勢力之間周旋,擴大自身所屬的馬爾梅松派的勢力。從中我們也不難窺見真實歷史上法國這一時期政治鬥爭的複雜和嚴酷。
法國沙龍文化的另一大特徵,在於它始終由女性主導;歷史上那些名留後世的沙龍,都不約而同地存在著一位才華橫溢、八面玲瓏的女主人。遊戲中取材自真實歷史人物的約瑟芬就是其最好體現。所以在17世紀到18世紀的轉變中,具有這一特徵的沙龍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女性高等教育方面的功能,從而促成了近代女性的自我覺醒。
由遊戲情節所見的近代女性覺醒
《聖女戰旗》顧名思義,遊戲情節圍繞擁有各異的特殊能力的“聖女”展開。製作組為此不僅杜撰了一位拿破崙·波拿巴的妹妹作為主人公,連歷史上以奢靡荒淫著稱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都被“洗白”成了正面角色。雖說刻意安排大量女性角色的登場似有“媚俗”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代女性崛起的先聲,的確是從這一時期的法國所發出的。
自古以來的男權社會,但凡婦女地位的提升,都離不開動盪的社會環境。由戰爭所導致的男女比例失調,往往會迫使女性作為勞動力的補充湧入社會各個部門,這就相應地提升了其社會地位;而社會地位的提升自然會致使女性謀求更多的政治經濟權益。之於18世紀的法國,這種情形更加深刻和複雜。
一方面是近代工業革命的影響。眾所周知,工業革命始於紡織領域,而紡織行業與彼時歐洲以法國執牛耳的時裝風潮相得益彰,故對於勞動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女性勞動者在紡織領域所展現出的心靈手巧令時人不斷改變著對該群體的看法;再者,出於機器生產本身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女性也開始同男性一樣,擁有了享受初級教育的權利。
另一方面則是上一節所說的沙龍文化的影響。17世紀的沙龍給予了平民階層躋身上流社會的通道,因而許多女性自幼就會專門接受相關的文化和社交教育。18世紀的沙龍,由於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和以女性為主導的特徵,令許多懷有遠大抱負的資產階級新女性積極投身於政治變革當中,使沙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婦女解放運動的預演廳”。
據當代歷史學者的論述,17世紀沙龍女人對於文藝的創作權、審美權以及對自身幸福的追求(即躋身上流社會),與18世紀沙龍女人對政治權利的嚮往,完全可以視作近代女權主義的濫觴,哪怕後者直到19世紀中期才真正開展相關的運動。
因此,遊戲中活躍在戰場乃至各個社會領域的“聖女”形象,絕不侷限於一種誇大的憑空杜撰,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可以稱得上是近代法國女性崛起的藝術化寫照。
結語
《聖女戰旗》的三個關鍵詞互為依託,共同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儘管是藝術化了的大革命時期法國社會的掠影,展現出了不同於當代多以奇思妙想的架空世界為主題的獨立遊戲的厚重感,不失為一種大膽而又令人欣喜的嘗試。
誠然,遊戲本身遲緩的回合制模式和相對複雜的系統架構也許早已不符合如今追求快餐化的市場需求,但其雅緻的畫面風格和沉浸式的遊戲體驗相信已足以值回票價,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