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腐敗的我,遇見了世界之外的少女,這是故事的開始。
早就參加了眾籌了,但最開始沒時間玩,現在才開始玩。
可選選項的吐槽很有意思,像是普通人真實會做出的選擇,哲學概念也挺有趣的,雖然不知道怎麼進了壞結局有點糟心。
我玩的時候基本邊玩邊樂,文案中的符號學和哲學內容像是平時和哲學愛好者網友的玩梗內容,按10分制,我可以打出8.7分左右,拋開我的個人愛好,算7.6分。
當然作為遊戲,我可以認為作者是有想法想要做出一部存在主義視覺小說的,但表現效果並不好,作者飛快拋出一個個複雜的概念,將完全不懂這一方面的玩家砸得頭暈眼花,只能望著莉莉絲的美圖發呆。
莉莉絲可愛捏
這是一部短篇小說,能講好一個主題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顯然作者的野心讓它承載了太多東西,於是變成滿地碎片,我有點想起了1999的1.1版本了。
玩劇情向遊戲應該是這樣的,我們見證一顆種子落在怎樣的土壤,看它如何掙扎著破土生長,目睹它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實,那凝聚了它一切生命痕跡的果實才能真正落在玩家手上,沒有土壤而直接傳遞概念的果實,就像扔蘋果砸我們玩家頭上指望誰能當牛頓的後繼者,不過牛頓自己記述也是說蘋果並沒有砸他頭上,他只是看見了蘋果下落。
此處應有圖,但牛頓不是美少女就不放了doge,放張APPLe的。
嗯,單論劇本臺詞而言,如果這是寫作文,或許能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但這是遊戲,不是把概念堆在一起就可以的,很多部分可以展開講得更細一點更容易讓人明白的,卻沒有這麼做,如學者的自由觀,可能是篇幅限制。
再比如他人即地獄的概念,它的提出者薩特也花了不少篇幅來切實傳達了這一概念。
作者當老師在遊戲中努力用簡單的例子打比方講哲學,滿臉茫然的玩家:你幹什麼?我是來玩遊戲的,於是只能大吼一聲,向……啊,走錯片場了。
薩特本人也切實解釋過這一概念,他並不是悲觀地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的,無法改變的,而是在說,如果人之間的關係被破壞,被扭曲,那麼他人只能是地獄,這個遊戲被差評並不冤,因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繫已經被毀壞,不只是眾籌的情況,還有作者的劇本設計。
劇本作者既然決定從存在主義的世界走出來做遊戲,那就應該在砸碎理解之壁上下更深的功夫,我曾看過寫作的書說,作者應該把自己在故事中隱藏起來,在遊戲裡,劇本作者的存在感有點過於強烈了。
不管如何故事是首要的,傳遞觀點可以是目的,但不是手段,用觀點作手段再以傳遞觀點為目的,可能只會一片破碎。
希望作者不是這個想法
反正如果劇本作者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講故事能力,再使用一樣的畫師,下一部賣貴點我也會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