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開始,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或多或少會重男輕女。特別在古代中國,女子的地位明顯不如男人。所謂“在家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古代女子必須遵從的社會行為規範。連主張眾生平等的佛經裡都說,女子要修佛,首先要修成男兒身。在這樣濃重的男尊女卑氛圍之下,觀音菩薩由男身化為女相,這背後的有什麼原因呢?
觀音菩薩是人人皆知的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前期,觀音菩薩一直都是男身。《華嚴經》上還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可見觀音菩薩是一個猛男。隋唐時開始,觀音菩薩的“劫難”便開始了。首先,觀音菩薩被迫改了名。菩薩原名“觀世音”,由於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諱”,不得不向人間權勢稍做些讓步。把中間的“世”字略去,成為人們熟知的“觀音”。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很多的。像廣寒仙子嫦娥原名“姮娥”,也是犯了漢文帝劉恆的諱,不得不改名嫦娥。
菩薩改名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畢竟不是說相聲的,不靠藝名吃飯。但隋唐以來,觀音菩薩連性別也改了。再也不是“勇猛丈夫”,而多以女相現世。這大約也是因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大概是由於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而女性能更好地體現這些特點。因此觀音菩薩順應群眾的呼喚,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以女相示人。
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佛教的傳播,需要一尊女性菩薩的出現。佛教在中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已經非常興盛。隋文帝楊堅小時是被尼姑帶大,因此特別崇佛。楊堅小名那羅延是佛教金剛力士的意思。他的老婆獨孤皇后的小名“伽羅”也是梵語,意思是沉香木。武則天更自稱是彌勒佛轉世,大力推廣佛教。佛教流傳越廣,信徒越來越多,特別是女性信眾也有很大的增加。女子能修成佛嗎?為了解答好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樹立一尊女性“偶象”。而觀音菩薩恰好又是最佳的選擇,從此男性觀自在,變成了老百姓熟悉的救苦救難的女性觀音。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在人類靈魂深處的潛意識中,認為能夠給自己救苦救難的大概只有“母親”這一角色,因此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化身為女相。《聊齋志異》中有一篇《菱角》,講的是書生胡大成的母親信佛,因此胡大成一見到觀音祠便進去叩拜。後來遭遇亂兵,胡大成與家人失去了聯繫。煢煢孑立的胡大成在一個集市上碰到了一個奇怪的老太太。這老太太四五十歲年經,看來是經過兵亂,一個人活不下去,只好賣身。不過,老太太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能給別人做奴做僕,賣身給別人當媽還可以。市場上的人都鬨笑著說,“這老太婆是個瘋子。哪有人會給自己買個媽?”只有胡大成看著老太太,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於是花錢買了下來。胡大成真的將老太太當自己的母親看待,而他也在老太太的幫助之下,不但和妻子母親完聚,而且過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原來這個老太太便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胡大成一家心誠,故而下凡救這一家子出了苦難。
化成女相之後的觀音菩薩,再兼一些其它的職能便頗為方便了。例如送子觀音,老百姓禮拜送子觀音,便可求得子嗣。要知道古代中國的傳統道德最講孝道,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通過送子觀音這一偶像的設立,為佛教贏得了不少的善男信女。並且女性化的送子神祇,比那些男性送子神祇要來得自然、可信、可親。這個便是“女相”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