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地方刮起了大风,打开气象图,才知道“风”的背后,有故事。
你以为风是“刮”的?其实,它是“导”的。大气中的500百帕等压面,也就是海拔5500米处,那天出现了一个大写加粗的“V”型结构。
这是冷空气在西风带中逆行的证据。正常该往东走的风,突然转头往南走,再被青藏高原“撞”回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折弯——结果,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冷涡系统。

说白了,大气中出现了一个“反转气流 + 空中漩涡”的组合技。
如果你以为风就是风,那你低估它了。
冷涡其实是高空的“气压旋涡”,和地面的台风不同,但威力,不容小觑。它不光冷,而且重——就像一整层冷气团从天而降,直接砸在了北方上空。
而偏偏,前几天还在升温。4月10日,北方有些地方最高气温飙到27℃,地面暖气团“膨胀”,空气密度骤降。这就是典型的“锋前增温效应”。
结果呢?
冷涡在高空疯狂旋转,暖空气在地面挣扎上升,两者一碰——气压差陡然拉满,高速风暴就此启动。
更离谱的是,这次的气压差,达到了15百帕/百公里的水平,几乎快赶上台风眼外围的压强变化了。暴力风,挡都挡不住。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事可能不是偶发事件。
过去北方的春天,风沙是老生常谈,但达到风灾级别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可这几年,极端天气频率在上升。
升温——突冷——气压差加大——高空扰动加强——风来得快,来得狠,防不胜防。
冷涡,原本只是西风带的常见涡旋,但现在却具备了“类台风”的攻击力。
不是说它变了,而是整个气候系统正在变。
科学家现在谈气候,不再谈变暖三个字,而说变化。因为气温的波动不只是变热,还有“极热之后的极冷”、“高压接着低压”、“无风之后爆风”。
你以为是小概率?现在是新常态。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朝慕斯 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