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地方颳起了大風,打開氣象圖,才知道“風”的背後,有故事。
你以為風是“刮”的?其實,它是“導”的。大氣中的500百帕等壓面,也就是海拔5500米處,那天出現了一個大寫加粗的“V”型結構。
這是冷空氣在西風帶中逆行的證據。正常該往東走的風,突然轉頭往南走,再被青藏高原“撞”回來,形成一個巨大的折彎——結果,就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冷渦系統。

說白了,大氣中出現了一個“反轉氣流 + 空中漩渦”的組合技。
如果你以為風就是風,那你低估它了。
冷渦其實是高空的“氣壓旋渦”,和地面的颱風不同,但威力,不容小覷。它不光冷,而且重——就像一整層冷氣團從天而降,直接砸在了北方上空。
而偏偏,前幾天還在升溫。4月10日,北方有些地方最高氣溫飆到27℃,地面暖氣團“膨脹”,空氣密度驟降。這就是典型的“鋒前增溫效應”。
結果呢?
冷渦在高空瘋狂旋轉,暖空氣在地面掙扎上升,兩者一碰——氣壓差陡然拉滿,高速風暴就此啟動。
更離譜的是,這次的氣壓差,達到了15百帕/百公里的水平,幾乎快趕上颱風眼外圍的壓強變化了。暴力風,擋都擋不住。

更讓人不安的,是這事可能不是偶發事件。
過去北方的春天,風沙是老生常談,但達到風災級別的情況,其實並不多。可這幾年,極端天氣頻率在上升。
升溫——突冷——氣壓差加大——高空擾動加強——風來得快,來得狠,防不勝防。
冷渦,原本只是西風帶的常見渦旋,但現在卻具備了“類颱風”的攻擊力。
不是說它變了,而是整個氣候系統正在變。
科學家現在談氣候,不再談變暖三個字,而說變化。因為氣溫的波動不只是變熱,還有“極熱之後的極冷”、“高壓接著低壓”、“無風之後爆風”。
你以為是小概率?現在是新常態。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朝慕斯 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