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盤根功(樁功)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5-08 11:11:36 作者:武宗藏書閣長老 Language

形意拳起落鑽崩處·五行任縱橫

以武學打開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無懦夫

盤根功主要分為六個動作,即豎、橫、升、降、歸、伏,這些動作在練習中需循環往復進行。練習時需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路線,如走圓時要求腳跟著地,然後全腳掌著地,且需要走雙線,即左六步、右六步,共計三十六步或更多。在精神意念上,需要集中精神,保持自然呼吸,以意領氣,以氣領力,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

長期練習盤根功,能夠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提高身體素質和抗擊打能力。在技擊中,盤根功能夠幫助練習者進退迅速、變化多端,方便使用各種技法。

1.第一式∶氣歸丹田

右腳在前,左腳在後,上身正直,兩膝屈曲,如站"三體樁"之勢,後腳距前腳約一腳半或稍多些。後腿膝蓋距前腿彎約6釐米(2寸許)。兩手握拳,置於臍下,相距約3釐米(一寸)遠,拳心朝下;兩肘向外開勁,兩肩向下沉勁,兩膊成半圓形,含胸拔背,頂頭豎項;頭向左轉約30°~45°,二目平視。這種姿勢叫做雞腿、龍身、猴背、熊房(圖1)。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0張

上身及雙膊保持不動,雙腳沿半徑約一米的圓圈向左行走。兩腳各走一條線,走圈不可過大。走步時,左腳外擺,腎經之脈氣牽動;右腳向內扣,膀胱經之脈氣流行。步不要大,以兩腳相距一腳半為宜。雙膝仍要保持屈山,後腿膝蓋距前腿彎不超過6釐米(2寸)。來自“武宗”公眾號·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腳底與地面平行,距地約1.5釐米(半寸)。邁步時,前腿瞠,如行泥地、後腳蹬,腳掌內側用力,牽動肝經、脾經,取《內經》"肝脾之氣宜升"之意。前腳腳跟先著地,然後全腳著地。腳走雙線,走步不要快。全憑雙腳、雙膝用力。仍用脅呼吸法,提腳為吸,落腳為呼,吸無意,呼有意。所走圈數多少不限。

回身時,上身及兩膊均不動。右腳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轉,左腳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脛,腳底距地面約1.5釐米(半寸許),稍停,即向前邁出,落於右腳前一腳半之處,再進右腳;即變左腳在外,右腳在裡,右腳擺,左腳釦,全身向右轉圈行走。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盤

兩腿站的姿勢與前式相問,仍要保持雞腿、龍身、熊膀、猴背。兩手內外勞宮相對,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內,右掌在外,站好後,兩小臂內旋,轉至兩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撐按;肩要沉勁,肘要向外開勁,兩膊要撐圓,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圖2)。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1張

上身上肢不動,高度不變,沿圓弧路線向左行走。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動作,同第一式。

兩臂之圓撐下按,十指張開,掌心空涵,則手三陰三陽之脈氣全被牽動。含胸,拔背,豎項,則任、督二脈溝通,於是隨步履之起落行進,氣乃走"五氣朝元"的路線,陰升、陽降,鼓盪開合,周流不息,久之則精、氣、神飽滿、得意、氣、力合一之妙。

3.第三式∶天王託塔(虎託式)

兩腿站法及兩手放置仍如第二式。兩小臂外旋至掌心向上,自臍下向上托起,到胸前時,即向左、右前方水平伸出。兩手相距約7分米~8分米,掌心向上,高與肩平,十指分開,掌心內涵,虎口撐圓,沉肩墜肘;兩肘向內合勁,腋下大筋要極力向下拉勁;頂頭豎項,拔背涵胸∶頭微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3)。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2張

式定後,先沿弧圈向左行走,圈數不計;再回身沿弧圈向右行走,圈數不計。其步法、呼吸、回身動作仍與第一式同。

此式雖仍是牽動手三陰三陽之脈氣,而對心包經之脈氣牽動最多。每換一步,內氣自湧泉直上達於勞宮,使心腎相交,得水火既濟之功。

4.第四式∶推山入海(虎撐式)

起式站法同第二式。雙手握拳,小臂外旋至拳心朝上,自胸前上鑽到高與口平,腰向左轉約45°;同時,小臂內旋,兩拳變掌,一齊向前推出。·來自“武宗”公眾號·式成時,掌心朝前,十指分開,虎撐圓,兩手食指尖相距約9釐米(三寸許),兩虎口相對;肘雖開而向下垂勁,頭頂,項豎,拔背,涵胸,兩肩向前鬆勁,兩手心向回縮勁,兩眼平視左前方(圖4)。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3張

上身與上肢不動,沿圓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呼吸仍與第一式同,圈數多少不限。落腳時,呼氣,氣沉湧泉,有入地三尺之感。與落腳的同時,兩肩向前鬆勁,兩掌向前塌勁。一步一息、一鬆一塌,要配合好。鬆勁時,胳膊不要向前伸,只是以意領氣貫入掌指,由夾脊發力,以肩催肘,以肘催手,這就是在意識引導下的定式鬆緊活動,是內家拳練大力之法門。

回身時,兩手似鷹爪向下抓回,握拳置於臍下;同時,右腳尖極力向里扣,身向左轉180°,左腳提起置於右踝骨側,腳掌離地約3釐米(一寸),磨脛。稍停,即將左腳邁出,落於右腳前約一腳半之遠;來自“武宗”公眾號·與落腳的同時,兩拳自胸前上鑽至高與口平,再變掌向右前方推出,與起式時動作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後沿圓弧向右行走,圈數不限。

此式不僅手足之陰陽得到調整,氣血暢通,而且脊背足太陽經連同督脈皆獲得通調之功。

5.第五式∶鼉龍浮水(三圓式)

起式仍同第二式。兩手握成鼉形掌(食指稍向回勾,與大拇指成蟹鉗狀,虎口撐圓,其餘三指一齊屈回),左掌沿右胸前向上鑽起,高與肩齊,掌心向左;右掌置左肘下,掌心向上;隨即腰向左轉45°,與轉腰的同時,左掌連翻帶擰向左前方撐出,左肘屈曲,左膊成半圓形,掌心朝外,左肘與乳中穴同高,小臂水平,大膊斜向下;右掌於左掌擰翻的同時,亦翻到掌心向下,仍置左肘內下方,兩眼自左小臂上邊平視左前方(圖5)。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3張

用勁仍是頂頭,豎項,拔背,涵胸,肩向前松,肘向下墜。上肢與上身不動,沿圓弧向左行走,圈數不限。落步為呼,氣向下沉,背向前催,肩向前松。小臂、手腕、掌指,似松而緊,一步一換勁,變換不已。

換式時,右腳極力向回扣,身向左轉180°;左腳提起置於右腳踝骨旁,腳掌離地面約3釐米(寸許),磨脛;右掌自左臂裡上鑽至左肩上,掌心朝右;左掌翻至掌心朝上,置於右肘下;·來自“武宗”公眾號·左腳向前邁出,與右腳相距一腳半遠之處落地;與落腳的同時,身向右轉約45°,右小臂內旋,向右擁出,翻至右掌心向外,右肘高與乳中穴同,右臂成半圓形;左掌亦同時翻至掌心朝下,置於右肘內下;肩松、背圓,目視右前方。一切與左式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出右足,沿圓弧向右行走,步法、用勁同前,圈數不限。

此式要背圓、臂圓、虎口圓,故名三圈。向外擁之勁更要圓而富於彈性,周身活而不僵,以腰胯之旋轉帶動全身,發揮大小周天之作用。兩手意在拇指、食指,使肺經與大腸經格外通暢。換式翻掌時,用勁在掌外緣與小指,肘雖抬起而向下墜勁,乃得使脾經之氣自雙腿內側上行會心經直貫於少衝。陰陽變幻,其味無窮。

6.第六式∶推窗望月

起式同第二式。兩小臂外旋至掌心向上,右膊上抬,右小臂內旋,右掌邊抬邊翻,翻至掌心朝上,置於額前上方約6釐米(二寸許);同時,左小臂內旋,旋至左掌心朝外下方,置於臍下左前方3分米(七八寸)遠處。兩肩既要沉勁,又要向前扣,向裡合。來自“武宗”公眾號·兩肘要向外撐勁,又要向下垂勁。十指分開,虎口撐圓,掌向外塌勁,掌心向回縮勁。身向左轉約45°,目視左前方;頭要頂,項要豎,下頜微微內收(圖6)。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3張

上身上肢不動,兩足沿圓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呼吸,仍如第一式,圈數不限。落腳時呼氣,氣向下沉,五趾抓地。兩膊根要松,梢要緊,勁向外吐。仍是以意為主,不是形動。隨步之起落,氣有升降變幻,勁有鬆緊吞吐,日久自能意、氣、力三者合一,不論步法、身法如何進退變幻,氣與神總能凝而不散。

換式時,仍是右腳尖極力向回扣,身向左轉180°;左腳提起置右踝旁,磨脛,與前式回身法相同;同時,兩小臂外旋,左掌向回,右掌下落,兩臂交義,置於腹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兩掌心均朝上;·來自“武宗”公眾號·左腳向前邁出,落於右腳前一腳半之遠;同時,左掌上翻,右掌向右下前方塌出。一切均與前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後上身上肢保持不動,兩腳沿圓弧向右行走,圈數不限。

此式之兩掌兩臂,起落,翻轉,圓撐,手三陰三陽互為轉換,可使心經與心包經之脈絡格外暢通,起到補心、定心之大用。

7.第七式∶象笏朝天

起式仍同前。兩肘下沉,兩掌掌心朝裡,指尖向上,自下順胸前往上穿至高與眼齊,距臉而約15釐米~20釐米遠;頂頭豎項,沉肩墜肘,二目平視(圖7);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3張

兩腳沿圓弧向左行走。步法、呼吸,一如前式,圈數不限。換式回身,一切都與第一式相同。

8.第八式∶樵夫指路

起式仍如前式。左手掌心朝裡,指尖朝上,順胸前穿上至指尖與下頷等高,即旋小臂向左平伸出去,掌心向前,指尖向左,肘微屈約150°~170°,肩鬆開;右手同時置左肘下,指尖亦向左,掌心朝後,右肩要極力下沉,向前鬆勁,背要拔勁,上身與頭向左轉,眼看左手(圖8)。

形意拳——盤根功(樁功)-第3張

保持上身上肢不動,沿圓孤向左行走,圈數不限。步法、呼吸,仍同第二式。

換式回身時,右腳極力向里扣,身體向左轉至圓弧的切線方向;左腳提起置於右腳踝骨旁,磨脛;同時,兩掌收回,仍覆于丹田上,和起式時相同;然後左腳邁出,落到右腳前一腳半遠之處。兩手動作與起式時相同,惟方向左右相反;然後,出右腳,沿圈弧向右行步,圈數不限。

此式,氣走五氣朝元之路,舉步為吸,一吸則氣聚于丹田;落步為呼,一呼則氣貫於四梢,陰昇陽降,周流不息。頭手四肢之氣,同時並行不悖。一吞有鯨吸四海之意,一吐有利矢穿石之感。一收一放,洶湧澎湃,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以上八個式子,可以單式反覆操練,也可以合在一起成一個套路來操練,但無論何種練法,總要以意為主,以氣為先。樁步要嚴格,姿勢要正規,內氣要和順,步之起落與氣之升降吞吐要一致。肌肉之一鬆一緊、勁路之一收一放都要用意來操縱。梢節雖有鬆緊交替,而肩、背、腰、胯一定要松不要緊。氣要沉得下,精神要提得起。切切謹記莫忘!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