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3年,朋友圈終於還是沸騰了。
“視覺天花板,比1更有深度”“如此老套,卻又如此好看……神奇”“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
13年的等待,為了這個男人,我早就決定買票了。
看過電影后更肯定。它要爆。
當然是《阿凡達2》。
但談論它之前,先看幾個數字。
3.5億美元(約24.4億人民幣),20億美元,2.4億人民幣。
第一個,是美媒認可的《阿凡達2》製作成本,第二個,是卡梅隆口中影片回本全球票房要達到的數字。
有人會提出疑問,按照三倍於成本的電影回本定律,3.5億美元製作成本,票房不是11億美元就夠回本嗎?卡梅隆算錯了?
但媒體都漏算了一項:宣傳成本,《阿凡達2》這樣的頂級好萊塢大製作,宣傳成本基本和製作成本等量齊觀。
所以《阿凡達2》的總投資額,應該不止製作成本3.5億美元,而是在7億美元左右,票房回本底線,正是卡梅隆說的20億美元。
能達到嗎?真不好說。
除了中國內地市場,《阿凡達2》本週三開始在15個海外市場率先上映。兩天拿到大概1600萬美元票房,領先《阿凡達》同期124%,但比《蜘蛛俠3》同期低23%。《蜘蛛俠3》全球票房多少?16.9億美元,全球票房史上第六。
按照卡梅隆提到的,《阿凡達》第三部已經完成了拍攝,計劃於兩年後上映,但有沒有後續的4、5部,則取決於《阿凡達2》的票房能否打入全球票房史上第三、第四。
終於,影片在中國市場上映了。
2009年,《阿凡達》橫空出世。在13年前的中國市場,票房就賣到十多億。
13年過去了,再次帶來技術革新和視聽突破的《阿凡達2》還能帶來怎樣的票房奇蹟?
首日票房,1.3億,第二日12點,票房突破2.4億,沉寂已久的內地電影市場,終於燃起來了。
但影片最終能否突破20億,甚至30億,還得看影片口碑,能否給觀眾足夠的入場動力。
影片開分,北美爛番茄評分為80%,爆米花指數95%,MTC為69分,基本持平於前作。國內豆瓣開分8.5分,上映首日下跌到8.4。
第一波觀後感已經放出:「劇情是軟肋,特效是盔甲。」
電影真如網友評價的,特效達到預期,卻講不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我卻說,卡梅隆其實在講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故事,在創造一部真正的科幻史詩系列。
影片質量到底如何?是時候說個清楚了。
01 好萊塢大片如果要為《阿凡達2》找出一個關鍵詞:
好萊塢大片。
俗?我反倒認為,這是對影片最本質的概括。
因為卡梅隆一次又一次,將好萊塢大片的本質,詮釋地淋漓盡致。
但卡梅隆式好萊塢大片,首先是一種態度——對某種套路式的、工業化生產的超級英雄電影流行密碼的反叛。
早前卡梅隆對於漫威電影的批評,曾經挑起軒然大波。
從中明顯能看出導演有一種偏執:我不想拍主題公園,我就想拍cinema。
第一時間看完電影,我可以拍拍胸脯說:即便是在特效盛行的當下,卡梅隆依舊能夠傲視群雄。
因為當超級英雄電影紛紛在創造同質化的快樂,卡梅隆卻在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潘多拉星球。
看電影的過程中,就好像跟隨卡梅隆進入這個外星球的海底,用高幀率的3D去見證各種奇異的生物以及遺蹟。
相比快餐化的超英大片,取而代之的,是強迫症一般沉穩、專注、絢麗的影像風格。
3D/4K/48幀的新技術格式加持下,畫面中的一切都變得絲滑流暢、新奇生動。
鏡頭放大,更大,再大,讓你可以直視每個角色的眼睛,甚至眼睛裡的倒影。
卡梅隆真正神奇的是,將特效技術運用到極致的同時,帶觀眾見證電影這門藝術的原生魅力。
比如,破解水這個特效技術最大的難題。
「不管什麼問題遇到水,都要比之前困難十倍」。
但水下攝影帶來的曼妙感,水波流動帶來的細膩度,又是其它視覺奇觀無可取代的。
而真實和細膩,恰恰是卡梅隆所追求的極致視覺體驗。
比如光從水面反射呈現出的效果,波浪的紋路與流動,水花的細膩與韻律,以及人物在水下的動作、表情,乃至毛髮的紋理,都是那麼的自然而真實,也是如此的和諧統一。
當觀眾坐在電影院中,看著那些奇妙的生物、水體在瑰麗的海洋中搖曳生姿,感受就是兩個字——震撼。
同時他將極致的科技力量,全都傾注在展現潘多拉星球的魅力上。
比如《水之道》中新出場的“海洋族”納威人的身體特徵刻畫非常細緻,不但周身顏色與男主等人不一樣,連身體上的紋路、手部和尾巴的特徵也明顯帶有適應生存的水生物特點,這背後不僅是技術,而是對於科幻宇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還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外星生物, 孩子們的坐騎是伊魯,傑克·薩利的坐騎是兩棲動物掠波翼龍,還有身形巨大,在珊瑚部落族人心中地位神聖的鯨。
卡梅隆花了不少篇幅在名為圖鯤的動物身上。這種近似地球鯨類的大型生物,在續集中還推動著劇情的發展。很多觀眾看到它遭到人類捕殺的殘忍畫面都眼角泛淚。
還有地球殖民者的新式武器、人形機甲、捕魚的指揮船、水下蜘蛛型機器艇、聲波干擾儀等設備都極具真實感,這不僅僅是指其特效質感的真實,而且是說,這些東西都像是真的存在,都是可以實用的,而不是像很多科幻大片中器具那樣華而不實,看著就像某種概念設計,只是炫酷而已。
這完全是卡梅隆的風格。就像甯浩曾說的,真正頂級的特效,不是讓你發現它有多酷炫,有多美,而恰恰是忽略它是特效。
媒體之所以盛讚卡梅隆“創造了一部只有他能拍出的宇宙海洋史詩”,是因為這一切,你都覺得他們是真實存在的,真的有一個潘多拉星,也真的有一群納美人,這些故事都真實發生過,這才是特效最成功的地方。
還有就是,場面營造一向是卡梅隆的強項。而營造大場面從來是特效的強項。
比如那場驚心動魄的獵“鯨”行動!整場戲既刺激又沉重,把對觀眾的感官衝擊發揮到了極致。
還有影片的海上大決戰,從傑克一家浴血擊敗邁爾斯上校的部隊,失控的納提莉挾持蜘蛛與邁爾斯對峙,到雙方完成人質交換,再到傑克和邁爾斯一對一生死對決,大戰連綿不斷,氣氛緊張到令人窒息。
在極富感染力的畫面前,即便我們早已預知主角勝利的結局,但仍會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故事的緊張氛圍中。
當煙火覆蓋了海洋,大兒子為救蜘蛛而犧牲,情緒在多角度鏡頭運用、現場真實音效和凌厲的剪輯這套“組合拳”中得到數倍放大,坐在影廳中你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力量感和情感的完全破幕而出,透過感官直達心臟。
尤其是48幀的高幀率拍攝,更真實地捕捉著戰場上的瞬息萬變,觀影時也彷彿置身潘多拉星球,所有的一切都如同發生在眼前,真實感和壓迫感, 讓電影悄悄越過第四面牆,在影院為觀眾築起一個密閉而高壓的場域,時時刻刻攪動著你激動的情緒。
這才是《水之道》特效的強大之處,影片沒有玩弄任何投機或者偷懶的花活。從森林到海洋,再一次突破想象之後,卡梅隆再次為觀眾提供了一場“持續不斷的視覺盛宴”。
到最後,電影帶給我的不止是感官刺激那麼簡單。
還有一種直抵心靈的,只有大銀幕才能擁有的感動,卡梅隆直接將觀眾拉進了電影裡面,讓觀眾輕輕地在潘多拉星球上漂流,彷彿置身其中。
這部電影註定為影院而生,卡梅隆彷彿不是拍了一部科幻電影,而是穿越蟲洞來到潘多拉星球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然後給了觀眾一場緊張刺激又綺麗多彩的大夢,這才是真正的大片。
02 科幻史詩卡梅隆電影的史詩感不僅體現在視聽。更在講故事的方式。
《阿凡達2》的故事暗含了一條線索,即卡梅隆的「變與不變」。
先來說「變」——這一次故事有哪些新看點?
首先當然是故事主角和地域的轉變。
電影開始就延續了上一部的情節:
第一部的傑克通過人類與納威人的DNA改造後,創造出可以被人類精神控制的“阿凡達”,和納威公主相遇、相戀,戰勝了地球殖民軍的傑克成了潘多拉星球的英雄,並徹底放棄了自己的人類肉身,以“阿凡達”的形態與納威人生活在一起,並與女主生養了幾個孩子。
而《水之道》的情節,發生第一部的10多年後。
傑克成為了部落族長,和納威公主生育了兩子一女,並收養了“蜘蛛”和吉里兩個孩子。最初他們的生活平靜又美好。直到好日子被再次入侵的人類破壞。
隨著孩子們的逐漸成長,故事重點不再是男主,而是成長的孩子們,主戰場也不再是森林,而是海洋。
為了保護家人,傑克帶著妻子與孩子逃到了同種不同族的“島礁族”的領地上尋求庇護。
而上一部戰死的邁爾斯上校在以阿凡達的形式重生後,一門心思找傑克一家復仇。
危險再度來臨。
其次是新的電影「類型」。
《阿凡達2》裡傑克的一句臺詞,是整部電影的理解核心——“家是我們最大的軟肋,也是我們最厚的盔甲。”
如果說第一部《阿凡達》更接近科幻愛情片。
那麼到了《水之道》,親情成為了故事的核心。電影正如卡梅隆自己承認的,就是一部“美式閤家歡”。
儘管影片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但依然遵循好萊塢家庭片的一套流程:
家庭衝突-共抗外敵-達成和解。
最後,卡梅隆在《阿凡達2》裡做出的最大的改變,就是影片的表現方式。
雖然第一部《阿凡達》是系列的開場,但更接近一部獨立影片,故事在那裡大結局也沒問題。
而《水之道》則是完成了新一代年輕人物最初的登場亮相與成長。
它更像是一部宏大史詩中,具有鋪墊意義的一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全片其實沒有第一主角,影片鋪墊了二兒子洛阿克的成長與琪莉的覺醒兩條線索,但一大堆新角色都在一箇中間狀態,故事的展開只露冰山一角,由於群戲過多,也導致故事變冗長,觀眾不再像第一部那樣容易有代入感。
這些的確是《阿凡達2》的缺點,也是影片口碑未達到第一部的爆炸級的關鍵。
但說完了「變」,再來說說「不變」。
卡梅隆,依舊是好萊塢最擅長講故事的視覺大師。
三個小時的時長,劇作基本上沿襲規整的好萊塢三幕式結構。
前一個小時在森林,鋪墊危機的發生。
第二個小時來到海洋部落,帶觀眾進入水世界,逐漸建立傑克一家和水世界的羈絆。
第三個小時,衝突全面爆發的大決戰。
節奏方面,大的起承轉合,小的高潮不斷,三個小時全無尿點,一直勾著觀眾。
卡梅隆的劇本確實相當傳統,依然是角色驅動而不是故事驅動或者概念驅動,不像諾蘭的商業大片,動作概念和故事懸念成了最重要的部分,角色變成推動情節的工具。
四個孩子裡,老大奈特亞最懂事聽話,也很會照顧弟弟妹妹;
老二琪莉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又遭遇了融入海洋部落的歧視,會因為自己格格不入而感到沮喪和哭泣;
老三洛阿克酷愛冒險,是家裡的闖禍精,從一開始不受父親認可,到因為大哥的死而觸發成長,被父親看見;最小的妹妹圖克總是黏著哥哥姐姐們。
而傑克不是不心疼孩子們,而是他更懂得,孩子們的盔甲,必須自己鑄成。
雖然卡梅隆擅長製造「奇觀」。但所有的技術,實際上都在為故事和人物服務的。
正如卡梅隆在採訪中說道:
「人們看《泰坦尼克號》時的眼淚不是為特效而流的,在《阿凡達:水之道》中,我們也努力做到技術與情感的平衡。」
這一次,他依然將最純粹的感情通過電影中的人物經歷,傳達到觀眾心中,達到共情。
只是年近七旬的卡梅隆已經少了很多《異形2》《真實的謊言》中澎湃的堅硬,而多了種「返璞歸真」的柔軟。
對於經歷了13年各種3D大片洗禮的觀眾來說,故事說到最後,還是有關救贖、傳承和輪迴。
這種略帶古典的氣質,是影片與超級英雄片一個重要的區別。
相比漫威電影那樣的童話,《阿凡達》系列更像一部《指環王》、《教父》那樣的史詩,只是它的敘事載體是科幻。
慘烈的外星戰爭、炮火紛飛、絕妙仙境,你想要的關於“商業大片”的一切大場面,它幾乎都可以滿足你。
但更重要的是。
透過宏大的科幻敘事,去捕捉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命運。
而通俗的劇情與大眾的情感,同樣很吸引人,簡單、直接,而且非常充沛,會覺得感動。
雖然,由於故事承上啟下的關係,它註定無法取悅所有觀眾。
但這是一篇動人史詩,必須要有的開端。
03 如夢之夢可以說整個潘多拉宇宙的創造,都要歸功於一個人。
導演卡梅隆。
說來也很感慨。
很多觀眾從電影最後一個部分,看到了很多卡梅隆以前作品的影子,最明顯的就是《泰坦尼克號》,有一些畫面甚至還看到了《真實的謊言》和《終結者2》的影子。
而這些卡梅隆電影,都一次次在內地市場創造過好萊塢電影的票房神話。
卡梅隆也是著名的好萊塢電影的續集之王,他的《終結者2》是公認的科幻神作,甚至超越了已經成為經典的第一部。
實事求是地說,《阿凡達2》延續了第一部的優點和缺點,視覺效果比第一部更精湛了,但劇本的力量其實比第一部還差一點。
但影片依然與以往超英電影形成鮮明的對比。
展現出卡梅隆與這個超英電影時代的某種對抗:相對超英電影那套激爽拯救世界的橋段,卡梅隆更加關注角色的內心,關注生態的主題,尤其是,關注如何用技術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
它最大的特點,是在宏大科幻敘事背後捕捉到了具體的人,創造的不是一個好萊塢主題樂園,而是一個有關電影的夢。
正因為如此,他才執意讓70歲的西格妮·韋弗在特效的加持下,去演出一個10多歲的叫Kiri的少女,這一切顯然不是為了炫技,而是保持人物塑造的一致性。
他在為當下好萊塢大片提供的一種新可能,甚至,是探索了一種電影的未來。
正如卡梅隆多次提到的,自己要打造一個《指環王》那樣的系列史詩。
這樣的決心與努力,既是向當今風靡全球的超英電影的一種挑戰,也是對近乎消亡的好萊塢古典史詩的一種挽留。
只說最後一個細節。
為了能拍出真的如海底的那種水流動態,劇組專門搭建了一個容積為90萬加侖的水箱,為了保證逼真的視效,卡梅隆還把部分實景拍攝的工作,搬到了海底約11000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為了拍攝水下場景,卡梅隆特意要求演員不帶呼吸設備,學習自由潛水,閉氣完成表演。
在片中出演島礁族納美人羅娜爾的凱特·溫斯萊特,在水下憋氣紀錄達到驚人的7分14秒,一舉刷新此前“阿湯哥”湯姆·克魯斯拍《碟中諜5》的6分半鐘的水下憋氣紀錄。
比起導演,卡梅隆更像一個善於“蠱惑”人心的夢想家,帶領著一群人一起為觀眾創造一個奇妙夢境。
即使古典主義科幻片的命運其實早已經註定,卻仍舊欣然前往。
打個比方,卡梅隆之於經典科幻大片,很像《終結者2》的T-800之於康納。
區別是卡梅隆主動選擇了這樣的宿命。
所以《阿凡達2》最夢幻的時刻,也許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潘多拉星球的視覺奇觀。
而是影片最後那段阿凡達版《泰坦尼克》。
好萊塢在上世紀黃金時代被賦予了一個形象的稱號:造夢工廠。而卡梅隆用鏡頭拍出了心中的電影之夢。
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卡梅隆仍然執拗地堅守著一種工匠精神。執著於用最先進的工業體系,打磨出一個人人都能理解、沉浸、感動的精彩故事。
因為老派的好萊塢導演們,始終相信,故事、人物與情感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為了講述這個故事,他精雕細琢地創造出令人信服的幻想世界。
讓無數人回到久別重逢的電影院,在全新的視聽體驗中一起做夢。
據卡梅隆自己說,《阿凡達3》比第二部好,而製片方給了第三部的劇本一整頁修改意見,給第四部劇本就兩個字——
牛啤。
還能看到《阿凡達4》嗎?未來是未知的。但無論影片票房能否達標,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們都需要這樣的電影。
因為人類永遠需要超越現實,一起去做一個有關電影的如夢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