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3年,朋友圈终于还是沸腾了。
“视觉天花板,比1更有深度”“如此老套,却又如此好看……神奇”“你大爷终究还是你大爷!”
13年的等待,为了这个男人,我早就决定买票了。
看过电影后更肯定。它要爆。
当然是《阿凡达2》。
但谈论它之前,先看几个数字。
3.5亿美元(约24.4亿人民币),20亿美元,2.4亿人民币。
第一个,是美媒认可的《阿凡达2》制作成本,第二个,是卡梅隆口中影片回本全球票房要达到的数字。
有人会提出疑问,按照三倍于成本的电影回本定律,3.5亿美元制作成本,票房不是11亿美元就够回本吗?卡梅隆算错了?
但媒体都漏算了一项:宣传成本,《阿凡达2》这样的顶级好莱坞大制作,宣传成本基本和制作成本等量齐观。
所以《阿凡达2》的总投资额,应该不止制作成本3.5亿美元,而是在7亿美元左右,票房回本底线,正是卡梅隆说的20亿美元。
能达到吗?真不好说。
除了中国内地市场,《阿凡达2》本周三开始在15个海外市场率先上映。两天拿到大概1600万美元票房,领先《阿凡达》同期124%,但比《蜘蛛侠3》同期低23%。《蜘蛛侠3》全球票房多少?16.9亿美元,全球票房史上第六。
按照卡梅隆提到的,《阿凡达》第三部已经完成了拍摄,计划于两年后上映,但有没有后续的4、5部,则取决于《阿凡达2》的票房能否打入全球票房史上第三、第四。
终于,影片在中国市场上映了。
2009年,《阿凡达》横空出世。在13年前的中国市场,票房就卖到十多亿。
13年过去了,再次带来技术革新和视听突破的《阿凡达2》还能带来怎样的票房奇迹?
首日票房,1.3亿,第二日12点,票房突破2.4亿,沉寂已久的内地电影市场,终于燃起来了。
但影片最终能否突破20亿,甚至30亿,还得看影片口碑,能否给观众足够的入场动力。
影片开分,北美烂番茄评分为80%,爆米花指数95%,MTC为69分,基本持平于前作。国内豆瓣开分8.5分,上映首日下跌到8.4。
第一波观后感已经放出:「剧情是软肋,特效是盔甲。」
电影真如网友评价的,特效达到预期,却讲不出一个动人的好故事?我却说,卡梅隆其实在讲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故事,在创造一部真正的科幻史诗系列。
影片质量到底如何?是时候说个清楚了。
01 好莱坞大片如果要为《阿凡达2》找出一个关键词:
好莱坞大片。
俗?我反倒认为,这是对影片最本质的概括。
因为卡梅隆一次又一次,将好莱坞大片的本质,诠释地淋漓尽致。
但卡梅隆式好莱坞大片,首先是一种态度——对某种套路式的、工业化生产的超级英雄电影流行密码的反叛。
早前卡梅隆对于漫威电影的批评,曾经挑起轩然大波。
从中明显能看出导演有一种偏执:我不想拍主题公园,我就想拍cinema。
第一时间看完电影,我可以拍拍胸脯说:即便是在特效盛行的当下,卡梅隆依旧能够傲视群雄。
因为当超级英雄电影纷纷在创造同质化的快乐,卡梅隆却在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潘多拉星球。
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好像跟随卡梅隆进入这个外星球的海底,用高帧率的3D去见证各种奇异的生物以及遗迹。
相比快餐化的超英大片,取而代之的,是强迫症一般沉稳、专注、绚丽的影像风格。
3D/4K/48帧的新技术格式加持下,画面中的一切都变得丝滑流畅、新奇生动。
镜头放大,更大,再大,让你可以直视每个角色的眼睛,甚至眼睛里的倒影。
卡梅隆真正神奇的是,将特效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同时,带观众见证电影这门艺术的原生魅力。
比如,破解水这个特效技术最大的难题。
「不管什么问题遇到水,都要比之前困难十倍」。
但水下摄影带来的曼妙感,水波流动带来的细腻度,又是其它视觉奇观无可取代的。
而真实和细腻,恰恰是卡梅隆所追求的极致视觉体验。
比如光从水面反射呈现出的效果,波浪的纹路与流动,水花的细腻与韵律,以及人物在水下的动作、表情,乃至毛发的纹理,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真实,也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当观众坐在电影院中,看着那些奇妙的生物、水体在瑰丽的海洋中摇曳生姿,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撼。
同时他将极致的科技力量,全都倾注在展现潘多拉星球的魅力上。
比如《水之道》中新出场的“海洋族”纳威人的身体特征刻画非常细致,不但周身颜色与男主等人不一样,连身体上的纹路、手部和尾巴的特征也明显带有适应生存的水生物特点,这背后不仅是技术,而是对于科幻宇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外星生物, 孩子们的坐骑是伊鲁,杰克·萨利的坐骑是两栖动物掠波翼龙,还有身形巨大,在珊瑚部落族人心中地位神圣的鲸。
卡梅隆花了不少篇幅在名为图鲲的动物身上。这种近似地球鲸类的大型生物,在续集中还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很多观众看到它遭到人类捕杀的残忍画面都眼角泛泪。
还有地球殖民者的新式武器、人形机甲、捕鱼的指挥船、水下蜘蛛型机器艇、声波干扰仪等设备都极具真实感,这不仅仅是指其特效质感的真实,而且是说,这些东西都像是真的存在,都是可以实用的,而不是像很多科幻大片中器具那样华而不实,看着就像某种概念设计,只是炫酷而已。
这完全是卡梅隆的风格。就像宁浩曾说的,真正顶级的特效,不是让你发现它有多酷炫,有多美,而恰恰是忽略它是特效。
媒体之所以盛赞卡梅隆“创造了一部只有他能拍出的宇宙海洋史诗”,是因为这一切,你都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真的有一个潘多拉星,也真的有一群纳美人,这些故事都真实发生过,这才是特效最成功的地方。
还有就是,场面营造一向是卡梅隆的强项。而营造大场面从来是特效的强项。
比如那场惊心动魄的猎“鲸”行动!整场戏既刺激又沉重,把对观众的感官冲击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影片的海上大决战,从杰克一家浴血击败迈尔斯上校的部队,失控的纳提莉挟持蜘蛛与迈尔斯对峙,到双方完成人质交换,再到杰克和迈尔斯一对一生死对决,大战连绵不断,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
在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前,即便我们早已预知主角胜利的结局,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故事的紧张氛围中。
当烟火覆盖了海洋,大儿子为救蜘蛛而牺牲,情绪在多角度镜头运用、现场真实音效和凌厉的剪辑这套“组合拳”中得到数倍放大,坐在影厅中你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力量感和情感的完全破幕而出,透过感官直达心脏。
尤其是48帧的高帧率拍摄,更真实地捕捉着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观影时也仿佛置身潘多拉星球,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眼前,真实感和压迫感, 让电影悄悄越过第四面墙,在影院为观众筑起一个密闭而高压的场域,时时刻刻搅动着你激动的情绪。
这才是《水之道》特效的强大之处,影片没有玩弄任何投机或者偷懒的花活。从森林到海洋,再一次突破想象之后,卡梅隆再次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持续不断的视觉盛宴”。
到最后,电影带给我的不止是感官刺激那么简单。
还有一种直抵心灵的,只有大银幕才能拥有的感动,卡梅隆直接将观众拉进了电影里面,让观众轻轻地在潘多拉星球上漂流,仿佛置身其中。
这部电影注定为影院而生,卡梅隆仿佛不是拍了一部科幻电影,而是穿越虫洞来到潘多拉星球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然后给了观众一场紧张刺激又绮丽多彩的大梦,这才是真正的大片。
02 科幻史诗卡梅隆电影的史诗感不仅体现在视听。更在讲故事的方式。
《阿凡达2》的故事暗含了一条线索,即卡梅隆的「变与不变」。
先来说「变」——这一次故事有哪些新看点?
首先当然是故事主角和地域的转变。
电影开始就延续了上一部的情节:
第一部的杰克通过人类与纳威人的DNA改造后,创造出可以被人类精神控制的“阿凡达”,和纳威公主相遇、相恋,战胜了地球殖民军的杰克成了潘多拉星球的英雄,并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人类肉身,以“阿凡达”的形态与纳威人生活在一起,并与女主生养了几个孩子。
而《水之道》的情节,发生第一部的10多年后。
杰克成为了部落族长,和纳威公主生育了两子一女,并收养了“蜘蛛”和吉里两个孩子。最初他们的生活平静又美好。直到好日子被再次入侵的人类破坏。
随着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故事重点不再是男主,而是成长的孩子们,主战场也不再是森林,而是海洋。
为了保护家人,杰克带着妻子与孩子逃到了同种不同族的“岛礁族”的领地上寻求庇护。
而上一部战死的迈尔斯上校在以阿凡达的形式重生后,一门心思找杰克一家复仇。
危险再度来临。
其次是新的电影「类型」。
《阿凡达2》里杰克的一句台词,是整部电影的理解核心——“家是我们最大的软肋,也是我们最厚的盔甲。”
如果说第一部《阿凡达》更接近科幻爱情片。
那么到了《水之道》,亲情成为了故事的核心。电影正如卡梅隆自己承认的,就是一部“美式合家欢”。
尽管影片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但依然遵循好莱坞家庭片的一套流程:
家庭冲突-共抗外敌-达成和解。
最后,卡梅隆在《阿凡达2》里做出的最大的改变,就是影片的表现方式。
虽然第一部《阿凡达》是系列的开场,但更接近一部独立影片,故事在那里大结局也没问题。
而《水之道》则是完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物最初的登场亮相与成长。
它更像是一部宏大史诗中,具有铺垫意义的一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全片其实没有第一主角,影片铺垫了二儿子洛阿克的成长与琪莉的觉醒两条线索,但一大堆新角色都在一个中间状态,故事的展开只露冰山一角,由于群戏过多,也导致故事变冗长,观众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容易有代入感。
这些的确是《阿凡达2》的缺点,也是影片口碑未达到第一部的爆炸级的关键。
但说完了「变」,再来说说「不变」。
卡梅隆,依旧是好莱坞最擅长讲故事的视觉大师。
三个小时的时长,剧作基本上沿袭规整的好莱坞三幕式结构。
前一个小时在森林,铺垫危机的发生。
第二个小时来到海洋部落,带观众进入水世界,逐渐建立杰克一家和水世界的羁绊。
第三个小时,冲突全面爆发的大决战。
节奏方面,大的起承转合,小的高潮不断,三个小时全无尿点,一直勾着观众。
卡梅隆的剧本确实相当传统,依然是角色驱动而不是故事驱动或者概念驱动,不像诺兰的商业大片,动作概念和故事悬念成了最重要的部分,角色变成推动情节的工具。
四个孩子里,老大奈特亚最懂事听话,也很会照顾弟弟妹妹;
老二琪莉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又遭遇了融入海洋部落的歧视,会因为自己格格不入而感到沮丧和哭泣;
老三洛阿克酷爱冒险,是家里的闯祸精,从一开始不受父亲认可,到因为大哥的死而触发成长,被父亲看见;最小的妹妹图克总是黏着哥哥姐姐们。
而杰克不是不心疼孩子们,而是他更懂得,孩子们的盔甲,必须自己铸成。
虽然卡梅隆擅长制造「奇观」。但所有的技术,实际上都在为故事和人物服务的。
正如卡梅隆在采访中说道:
「人们看《泰坦尼克号》时的眼泪不是为特效而流的,在《阿凡达:水之道》中,我们也努力做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
这一次,他依然将最纯粹的感情通过电影中的人物经历,传达到观众心中,达到共情。
只是年近七旬的卡梅隆已经少了很多《异形2》《真实的谎言》中澎湃的坚硬,而多了种「返璞归真」的柔软。
对于经历了13年各种3D大片洗礼的观众来说,故事说到最后,还是有关救赎、传承和轮回。
这种略带古典的气质,是影片与超级英雄片一个重要的区别。
相比漫威电影那样的童话,《阿凡达》系列更像一部《指环王》、《教父》那样的史诗,只是它的叙事载体是科幻。
惨烈的外星战争、炮火纷飞、绝妙仙境,你想要的关于“商业大片”的一切大场面,它几乎都可以满足你。
但更重要的是。
透过宏大的科幻叙事,去捕捉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命运。
而通俗的剧情与大众的情感,同样很吸引人,简单、直接,而且非常充沛,会觉得感动。
虽然,由于故事承上启下的关系,它注定无法取悦所有观众。
但这是一篇动人史诗,必须要有的开端。
03 如梦之梦可以说整个潘多拉宇宙的创造,都要归功于一个人。
导演卡梅隆。
说来也很感慨。
很多观众从电影最后一个部分,看到了很多卡梅隆以前作品的影子,最明显的就是《泰坦尼克号》,有一些画面甚至还看到了《真实的谎言》和《终结者2》的影子。
而这些卡梅隆电影,都一次次在内地市场创造过好莱坞电影的票房神话。
卡梅隆也是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的续集之王,他的《终结者2》是公认的科幻神作,甚至超越了已经成为经典的第一部。
实事求是地说,《阿凡达2》延续了第一部的优点和缺点,视觉效果比第一部更精湛了,但剧本的力量其实比第一部还差一点。
但影片依然与以往超英电影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现出卡梅隆与这个超英电影时代的某种对抗:相对超英电影那套激爽拯救世界的桥段,卡梅隆更加关注角色的内心,关注生态的主题,尤其是,关注如何用技术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宏大科幻叙事背后捕捉到了具体的人,创造的不是一个好莱坞主题乐园,而是一个有关电影的梦。
正因为如此,他才执意让70岁的西格妮·韦弗在特效的加持下,去演出一个10多岁的叫Kiri的少女,这一切显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保持人物塑造的一致性。
他在为当下好莱坞大片提供的一种新可能,甚至,是探索了一种电影的未来。
正如卡梅隆多次提到的,自己要打造一个《指环王》那样的系列史诗。
这样的决心与努力,既是向当今风靡全球的超英电影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近乎消亡的好莱坞古典史诗的一种挽留。
只说最后一个细节。
为了能拍出真的如海底的那种水流动态,剧组专门搭建了一个容积为90万加仑的水箱,为了保证逼真的视效,卡梅隆还把部分实景拍摄的工作,搬到了海底约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为了拍摄水下场景,卡梅隆特意要求演员不带呼吸设备,学习自由潜水,闭气完成表演。
在片中出演岛礁族纳美人罗娜尔的凯特·温斯莱特,在水下憋气纪录达到惊人的7分14秒,一举刷新此前“阿汤哥”汤姆·克鲁斯拍《碟中谍5》的6分半钟的水下憋气纪录。
比起导演,卡梅隆更像一个善于“蛊惑”人心的梦想家,带领着一群人一起为观众创造一个奇妙梦境。
即使古典主义科幻片的命运其实早已经注定,却仍旧欣然前往。
打个比方,卡梅隆之于经典科幻大片,很像《终结者2》的T-800之于康纳。
区别是卡梅隆主动选择了这样的宿命。
所以《阿凡达2》最梦幻的时刻,也许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潘多拉星球的视觉奇观。
而是影片最后那段阿凡达版《泰坦尼克》。
好莱坞在上世纪黄金时代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称号:造梦工厂。而卡梅隆用镜头拍出了心中的电影之梦。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卡梅隆仍然执拗地坚守着一种工匠精神。执着于用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打磨出一个人人都能理解、沉浸、感动的精彩故事。
因为老派的好莱坞导演们,始终相信,故事、人物与情感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为了讲述这个故事,他精雕细琢地创造出令人信服的幻想世界。
让无数人回到久别重逢的电影院,在全新的视听体验中一起做梦。
据卡梅隆自己说,《阿凡达3》比第二部好,而制片方给了第三部的剧本一整页修改意见,给第四部剧本就两个字——
牛啤。
还能看到《阿凡达4》吗?未来是未知的。但无论影片票房能否达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需要这样的电影。
因为人类永远需要超越现实,一起去做一个有关电影的如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