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從山裡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裡回來,卻再沒有離開。”
今晚我的淚腺,可能又要繃不住了。央視1套又一部暖心大劇來了——“時代楷模”黃文秀的故事,《大山的女兒》。
好像就從這兩年開始,曾經只賺口碑難成熱門的正能量走心大劇,開始成為央視和各大衛視新的收視王牌。
因為這屆主旋律大劇的含金量實在太高了!
去年,以《山海情》《功勳》為代表的一眾高口碑選手接連引爆收視,證明講述扶貧、講述國家先進人物的劇集,不但有人看,而且完全可能做成爆款。
到今年,《人世間》開年大火,再次證明普通人的史詩如果能打動人心,掀起的收視和口碑浪潮就能連綿不絕。
而央視一套即將推出的這部《大山的女兒》,既是這股國劇正能量熱潮的延續,也因為這個故事離我們更近,而多了一層動人的意味。
在雷獻禾的執導下,劇集拿出了一套含流量明星為零,全實力派的演員陣容,楊蓉、劉奕君領銜主演,涓子、李君峰、談莉娜、陸玲、鄭曉寧、王晴等,沒一個演技拉胯、拖後腿的。
央視放出的前四集預告片全部看完,直覺是誠懇又紮實,渾身感到蕩氣迴腸,回味無窮。
劇中楊蓉、劉奕君的一口廣西普通話,用四個字描述就是,闊愛滴很。
我知道,最近的國劇,很熱鬧,古偶王炸、懸疑新劇、都市愛情劇,層出不窮,相比之下,這部從頭到尾透出樸素味的劇集,好像不顯眼。但我也把這話放在這兒,要是錯過這部走心劇,你可就走寶了。
1、 誰說主旋律不好看?這真實人物事蹟改編的青春之歌,我愛了看劇情簡介,本劇講述的是黃文秀從鄉村走出來,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動人事蹟。
許多人都已經知道 ,一場暴雨將黃文秀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所以整部劇,其實是帶我們回看黃文秀的人生經歷。
故事講述的不是什麼奇蹟般的偉業。
只是告訴我們:“時代楷模”,何以成為“時代楷模”。
導演雷獻禾曾經拍過《離開雷鋒的日子》,代表作品《七十七封陣亡通知書》、《老孃淚》、《大江東去》等穩定在豆瓣8分以上。這位老片導演是肯定看不慣許多國產劇矯揉造作注水談戀愛那一套的。
果然看預告片,畫面,無大光圈強磨皮,正常穿著,正常色調。
楊蓉飾演的黃文秀,不施粉黛,不描眼線。
你可以說,整部劇沒有偶像劇那種光鮮亮麗。
可這份“灰撲撲”在如今被狗血、虐戀、職場攻佔的熱鬧國劇裡,卻尤顯珍貴。
黃文秀的事蹟,很多人已經聽說過。但難度也正在於,觀眾對於“黃書記”
的故事太熟悉,要拍得動人,其實更難。
雷獻禾過往的經驗恰恰在於,把楷模化作凡人來刻畫。
這裡說的凡人,並非指她們的選擇與貢獻平凡。而是說,她們也和你我一樣,有著喜怒哀愁、現實困境。
就說黃文秀,她201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主動請纓到廣西最貧困的一個小山村百坭村任第一書記。
一到地,真得能感受到塵土隔著屏幕就飄了過來。
這部劇裡不存在反派角色。但脫貧路上的一個個難關挑戰,就是最大的「反派」。
這些黃文秀現實經歷過的困難,也構成了全劇的戲劇衝突,等著她攻克。
比如,脫貧藍圖規劃得再美好,終究屬於未來。
對於當地村民來說,他們首先要看當下。
預告片中有場戲,是一個村民來給黃文秀敬酒,話裡卻弦外有音。
黃文秀淡定回應過去。村民立刻眼皮一翻:那就別怪我不配合你的工作喏。
說白了,脫貧問題,人的問題永遠是最難解決的。
又比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黃文秀和村支書農戰山之間,很明顯一開始工作上有磨合。
預告片中一個場景,劉奕君飾演的農戰山情緒激動地反對“拿我的百坭村做試驗田”,還在燒燬某樣東西。
還有一場戲,是黃文秀和農戰山聊天,談起村裡的一個貧困戶,農戰山用廣西話說:那個懶漢,不要管他喏。但黃文秀還是管了。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黃文秀在一年多時間內讓88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是很容易的事。難的不僅只是幫貧困戶物質脫貧,更是幫他們精神脫貧。
因為扶貧不是往貧瘠處澆水。而是讓人心中生出綠洲。
難!但正應為難,這故事才更動人。
作為主創,真誠地講好這個故事,把人物紮紮實實塑造出來,遠比拍精準擊打痛點的熱搜劇,比依靠沒來由的戲劇衝突搞出來的狗血劇,更能“討好”觀眾。
現在說劇集拍得多好,為時尚早。
但從預告片裡,能看出劇集透出了一股實誠。一股子紮根廣西鄉村的土味,但它越土,反倒越好看。
故事中的扶貧難題一個接一個,就像在打怪,打掉一個又來一個。
正因為如此,雖然早就知道了故事的結果,黃文秀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改變,但我依然好奇,黃文秀是如何為這個地方帶來這樣的改變。
誰說主旋律大劇沒意思?這可太有意思了。
2、 沒流量明星不扛劇?這四位實力派,個個值得期待除了劇集風格實誠,劇集的主演陣容,同樣實誠:一個大牌都不請,一個流量明星都沒有。來的都是實力派。
這原本被認為是最大的劣勢,卻做成了最大的優點。
因為劇集土,意味著接地氣,也意味著要拍出人物的精氣神。
簡單一點,先把廣西話學會再說。
看預告片每個角色衣著樸素,素顏朝天,還操著一口方言,就知道味道對了。我最關注的主要演員,有四位。
第一位,飾演黃文秀的楊蓉。
楊蓉一直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不混娛樂圈,不賣人設,純靠演技。
她是標準的天才型選手,16歲就被上海戲劇學院破格錄取了。22歲演《少年天子》裡的佟妃,從出場時的單純天真、惹人憐愛,到被逼到接近發瘋時的崩潰、無助,完全可以吊打如今流量明星的演技。
這些年在大家心中“怎麼還沒紅”的遺珠名單裡,楊蓉是經常被提及的名字。
但比起沒大紅更可惜的,是2014年楊蓉就曾說,自己想嘗試那些接地氣一點、沒有偶像氣質的劇。
但事實是,她一直在於正劇中打轉,也時常演出一些品質平平的劇集,很多古偶劇裡,幾乎是她的演技在挽救爛俗的劇情。
觀眾都知道她有演技,但也知道她原本不止於此。
所以黃文秀這個角色,我覺得是給她的一份禮物。不止是演主角而已,而是她終於遇到一個有發揮的角色。
她本人也深入黃文秀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反覆閱讀黃文秀生前的日記等大量資料瞭解人物的情感世界,但她將如何演繹呢?
光是她劇中的一口廣西話,已經夠洗腦。方言帶感,撲面而來就有一種鄉土感,而且又很有趣,不會聽不懂,越聽越上頭。
更有趣的是,因為在進組前兩個月就學了兩個月的廣西話,進組後她就被導演“嫌”了,因為她廣西話說得太好,而黃文秀的原型在外地上了好多年的學,廣西話不應該過於標準。所以導演讓她摻雜一些普通話進去,就變成了劇中的效果。
最後導演說楊蓉是劇裡說廣西話說得最標準的。
說這廣西普通話的楊蓉,也讓整個角色接上了地氣,渾然天成,骨子裡帶著勁兒。
第二位,劉奕君。
他在劇中扮演農戰山一角。從他來演這個角色開始,這個角色就已經穩了。
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劉奕君,其實也曾少年得志,17歲那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電錶演87班,張嘉益是他的同學。
但畢業後等待他的是近20年的低谷期。
哪怕2000年在孔笙導演的《人鬼情緣》裡演寧採臣。“小倩”的扮演者是劉敏濤。
但真正走紅,還是和劉敏濤將近20年後再度合作的《偽裝者》。
《偽裝者》+《琅琊榜》後開始進入叔圈中流砥柱行列的劉奕君,這幾年的發揮實在太穩定了。
反派演得深入人心,到了《掃黑風暴》和《開端》演出“正道之光”,依然讓人信服。
《開端》裡的張警官,主要戲份全都在聽趙今麥翻來覆去地說,但不管在哪一次循環裡,他都能演出平靜裡帶出的審視與敏銳,但又能讓觀眾看出細微的變化,哪怕是小動作、眼神戲,都能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所以最後角色的犧牲才那麼動人,因為角色有血有肉。
《功勳》裡他飾演錢學森,戲份不多但依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我個人是太想看劉奕君演主角的錢學森題材影視劇了。
我絲毫不懷疑他能演好農支書,只想快點看到他和楊蓉會碰撞出怎樣的演技火花。
第三位,涓子。
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這次飾演的是蘭雙應一角。
看過《上錯花轎嫁對郎》的觀眾能忘記昌平公主嗎?
不能。一出場就明媚動人,美麗不可方物,笑起來很溫婉,眼神裡還藏著股柔弱害羞。
配上當年國劇的妝容和服裝,簡直是吊打如今的古偶劇審美。
當年涓子也很紅,憑《女人不再沉默》拿下獎項,也能扛收視。
但她的個性是不張揚好好演戲,在演藝圈太安靜很難長紅,慢慢就從高潮退下來,但一直在演戲。最近一次看到她是《扶搖》裡,女神依然很美啊。
新版《上錯花轎嫁對郎》她也參演了。
但我確實更期待她在《大山的女兒》中的表演,言之有物的角色才更適合如今的涓子。
第四位,鄭曉寧。
在《掃黑風暴》中演出反派的實力派硬漢終於又演回好人了。
鄭曉寧是屬於帥了一輩子,但“臉熟叫不上名字”的演員。上世紀80年就憑《喬廠長上任記》成名,這之後一直飾演一些正面角色,尤其是軍人, 《和平使命》中的鐵軍師師長龍漢生,就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掃黑風暴》中的王政找他演,才更能迷惑觀眾啊。
這位老戲骨的特點是古裝現代劇都能演,正派反派都能駕馭,胡軍版《朱元璋》裡他飾演文臣劉伯溫,《山河月明》中變成了武將耿炳文,怎麼演味道都對。
這次他飾演的看上去是女主父輩的角色,有場戲是心疼、無奈、欣慰的種種情緒,都在他一幀幀的演繹中平穩著陸。
我已經開始期待他和楊蓉的對手戲了。
過去的扶貧劇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苦難敘事」。
但在《大山的女兒》這部劇裡,苦難不是底色,奮進與拼搏才是。
所以,劇中演員演繹的,也不是苦情戲,而是演出人物最真實的一面。
但正是在這其中,藏著普通人最普遍存在的品質與力量。
3、央視大劇為何一直爆?就憑細水長流,以小見大的普通人史詩從劇集登陸央視一套開始,收視已經不用太擔心。
雖然《獅子山下的故事》收視略微下降到了0.9左右,但央視一套黃金檔電視劇平均破一的收視底盤還是很穩,我也很看好該劇播出後,收視很快能破一。
但,最重要的,當然不是收視,而是讓更多觀眾看到黃文秀的故事。
可能在許多觀眾的印象中,主旋律劇、扶貧劇是和「偉光正」掛鉤的。
但從《山海情》這些熱門的主旋律大劇接連大爆開始,國劇已經開始顛覆這些認知。
反倒是那些細水長流的,以小見大的普通人的史詩,最受歡迎。這其實也是央視主旋律大劇接連大爆的原因。
如果說過去的主旋律大劇留下了什麼創作經驗,那就是:任何的創作,都不應落入窠臼。
《山海情》有《山海情》的土味。
《大江大河》有《大江大河》的江河奔流。
《功勳》有《功勳》的平凡感動。
但有一點又是一致的,那就是,主旋律大劇不僅可以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存在,而且它體現的,完全可以是當下國產電視劇創作的最高水準。
換個角度來說,什麼叫主旋律?
我認為***的那句話,最經典:「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山海情》是主旋律,《功勳》是主旋律,《大山的女兒》也是主旋律,但老百姓要的其實很簡單:一部用心的好電視劇,如此而已。
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難嗎?也不難。
只要整部劇,都是在為「真實」服務,人物不扁平,立體生動,故事不套路,豐富精彩,用真實打動人,就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就像現實中,雖然黃文秀倒在了扶貧路上,但是扶貧並沒有結束,其他人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努力使百坭村實現了全村脫貧。如今黃文秀為百坭村設計的願景也一一實現,一個幸福的百坭村逐漸呈現在世人眼前。
只要主創將這個真實的故事拍出來,讓國劇回到地面,扎進土裡,拍出那股內心湧動的力量,就足夠真實,足夠有力,足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