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開遊戲公司
假裝做遊戲
遊戲糙話
前面分析了股市對於遊戲的影響。本次談一下在資本市場中如何求職場生存。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懂一點股市的機制會好很多。
什麼是資本市場時間軸
“資本市場時間軸”其實指的就是上市公司們每年公示財報的時間點。
公司財報按照季度出,每三個月一季度出一次季報,向市場公示本季度公司財務情況。每年要出一個年報,向市場公示全年公司財務情況。季報這個要求沒那麼高,由公司財務自己盤點審核彙總就可以了,關鍵是公司年報。
公司年報必須要有第三方獨立審計機構派出專業團隊進行審計,具有很強的法律責任,關係到公司和審計雙方的市場信譽。股市每年都會關注公司年報,看看全年公司財務情況如何。年報也是資本市場評估公司未來前景的主要依據。
股市對年報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每年4月30日以前必須出具去年全年的年報。如果公司故意延誤不肯出具,超過了4月30日期限,就會被證監會警告並且調查,有巨大風險,最嚴重可能導致退市。所以4月30日是股市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點,是所有上市公司每年要過的年關。
由於年報的時間和第一季度的時間非常接近,所以很多公司習慣於將年報和一季報合併,在第一季度末尾一起發出。這是可以的。季報由於只需要公司財務自己做,所以法律責任不大,大家也就看一下而已。年報的法律責任直接決定股票生死,要認真嚴謹對待。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股市鬼故事,一些垃圾公司全年的季報非常漂亮,結果到了年報發佈時,業績180°大變臉,直接掉頭向下俯衝,從大幅盈利變成大幅虧損,然後伴隨的就是各種利空消息爆炸,股價大跳水甚至連續跌停,散戶股民血本無歸。
我曾經看過最離譜的就是季報賺幾個億,然後年報虧幾千萬。老闆到前臺裝瘋賣傻道歉,解釋說是財務算錯了……瓦特?我去,堂堂上市公司,年報請第三方審計算錯了可還行。他也真敢說。搞毛啊!反正為了刮錢,臉有啥用,不要也罷,唉,就是玩。
還有就是著名的“獐子島扇貝跑路”,也是一個套路。反正這些垃圾公司的老闆已經鐵了心要作惡,什麼鬼話都敢說。這種破事在股市上多的是。老闆先用季報的虛高利潤哄抬股價,掩護股東賣出套現撤退,然後等到了年報暴雷,放任股價暴跌。股票實在要退市也沒辦法,就擺爛。
每次看年報的時候,我總感覺自己在掉SAN值。垃圾公司每發一次年報,股東就要翻一倍,因為大家都裂開了……
至於被深套虧損的股民,反正都是賭徒,自己願賭服輸。所以我看到那些在股評區裡鬼哭狼嚎的韭菜們就想笑。在任何二級市場裡虧錢不值得同情,敢上牌桌就不要說自己善良是好人。賺到錢就是草莽逆襲勵志,虧了錢就是善良好人被欺負,天下哪有這種好事呢?
當然,中國股市的這些機制都源自於美國股市,季報太水也是一樣。季報的水分是很大的,所以大家都不太在意,主要盯著年報看。每年的4月30日可謂是股市年關,生意好有底氣的公司甚至願意提前一個多月預告年報數據,讓自己股價先漲為敬,而生意稀爛心虛的公司則是遮遮掩掩。不過股市有規定,年報如果發生鉅額虧損,也要提前預告。
如何預判公司的未來動向
注意!這裡舉的實際例子不能作為金融投資交易參考,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黃一孟承諾心動要在2023年達到收支平衡
這裡我就用黃老闆做出承諾這事來舉個例子。我對資本市場持中立態度,不粉不黑,客觀來分析一下。如果我是一個上市公司的員工,聽到最上面的大老闆公開承諾要在2023年達到公司收支平衡,這意味著什麼呢?我要趕緊盤算一下……
先說公司方面:
- 一個上市公司的大老闆敢於公開承諾2023年達到收支平衡,那麼就必然要做到,不計一切代價要做。這就意味著公司會精簡業務,會進行裁員。這個無可厚非。
- 上市公司的老闆、高管和一級市場投資股東不可以隨意公開發表言論。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對市場情緒造成影響,被過度解讀,引發人心動盪,導致股價劇烈波動,影響股市運行穩定,有法律風險。
- 證監會對老闆股東亂說話會判定成“違規披露內部信息”。這是違法行為,亂說話的會受到處罰。老闆和股東應該先通過公司董事會內部討論,確定需要公告的信息,然後報備,再安排時間公告,而且不得提前洩露,這樣才穩妥。證監會得到公司公告報備信息,就算合法。
- 如果老闆完成了承諾,那麼就給了資本市場信心。股東們會認為這個老闆有擔當,而且有能力做事,能實現目標。其實大家都懂,疫情折騰這麼久,生意確實難做,這個不能全怪老闆。只要老闆態度端正,股市會願意多等等,反正其他公司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樣人心就穩定了,莊家想帶節奏也帶不起來,索性一起等等看。
- 要是沒做到,那就是股價大跌,股東利益受損,老闆在董事會上被股東們指著鼻子罵。光罵還不夠,董事會股東們可能會產生隔閡,會有人心裡懷疑現在這個老闆到底行不行,要不要考慮換一個?不要看大老闆們在前臺很風光,在股東會議上被股東罵得跟孫子一樣,很正常。
- 如果股東這麼想的話,老闆就很麻煩了。人一旦失去了信任,心結是很難解開的。即使以後不換人,老闆做事也很彆扭,因為上市公司決策必須要通過董事會投票。要是股東不相信,就容易投反對票,那老闆就沒辦法推進工作。董事會可能會沒完沒了的吵架,公司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這就給莊家提供了打壓股價的機會,到處散佈利空消息,引起股民恐慌拋售股票,進一步壓低股價,進入惡性循環。
- 大家要看到2023年是否達到收支平衡,就要看公司年報。2023年的年報,需要公司在2024年4月30日以前公示。那麼在這以前,公司必須要全力節源開流。在本文寫稿日2月6日截止,心動還沒有發佈2022年年報,所以我會持續關注。
- 如果2022年年報比2021年有所改善,那麼就會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其實截止寫稿日,整個中國遊戲行業的股價,隨著版號政策逐步寬鬆預期,已經做了一定程度的修復。當然只能說是修復,還不算大漲。
- 如果心動的2022年財報能夠一定程度縮小虧損,那就算合格。股價不說大漲,大概率不會再跌,能夠穩住。如果能夠大幅縮小虧損,表現出公司財務狀況穩健的姿態,那麼資本市場會很高興,相信股價會給出正面反應。
- 公司要節源開流,要讓財報有所改善,是有相當一段時間滯後的。如果希望2023年收支平衡,那麼至少在2023年第三季度就要把開源節流做好,而且應該在第三季度開始,就是大概7月的時候,公司所有項目都要交答卷,這是最後期限。業務達標的項目繼續做,業務不達標的就要撤。這個沒辦法。據我觀察,心動在2022年就已經在精簡業務,如果是一直在使用心動產品的人,會知道到底精簡了什麼業務。
再說員工方面:
- 我要先理清楚自己所屬部門到底在公司中做什麼事情。
- 如果我在行政後勤方面的部門,那麼很不幸,是裁員首選。不產生利潤的部門,所屬員工被裁掉就是利潤。這個真的沒辦法。
- 如果我在商業預期不明確的項目組,那麼也是被裁員的對象。有很多上市公司,特別是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出這種事。有些項目組,其實屬於探索性的新業務,並沒有明確的盈利點,沒有商業預期。
-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投資比較容易拉,上市公司為了讓股票升值,所以比較喜歡嘗試新業務。要開新業務就要多招員工,而且提供的薪資待遇其實也還行。一般公司都喜歡從校招招畢業生,剛畢業的年輕人們進了上市公司工作,那肯定很高興,幹勁十足。新業務的高管們也對自己項目充滿了期待。整個項目組就沉浸在生機勃勃之中。
- 一旦大環境發生了突變,比如國家政策發生逆轉,或者像疫情這樣出現不可控的困難,上市公司的業務就很容易受挫。其實也不一定真的有影響,如果公司下決心做,新業務還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但股市不會給機會。一旦股價開始下跌,上市公司就一定要表態。那麼還沒產生盈利預期的項目肯定要被裁掉,裡面無論是員工還是管理都要走人。
- 這就要求員工們進入一個公司要保持清醒,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們,切不要以為進了大公司就一定高枕無憂。大公司經常會出現一邊裁員一邊招人的情況,這邊進那邊出。這其中有一定大公司臃腫病的原因,也有嘗試新業務結果發現不行馬上撤銷的原因。員工們要小心一點。
- 員工們一定要善用“天眼查”和“企查查”這兩個APP,要開通會員,能夠查詢國內所有公司的情況,善用這些信息來預判公司走向。多關注經濟,多關注上市公司消息,切不可悶頭做事。
給各位打工人的忠告
我發現很多打工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有一種“技術至上”的思想,覺得自己只要手握技術,就能高枕無憂,就能坐收高薪,在行業裡混得風生水起。這個要看情況。如果在經濟大環境好的時候,公司融資環境寬鬆,做生意相對方便,業務推進比較穩定,那麼掌握技術是可以的。
很多人確實性格也比較靦腆內向,不喜歡去摻和那些爾虞我詐的商業談判,不想去跑業務,不想去和客戶點頭哈腰,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意好的公司老闆們也樂於宣傳:“一流的公司講文化,二流公司講產品,三流公司講利潤”。但現在不行了,疫情已經徹底改變了經濟格局,無論什麼公司都一樣,都要講盈利。
但其實只想搞技術是一種逃避心理。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去了解資本的運作原理,不然早晚會吃悶虧。疫情以來,很多互聯網公司裁員,首先裁的就是技術崗位。因為很多產品做好穩定運行以後,技術崗位是可以撤的,後續更新找技術外包靈活安排即可。
現在由於疫情,很多上市大公司的技術老手被裁出來,到處都找不到工作。他們原本工資很高,結果去中小公司,別人根本不敢接。而他們自己長期沉浸在技術工作中,對商業一無所知,甚至也不屑於瞭解,結果自己創業也很容易失敗。這就是很現實的問題。
商業不是說可以臨時抱佛腳就一定能搞明白,需要時間沉澱。不要老是想“哎呀,商業資本太惡臭了,我不想去參與,我鄙視那些整天跟客戶獻媚的人。”不想參與,不代表以後就一定不會參與。現實經常是越不想就越會發生,會逼著人去參與。比如說很多老哥,連股市的基本機制都不懂,在被裁員以後,手裡攢了一些錢,就想去炒股,結果一把套死鉅虧。這就是不做功課的後果。
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以內的錢,憑運氣賺到的錢,一定會憑實力虧回去。以前大環境好,帶著公司一起好,員工就跟著一起好,這確實可以說是運氣。那麼大環境不好,公司不好,員工跟著遭殃,但員工在前面拒絕學習瞭解資本,等需要的時候完全不懂,就會吃大虧。
疫情讓所有人重新對現實產生了敬畏。老闆們重新審視了自己公司的商業模式,認識到以前生意做得好,確實還是要看一點運氣,要看歷史機遇,不完全是自己能力。員工們也重新認清了現實的殘酷,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公司和自己的關係就是純粹的利益關係。我覺得這樣真的很好。
做遊戲其實也是一樣。製作人老闆如果一味的覺得做遊戲不能談商業化,不要談賺錢,只要口碑,只要情懷,那麼就很容易失敗。這樣很難招到員工,也不可能拉到投資,就靠製作人自己一個人憋,能憋出個什麼東西來呢?不要動不動就拿《星露穀物語》這樣的孤例來舉例子,別人到底有沒有請外包輔助幫一下,我們外人也不知道。
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完成美術、程序和音樂這麼多內容。做獨立遊戲,很多單個製作人都要找外包一起做,約定遊戲上市銷售以後,按照比例分成。這個其實理論上屬於資本市場中很常見的“股權代持”。
什麼是“股權代持”
“股權代持”在這裡先解釋一下,以後還需要具體分析。我們看到一個遊戲成功以後,賺了很多錢,而且媒體們都在誇這是一個人單獨製作的遊戲,給人感覺特別勵志特別熱血。這樣的表達大概率是有誤的,會誤導人。製作人大概率和其他美術、音樂製作人合作,約定遊戲上市銷售以後,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然而對外宣發時,外界只會看到這個遊戲製作人就一個,不會看到其他協助者。
其他協助者嚴格來說算是該遊戲的股東,會按比例分走利潤。這些事是私下完成的,就等於其他股東把自己的股權讓老闆待為持有,不顯示出來。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創業開公司,我親戚出錢給我,然後我每年分紅給親戚,但公司在工商那邊登記的資料顯示我100%持股,沒有親戚的名字,這就是股權代持。
任何一個成功做起來的公司,創始人老闆真實持股比例都不會很多。即使從外面看老闆持股比例很高,大概率裡面都有股權代持。很多隱形股東出於各方面的考慮,不希望自己出現在公司股東名單中,就讓老闆代持股權。這個法律是支持的。
那麼本次就寫這麼多。有空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