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酒館帶師》,淺談中世紀以來的酒與酒館文化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22 13:57:45 作者:小野 Language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欲飲一杯無?

忘記在哪裡看到過,有人分析這首《問劉十九》,說它有一種全人類都能感受到的 “終極安全感” :天色漸暗,大雪即將壓城。你走進鄉間酒肆,看見爐火燒得正旺。相熟的店家剛把新釀的美酒端上桌,而好友則用眼神招呼著你,滿上?——仔細想想,確實令人安心。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許許多多的文藝作品中,都會選擇酒館來承擔重要的故事場景。具體到電子遊戲中的酒館,你會首先想到哪一個瞬間呢?

是白雪皚皚的天際省嗎?推開“母馬橫幅”的木門,在篝火邊駐足,開一瓶諾德蜜酒,然後聽吟遊詩人演奏起《龍裔之歌》的旋律,和陌生人一起晃起舞步……這大概是雪漫城裡最具人情味的場景了。

或者,戰火前線的諾維格瑞?是傍晚的“翠鳥旅店”,在眾人的苦苦等待下,歌姬普西拉終於登場,她撥弄起魯特琴,輕輕哼唱起白狼與葉奈法的愛情故事。眾人聽得如痴如醉,乃至路人都被歌聲吸引,停駐了腳步。

再不然,坐落於大地之心的瓦倫丁小鎮?在窗邊的牌桌上打它兩個通宵的德州,又在夜幕降臨之際和範德林幫的鐵子們喝個酩酊大醉,最後挑場子裡最高最大最看不順眼的漢子,和他來一場鐵拳格鬥。

不難看出,給人印象深刻的酒館大抵是相似的:先要有酒和美食,也不是非得拿出“陳年黑荊棘”這樣的珍藏品來,但幾瓶“諾德蜜酒”總是要有的;其次得有文娛活動,唱歌的小夥、跳舞的姑娘,實在不行牌桌一擺、飛鏢靶一放,大家自娛自樂,就是開心,就是玩;最後得要有人氣,一個人孤零零地喝悶酒不好吧,一群朋友把酒言歡,情緒在酒精的作用下充分調動起來,快樂彷彿會傳染……

很高興的是,模擬經營遊戲《酒館帶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要素,並把它們融合在了遊戲裡。

喝酒如飲水

從《酒館帶師》,淺談中世紀以來的酒與酒館文化-第1張
遊戲中的飲品類型非常豐富,不過中世紀時期的啤酒一般是指未加啤酒花的麥芽啤酒

先來聊聊酒水。

雖然現實中酒館的大量出現還要等到文藝復興時期,但在作為遊戲背景的中世紀,酒已經是許多歐洲人的生活必需品了。所謂,“貴族和有錢人喝葡萄酒,中等階級喝蜜酒與果酒,窮人喝啤酒或淡啤酒”——這裡的啤酒距離我們今天喝到的“青島”、“哈啤”、“三得利”還有一些距離,它是由發酵的麥芽和水釀成的麥芽啤酒,不加啤酒花,或許還會添一些草藥,口感談不上多好。

問題來了。既然口感不好,那為什麼要喝呢?每天醉醺醺的很好玩嗎?難道喝水不香嗎?

答案很殘酷,不僅不香,還可能要出人命。

麥芽啤酒的興起與水源衛生問題息息相關。中世紀還沒有自來水廠和過濾工藝,人們主要的水源即是河流。而由於當時衛生習慣較差,河流這種自然水源很容易被汙染,致命細菌可以趁機通過水源傳播。中世紀晚期,黑死病疫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水,是喝不得了,不過經過發酵、煮沸等過程的麥芽啤酒還算可靠,於是便成為飲用水的替代品。

中世紀晚期,啤酒花傳入歐洲,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酒館的娛樂與文化

從《酒館帶師》,淺談中世紀以來的酒與酒館文化-第2張
遊戲中出現了安撫顧客的酒館駐唱,很符合現實。16世紀的英國,酒館開始成為區域的文化中心

1577 年,英國政府第一次對全國的酒館進行了統一調查和登記,共記錄下小酒館 2161 個,客棧 339 個,啤酒館 15095 個,而此後幾十年間,酒館的數量還將持續猛增。

酒館爆炸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啤酒花的引進。啤酒花是個好東西,用它釀出來的酒顏色清亮,保質期長,還帶著一股獨有的香味和一絲苦澀,迅速征服了消費者。更重要的是,此前一份麥芽只能出一份麥芽酒,加了酒花後,一份麥芽可以出兩份啤酒,簡直開掛。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宗教改革之後,酒館開始取代教堂成為普通人新的社交娛樂場所。前往酒館,來杯啤酒,歌唱民謠,和朋友們玩幾輪紙牌,是全新的時尚。同時,在交通要道邊的酒館不僅為本地人服務,還會為過往的商客提供休憩之地。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在酒館裡娛樂,開辦舞會、欣賞戲劇表演。

而為了賺到觀劇費,這一時期的劇團和編劇自然要熟知市民的審美喜好。不少劇作家會選擇長期駐在酒館裡,觀察市井生活,學習平民的流行語。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創作出大量劇目,真實反應了社會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引起觀眾共鳴,在酒館中常演不衰。

當時與莎士比亞齊名的本·瓊森擅長創作市民喜劇,《鍊金術士》、《巴託羅謬集市》等劇目內容輕鬆、表演滑稽,而且題材非常貼近市民生活,受到了民眾的青睞。本·瓊森去世時,全國各地的粉絲趕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致哀,可謂是真正的 “人民藝術家” 了。

酒館小社會

從《酒館帶師》,淺談中世紀以來的酒與酒館文化-第3張
遊戲中可以舉辦針對不同人群的宴會,小到工人聚會,大到王室盛宴。然而事實上統治階級多對酒館及文化持批評、反對態度。

在 16 世紀的英國,沒有什麼地方會比酒館更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了。手工業主、學徒、學生、商人、海員……不論身份年齡,都擠在小小的酒館裡,掏出 3 個便士就能買杯淡啤酒,再加 1 個便士就可以在舞臺附近看劇,是非常廉價的休閒享受。

學者們一般認為,酒館是英格蘭城市中最早出現的公共空間。在酒過三旬、菜過五味的好時候,清教徒、資產階級平等派在酒館裡交換信息、傳播思想、結交同仁,為日後的革命積蓄了力量。有一種說法是,這一時期人們經常在酒館中傳遞天南海北的消息,於是有人把東西南北的英文首字母拿出來,組合成 NEWS,即是“新聞”一詞的起源。

伴隨著大航海,酒與酒吧也被移民們從英國帶到了北美洲。酒館作為殖民地人們交流的平臺,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1758 年,華盛頓總統為了贏得弗吉尼亞議會中的一個席位,邀請了有投票權的自由白人男性到酒館喝酒,花了 37 英鎊 7 先令。人們在酒館裡平等地交流思想,傳遞新的理念。在獨立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政治集會、投票、重大決策都是在酒館裡進行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咖啡館、俱樂部、私人酒吧等場所逐漸出現,酒館不再是公眾唯一的社交中心。酒館顧客的構成也逐漸轉向中下層體力勞動者。特別是工業化時期,絕大多數工人的住宿擁擠、黑暗、髒亂不堪,這與寬敞明亮、氣氛輕鬆的酒館形成巨大反差。工人們來到酒館,花上幾分錢喝酒聊天。他們高談闊論,認為自己仍然是有思想、有獨立意志的人,而非缺乏判斷力的勞動機器。

——

結語

傳統酒館落幕於美國的禁酒運動,現如今,夜總會、城市酒吧等場所已經完全取代了傳統酒館的位置,成為現代青年的眾多消閒選擇之一。在英國的城鄉之間,依然存在兼顧食宿、有小劇場可以觀看演出的俱樂部,或許,它們就是中世紀以來酒館文化最後的遺產了吧。

參考讀物

  1. 《酒店——十七世紀馬里蘭社會的中心》,李小雄
  2. 《性別、階級與國族: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酒和酒館》,胡鵬
  3. 《試論16、17世紀英格蘭酒館對近代早期世俗戲劇的影響》,樊玉立
  4. 《早期的美國城市酒館文化與傳統酒館的興衰》,白玫,郭九林
  5. 《中世紀英格蘭的啤酒和人們的生活》,左志軍
  6. 《作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田沐禾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