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無悔華夏】中的名臣[巧婦]怎麼來的嗎? - 第1張](https://img2.tapimg.com/bbcode/etag/FrPd7JBbb96QFTo6OGtPfJs9hK6v.jpg)
![你真的知道【無悔華夏】中的名臣[巧婦]怎麼來的嗎? - 第2張](https://img2.tapimg.com/bbcode/etag/Fh3kVN5n2yTRlNCTBvtkiMC9Vb-X.jpg)
一般來說,引用典故或者提到名人,要麼是說最早創造(或者出現)的那個,要麼是最出名最廣為人知的那個。而不是大家提到李白,你說你家鄰居就叫李白。
很明顯【無悔華夏】創作者想要化用詩詞中的[巧婦]。然而,詩詞中比《詠石榴花》更早出現[巧婦]比比皆是。
例如: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捉搦歌一》:“粟谷難舂付石臼,弊衣難護付巧婦。”
作者:唐代·張祜(約785年—849年?)
《見小侄龜兒詠燈詩》:“巧婦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
作者:唐代·白居易(772年-846年)
![你真的知道【無悔華夏】中的名臣[巧婦]怎麼來的嗎? - 第3張](https://img2.tapimg.com/bbcode/etag/FtXeQnBs0j_oqJ9OE9YRsua3kesq.jpg)
那麼,既然【無悔華夏】給出的出處不是最早的出處,那麼是最著名的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典故嗎?很明顯更不是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無悔華夏】看到這個名臣第一反應應該都是這句吧?
而這句出自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麵湯餅乎?’”
這是個有意思的故事,晏景初當尚書的時候,帶了一幫隨從去外面遊玩,玩累了遇到一個寺廟,就問裡面僧人能不能住這裡。
僧人推辭說“我這裡又窮又破,您一看就是大戶人家,住不了住不了!”
景初說“您這麼有本事有才能,一定很容易能安頓好我們”(好嘛,臉皮是真厚!)
僧人說“能幹的婦女怎麼能在沒面的情況下做出湯和餅呢?”
所以,為什麼【無悔華夏】要在唐宋眾多詩詞中,把《詠石榴花》這篇主要講榴花的詩作為出處呢?
你們知道【無悔華夏】選這首詩什麼原因嗎?有任何想法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