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天下英雄谁敌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了一统天下,经常爆发大规模战争。
最著名的当属蜀汉的诸葛亮曾五次北伐曹魏(《三国演义》的六出祁山),姜维更是十一次北伐曹魏(《三国演义》里的九伐中原)。
诸葛亮、姜维北伐曹魏在《三国演义》里被描写的精彩纷呈,是书中的精华部分之一,也是众多历史军事爱好者讨论的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因为蜀汉多次攻打曹魏,所以给人一种印象:蜀汉虽然国势弱小但一直处于攻势,曹魏只是疲于防守,消极抵抗,遇到蜀军进攻都是被动挨打,或坚守不出,坐等蜀军粮尽退兵,不战而胜,最多打一个防守反击。直到钟会、邓艾才南下攻打蜀汉,一举将其灭亡。
其实不然,在魏蜀战争中因为蜀汉多次攻打曹魏,曹魏也发起报复性进攻,曾三次反击,而并非一味的消极防御。
曹魏第一次南征蜀汉:子午之役
公元230年,诸葛亮已经连续三次北伐,曹魏的雍州、凉州两地备受袭扰。
大将军曹真上疏建议南征蜀汉,以报复诸葛亮寇边,但司空陈群认为汉中地势险要,运粮不便,当年曹操攻打张鲁就遇到了粮食问题,所以表示反对。
但在曹真的坚持下,魏明帝曹叡同意了曹真的南征建议。
曹真率魏军主力从子午道进军汉中,张郃由斜谷辅攻;大将军司马懿率军由西城从汉水而上,计划与曹真军会师;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曜等从陇右武威进兵,目标同样是汉中。
数万魏军声势浩大,三路大军分进合击汉中,令蜀汉极为紧张。诸葛亮得知魏军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并派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增援。
曹真 / 图片来源 电视剧《新三国演义》2010版截图
但这次真是天助蜀汉。
此时正是汉中的雨季,连绵大雨下了一个月,栈道被雨水冲刷朽坏,军粮受潮发霉不能食用,曹真率领魏军主力在子午谷的泥地里艰难跋涉行,行军一个月才走了原定计划一半的路程。朝中大臣华歆、杨阜、王肃等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曹真只能奉诏返回。
不过魏蜀也发生了小规模战斗。魏军将领夏侯霸率领少数前锋前进至汉中兴势一带,蜀汉派兵围攻,夏侯霸利用鹿角(拒马)抵挡蜀军进攻,直到援军抵达,才获救撤退。
曹真南征蜀汉 / 图片来源 《三国演义·地图珍藏版》
《三国志》:(曹)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引魏略曰:子午之役,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
如果不是天降大雨让曹真的主力迟迟无法到达汉中,否则魏蜀真的会在汉中爆发激战。魏军有兵力优势,诸葛亮的蜀军战斗力强悍,汉中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曹魏第二次南征蜀汉:兴势之战
蜀汉大司马蒋琬于243年将蜀军主力从汉中撤到涪县,让曹魏觉得再次南征蜀汉的时机到了。
当时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二人为了争夺大权明争暗斗。为了建立军功,树立威望,曹爽决定南征蜀汉。
曹真 / 图片来源 电视剧《虎啸龙吟》截图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到达长安,他不顾司马懿的反对,执意进军。
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任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十万魏军经傥骆道进军汉中,目标阳平关。
当时汉中的蜀军不足三万,听到魏军大举进攻的消息,汉中诸将惊慌失措,大多数人建议撤掉各险要隘口防御工事中的兵力,集中兵力全力防御汉城和乐城。但蜀将王平反对这种放弃险要之地而固守待援,任凭敌军长驱直入汉中盆地的消极防御战略,而是采取一种积极的防御战略:“扼守险要,主动出击,等待援军,伺机反攻”。
王平命护军将军刘敏、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在汉中盆地东部的兴势山中安营,遍插旗帜达百余里,制造守军众多的假象以迷惑魏军。同时他亲自率军在兴势山东的黄金谷分兵防守,以防魏军分兵绕路袭击。
蜀军在兴势山奋战,魏军无法前进。时间一长,补给断绝,粮草耗尽,驮运粮草的牲畜大量死亡,魏军陷入了缺粮的危机之中,曹爽不得不撤军。
而此时蜀汉大将军费祎率领援军从成都星夜兼程赶赴汉中,大司马蒋琬也率领涪城蜀军增援,蜀军赶到汉中后分兵占据险要之处袭击魏军。
费祎派兵据守魏军后撤的必经之路,攻击魏军的侧翼和后军,曹爽经过苦战才得以撤离,死伤极其惨重。
兴势之战魏军巨大伤亡,蜀汉政权国祚延长了20年。
此后曹魏对南征蜀汉非常恐惧,多年不敢主动进攻蜀汉,以至于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决议伐蜀之时,群臣竟然只有钟会一人赞成,连常年跟姜维交战的邓艾都反对。
战后曹爽威望大跌,为后来高平陵之变失败埋下了伏笔。
曹真、曹爽父子南征蜀汉全都失败,但曹魏国力雄厚,这些损失都是可以承受的。一旦时机成熟,必定会再次南征蜀汉。
《三国志·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曹魏第三次南征蜀汉:魏灭蜀汉
蜀汉将领姜维北伐虽然多次击败魏军,给予魏国一定的打击,但战线始终僵持在雍州和凉州一线,自身损耗也十分严重。常年的战争激化了蜀汉内部的矛盾,许多益州士族如谯周等人反对姜维北伐。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非。姜维为了避祸,领兵到沓中屯田。
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得知蜀汉内部不和,于263年下令钟会、邓艾等率领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征蜀汉。钟会、邓艾等一面阻拦姜维回援,一面进军汉中。
因为姜维放弃了魏延的汉中防御战略“重门之计”,采取 “敛兵聚谷”的战略,结果导致魏军南征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占领了除汉、乐、黄金三城之外的汉中盆地。
钟会一面派兵围攻三城,一面亲自率领主力攻打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剑阁关。但剑阁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姜维等人坚守,钟会久攻不克。魏军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钟会与诸将商议退兵。
邓艾 / 图片来源 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但此时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偷渡阴平,即“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率军三万从阴平道出发,一路攀登山间险要小道,凿山开路,遇水搭桥,艰难行军。“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邓艾身先士卒,“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魏军穿过七百多里的荒无人烟之地,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蜀汉腹地的江油。
魏军突然出现,令蜀汉官员猝不及防,要么投降,要么战死,刘禅无计可施,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杜尹李谯郤传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二》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绍、 良与艾相遇于雒县。艾得书,大喜,即报书,遣绍良先还。艾至城北,后主兴榇自缚, 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华阳国志》: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勗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得〕后主檄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
魏灭蜀之战 / 图片来源 《三国演义·地图珍藏版》
魏蜀之战其实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战争,诸葛亮、姜维北伐虽然取得了些胜利,但战线基本上维持在曹魏的西部凉州、雍州一带,远离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区,对曹魏来说不过是疥癣之疾。
在凉州、雍州一带,无论蜀汉赢多少次,曹魏输多少次,都无法改变两国的国力对比。
反而蜀汉如果一旦战败,那么就会遭到重创甚至是亡国之灾!
在与曹魏的战争中,蜀汉以弱攻强,取得的战果寥寥无几,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激化了内部矛盾。
虽然曹魏进攻蜀汉前两次都失败了,损失巨大,死伤数万人马,辎重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但曹魏国力雄厚可以承受,等待时机再次对蜀汉发动大规模进攻,一旦成功一次,蜀汉就会灭亡。
战争是两国国力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几个勇冠三军的猛将或者神机妙算的谋士所能改变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