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wills unite like a fortress.
您好,《巴貝爾沙龍》是我們用來刊登編輯部外的其他玩家投稿的欄目。它可能並不完全代表本刊的觀點,但我們願意做一個平臺來分享作者的觀點。如果您也有您想分享的東西,隨時歡迎向我們投稿。
本期投稿者:@一班的宣委July
感謝來稿
作為泰拉世界為數不多的有明確系統宗教信仰的國家,謝拉格的國運與豹豹家的宿命都與宗教及其背後的勢力深深地糾葛著。這種宗教的原型是哪一個?在現實中,這些宗教如何與其文化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這是本篇文章即將探討的主題。
(一)喀蘭宗教的原型:喜馬拉雅地區的宗教
在本屑博這裡以前的文章中港過,謝拉格的原型是喜馬拉雅山脈一帶,世界上自然環境最極端、人類生存最艱難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交匯,誕生出非凡燦爛的文化的地區,而這些文化都是攀附著“宗教”的主幹而節節生長的。
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和不丹主要信仰藏傳佛教,而尼泊爾、印度等國則信仰印度教。其中,聖女及其選拔儀式的原型有可能參考了尼泊爾“庫瑪麗”的選拔儀式(這一儀式崇拜的對象杜爾迦女神也有說法是溼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帕爾瓦蒂的化身之一),但是從喀蘭貿易成員立繪中的信息來看,喀蘭宗教則具有更多藏傳佛教的特徵。
目前,對於喀蘭宗教的圖像信息主要來自初雪(以及私心眼鏡衛星)的立繪。初雪的初始立繪中展現了喀蘭神職人員的裝束:頭飾、項鍊、三條腰帶以及喀蘭宗教的聖物,據說為神賜的聖鈴。
鴿子球大佬曾在考據文章中指出,初雪項鍊上的紅色、白色、藍色、橙色珠寶可能象徵著佛教中的“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不過根據佛經的不同,“七寶”的種類也有各種版本,佛學家因此認為“七寶”只是對珍貴珠寶的泛稱。下面有一些經書中不同的“七寶”版本以供參考:
《法華經》: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云何名寶?寶有四種:金、銀、毗琉璃、玻璃。更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玻璃、硨磲、瑪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更復有寶:摩羅伽陀(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闢一切毒也)、因陀尼羅(天青珠)、摩訶尼羅(大青珠)、缽摩羅伽(赤光珠)、越闍(金剛)、龍珠、如意珠、玉貝、珊瑚、琥珀等,種種名為寶。
《一字佛頂輪王經》:其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珊瑚五虎珀六薩頗胝迦寶(唐雲似水精未詳)七琉璃。
集齊了七寶就會變成……鯊人了鯊人了
鴿球大佬還指出,初雪髮飾上的青色寶石有可能是綠松石,與蜜蠟、紅珊瑚一樣,是藏式首飾中常用的寶石,有招福辟邪的寓意。而精二立繪中的白色綢緞也可能參考了蒙古族、藏族用以表達敬意與祝福的哈達。
初雪的武器——聖鈴在造型和功能上則接近密宗的法器金剛鈴,常在法事與佛樂中伴奏。金剛鈴往往與金剛杵成對出現,在藏傳佛教中,金剛杵象徵“方便”,金剛鈴象徵“智慧”,二者密不可分,往往右手持杵,左手持鈴。
可以看出把金剛杵的一頭改成鈴就是金剛鈴了。
此外,關於喀蘭聖山的原型,本屑博和寶藏群友們也發現了一些新的線索:“喀蘭”的字母轉寫見於喀蘭貿易的logo,為“Kjerag”,也即目前公認的挪威謝拉格山的拼法;但從讀音“kalan”或“karan”入手的話,會發現藏傳佛教聖山岡仁波齊的通用英文名是“Mount Kailash”,源於其梵語名稱,拉丁轉寫為“Kailāsa Parvata(山)”,藏文拼法則是“Kangrinboqe”(“kang”藏語意為“雪”,“rinboqe”即“仁波切”,意為“寶”,直譯過來是“雪寶”),都與“喀蘭”的發音有相似之處。從宗教上看,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雍仲本教(藏區的本土宗教)、印度教、耆那教(姑且理解為印度教和佛教之間的一種宗教)共同的聖山,可以說一個腰子翻身規避了對號入座問題,yj,不愧是你【外國人鼓掌.gif
雖然印度教、佛教、藏傳佛教有著共同的故鄉——印度,但它們之間傳承發展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本屑博嘗試在這裡做一下梳理。
(二)印度教與佛教
(1)共同的祖先:吠陀宗教
在素人的印象中,佛教和印度教應該有著截然不同的觀感:前者是寺廟裡寶相莊嚴的金身,西遊記裡大師兄的場外援助,後者則更多讓人想起恆河水、神油和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老哥/老姐。作為印度老鄉,它們其實有著共同的起源,也即古代印度的本土宗教——吠陀宗教,在國內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婆羅門教”,是英國殖民者對印度宗教的稱呼。公元前2500年左右,遊牧於東歐草原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的社會因素如父系氏族、財產私有制與達羅毗荼人的母神崇拜、萬物有靈、輪迴轉世等傳統觀念相結合,吠陀宗教因此誕生。
印度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的對比。後者從基因上看與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關係更近。
“吠陀宗教”得名於其宗教典籍“吠陀(veda)”,本意為“知識,明論”,總共包括公元前2000年成型的《梨俱吠陀(讚頌明論)》,及公元前10世紀基本成書的《娑摩吠陀(歌詠明論)》《夜柔吠陀(祭祀明論)》《阿達婆吠陀(禳災明論)》,以上經典成書的時代也因此被稱為“吠陀時代”,一般介紹印度神話時提到的天帝因陀羅(帝釋天)、火神阿耆尼、暴風神樓陀羅、月神蘇摩等眾神的故事便載於吠陀經典之中。
屑博眉頭一皺,莫非寧也是個印度人?
後世印度教信仰的梵天、毗溼奴與溼婆三位一體主神,以及阿修羅、迦樓羅等神話人物則是在吠陀時代後期(約公元前600年)地位才逐漸提高,漸漸取代了前者,成為印度教徒主要的崇拜對象。類比一下,二者有點像希臘神話的泰坦神族和後來的奧林匹亞神系的關係。此外,解釋研究吠陀的著作《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也被包含在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中。
吠陀宗教奠定了印度文化的三個核心:因果業報、轉世輪迴、種姓制度。在吠陀宗教的教義中,“業(karma)”是一箇中心概念,可以理解為“俗世行為在神聖領域所產生的作用力”,在神聖領域的作用力又反過來影響人在物質世界的際遇,簡單來說即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物的壽命是有限的,但“業”是永恆存在的,在“業力”的推動下,每一個靈魂不斷以輪迴轉世的形式來報償前生所造的“業”;因為前生“業”的不同,人也因此分為三六九等,因出身而定,不可改變,只能通過服從神的安排,今生多做善事,期待下一次輪迴的機會——這即是吠陀宗教與印度社會制度的內在聯繫,也顯然被佛教繼承和發展。
(2)佛教:簡史與概念辨析
古代婆羅門教為社會的不公找到了解釋,卻不可能給這個問題有效的解決,也不為廣大受壓迫種姓,及不滿祭司階級(婆羅門)特權的世俗統治者(剎帝利)所接受。佛教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佛教的創始人,佛陀釋迦牟尼原本是現在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的小國迦毗羅衛的王子,俗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6世紀,太子出家修行,並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創立了佛教,是高中歷史內容,在此不加贅述。
講述佛陀本生故事的唐卡。“本生”指佛陀的前世。
相對於原始的吠陀宗教,佛教捨棄了其中極端苦行與依賴婆羅門主持祭祀的內容,主張眾生平等(不過依然不否認種姓的存在),並提出了新的哲學綱領,包括:
①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眾生皆苦;
②四聖諦:
苦諦——對現實世界的認識,眾生皆苦於生老病死等不可抗力;
集諦——說明現實世界生起的原因,即“五取蘊(色受想行識)”或“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現實世界源自人對外界的感知;
滅諦——對理想世界的設想,達到涅槃清淨的境界;
道諦——到達理想世界的途徑,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其崇拜的對象則是超人化、神格化的佛陀,及踐行佛陀慈悲精神的理想化的人——菩薩,而非先天存在的自然神明。
佛陀涅槃後100年(約公元前5或4世紀,因為記載差異,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5和383年兩種說法),原始佛教的僧眾團體因教義、戒律的分歧產生了分裂,逐漸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個主要的派別,其下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小部派。
上座部佛教,即常說的“南傳佛教”,由印度向南傳播,至斯里蘭卡、緬甸、東南亞,其典籍使用印度的方言巴利語,故又稱“巴利語系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信仰綱領主要可以概括為:
①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製;
②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
③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
主張嚴格按照佛陀及弟子留下的傳統修行和生活,維護教法的純潔,將佛陀視為佛教的教主。其比較著名的部派包括誕生了犍陀羅藝術的說一切有部等。
犍陀羅(今克什米爾地區附近)風格的佛像
犍陀羅地區在公元前2世紀由當地託庫哈那人創立的貴霜王朝統治,在開國國王及其子的努力下,與羅馬有深入的經濟文化交流。
相應地,大眾部佛教則在對佛陀的觀念上趨於理想化,認為佛陀即是萬能的神,而在現實生活上則求人間化,適應不同地區僧眾與信徒的需要,是佛教中的***。其傳播從印度向北,傳入中亞、西藏、中國、日本等地,並使用當地的語言翻譯經典。
在一般印象裡,“北傳佛教”常常被直接理解為“大乘佛教”,但二者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大乘佛教興起於公元前2-1世紀,繼承了大眾部佛教將佛陀超人化、神格化的觀念,其信眾不再限於僧侶,而拓展到不能出家的大眾。大乘佛教認為,佛陀是通過前生作為“菩薩”不斷行善,而“修證”成為佛陀的,故只要實踐慈悲之心,則人人皆可成佛。大乘佛教的終極目的在於救度眾生,“大乘”之字面意義即為“度眾生”的載具,“小乘”則是大乘佛教對之前佛法的貶稱(今為中性)。因為大乘佛教與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高契合度,大乘佛教在傳入中國時輕而易舉地實現了本土化,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近代中文學界基本將“漢傳佛教”等同於“大乘佛教”。
對藏傳佛教有著深刻影響的密宗,或稱“金剛乘”佛教,起源則晚得多。它誕生於今東印度、孟加拉一帶的波羅王朝(約公元750~1000年,注意這個時間點:唐朝發展出的的唐密,傳入日本的東密,宋、元時期的白蓮教均與密宗進入中國有關),相對於其他派別,更注重巫術與神秘主義在宗教中的作用。印度密宗論師蓮花生大師後來進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的實際創始人,這也是為什麼藏傳佛教乍看之下有許多讓內地素人難以理解的要素的原因,將在下文細講。
總的來說是這麼個關係,字醜見諒
(3)印度教
印度教與其說是“一種”系統化的宗教,不如說是一個包含了印度諸多神祇崇拜、民族宗教、地方風俗、社會結構的“體系”,印度人自己都不太說得清,在這裡只做最基礎的介紹。
如上文所說,印度教是原來的吠陀宗教與佛教、耆那教對抗的過程中,吸取了對方的因素,而進行革新的成果。印度教派別眾多,但以毗溼奴派、溼婆派與沙克達派(性力派)勢力較大。
毗溼奴派又稱巴克提(bhakti)崇拜,最早出現於佛陀時代之前的北印度雅利安貴族中。“巴克提”一詞的本意為對三相神(梵天、毗溼奴、溼婆三位一體)虔誠信仰、尊敬供養的傳統,從中可以看出這個教派求得拯救的途徑。其宗教經典為《薄伽梵歌》,後被史詩《摩訶婆羅多》所吸納,後者也記載了諸多與王族的毗溼奴信仰相關的內容。
毗溼奴信仰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化身(avatara,“阿凡達”的梗源就是這個)”,即認為雖然只有毗溼奴一個主神,但他卻可以通過不同的外形和身份現世,《薄伽梵歌》中的奎師那(黑天),《羅摩衍那》中的羅摩以及佛陀喬達摩·悉達多都被毗溼奴派認為是毗溼奴的化身。
奎師那,那個我抽不到的男人的老鐵
羅摩,那個我抽到了但是養不起的男人
溼婆派則以三相神中司毀滅、舞蹈、性力、妖魔惡獸的主神溼婆為主要的崇拜對象。從職能中即可看出,溼婆是一位吸收了較多原始宗教因素的神,包括對生殖力和動物圖騰的崇拜等。
最近轉很多的溼婆神像。屑博小時候一直以為溼婆是個很溼的老太太……
既象徵著吉祥與生機,又能帶來災難與毀滅,這種恐怖而威嚴的形象使密宗將之吸納為護法神,也即經常在西藏藝術中看到的大黑天(Mahākāla),與前文的“黑天”奎師那不是一個人。
藏傳佛教中的大黑天,密宗的解釋是大日如來降魔時呈現的忿怒相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神話中溼婆與妻子帕爾瓦蒂的居所即是卡利薩山,也即岡仁波齊,而初雪語音中提到的喀蘭神是“她”,在此不排除其原型參考了雪山神女的可能性。
沙克達派,或稱“性力派”則是印度教中以大母神夏克提(Sakti)為崇拜對象的宗教,認為“性力”是創造宇宙和推動其運轉的根本力量,大女神夏克提則是宇宙的本源,其他印度教中著名的女神如杜爾迦、迦梨、吉祥天女、帕爾瓦蒂等都是她的化身。
北美印度教神廟中的夏克提女神像
印度教的其他派別同樣承認“性力”,但只將其作為男性主神的力量的陰性部分,並沒有沙克達派中那樣的中心地位。
(三)藏傳佛教
兜兜轉轉,總算說回了主題。在開始講之前,需要先對藏區的歷史作一些簡單的梳理。
西藏的歷史可以大致分為:
①史前時期(最早約4600年前)至部落時期
②吐蕃王朝時期(7世紀~9世紀)
③割據時期(9世紀~13世紀、18世紀、19世紀,各政權不等)
④蒙元時期(13世紀~14世紀)
⑤明清時期(14世紀~19世紀)
⑥近現代(20世紀~21世紀)
佛教約在吐蕃王朝時期進入西藏,並經過一系列曲折反覆的過程,最終成為西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1)誕生:漢地、印度與西藏
西藏與佛教最早的聯繫始於傳說中的文成公主入藏,沒錯,就是這事。
夢迴小學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攜一尊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與大量漢文佛經進入青藏高原;同時,松贊干布迎娶的另一位妃子——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則攜來了不動金剛佛像、彌勒像與栴檀救度母像。為供奉兩位公主帶來的佛像,大昭寺和小昭寺因此修建(民間有後世進藏和親的金城公主調換了兩寺各自供奉的佛像的故事,但與本文內容關係不大,在此僅供大家感興趣的話自行查證)。但在當時,佛教並未形成廣泛的影響,幾乎僅受到松贊干布本人的支持,松贊干布也因此被藏傳佛教尊為“法王”。
今日大昭寺。圍繞大昭寺外牆的一圈街道即是傳說中的八廓街。
密宗進入西藏則有賴於松贊干布的五世孫,吐蕃第五位贊普赤松德贊的支持。公元760年,赤松德贊先後延請東印度的密宗論師寂護大師和蓮花生大師進藏弘法,並於763年主持修建了吐蕃歷史上第一座正規的寺院——桑耶寺,佛教在吐蕃的影響力自此極大地增強了。後來雖然因為統治者態度的不同,佛教也因此受到過打壓或支持,但無論如何,它已經在藏地紮下了深深的根系。
分別為寂護大師與蓮花生大師
除了大乘佛教的顯宗和密宗,藏傳佛教中的觀念與儀式也受到藏地的本土宗教——雍仲本教(即常說的“苯教”)的影響。雍仲本教是一種有薩滿教特徵的,較為原始的宗教,其核心觀念認為,通過誦唸密咒可以與自然界中無形的神秘力量發生接觸,從而使用或改變這種能量,類似的儀式在今天的藏傳佛教中也可以見到。
相傳,苯教起源於今阿里地區的古代文明——象雄古國,原本有諸多獨立的教派,經祖師辛饒米沃整合之後,形成了統一的苯教。在佛教進藏之前,苯教一直是藏地普遍信仰的宗教,而當初松贊干布對佛教的大力支持,其中也有相當的抑制苯教貴族權力的因素。
辛饒米沃大師像。關於象雄古國的細節可以參考文末提供的站點鏈接。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兩唐書在記載吐蕃的宗教時,均提到一點:“事羱羝為神”。羱羝,從字面上看,為“羱”與“羝”的合稱,即本屑博上一篇文章講到的藏系綿羊的祖先,可見在吐蕃先民的觀念中,羊是一種重要的崇拜對象。結合喀蘭立牌中的小羊和羊姐來看,謝拉格的羊家族可能在宗教中有一定地位這點也算碰巧撞到了一個現實原型,不知道鷹兄弟的考據會不會真的詳細到這個程度。
說回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五個主要的派別: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
①寧瑪派(紅教,得名於僧人的紅帽)是由蓮花生大師於8世紀傳入藏地的密宗佛教的繼承者,“寧瑪”一詞在藏語中即為“古、舊”之意,約在11世紀形成教派,最著名的道場即前文所說的桑耶寺;
②噶舉派(白教,得名於僧衣上的白色條紋)由馬爾巴大師創立於11世紀,是最早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派別;
③薩迦派(花教,得名於主寺薩迦寺圍牆上分別象徵智慧、慈悲與力量的紅白黑三色條紋),在11世紀時由昆·貢卻傑布開創,13世紀時由於與蒙元王室的合作,一度總理全藏政教事務,傳說中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便是薩迦派的第五代法王;
④噶當派(“噶”指佛語,“當”指教授,意義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理之意”)由阿底峽大師及其弟子仲敦巴大師於1065年創立,相對於其他宗派,噶當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學顯宗,後學密宗;
⑤格魯派(黃教,得名於僧人的黃帽),1409年由宗喀巴大師在噶當派基礎上創立,吸收了藏傳佛教各派的精華,有規範的修習制度和更加嚴格的戒律,在幾個教派之中神秘主義成分最少,故取代了其前身噶當派,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中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的派別。在內地知名度最高的幾個藏區寺院如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等均是格魯派的寺院。清朝以來的藏區政策也與格魯派有著密切的聯繫,將在下文細講。
(2)聖女·天路·蔓珠院:you know who在藏地的地位與轉世制度
you know who大家都懂是誰,在這裡就不打出來了,後文也用縮寫代替,因為打出來這文章可能要沒……順嘴提一句,最近翻出去查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了you know who出的書,主要是一些“古老神秘的東方智慧”內味兒的心靈雞湯,看來老美還是挺吃這套的。
dllm原本指的是作為格魯派宗教領袖的四大活佛,即“dllm”、“班禪額爾德尼”、“章嘉呼圖克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稱呼,四位活佛分別主理前藏(今拉薩一帶)、後藏(今日喀則一帶)、內蒙古和蒙古的宗教事務。第一世dllm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根敦珠巴,“dllm”這一稱呼則源自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於1578年賜予三世dllm索南嘉措的尊號,“*****”在蒙語中為“海洋”,故“dllm”字面為“有海般智慧的大師”之意。
dllm成為西藏的政教領袖最早是1642年,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碩特汗國(算是清朝的屬國)後,將教權轉交協助其奪取政權的第五世dllm阿旺羅桑嘉措。1652年,五世dllm進京朝覲順治帝,正式受封,確立了其在西藏的最高政教權威地位。此後,dllm不僅是信徒眼中的人間之神,也是藏地最大的貴族與統治者,其一言一行都決定著藏地政局的變幻。
固始汗畫像。現在青海德令哈好像有個他的主題公園
眾所周知,每一任dllm都是由前一任轉世誕生的,換言之,從宗教的觀念看,“dllm”其實只有一個,只是不斷地輪迴回到人間而已。故每一任dllm圓寂後,其身邊總理宗教事務的僧官即要出發尋找其“轉世靈童”,並將之迎回拉薩,這個幼童的家族也會因此突然獲得極高的地位。年幼又身居高位的新任dllm在親政前,往往需要從周圍的僧官中選擇一名“攝政”,為之代理教俗事務,而這便給圍繞dllm的政治鬥爭埋下了導火索。
迄今為止,dllm共有十四世,但其中活過四十歲的僅佔一半左右,六世倉央嘉措去世時年僅23歲,九至十二世則分別於11歲,22歲,18歲,20歲時圓寂,說是自然死亡怕是鬼都不信。在政治的棋盤上,縱使是神明的化身,也不總是能成為棋手。
魯迅齊名金句王,時空旅行美少女最愛,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活佛倉央嘉措塑像
相較之下,謝拉格的聖女選拔制度則沒有那麼神秘,更多取決於中選少女本人的能力,然而代價也比轉世靈童制度或尼泊爾的“庫瑪麗”制度大得多。SORA太太在本屑博最喜歡的謝拉格文學《慾望神殿》中的私設是,聖女選拔制度是一種有意識地削減謝拉格的育齡婦女數量,以防總人口超過雪境自然環境承載力的制度,為了提高聖女輪換的頻率,也只能通過使現任聖女戰術暴斃的方式來實現。本屑博雖然覺得不至於這麼極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反觀謝拉格的設定,從銀老闆出任族長這點來看,謝拉格應該還是一個實行父系家長制的國家,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位被推上宗教權首御座的少女,又能對權力的遊戲產生幾分影響呢?
初雪的檔案還提到,謝拉格政教首領辦公議事的場所稱為“蔓珠院”,其原型一般被認為是拉薩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相傳為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始建,清朝時成為dllm的冬宮,與駐藏大臣衙門同為最高行政機構。
布達拉宮不新鮮了,給大噶康一下駐藏大臣衙門,現在是博物館
根據鴿子球大佬的考據,“蔓珠”一詞源於梵語“Manju”,為“妙,智慧”之意。對於鴿子球大佬文章的結論,即喀蘭神的原型是文殊菩薩這一點,本屑博保留意見,但從“曼殊”這個詞出發,卻可以對蔓珠院的職能作一些猜想:蔓珠院最初可能是一個傳授“妙、智慧”,培養僧侶的學校,類似佛陀說法的“精舍”那樣的場所,後來才隨著政教合一成為謝拉格的權力機構。此外還有挺有意思的一點,在西藏的文獻中,對清朝皇帝的稱呼是“東方文殊大皇帝”,從中也可以看出藏地傳統認佛不認人的世界觀。
附論:藏傳佛教的瓜與錘
對於藏傳佛教,內地似乎一直有著兩極分化的印象,既覺得是聖潔雪境的慈悲佛法,又常常聽說雙修、人體法器等添油加醋的都市傳說。一路找資料下來,本屑博也算多少看了點東西,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實際情況和看法,但不敢保證100%的真實和正確,在此歡迎藏區大佬的糾正和討論。
·藏傳佛教是很殘忍嗎?
還是那句話:佛法和打著佛法旗號幹壞事的人要分開看。
由人體器官制作的法器,如人頭鼓、頭骨碗,人皮唐卡等法器都是舊西藏的宗教儀式中白紙黑字寫著的,這點沒得洗。但是一方面,一個宗教至上的神權政權將宗教凌駕於人的生命之上,這在前現代社會還是挺普遍的現象,也是現代社會要推翻神權政治,保護人的權利的基本原則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現在的藏傳佛教經歷了充分的現代化,其中的巫術成分已經減少到最低限度,可以說再也不會出現為了宗教而犧牲人的情況了。宗教可能洗不掉自己的黑歷史,但人可以選擇怎麼信,打著儀式旗號要人皮人肉的也屬於邪教犯罪和蓄意謀殺,宗教不給這種畜生當擋箭牌。
人顱骨製作的嘎巴拉碗。過去的東西,看看就得了,獵奇的心態只會助長不把人當人的惡念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微博:
鴿子球今天咕咕了嗎《【明日方舟考據】「謝拉格」國家及宗教原型考據!揭秘謝拉格信仰的真正神明!》https://m.weibo.cn/5124539319/4474060900113330
書籍:
魏慶徵(編)《古代印度神話》
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井野口泰淳、塚本啟祥《印度佛教史概說》
陳慶英、高淑芬(主編)《中國邊疆通史叢書·西藏通史》
【瑞典】沃傑科維茨(著)謝繼勝(譯)《西藏的神靈和鬼怪》
洛桑傑嘉措《圖解西藏密宗》
諾布旺典《藏密神明圖鑑》
多吉桑布《圖解藏密修持法》
曲傑·南喀諾布(著)向紅笳、才讓太(譯)《苯教與西藏神話的起源》
楊學政、蕭霽虹(著)《心靈的火焰:苯教文化之旅》
次仁央宗《西藏貴族世家1900-1951》
資料站點:
南傳上座部佛教:http://nav.sutta.org
雍仲本教:http://www.bonpo.com.cn
Our wills unite like a for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