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


3楼猫 发布时间:2021-12-21 11:44:28 作者:龙门城邦地理 Language

Our wills unite like a fortress.

您好,《巴贝尔沙龙》是我们用来刊登编辑部外的其他玩家投稿的栏目。它可能并不完全代表本刊的观点,但我们愿意做一个平台来分享作者的观点。如果您也有您想分享的东西,随时欢迎向我们投稿。


本期投稿者:@一班的宣委July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0张

感谢来稿

作为泰拉世界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系统宗教信仰的国家,谢拉格的国运与豹豹家的宿命都与宗教及其背后的势力深深地纠葛着。这种宗教的原型是哪一个?在现实中,这些宗教如何与其文化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这是本篇文章即将探讨的主题。

(一)喀兰宗教的原型:喜马拉雅地区的宗教

在本屑博这里以前的文章中港过,谢拉格的原型是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世界上自然环境最极端、人类生存最艰难的地区之一,也是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交汇,诞生出非凡灿烂的文化的地区,而这些文化都是攀附着“宗教”的主干而节节生长的。

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和不丹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而尼泊尔、印度等国则信仰印度教其中,圣女及其选拔仪式的原型有可能参考了尼泊尔“库玛丽”的选拔仪式(这一仪式崇拜的对象杜尔迦女神也有说法是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化身之一),但是从喀兰贸易成员立绘中的信息来看,喀兰宗教则具有更多藏传佛教的特征。

目前,对于喀兰宗教的图像信息主要来自初雪(以及私心眼镜卫星)的立绘。初雪的初始立绘中展现了喀兰神职人员的装束:头饰、项链、三条腰带以及喀兰宗教的圣物,据说为神赐的圣铃。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张

鸽子球大佬曾在考据文章中指出,初雪项链上的红色、白色、蓝色、橙色珠宝可能象征着佛教中的“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不过根据佛经的不同,“七宝”的种类也有各种版本,佛学家因此认为“七宝”只是对珍贵珠宝的泛称。下面有一些经书中不同的“七宝”版本以供参考:

《法华经》: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

《大智度论》:云何名宝?宝有四种:金、银、毗琉璃、玻璃。更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也)、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罗(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

《一字佛顶轮王经》:其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真珠四珊瑚五虎珀六萨颇胝迦宝(唐云似水精未详)七琉璃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张

集齐了七宝就会变成……鲨人了鲨人了

鸽球大佬还指出,初雪发饰上的青色宝石有可能是绿松石,与蜜蜡、红珊瑚一样,是藏式首饰中常用的宝石,有招福辟邪的寓意。而精二立绘中的白色绸缎也可能参考了蒙古族、藏族用以表达敬意与祝福的哈达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3张

初雪的武器——圣铃在造型和功能上则接近密宗的法器金刚铃,常在法事与佛乐中伴奏。金刚铃往往与金刚杵成对出现,在藏传佛教中,金刚杵象征“方便”,金刚铃象征“智慧”,二者密不可分,往往右手持杵,左手持铃。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4张

可以看出把金刚杵的一头改成铃就是金刚铃了。

此外,关于喀兰圣山的原型,本屑博和宝藏群友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喀兰”的字母转写见于喀兰贸易的logo,为“Kjerag”,也即目前公认的挪威谢拉格山的拼法;但从读音“kalan”或“karan”入手的话,会发现藏传佛教圣山冈仁波齐的通用英文名是“Mount Kailash”,源于其梵语名称,拉丁转写为“Kailāsa Parvata(山)”,藏文拼法则是“Kangrinboqe”(“kang”藏语意为“雪”,“rinboqe”即“仁波切”,意为“宝”,直译过来是“雪宝”),都与“喀兰”的发音有相似之处。从宗教上看,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雍仲本教(藏区的本土宗教)、印度教、耆那教(姑且理解为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一种宗教)共同的圣山,可以说一个腰子翻身规避了对号入座问题,yj,不愧是你【外国人鼓掌.gif

虽然印度教、佛教、藏传佛教有着共同的故乡——印度,但它们之间传承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本屑博尝试在这里做一下梳理。


(二)印度教与佛教

(1)共同的祖先:吠陀宗教

在素人的印象中,佛教和印度教应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前者是寺庙里宝相庄严的金身,西游记里大师兄的场外援助,后者则更多让人想起恒河水、神油和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老哥/老姐。作为印度老乡,它们其实有着共同的起源,也即古代印度的本土宗教——吠陀宗教,在国内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婆罗门教”,是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宗教的称呼。公元前2500年左右,游牧于东欧草原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的社会因素如父系氏族、财产私有制与达罗毗荼人的母神崇拜、万物有灵、轮回转世等传统观念相结合,吠陀宗教因此诞生。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5张

印度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对比。后者从基因上看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关系更近。

“吠陀宗教”得名于其宗教典籍“吠陀(veda)”,本意为“知识,明论”,总共包括公元前2000年成型的《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及公元前10世纪基本成书的《娑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达婆吠陀(禳灾明论)》,以上经典成书的时代也因此被称为“吠陀时代”,一般介绍印度神话时提到的天帝因陀罗(帝释天)、火神阿耆尼、暴风神楼陀罗、月神苏摩等众神的故事便载于吠陀经典之中。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6张

屑博眉头一皱,莫非宁也是个印度人?

后世印度教信仰的梵天、毗湿奴与湿婆三位一体主神,以及阿修罗、迦楼罗等神话人物则是在吠陀时代后期(约公元前600年)地位才逐渐提高,渐渐取代了前者,成为印度教徒主要的崇拜对象。类比一下,二者有点像希腊神话的泰坦神族和后来的奥林匹亚神系的关系。此外,解释研究吠陀的著作《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也被包含在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中。

吠陀宗教奠定了印度文化的三个核心:因果业报、转世轮回、种姓制度。在吠陀宗教的教义中,“业(karma)”是一个中心概念,可以理解为“俗世行为在神圣领域所产生的作用力”,在神圣领域的作用力又反过来影响人在物质世界的际遇,简单来说即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但“业”是永恒存在的,在“业力”的推动下,每一个灵魂不断以轮回转世的形式来报偿前生所造的“业”;因为前生“业”的不同,人也因此分为三六九等,因出身而定,不可改变,只能通过服从神的安排,今生多做善事,期待下一次轮回的机会——这即是吠陀宗教与印度社会制度的内在联系,也显然被佛教继承和发展。

(2)佛教:简史与概念辨析

古代婆罗门教为社会的不公找到了解释,却不可能给这个问题有效的解决,也不为广大受压迫种姓,及不满祭司阶级(婆罗门)特权的世俗统治者(刹帝利)所接受。佛教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佛教的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原本是现在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小国迦毗罗卫的王子,俗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太子出家修行,并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创立了佛教,是高中历史内容,在此不加赘述。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7张

讲述佛陀本生故事的唐卡。“本生”指佛陀的前世。

相对于原始的吠陀宗教,佛教舍弃了其中极端苦行与依赖婆罗门主持祭祀的内容,主张众生平等(不过依然不否认种姓的存在),并提出了新的哲学纲领,包括: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众生皆苦;

四圣谛

苦谛——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众生皆苦于生老病死等不可抗力;

集谛——说明现实世界生起的原因,即“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或“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现实世界源自人对外界的感知;

灭谛——对理想世界的设想,达到涅槃清净的境界;

道谛——到达理想世界的途径,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其崇拜的对象则是超人化、神格化的佛陀,及践行佛陀慈悲精神的理想化的人——菩萨,而非先天存在的自然神明。

佛陀涅槃后100年(约公元前5或4世纪,因为记载差异,佛灭年代有公元前485和383年两种说法),原始佛教的僧众团体因教义、戒律的分歧产生了分裂,逐渐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下又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小部派。

上座部佛教,即常说的“南传佛教”,由印度向南传播,至斯里兰卡、缅甸、东南亚,其典籍使用印度的方言巴利语,故又称“巴利语系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信仰纲领主要可以概括为:

①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②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③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

主张严格按照佛陀及弟子留下的传统修行和生活,维护教法的纯洁,将佛陀视为佛教的教主。其比较著名的部派包括诞生了犍陀罗艺术的说一切有部等。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8张

犍陀罗(今克什米尔地区附近)风格的佛像

犍陀罗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由当地托库哈那人创立的贵霜王朝统治,在开国国王及其子的努力下,与罗马有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应地,大众部佛教则在对佛陀的观念上趋于理想化,认为佛陀即是万能的神,而在现实生活上则求人间化,适应不同地区僧众与信徒的需要,是佛教中的***。其传播从印度向北,传入中亚、西藏、中国、日本等地,并使用当地的语言翻译经典。

在一般印象里,“北传佛教”常常被直接理解为“大乘佛教”,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前2-1世纪,继承了大众部佛教将佛陀超人化、神格化的观念,其信众不再限于僧侣,而拓展到不能出家的大众。大乘佛教认为,佛陀是通过前生作为“菩萨”不断行善,而“修证”成为佛陀的,故只要实践慈悲之心,则人人皆可成佛。大乘佛教的终极目的在于救度众生,“大乘”之字面意义即为“度众生”的载具,“小乘”则是大乘佛教对之前佛法的贬称(今为中性)。因为大乘佛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高契合度,大乘佛教在传入中国时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本土化,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近代中文学界基本将“汉传佛教”等同于“大乘佛教”。

对藏传佛教有着深刻影响的密宗,或称“金刚乘”佛教,起源则晚得多。它诞生于今东印度、孟加拉一带的波罗王朝(约公元750~1000年,注意这个时间点:唐朝发展出的的唐密,传入日本的东密,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均与密宗进入中国有关),相对于其他派别,更注重巫术与神秘主义在宗教中的作用。印度密宗论师莲花生大师后来进入西藏,成为藏传佛教的实际创始人,这也是为什么藏传佛教乍看之下有许多让内地素人难以理解的要素的原因,将在下文细讲。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9张

总的来说是这么个关系,字丑见谅

(3)印度教

印度教与其说是“一种”系统化的宗教,不如说是一个包含了印度诸多神祇崇拜、民族宗教、地方风俗、社会结构的“体系”,印度人自己都不太说得清,在这里只做最基础的介绍。

如上文所说,印度教是原来的吠陀宗教与佛教、耆那教对抗的过程中,吸取了对方的因素,而进行革新的成果。印度教派别众多,但以毗湿奴派、湿婆派与沙克达派(性力派)势力较大。

毗湿奴派又称巴克提(bhakti)崇拜,最早出现于佛陀时代之前的北印度雅利安贵族中。“巴克提”一词的本意为对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一体)虔诚信仰、尊敬供养的传统,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教派求得拯救的途径。其宗教经典为《薄伽梵歌》,后被史诗《摩诃婆罗多》所吸纳,后者也记载了诸多与王族的毗湿奴信仰相关的内容。

毗湿奴信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化身avatara,“阿凡达”的梗源就是这个)”,即认为虽然只有毗湿奴一个主神,但他却可以通过不同的外形和身份现世,《薄伽梵歌》中的奎师那(黑天),《罗摩衍那》中的罗摩以及佛陀乔达摩·悉达多都被毗湿奴派认为是毗湿奴的化身。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0张

奎师那,那个我抽不到的男人的老铁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1张

罗摩,那个我抽到了但是养不起的男人

湿婆派则以三相神中司毁灭、舞蹈、性力、妖魔恶兽的主神湿婆为主要的崇拜对象。从职能中即可看出,湿婆是一位吸收了较多原始宗教因素的神,包括对生殖力动物图腾的崇拜等。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2张

最近转很多的湿婆神像。屑博小时候一直以为湿婆是个很湿的老太太……

既象征着吉祥与生机,又能带来灾难与毁灭,这种恐怖而威严的形象使密宗将之吸纳为护法神,也即经常在西藏艺术中看到的大黑天(Mahākāla),与前文的“黑天”奎师那不是一个人。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3张

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密宗的解释是大日如来降魔时呈现的忿怒相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神话中湿婆与妻子帕尔瓦蒂的居所即是卡利萨山,也即冈仁波齐,而初雪语音中提到的喀兰神是“她”,在此不排除其原型参考了雪山神女的可能性。

沙克达派,或称“性力派”则是印度教中以大母神夏克提(Sakti)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认为“性力”是创造宇宙和推动其运转的根本力量,大女神夏克提则是宇宙的本源,其他印度教中著名的女神如杜尔迦、迦梨、吉祥天女、帕尔瓦蒂等都是她的化身。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4张

北美印度教神庙中的夏克提女神像

印度教的其他派别同样承认“性力”,但只将其作为男性主神的力量的阴性部分,并没有沙克达派中那样的中心地位。


(三)藏传佛教

兜兜转转,总算说回了主题。在开始讲之前,需要先对藏区的历史作一些简单的梳理。

西藏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

史前时期(最早约4600年前)至部落时期

吐蕃王朝时期(7世纪~9世纪)

割据时期(9世纪~13世纪、18世纪、19世纪,各政权不等)

蒙元时期(13世纪~14世纪)

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

近现代(20世纪~21世纪)

佛教约在吐蕃王朝时期进入西藏,并经过一系列曲折反复的过程,最终成为西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1)诞生:汉地、印度与西藏

西藏与佛教最早的联系始于传说中的文成公主入藏,没错,就是这事。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5张

梦回小学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携一尊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与大量汉文佛经进入青藏高原;同时,松赞干布迎娶的另一位妃子——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则携来了不动金刚佛像、弥勒像与栴檀救度母像。为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大昭寺和小昭寺因此修建(民间有后世进藏和亲的金城公主调换了两寺各自供奉的佛像的故事,但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在此仅供大家感兴趣的话自行查证)。但在当时,佛教并未形成广泛的影响,几乎仅受到松赞干布本人的支持,松赞干布也因此被藏传佛教尊为“法王”。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6张

今日大昭寺。围绕大昭寺外墙的一圈街道即是传说中的八廓街。

密宗进入西藏则有赖于松赞干布的五世孙,吐蕃第五位赞普赤松德赞的支持。公元760年,赤松德赞先后延请东印度的密宗论师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进藏弘法,并于763年主持修建了吐蕃历史上第一座正规的寺院——桑耶寺,佛教在吐蕃的影响力自此极大地增强了。后来虽然因为统治者态度的不同,佛教也因此受到过打压或支持,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在藏地扎下了深深的根系。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7张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8张

分别为寂护大师与莲花生大师

除了大乘佛教的显宗和密宗,藏传佛教中的观念与仪式也受到藏地的本土宗教——雍仲本教(即常说的“苯教”)的影响。雍仲本教是一种有萨满教特征的,较为原始的宗教,其核心观念认为,通过诵念密咒可以与自然界中无形的神秘力量发生接触,从而使用或改变这种能量,类似的仪式在今天的藏传佛教中也可以见到。

相传,苯教起源于今阿里地区的古代文明——象雄古国,原本有诸多独立的教派,经祖师辛饶米沃整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苯教。在佛教进藏之前,苯教一直是藏地普遍信仰的宗教,而当初松赞干布对佛教的大力支持,其中也有相当的抑制苯教贵族权力的因素。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19张

辛饶米沃大师像。关于象雄古国的细节可以参考文末提供的站点链接。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两唐书在记载吐蕃的宗教时,均提到一点:“事羱羝为神”。羱羝,从字面上看,为“羱”与“羝”的合称,即本屑博上一篇文章讲到的藏系绵羊的祖先,可见在吐蕃先民的观念中,羊是一种重要的崇拜对象。结合喀兰立牌中的小羊和羊姐来看,谢拉格的羊家族可能在宗教中有一定地位这点也算碰巧撞到了一个现实原型,不知道鹰兄弟的考据会不会真的详细到这个程度。

说回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五个主要的派别: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

宁玛派(红教,得名于僧人的红帽)是由莲花生大师于8世纪传入藏地的密宗佛教的继承者,“宁玛”一词在藏语中即为“古、旧”之意,约在11世纪形成教派,最著名的道场即前文所说的桑耶寺

噶举派(白教,得名于僧衣上的白色条纹)由马尔巴大师创立于11世纪,是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派别;

萨迦派(花教,得名于主寺萨迦寺围墙上分别象征智慧、慈悲与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在11世纪时由昆·贡却杰布开创,13世纪时由于与蒙元王室的合作,一度总理全藏政教事务,传说中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便是萨迦派的第五代法王;

噶当派(“噶”指佛语,“当”指教授,意义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之意”)由阿底峡大师及其弟子仲敦巴大师于1065年创立,相对于其他宗派,噶当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

格鲁派(黄教,得名于僧人的黄帽),1409年由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基础上创立,吸收了藏传佛教各派的精华,有规范的修习制度和更加严格的戒律,在几个教派之中神秘主义成分最少,故取代了其前身噶当派,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派别。在内地知名度最高的几个藏区寺院如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等均是格鲁派的寺院。清朝以来的藏区政策也与格鲁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在下文细讲。

(2)圣女·天路·蔓珠院:you know who在藏地的地位与转世制度

you know who大家都懂是谁,在这里就不打出来了,后文也用缩写代替,因为打出来这文章可能要没……顺嘴提一句,最近翻出去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了you know who出的书,主要是一些“古老神秘的东方智慧”内味儿的心灵鸡汤,看来老美还是挺吃这套的。

dllm原本指的是作为格鲁派宗教领袖的四大活佛,即“dllm”、“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称呼,四位活佛分别主理前藏(今拉萨一带)、后藏(今日喀则一带)、内蒙古和蒙古的宗教事务。第一世dllm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巴,“dllm”这一称呼则源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于1578年赐予三世dllm索南嘉措的尊号,“*****”在蒙语中为“海洋”,故“dllm”字面为“有海般智慧的大师”之意。

dllm成为西藏的政教领袖最早是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算是清朝的属国)后,将教权转交协助其夺取政权的第五世dllm阿旺罗桑嘉措。1652年,五世dllm进京朝觐顺治帝,正式受封,确立了其在西藏的最高政教权威地位。此后,dllm不仅是信徒眼中的人间之神,也是藏地最大的贵族与统治者,其一言一行都决定着藏地政局的变幻。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0张

固始汗画像。现在青海德令哈好像有个他的主题公园

众所周知,每一任dllm都是由前一任转世诞生的,换言之,从宗教的观念看,“dllm”其实只有一个,只是不断地轮回回到人间而已。故每一任dllm圆寂后,其身边总理宗教事务的僧官即要出发寻找其“转世灵童”,并将之迎回拉萨,这个幼童的家族也会因此突然获得极高的地位。年幼又身居高位的新任dllm在亲政前,往往需要从周围的僧官中选择一名“摄政”,为之代理教俗事务,而这便给围绕dllm的政治斗争埋下了导火索。

迄今为止,dllm共有十四世,但其中活过四十岁的仅占一半左右,六世仓央嘉措去世时年仅23岁,九至十二世则分别于11岁,22岁,18岁,20岁时圆寂,说是自然死亡怕是鬼都不信。在政治的棋盘上,纵使是神明的化身,也不总是能成为棋手。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1张

鲁迅齐名金句王,时空旅行美少女最爱,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活佛仓央嘉措塑像

相较之下,谢拉格的圣女选拔制度则没有那么神秘,更多取决于中选少女本人的能力,然而代价也比转世灵童制度或尼泊尔的“库玛丽”制度大得多。SORA太太在本屑博最喜欢的谢拉格文学《欲望神殿》中的私设是,圣女选拔制度是一种有意识地削减谢拉格的育龄妇女数量,以防总人口超过雪境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制度,为了提高圣女轮换的频率,也只能通过使现任圣女战术暴毙的方式来实现。本屑博虽然觉得不至于这么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反观谢拉格的设定,从银老板出任族长这点来看,谢拉格应该还是一个实行父系家长制的国家,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位被推上宗教权首御座的少女,又能对权力的游戏产生几分影响呢?

初雪的档案还提到,谢拉格政教首领办公议事的场所称为“蔓珠院”,其原型一般被认为是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相传为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始建,清朝时成为dllm的冬宫,与驻藏大臣衙门同为最高行政机构。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2张

布达拉宫不新鲜了,给大噶康一下驻藏大臣衙门,现在是博物馆

根据鸽子球大佬的考据,“蔓珠”一词源于梵语“Manju”,为“妙,智慧”之意。对于鸽子球大佬文章的结论,即喀兰神的原型是文殊菩萨这一点,本屑博保留意见,但从“曼殊”这个词出发,却可以对蔓珠院的职能作一些猜想:蔓珠院最初可能是一个传授“妙、智慧”,培养僧侣的学校,类似佛陀说法的“精舍”那样的场所,后来才随着政教合一成为谢拉格的权力机构。此外还有挺有意思的一点,在西藏的文献中,对清朝皇帝的称呼是“东方文殊大皇帝”,从中也可以看出藏地传统认佛不认人的世界观。


附论:藏传佛教的瓜与锤

对于藏传佛教,内地似乎一直有着两极分化的印象,既觉得是圣洁雪境的慈悲佛法,又常常听说双修、人体法器等添油加醋的都市传说。一路找资料下来,本屑博也算多少看了点东西,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实际情况和看法,但不敢保证100%的真实和正确,在此欢迎藏区大佬的纠正和讨论。

·藏传佛教是很残忍吗?

还是那句话:佛法和打着佛法旗号干坏事的人要分开看。

由人体器官制作的法器,如人头鼓、头骨碗,人皮唐卡等法器都是旧西藏的宗教仪式中白纸黑字写着的,这点没得洗。但是一方面,一个宗教至上的神权政权将宗教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这在前现代社会还是挺普遍的现象,也是现代社会要推翻神权政治,保护人的权利的基本原则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现在的藏传佛教经历了充分的现代化,其中的巫术成分已经减少到最低限度,可以说再也不会出现为了宗教而牺牲人的情况了。宗教可能洗不掉自己的黑历史,但人可以选择怎么信,打着仪式旗号要人皮人肉的也属于邪教犯罪和蓄意谋杀,宗教不给这种畜生当挡箭牌。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3张

人颅骨制作的嘎巴拉碗。过去的东西,看看就得了,猎奇的心态只会助长不把人当人的恶念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微博:

鸽子球今天咕咕了吗《【明日方舟考据】「谢拉格」国家及宗教原型考据!揭秘谢拉格信仰的真正神明!》https://m.weibo.cn/5124539319/4474060900113330

书籍:

魏庆征(编)《古代印度神话》

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井野口泰淳、塚本启祥《印度佛教史概说》

陈庆英、高淑芬(主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西藏通史》

【瑞典】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洛桑杰嘉措《图解西藏密宗》

诺布旺典《藏密神明图鉴》

多吉桑布《图解藏密修持法》

曲杰·南喀诺布(著)向红笳、才让太(译)《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

杨学政、萧霁虹(著)《心灵的火焰:苯教文化之旅》

次仁央宗《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

资料站点:

南传上座部佛教:http://nav.sutta.org

雍仲本教:http://www.bonpo.com.cn

【明日方舟考据】喀兰宗教-第24张

Our wills unite like a fortress.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