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爵史詩》雜談:千術暢遊18世紀法國上流社會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19 16:51:34 作者:只恨今生已殆盡 Language

寫在前面

問:如何快速的融入18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
匿名:謝邀,人在巴黎,剛下馬車,以我當貴族的經驗來說,你如果是一個新進貴族,那麼就多參加宴會,把自己打扮得越豔麗越好,不論男女,如果你是一個老牌貴族,你本身就是這個圈子裡的頂流,但如果你是一個無名小卒······你好有一手神乎其技的千術······咳咳! 圈內人太多,利益相關,匿了,匿了······

《Card Shark》

《Card Shark》中文譯名《千爵史詩》,是由獨立遊戲界的超級怪咖Devolver所發行的紙牌遊戲。與微軟自帶的蜘蛛紙牌遊戲完全不同,Devolver大膽創新,在這個遊戲中,不僅有劇情,還有出千。
這個遊戲就是一個教你如何在牌桌上出千的遊戲, 遊戲的英文標題“Card Shark”,指的是那些借用技巧或騙術,取得牌局勝利的人。 十分的簡單直白,在當下的遊戲屆可謂是十分“大膽”。
遊戲的劇情也很簡單, 玩家將扮演一名默默無聞的啞巴,與歷史上充滿謎團的人物“聖日爾曼伯爵”一同展開冒險,在坑蒙拐騙的同時循著各路牌手提供的線索,逐漸發現王室所隱藏的黑暗秘密。
遊戲的基本流程,便是聖日爾曼伯爵拉著我們去找某處的貴族打牌,順便在路上教會我們一些新的千術。同時利用這些牌局的勝利,揭開一些NPC試圖隱藏的“真相”。由於主角是啞巴,只能通過表情傳達情緒,這讓劇情中充滿了令人捧腹的橋段,伯爵與牌手們的對話也常常充滿暗喻、諷刺,高質量的對話文本與幽默風趣的氛圍,讓《千爵史詩》的劇情看起來就像讀小說一樣暢快。
同時,遊戲採用了精緻的版畫風格描繪場景與人物,乍看復古的畫風反倒顯得精緻,許多奢華、上流的場景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力。而簡練的筆觸下,角色的形象反而更加生動,尤其是出千時的各種小動作與神情,都呈現得惟妙惟肖。
在遊戲中,最讓我感到有趣的,就是整個遊戲流程裡展現了法國從市井到宮廷的整個社會面貌,玩家一路靠打牌出千最終竟然進了凡爾賽宮,和國王“掰手腕”。
《千爵史詩》的遊戲流程大約是8小時。遊戲的大部分劇情依然保留了空白——尤金的身世之謎、伯爵和“魔術師”的計劃、一件有關國王和宮廷的驚天醜聞……18世紀的法蘭西還藏著許多秘密。

神秘的聖日耳曼伯爵

在遊戲中一路教導我們的人,自稱是聖日耳曼伯爵,這是一位非常傳奇的歐洲陰謀論產物,許多人都宣稱見過他,但是又從未有人真正確認過他的存在。甚至有傳聞稱這位聖日耳曼伯爵長生不老。
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要去哪裡去。他是18世紀初出現在威尼斯的神秘人物,在直到20世紀初的這兩百多年裡,能講六國語言的他以不同的身份出現在歐洲各地,又謎一樣地消失。
人們這樣形容聖日耳曼伯爵:魔法師、冒險者、發明家、朝臣、業餘科學家、鋼琴家、畫家、小提琴手、業餘作曲家、預言家或者欺詐大師,他曾向人們展示過鍊金術,及一些魔法技能。自稱見過所羅門王、示巴女王與獅心王。據說日耳曼伯爵得到了賢者之石而長生不死,他是一個魔法師,且能夠時間旅行。
根據黑森查爾斯伯爵的說法,聖日耳曼在晚年自稱是川西凡尼亞王子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有人猜測說他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寡婦的私生子,也有人猜測說他是葡萄牙王的兒子,或是個薔薇十字團員,還有人說他是被驅逐的國王。不過聖日耳曼伯爵在晚年時稱自己是川西凡尼亞王子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
他第一次以聖日耳曼之名出現的記錄是在1710年,據說那時他在威尼斯。其他的記錄包括1743年在倫敦、1745年在愛丁堡;在愛丁堡時,他因涉嫌在詹姆斯黨革命期間從事諜報活動被軟禁。因為沒有證據,聖日耳曼被釋放了,他很快贏得優秀小提琴手的名聲——據說和帕格尼尼一樣好。這段時期他認識了盧梭,很快,他又在1746年消失了。一位在1745年就認識聖日爾曼伯爵的英國作家霍勒斯·沃波爾形容他:“他唱歌,拉奏美妙的小提琴,作曲,有點瘋狂而且不是非常理性。”
1758年,聖日爾曼伯爵重回凡爾賽,在這個時期他留下了一些肖像畫,他自稱擁有一些染料配方。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讓他住在香波爾城堡,他在此地和路易十五及其情婦蓬巴杜夫人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巴黎,他大方的分送鑽石當作禮物。意大利知名冒險家卡薩諾瓦說他親眼看過聖日耳曼化銀成金,不過又補充說那可能只是技法而已。據說聖日耳曼有時會暗示他其實已經幾百歲了。
1760年外交部長舒瓦瑟爾公爵準備將魔法師聖日耳曼逮捕,但他卻已經由荷蘭到英國去執行路易十五所交派的任務了。在此之後聖日耳曼伯爵又經由荷蘭到達俄羅斯,當俄國發生政變,將凱薩琳推上寶座時,他顯然就身在聖彼得堡,後來有陰謀論推斷他就是肇因。
第二年聖日耳曼伯爵出現在南尼德蘭(現在的比利時),使用一個叫Surmount的名字購買了一塊土地,他還向城邦推薦自己的技術(木材、皮革、油畫顏料的加工方式),在(終告失敗的)交涉過程中,他暗示自己出身王室。然後在接下來的11年,他又失去了蹤影。
在1774年,聖日耳曼伯爵又再度出現,他向一位巴伐利亞的伯爵自我介紹為Freiherr Reinhart Gemmingen-Guttenberg,the Count Tsarogy。不過讓人訝異的是,他的外貌還是絲毫沒有改變,不過這次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受到國王路易十六的寵幸,新的國王皇后將他的忠告視為通敵行為,讓他再次離開法國。在1776年他又出現在德國,他自稱為騎士韋爾頓,再一次向人們推銷自己的魔法處方:化妝品,葡萄酒,烈酒,對於骨頭、紙和象牙的加工法。並用黃金來離間腓特烈大帝的密探,對國王說他是個共濟會員。據傳他住在卡爾王子的一間居所中,研究藥草藥方與化學來賙濟窮人。後來又傳魔法師聖日耳曼伯爵在1784年時死亡,死因可能是肺炎,他沒有留下多少遺產。
在聖日耳曼伯爵死後的數百年間,各種神話、傳說、猜測紛紛出現。有人說他會耍蛇和腹語術,有傳聞說他和蓬巴杜夫人有緋聞。還有的說他是不死之身,會煉製不死藥,是永世流浪的猶太人。也有傳言見過魔法師聖日耳曼伯爵還活著。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東尼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法國革命爆發前夕曾接獲聖日爾曼伯爵的信,信中警告她要傾聽人民的聲音、不要再放任貴族等,可惜瑪麗皇后對此視若無睹,最後還是走向絕路。而瑪麗皇后的侍女亞蒂瑪魯夫人一直到1789年,也與聖日爾曼伯爵有過多次會面,從她所留下的日記中可以知道,伯爵的外貌還是一如以往,次次都讓她驚訝不已。
到了1814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由於戰事遭到挫敗,將自己關在杜樂麗宮中。此時,一位紅衣男子來訪,來人告訴拿破崙,他的權力只剩下三個月的時問。果然在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楓丹白露宮簽下了退位詔書。這名男子又稱“杜樂麗宮的紅衣男子”,除了拿破崙之外,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當天以及路易十四的母親在投石黨之亂髮生的前幾天,也都有見到這名男子;另外瑪麗·安東尼皇后在法國革命爆發的前夕,也曾在宮殿的走廊與他碰面。 根據神秘學者們的考據,這名穿著紅衣的“杜樂麗宮的男子”,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長生不老的魔法師聖日爾曼伯爵。
神智學者安妮·貝贊特說她在1896年遇到了聖日耳曼伯爵;神智學者李德彼特說他在1926年於羅馬也遇到過聖日耳曼伯爵,而且聖日耳曼展示了一件曾經屬於羅馬皇帝的袍子,還說自己有一個住處是川西凡尼亞的一座城堡。神智學者波洛德宣稱曾在夏斯塔山見到魔法師聖日耳曼伯爵並被引見給一群金星來的旅客,還出版一系列關於他們交流的書。
1972年1月28日,歌星黛莉達的緋聞男友理查德·查弗瑞在法國的電視節目上自稱為聖日耳曼伯爵,同時宣稱路易十五仍然活著。
而在遊戲中,我們可以通過諸多暗示,發現這個所謂的“聖日耳曼伯爵”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紙牌遊戲人人愛

首先,我先給撲克做一個定義。這是一款紙牌遊戲,通過規則設定和對牌面的互相計算最終只有一方獲勝的遊戲。
國外專家研究認為,撲克牌應是中國人發明的,來源於中國漢代的“葉子戲”。據傳說,漢代大將軍韓信為了減少士兵思念故鄉和親人的鄉愁,在軍中發明了“葉子戲”供士兵娛樂。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唐朝人蘇鄂在《同昌公主傳》中對“葉子戲”有過詳細的描述。唐代一名叫葉子青的婦女還撰寫這是一部關於“葉子戲”的專著《葉子格》,內有“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詳細細記載了葉子戲的玩法。
宋元之際,紙牌娛樂已經風靡全國,出現了許多專著和牌譜,並且從普通百姓的娛樂擴展到文人雅士中,到後來又傳入宮中。古書中就有宋太祖命宮人學打葉子戲、消夜娛樂的記載。當時中國的一副紙牌有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4 張牌,既作為紙幣使用,又用來進行牌戲。
而明朝就更加進一步的改善規則和花色以及紙牌上的的繪畫水準。陳洪綬曾創作了《水滸牌》和張岱也留下過《文武牌》。可以這麼說,明朝時期的紙牌玩法趨於統一,並且形成地方性的規則。
再後來,人們覺得紙太容易變破,所以逐漸改成了骨牌的形狀,而後就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變成了我們的“國技”麻將。
與中國的紙牌遊戲不同,西方的紙牌出現正是由於造紙術的傳播而興起。
公元8世紀,造紙術傳入中東。此後再大量的生產後傳入歐洲。12世紀法國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15世紀出現了古騰堡印刷術,到了16世紀歐洲全面使用紙張。由於紙張的珍貴,平民是無法享受,只有皇家才可以。那麼歐洲的紙牌遊戲也只能最先出現於皇家。
1392 年法國國王查爾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紐爾(J.Gringonneur)手工繪製的一副紙牌。這可能是最早出現在宮廷中的紙牌。
而事實上,紙牌可能出現得更為久遠。1377年意大利就已經法律規定,禁止使用紙牌賭博的條款,而比利時在1376年也有紙牌流傳的記載。
但歐洲撲克又是怎麼來的,比較公認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馬可波羅或者其他旅行者從元朝帶回到歐洲,然後通過哥倫布帶到北美洲,最終形成如今的樣子。
第二種是蒙古人西征的時候,直接帶到歐洲大陸。
第三種是英國人從印度的婆羅門僧侶那邊帶回來的一種紙牌遊戲
不管如何, 歐洲的紙牌經過流傳又轉變成 了撲克和塔羅牌。這就是現代我們常見的撲克的前身。
當撲克牌在歐洲貴族之中傳開以後,這種簡單、輕便、隨去隨玩的遊戲形式就迅速風靡整個歐洲。為當時沉重的社會現實帶來了一絲光彩。
由於黑死病為歐洲社會帶來的沉重打擊,教會的統治受到了動搖,新大陸的發現為歐洲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衝擊,諸多事情使得新的階級與新的思想碰撞與萌芽,而這其中,法國作為老牌帝國,其內部受到教士階層的壓榨令社會上下層都不滿,上層貴族不滿於教士分走了自己領地內的利益,而底層民眾更是不滿於教士騎在他們頭上,啥也不做還天天讓他們白打工,幫他們幹這幹那。
尤其是路易十四太陽王的上位,使得法國一躍成為歐陸風向的標杆,巴洛克藝術形成的風潮讓法國一度成為歐洲最令人嚮往的國家。
大量的財富都聚集向法國,使得法國民眾手中也擁有了一些餘錢,在那個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紙牌賭博就成了大眾娛樂消遣的最佳手段。尤其是路易十四帶起的奢靡風潮,讓大量的錢財被藝術家、石匠、裁縫等城市居民賺走了,然後他們許多人也都會大手大腳的花掉,尤其是用在賭博上。因為當時的整個社會風氣如此,許多藝術家們前腳拿到僱主的定金後腳就在酒館裡輸個精光。有不少藝術家瘋了一樣不停畫畫,可能僅僅是為了還清賭資。
自然而然的,有賭博就有作弊的,因為賭博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贏家通吃”!賭博可以讓一個身無分文的人一夜暴富,也能讓一個家財萬貫的人瞬間一貧如洗。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自然無數人都想要想盡辦法在不被人發現的情況下出千贏得每一場牌局。包括人生的“牌局”。

混跡上流社會

18世紀的法國社會階層明顯,階級矛盾尖銳,尤其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市民階層的理念難以表達,因此湧現出一批像是盧梭、伏爾泰等政治思想家。在當時他們的思想就像是劃破萬古長夜的驚雷,照亮了民眾心中的天空。
伏爾泰

伏爾泰

而也有一批思想不那麼激進的人,他們想方設法混入法國上流社會當中,通過各種手段謀奪地位。這與當時法國自上而下的“開放”環境有關。這也是為什麼遊戲將背景設定在18世紀路易十五統治時期的法國。
可以說,此時的法國正在醞釀一場驚天變革,那就是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在我們歷史書上時這樣介紹當時的法國社會的: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國王不屬於任何階級)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包括資產者、農民、無產者在內的市民、下層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級外的其他階層。 [2]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外,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資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衝突依然日益嚴重。
在遊戲中,聖日耳曼伯爵也在暗示我們他們有個計劃是一項“偉大而神聖”的事業,進入凡爾賽宮是為了揭露關於皇室的醜聞······
我們當然清楚,關於皇室的醜聞,尤其是路易十五的醜聞簡直多如牛毛,比如他那糜爛的私生活。法國是天主家國家,因此法理上只承認一個皇后,但是架不住國王不想束縛自己的下半身,於是夫妻倆各玩各的,都豢養情人,這使得法國情人文化興盛,如果你是當時一位體面的紳士要是沒有幾個情人那都不好意思出門。
而在當時,認識情人的最好場所就是在宴會上。因此當時整個法國夜生活都十分豐富多彩,無數無名小卒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參加貴族的宴會,因為只要在宴會上得到一些“大人物”的賞識,那麼你就很快能晉升名流,打入到了上流社會的圈子內,如果能夠再進一步,成為某個大人物的情人,那更是好處無數。
到這裡就不得不再次提到這個奇葩的路易十五了,雖說路易十五風流無度,但是人家是真金白銀的換情人的青春,比如一位叫瑪麗·路易絲·奧墨菲的情人,她曾經一度讓蓬帕杜夫人都擔心自己失寵,後來帶著高達20萬里弗的退休金、豐厚的嫁妝、華服和珠寶,嫁給了一位貴族紳士。還有一位叫瑪格麗特·凱瑟琳·海諾特的情人,這是一個被路易十五稱為“無與倫比的美人”的女子,她的所有子女都被封為了貴族,退休金也高達22萬里弗。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專門修了一個“鹿苑”的園子,專門幽會15-25歲的美麗情人們,人數多達40-50位。 後來這些人大多數是找了其他貴族當接盤俠,而搞笑的是,當時給國王當接盤俠居然被看作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
因此,當時的法國風氣之中,當情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無數自詡樣貌才華的男男女女踏入宴會的名利場去追尋那虛無縹緲的“上流社會”之夢。
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法國整個社會階層的固化,底層民眾沒有任何辦法跨越階級壁壘,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追尋上升的方式,也為之後的法國大革命留下了伏筆。
法國的夜生活有多豐富?每年因為夜晚照明而需要消耗的蠟燭就超過6千4百萬磅,因此在遊戲中看到巴黎夜晚的街景總是煙霧瀰漫。而這種夜間照明的做法則是路易十四時期就提出的, 1667年3月15日路易十四任命拉雷尼出任巴黎市警察局長官,要求他從衛生、照明和安全三個領域全面改進巴黎面貌。拉雷尼於是開始醞釀一個規模更大、真正惠及大眾的照明服務革新。那就是在街道安裝可以燃燒8到10小時的街燈。這種街燈安裝在房子外約一層樓高處,用一種滑輪裝置升降。主結構材質為金屬,燈罩是玻璃,使用蠟燭燃燒照明,據說一盞燈的製造成本比杜樂麗花園的長凳貴兩倍。
電燈人

電燈人

1667年9月7日,街頭公告員走上首都街道,向人們宣佈夜晚將有燈火照明。“很快,晚上也會像白日一樣明亮。”街頭公告員自豪地說著。拉雷尼果然言出必行,一個半月後,巴黎的912條街道上安裝了2736盞燈。到17世紀末,巴黎街道一共擁有6500盞街燈,每晚燃燒所消耗的蠟燭達1625磅,每盞街燈上還有一隻高盧雄雞形象,提醒人們用火安全。街燈系統最初只有每年冬天4個月的照明期很快被延長到從10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到1700年前後,巴黎每年的街道照明長達9個月。街燈促進了商業繁榮,豐富了巴黎的夜生活內容。
1669年巴黎上演了一齣戲劇《冒牌莫斯科人》,講的正是巴黎職業小偷無以為繼的“艱難時期 ”。受夜間街頭照明影響,小偷業績慘淡,不得不考慮“改行”。一位名叫塞維涅的夫人1673年12月在其一封私人書信中這樣誇讚巴黎街燈:“女兒和我在古朗日太太家用罷晚餐後離開,近午夜回到聖日耳曼街區,走在鵝卵石街道上,一路上有街燈照亮,甚是愉悅安全。”
1669年,法國皇室還鑄造了街燈紀念幣,上面雕刻著一位婦女,她一手舉著燈,另一手拿著錢包,周圍刻有拉丁文“城市安全與光明”。街道照明成為路易十四吸引歐洲人來巴黎觀光消費的新手段。歐洲多國首都紛紛效仿,阿姆斯特丹、柏林、維也納緊隨其後在17世紀後期裝置了路燈。在1709年的大饑荒和財政危機期間,巴黎人因為實在沒錢供應蠟燭消費而很少點亮街燈。1719年1月的大風暴也曾摧毀幾乎所有街燈。但這都沒有阻止巴黎燃油街燈蓬勃發展。英國女作家蒙塔古夫人在1718年坦言:“巴黎優於倫敦之處,在於夜晚有定時的街道照明。”倫敦人對巴黎“光明之城”的稱呼由此傳播開來。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歐洲人心中,巴黎是文明的象徵,世界文化與藝術的“燈塔”只是在燈光下,陰影濃重,沉重的社會黑暗正在侵蝕著這個國家,再光鮮的外表也無法掩蓋內部腐朽的現實。

一場命運的豪賭

打牌作弊者

打牌作弊者

多年以後,或許連尤金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宴會上見過的盧梭、伏爾泰等人,會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掀起怎樣的風暴。而他與路易十五的賭桌對決,他人生命運的豪賭,在這些人所看到的賭桌上,顯得那麼的渺小與可笑。
在命運面前,他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沒有什麼驚人的抱負,他只是想從一個牌桌到另一個牌桌,不計後果,不擇手段的贏得每一場賭局的勝利。
從那天開始,尤金才知道,騙術的秘訣從來不在於偷牌或者是換牌,真正的騙術是蠱惑人心的技術,通過編織謊言獲取利益只是這門學問的末端。
那天是1789年的尋常一天,法國的舊世界走向了終點。尤金懂得了一個道理,縱使機關算盡,一個人在歷史的洪流中,不過也只是一小粒浪花。國王如此,牌手也是如此。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