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天下英雄誰敵手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劉備手下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相比起來,似乎東吳的將領在名氣上要比這十大名將遜色不少。雖然有“江東十二虎臣”之說,但並不如前兩者廣為人知。
但其實三國時期的東吳也是名將輩出,在鼎足三分的三國時代這些東吳名將曾多次率軍重創魏、蜀,開疆闢土,保衛桑梓,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不比同時代的魏蜀名將戰功遜色。
因文章篇幅原因,我們今天就選擇東吳名將中戰績最大的幾位來簡單評論一下。
周瑜
提起周瑜,當然要說他平生最大的戰績,也就是人人皆知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作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而名留史冊。
公元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一統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牧劉琮見曹軍勢大,立即投降。而益州牧劉璋見狀,派使者前往曹營拜見曹操表示願意接受曹操的調遣。
曹操追擊劉備,劉備敗逃,派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合孫權,共抗曹操。
當時,懾於曹軍的浩大聲勢,江東許多大臣紛紛主張投降,其中以張昭為代表。
魯肅、周瑜等人對孫權陳說利害,再加上諸葛亮的遊說,終於打消了他投降的念頭,堅定了抵抗曹操的決心。
周瑜 / 圖片來源 電影《赤壁》劇照
當時曹軍約26萬人,主力是中原軍19萬人(其中6萬人為精銳青州兵)、荊州劉琮降兵約7萬人。
曹操宣稱大軍是八十萬,而孫劉聯軍則約8萬人,其中孫權軍5萬人,劉備軍3萬人。
雖然表面上是孫劉兩家聯軍火燒赤壁打敗了曹軍,但其實主要還是周瑜、黃蓋的水軍先以詐降矇蔽曹軍,然後火攻,打敗了曹軍主力。
劉備軍只不過是打了個輔助而已。
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呂蒙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了荊州。
隨著曹操的敗退,孫劉聯盟很快為了爭奪荊州而反目成仇。
當得知劉備佔領了益州,孫權便向他討要先前借出的荊州南郡,劉備竟然說出了:“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的話,這讓江東君臣無比憤怒,決定以武力奪回。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而孫權的地盤江東位於長江下游,如果想要鞏固江東,那麼必須佔領長江中游一帶,否則長江中游被敵對勢力佔領了,操練水軍,然後水陸並進,就可以順江而下,直搗建業。
比如後來的西晉滅東吳,其中晉軍水軍就是從長江中上游順江而下直搗建業的。
在魯肅的《榻上策》中也指出了荊州的重要性和佔領荊州的必要性: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所以佔領長江中游甚至是上游,一直是江東君臣的既定戰略目標。
而劉備和關羽的態度更是堅定了江東君臣武力奪取荊州的決心。
呂蒙 / 圖片來源 電視劇《新三國演義》2010版截圖
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北伐樊城的曹仁,但留兵將守備公安、南郡以防範江東。呂蒙趁機對外稱病,返回建業,向關羽示弱。關羽中計,撤去公安和南郡的守軍全力北伐。
呂蒙見狀,立即將精兵躲藏在小船內偽裝成商人,白衣渡江,先是奪取了關羽設置在江邊的烽火臺,繼而勸降了公安的傅士仁和江陵的麋芳,兵不血刃的奪去了蜀漢佔領的荊州南郡、零陵和武陵。
關羽聽說丟失了南郡,急忙撤軍,但呂蒙在荊州約束軍紀體恤百姓,贏得了荊州人心。關羽的荊州軍聽說後毫無鬥志,紛紛逃散,最終關羽在麥城被俘殺。
自此,孫權完全佔據了荊州,實現了魯肅《榻上策》的部分戰略,極大地改善了江東的地緣政治。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擒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陸遜
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漢昭烈帝劉備為奪回荊州並報關羽被殺之仇,親率8萬精銳大軍伐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只得一面向魏國曹丕稱臣,以免魏國趁機偷襲,一面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整軍應戰。
戰爭初期,蜀軍聲勢浩大,鬥志高昂,連戰連捷,吳軍喪師失地。
陸遜見狀,下令撤退,避敵鋒芒,同時深溝固壘堅守不出。
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氣候正值酷暑,蜀軍疲憊、鬥志鬆懈,又因暑熱,移入密林結營。
陸遜抓住戰機,火燒連營,大敗蜀軍。漢軍戰死者數萬,“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蜀漢將領如馮習、張南、馬良、沙摩柯等陣亡。《傅子》: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許多東吳君臣被勝利衝昏頭腦,要全力進攻劉備,甚至一舉拿下益州。
但陸遜敏感的覺察到曹丕的伐吳意圖,立即停止追擊劉備,而是調兵回防應對曹魏的進攻。九月,吳軍主力擊敗曹丕親自率領的魏軍,讓江東轉危為安。
夷陵之戰東吳大勝守住了荊州,解除兩面受敵的危機,而蜀漢大敗元氣大傷無力東征伐吳只能固守益州。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死,諸葛亮主政。諸葛亮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蜀吳重修於好。
自此直到蜀漢滅亡時,吳蜀二國再無大戰,反而是結盟共同抵抗北方曹魏,因此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
夷陵之戰使得東吳完全驅逐了蜀漢在荊州的勢力,最終徹底佔領了大部分荊州,鞏固了在長江中游的地盤,讓東吳勢力更大,具有了與曹魏對抗的資本。
陸遜 / 圖片來源 電視劇《三國演義》央視94版截圖
除了對蜀漢的勝利,陸遜還大敗曹魏。
吳黃武七年(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向曹魏詐降,魏大司馬曹休中計,率領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吳國皖城。
孫權賜給陸遜黃鉞,統領朱桓、全琮、周魴等部共九萬人迎戰曹休。
曹休發覺中計,但自恃兵多,依然與吳軍交戰。雙方在石亭決戰,曹軍大敗,吳軍斬獲萬餘,獲車乘萬輛,魏軍軍資器械喪失殆盡。曹休僥倖逃脫,不久憤恨而死。
石亭之戰後,魏國君臣談吳色變,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才大規模伐吳。
而在石亭之戰後的次年也就是公元229年,躊躇滿志的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不再向魏國稱臣,與魏蜀平起平坐。
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
諸葛恪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孫權病亡,魏國大將軍司馬師以司馬昭為監軍,趁機兵分三路共計15萬人伐吳。吳國大將軍諸葛恪在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命人修築大堤和兩座城,以防魏軍。
魏將胡遵、諸葛誕率7萬大軍攻打東興。胡遵等人命令各軍作浮橋渡水,分兵攻打兩城。但兩城地勢險要,魏軍一時不能攻破。
當時天降大雪,魏軍以為吳軍不會進攻,於是放鬆了警惕。吳軍趁機輕裝進攻,大破魏軍前部營壘。魏軍戰敗潰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斷裂,溺死數萬人。
吳軍大獲全勝,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輜重堆積如山。
其他兩路魏軍聽說東興戰敗,紛紛撤軍,所留下的輜重都被吳軍繳獲。
諸葛恪 /圖片來源 電視劇《三國演義》央視94版截圖
監軍司馬昭因兵敗洩憤殺死司馬王儀,自己也因敗軍之罪被削去爵位。
因為魏軍死傷者眾,對魏國的禮制居然也產生影響。司馬師下令喪禮從簡,守喪期間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
陸抗
陸抗是陸遜之子,吳國後期名將。
吳鳳凰元年(272年),吳國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守將步闡叛吳降晉。陸抗率三萬兵平叛,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
西晉車騎將軍羊祜奉命救援。他率八萬大軍進攻東吳的江陵,企圖圍魏救趙,以解西陵之圍。
陸抗識破羊祜意圖,一面繼續圍困西陵,一面巡長江南岸抵禦羊祜水師。
在陸抗指揮下,吳軍擊敗晉軍援軍,並最終攻破西陵城,斬步闡等叛將。
鳳凰二年(273年)三月,陸抗升為大司馬並領荊州牧,負責鎮守吳國西部邊境。
在陸抗鎮守荊州期間,晉軍始終不敢再次進攻吳國。
直到陸抗死後,羊祜才向西晉朝廷上疏請求伐吳,但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八年後,吳國才被西晉滅亡。
陳壽:抗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三國志》
何充:所謂陸抗存則吳存,抗亡則吳亡者。《晉書》
陸抗半身像 / 圖片來源 清人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縱觀東吳的名將的戰績,多次以少勝多,打敗曹魏軍、蜀漢軍,其中是甚至有打敗曹魏十萬大軍的大勝仗。只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等影視作品中這些勝績鮮有提及,所以不為人熟知。
但作者作為一個三國迷,對這些東吳名將的輝煌戰績十分神往。
讓我們用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來結束本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