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1-24 23:01:07 作者:白鞋油 Language

引。

這樣吧,核電過800,這顆鏡頭直接抽了?

球球各位爹點點贊吧(bushi

在大概兩個月之前,我從小黃魚上面以極低的價格(大概市場價1/3)購入了一支伊拉克成色的industar 26M,具體磨損在於前鏡組上有大量劃痕。不過才一百多塊,要什麼自行車(

在拍攝了部分樣片,以對紫邊,炫光等進行簡單測試之後,我發現這支鏡頭確確實實讓我極為驚喜。

且聽我分析:

宇宙安全聲明:本人並非相關專業領域從業人員,也不是攝影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所有寫出的內容僅可做為一名業餘愛好者給出的不嚴謹建議看待,如有錯誤歡迎在評論區指出。要有什麼想要我下篇寫的也歡迎在評論區和私信告訴我啦。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0張

使用景深合成40張照片獲得

=·=·=·=·=·=·=·=·=·=·=·=·=·=·=·=·=·=·=·=

第一章:鏡頭本身

第一節:基本參數

首先給出鏡頭結構圖: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張

是時候根據這張設計圖復刻一支出來啦!

鏡頭結構:四片三組天塞結構,與上一期寫的in-22相同

濾鏡口徑:Ø40

焦距:50mm

光圈:f/2.8-f/22,無極調節

光圈葉片數:10

最近對焦距離:1m(由於俄頭出色的公差,我這支實際使用小於1m,大約在0.8-0.9m之間)

鍍膜:有,作用未知。

卡口:m39

(mtf圖沒找到)

這顆鏡頭有著白色純金屬的鏡身,由上至下以此為光圈調節環、對焦環。對焦環處有突起便於撥動,這樣的設計在in-22上亦有體現。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張

和很多老鏡頭一樣,in-26M依舊採用了整組前移的對焦方式,對焦行程約為300°。可能是天塞結構鏡頭自身特點,其對焦1-2.5m佔據180°,而2.5m-∞佔據剩下120°,分配極為不均,但也恰好為掃街等較近距離拍攝提供了更精細的對焦控制。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3張

第二節:鏡頭歷史

in-26M的歷史相當有意思:

1955年最早由KMZ廠發佈用於單反相機的in-26 SLR版本以及用於旁軸相機的in-26RF版本代號為

PT4305,除最近對焦在0.5處外其餘與後期完全一致。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4張

1957年KMZ廠隨即發佈了短期試產鏡頭,版本PT4310,相較於1955年版本僅僅換了個皮,產量500枚,現存世量未知。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5張

1957年FED廠生產出了第一批正式版本,版本號PT4320,為後期版本頂下基本造型,唯一區別是industar 26M中“M“字樣更大。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6張

1958-1959年蘇聯為韓國市場做準備生產過一批鏡頭,版本號PT4322,極為稀有。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7張

版本號PT4325PT4330發行於1957年至1959年間,存世量較大的版本,我手裡這顆應該就是其中之一的版本。

中間經歷過多代版本更新,再往後一直到1968年仍在生產,版本號來到PT4410,造型經過一次大改後基本固定,廠子也一直是FED廠。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8張

PT4410

具體歷史信息詳見以下網站: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9張

--------------------

第二章:實際測試

第一節:紫邊、光斑等測試樣片

首先是紫邊,這裡我拍攝了7張照片,分別對應7個光圈檔位。測試極不嚴謹,還請見諒。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0張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1張

以公園鐵絲網為測試對象,放大後可見在光圈f2.8全開時,並未見中心或邊緣明顯紫邊,但焦外肉眼可見有明顯撕裂感。縮小光圈過程中依舊沒有出現紫邊。

再來看一組面對眾多點光源拍攝的光斑測試: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2張

這一組照片能得出很多信息,咱們逐一說一下。

第一,從光圈全開照片能很明顯看出中心甚至邊緣一點都產生了所謂”泡泡焦“的光斑,這也就是鏡頭光學設計缺陷帶來的球差導致的。

第二,前四張圖能很明顯的看出畫面邊緣光斑擁有的旋轉般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旋焦。這是由於口徑蝕導致的檸檬狀光斑帶來的效果,而在後三張中其邊緣旋焦效果又變得不那麼明顯,反而有一種向外的拉扯感如下。這就是鏡頭彗差導致的。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3張

邊緣

而再看此時的畫面中心,隨光圈減小,慧差對中心的影響也逐漸增大。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4張

中心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炫光:

面對自然光時表現如下↓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5張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從左上到下方有一道彩色的炫光。其中間的斑痕為鏡頭毛擦導致。

面對點光源時如下↓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6張

效果依舊不是很理想。

不過考慮到鏡頭年代以及當時製作工藝,也還算能夠接受(至少給鍍膜了)。

第二節:樣片分享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7張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8張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19張

我的hxd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0張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1張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2張

=·=·=·=·=·=·=·=·=·=·=·=·=·=·=·=·=·=·=·=

後記。

之前發的三篇文章全被盒娘給斃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或許在遊戲論壇發攝影內容終究是條死路?

--------------------

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在查資料時翻到了一個13年的帖子,是這樣寫的: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3張

大致意思翻譯過來就是:

現在你可以找到許多標著industar的旁軸相機鏡頭。這些鏡頭以一便士售賣(5盧布每筐:()。這個鏡頭可以在單反相機上當微距鏡頭。在無反相機上,這個小鏡頭仍可以作為用於創作的好鏡頭,因為它有一個很好的光圈和焦距組合和一個很好的解析力。鏡頭的白色金屬鏡身在現代數碼相機上看起來很有趣:)

令我感到震驚的是,當年這樣的鏡頭基本上是當垃圾賣的,而現在其價格至少翻了千倍以上。從中也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淘汰掉的老東西,其不再只是作為拍照的工具,更多包含了一層情緒價值以及歷史意義。這究竟是好事抑或是壞事,我還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在未來的十年裡,或許越來越多這樣的老鏡頭將會被從歷史中挖掘出來,帶到大眾的視野下,也越來越會漲到我買不起的價格:(

--------------------

還有一點關於抽獎,如果真能到那麼多電的話)

我還是希望這支鏡頭能被真正使用而不是直接流入海鮮市場或者當作擺件,所以如果真要抽了的話可能會設一點參加門檻的說)

投票
  【鏡頭雜談】“印度之星”(偽--industar 26m不嚴謹評測-v--第24張

老大,⚡⚡,謝謝喵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