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这样吧,核电过800,这颗镜头直接抽了?
球球各位爹点点赞吧(bushi
在大概两个月之前,我从小黄鱼上面以极低的价格(大概市场价1/3)购入了一支伊拉克成色的industar 26M,具体磨损在于前镜组上有大量划痕。不过才一百多块,要什么自行车(
在拍摄了部分样片,以对紫边,炫光等进行简单测试之后,我发现这支镜头确确实实让我极为惊喜。
且听我分析:
宇宙安全声明:本人并非相关专业领域从业人员,也不是摄影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所有写出的内容仅可做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给出的不严谨建议看待,如有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要有什么想要我下篇写的也欢迎在评论区和私信告诉我啦。
使用景深合成40张照片获得
=·=·=·=·=·=·=·=·=·=·=·=·=·=·=·=·=·=·=·=
第一章:镜头本身
第一节:基本参数
首先给出镜头结构图:
是时候根据这张设计图复刻一支出来啦!
镜头结构:四片三组天塞结构,与上一期写的in-22相同
滤镜口径:Ø40
焦距:50mm
光圈:f/2.8-f/22,无极调节
光圈叶片数:10
最近对焦距离:1m(由于俄头出色的公差,我这支实际使用小于1m,大约在0.8-0.9m之间)
镀膜:有,作用未知。
卡口:m39
(mtf图没找到)
这颗镜头有着白色纯金属的镜身,由上至下以此为光圈调节环、对焦环。对焦环处有突起便于拨动,这样的设计在in-22上亦有体现。
和很多老镜头一样,in-26M依旧采用了整组前移的对焦方式,对焦行程约为300°。可能是天塞结构镜头自身特点,其对焦1-2.5m占据180°,而2.5m-∞占据剩下120°,分配极为不均,但也恰好为扫街等较近距离拍摄提供了更精细的对焦控制。
第二节:镜头历史
in-26M的历史相当有意思:
1955年最早由KMZ厂发布用于单反相机的in-26 SLR版本以及用于旁轴相机的in-26RF版本代号为
1957年KMZ厂随即发布了短期试产镜头,版本PT4310,相较于1955年版本仅仅换了个皮,产量500枚,现存世量未知。
1957年FED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正式版本,版本号PT4320,为后期版本顶下基本造型,唯一区别是industar 26M中“M“字样更大。
1958-1959年苏联为韩国市场做准备生产过一批镜头,版本号PT4322,极为稀有。
版本号PT4325、PT4330发行于1957年至1959年间,存世量较大的版本,我手里这颗应该就是其中之一的版本。
中间经历过多代版本更新,再往后一直到1968年仍在生产,版本号来到PT4410,造型经过一次大改后基本固定,厂子也一直是FED厂。
PT4410
具体历史信息详见以下网站:
--------------------
第二章:实际测试
第一节:紫边、光斑等测试样片
首先是紫边,这里我拍摄了7张照片,分别对应7个光圈档位。测试极不严谨,还请见谅。
以公园铁丝网为测试对象,放大后可见在光圈f2.8全开时,并未见中心或边缘明显紫边,但焦外肉眼可见有明显撕裂感。缩小光圈过程中依旧没有出现紫边。
再来看一组面对众多点光源拍摄的光斑测试:
这一组照片能得出很多信息,咱们逐一说一下。
第一,从光圈全开照片能很明显看出中心甚至边缘一点都产生了所谓”泡泡焦“的光斑,这也就是镜头光学设计缺陷带来的球差导致的。
第二,前四张图能很明显的看出画面边缘光斑拥有的旋转般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旋焦。这是由于口径蚀导致的柠檬状光斑带来的效果,而在后三张中其边缘旋焦效果又变得不那么明显,反而有一种向外的拉扯感如下。这就是镜头彗差导致的。
边缘
而再看此时的画面中心,随光圈减小,慧差对中心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中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炫光:
面对自然光时表现如下↓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从左上到下方有一道彩色的炫光。其中间的斑痕为镜头毛擦导致。
面对点光源时如下↓
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
不过考虑到镜头年代以及当时制作工艺,也还算能够接受(至少给镀膜了)。
第二节:样片分享
我的hxd
=·=·=·=·=·=·=·=·=·=·=·=·=·=·=·=·=·=·=·=
后记。
之前发的三篇文章全被盒娘给毙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或许在游戏论坛发摄影内容终究是条死路?
--------------------
有意思的一点是,我在查资料时翻到了一个13年的帖子,是这样写的:
大致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现在你可以找到许多标着industar的旁轴相机镜头。这些镜头以一便士售卖(5卢布每筐:()。这个镜头可以在单反相机上当微距镜头。在无反相机上,这个小镜头仍可以作为用于创作的好镜头,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光圈和焦距组合和一个很好的解析力。镜头的白色金属镜身在现代数码相机上看起来很有趣:)
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当年这样的镜头基本上是当垃圾卖的,而现在其价格至少翻了千倍以上。从中也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淘汰掉的老东西,其不再只是作为拍照的工具,更多包含了一层情绪价值以及历史意义。这究竟是好事抑或是坏事,我还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在未来的十年里,或许越来越多这样的老镜头将会被从历史中挖掘出来,带到大众的视野下,也越来越会涨到我买不起的价格:(
--------------------
还有一点关于抽奖,如果真能到那么多电的话)
我还是希望这支镜头能被真正使用而不是直接流入海鲜市场或者当作摆件,所以如果真要抽了的话可能会设一点参加门槛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