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双鱼星皇家飛机场# 评测员 撬棍二筒 撰写
感谢小黑盒提供的游戏激活码~
(本文全长约七千多字,喜欢记得点赞支持哦)
美苏冷战的政治背景,极具讽刺的学位制度,父权制下的女性受害者,还有一段悲痛却鲜活的插叙回忆..
想要把以上种种元素串联在一起且做到通俗易懂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极圈以南》作为一款小众圈子的低成本游戏,就是做到了。
大家好~我是二筒,一个喜欢探究游戏故事的玩家。
《极圈以南》是11bitstudios发行的一款多层次的电影叙事游戏,熟悉这个发行商的玩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他们发行的游戏一般都是以探讨人性为基础,讽刺政府为基石,比较出名的有《冰汽时代》、《这是我的战争》等受众偏关的一系列作品。
在得知本作的话题是以冷战、南极条约、反核行动等较为严肃的题材时,我一度认为《极圈以南》不过又是一个黑苏背景下的zzzq作品罢了,但当我在短短的三小时流程中感受到了宿命、沉痛、希望等一系列复杂情绪后,才发现《极圈以南》真的是一款具有社会价值且能够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极圈以南》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看似签订了具有和平象征意义的《南极条约》,背地里却各怀鬼胎,在南极一个公共不受管辖的区域干着自己的肮脏勾当,而我们的主角彼得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紧张的环境下,阴差阳错的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爱与权力的漩涡,无法看清眼前的事实。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的画面属于印象派的极简风格,在整个流程中你都看不到任何一丝多余的复杂线条,只有纯色块与阴影度纯叠起来的立体感作为人物的主要特征,甚至游戏为了让玩家更好的融入角色,在人物的面部特征上都是一笔带过。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刻意的削减人们对于视觉的第一印象,从而引导玩家去观察那些精细入微的细节。
比如说人物对话间的显露出的性格特征,以及角色动作之间所传达当事人的情感链接,甚至还有时不时的镜头聚焦,都是制作组刻意引导玩家的一系列行为。
所以本作定位给予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故事讲了什么,而是如何去讲好这个故事。
在这样具有心理引导的视听效应下,游戏的交互选项还采用了类似于心里图像包装的UI设计。
游戏中所有的具体选项都会通过具象化图像展示而达到传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心情低落时会采用一颗紫色小球下坠的图像,而代表恐慌、害怕的情感则是一个几乎占满ui的血红色椭圆,伴随着强烈的抖动效果,不免会让玩家汗毛直竖。
在官方明确赋予玩家心理暗示的同时,自然也免不了教科书级别的镜头叙事,由于游戏整体采用了倒序+插叙的叙事结构,每当一个事件快要到达终点时,游戏就会非常自然的通过物品、天气转变、动作与人等一系列具体操作转变成另一条时间线,并且每一处镜头转场与剧情的情境氛围高度贴合,堪称电影级别的视听盛宴。
在如此高明的手段下,游戏的主题故事反而显得有些晦涩、深奥了,这也就是我接下来想要为你展现的故事,一段卡夫卡风格的寒风交响曲。
(剧透警告)
游戏的开始,主角彼得与送他前往南极考察站的工作人员驾驶着飞机,因为一场事故一同坠入了南极的危险地带。
而遗憾的是,另一位工作者因为事故摔断了双腿,彼得只好自己孤身一人在风雪中踏上求救的征途。
南极的狂风不光肆意摧残着彼得的肉体,还在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地彼得在远方南极站闪烁的红色光芒中回想起了自己最真挚的回忆。
那一天本没有飞雪,飘来的还是落英缤纷的蒲公英,彼得世界也并不是一片白,而是克拉拉笑容中藏匿的暖色。
他们都是剑桥的学者,同样的玉树临风,观念也是出奇的一致。
也许是命运的相遇,彼得与克拉拉之间因为学术而诞生了某种情感上的羁绊,他们会互相在对方的课堂中留下一抹身影,也会对彼此的论文题目题目出谋划策。
“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有着即将完成的论文,她有着最纯真的向往,我们彼此虽没有情人之间的暧昧,却有着夫妻间的和睦。”
彼得默默的感叹道,该死的寒风差点击垮了他的意志,但似曾相识的记忆让他逐渐清新了过来。
这里的南极站出奇的安静,内部的桌椅被打乱陈一团,似乎所有人都走得很匆忙,信封中的人记录着某些数据。
其中一段话让彼得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天上要来了?”
管不了这么多了,彼得赶忙前往了电台室联系飞机上驾驶员,在调解频率的过程中,彼得再一次陷入了回忆。
这一次他坐到了办公椅上正研究着自己的论文——关于如何利用辐射预测云朵。
这在当时似乎还是一个没人提起的论题,彼得已经研究了有十几余年了,如果这次发表成功,他将成为名垂千史的存在。
但彼得好友显然并不认同他的持之以恒,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代表,彼得的朋友更想在蓝天碧日下与各种各样的美女结伴成群,而不是像彼得一样,终日泡在学识中无法自拔。
但彼得这么努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长达十多年的气象研究磨平了他的棱角,而恰巧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还赶上了冷战时期,一股无形的压迫感始终蕴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但最致命的还是自己导师给予的压力,在那个年代,低段位的学者似乎没有任何话语权,面对导师的种种质疑与催促,彼得只得低下头默默地接受一切不公平批判,哪怕是导师对于政治言论的自说自话,彼得也只能表面认同。
回过神来,彼得终于听清楚了电台对面飞行员的声音,但对话内容却让他感受到无比绝望。
或许这个南极站的人们早已被苏联人铲除干净,在这么一个公共领域下,所谓的《南极条约》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杂乱无章的房屋…空无一人的英国南极站,彼得的内心顿时充满了惶恐,但彼时的他还不能返回飞机,只有继续寻找活人才能找到救援的机会…
于是,彼得看着眼前的地图,开着车再一次驶入了白色漩涡当中。
这一次,雪化成了雨,他回想起了夜晚的那次邂逅,湿身的克拉拉稚嫩而又散发着学时的气息,她与彼得交谈自己论文的难处,又提及了大众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彼得就这么在一旁听着,惊讶自己的经历竟与克拉拉出奇的相似,那晚两人都聊的很开心。
夜晚的对话加深了两人的情感,从此之后,克拉拉也经常坐彼得的小车出行。
因为冷战的爆发,剑桥学院不少学者开始自行反抗英国政府的造核行为,他们认为这样不切实际的”攀比行为”只会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惧,显然英国政府应该把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但彼得的导师并不这么想,他大肆批判着这些学者的愚昧,认为他们应该被当成苏联间谍抓紧监狱,而他为了铲除这些毒虫,也拜托彼得帮助自己,举报那些”自以为”是的年轻人。
彼得依然是表面答应,而在一次与克拉拉的出行中,他们恰巧碰到了举办反核游行的莫里,她是克拉拉的朋友。
莫里是典型的拥有独立思考的女强人,她我行我素,自我感非常强烈,问起了彼得是否愿意参加下次的游行。
这是彼此第一次面临在政治上的抉择,但因为是克拉拉的朋友,并且反核行动不过就是停止人类之间毫无意义的攀比行为,彼得还是同意了。
克拉拉因为这次的抉择也发现了彼得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其他男性在那下半身思考的时候,彼得却拥有尊重女性的灵魂,他认可女性的意见。
所以,在后续的咖啡馆闲聊中,也自然而然的进化成了他们的第一次约会,虽然这次约会依然在谈论着难以启齿的论文,但这一次却让克拉拉下定决心,要帮助彼得完成他十年之余的梦想。
他们约定好之后会去到克拉拉远在山上的旧房子,侦测云层的指数,就两个人。
回到现实,红色的苏联国旗高高的挂在基地的顶端,终于,彼得来到了地图中的第二个基站位置。
讽刺的是,每当彼得即将踏入绝望之际,鲜活的回忆总能将他拉回现实,但每当彼得来到本该代表安全、温暖的南极站,等待他的却是如寒风刺骨般的回忆。
这次的苏联站依然空无一人,这让彼得也松了口气,坐在了一旁的床上休息半刻,也正是这个无人存在的苏联基站,让他想起了自己破碎不堪的家庭。
年幼的彼得没怎么品尝过父爱的滋味,自己的父亲是典型的父权制代表,身为军人的他容不得自己的儿子出现任何差错,在自己的儿子被校园霸陵后第一时间却是谴责自己的儿子太过于懦弱,并多次在彼得的母亲前强调自己的地位。
但天性对学识感兴趣的彼得并不擅长于打打杀杀,他的母亲也非常慈善的教导着彼得,因此父亲严厉的性格与父权制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彼得内种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暗面。
彼得像之前一样,来到了电台室,这一次他依然毫无收获,所有的人类似乎都人间蒸发了。
电台另一边的飞行员也依旧诉说着令人发指的阴谋论,但眼看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彼得也无法回头,他将最后的希望放到了地图上挪威站,希望在那里能碰到友善的驻扎人员。
镜头一转,时间来到了克拉拉与彼得在旧房子相见的时刻,克拉拉爆发出了惊人的工作欲望,一到目的地就开始帮助彼得进行各项测试,但彼得总感觉克拉拉的内心有某种莫名的自尊,也正是这种自尊驱使着她热爱自己的工作。
于是,在机缘巧合下,克拉拉娓娓道叙了自己的过去:
克拉拉的爸爸与彼得父亲同样是拥有极端的父权制思想,但与彼得不一样的是,克拉拉有一个哥哥,这也让父权制对于克拉拉的影响格外严重,没有人在乎她怎么想,只有她的哥哥是最重要的。
在一次意外中,克拉拉的哥哥失去了生命,而正是这一次意外,才让克拉拉从此以后终于能够接触自己的兴趣爱好,被认可、被接受,她甚至诞生出了某种暗喜的心理,这让她很是自责。
但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给过女性什么选择,男女之间的区别对待如此严重,但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想法,这让克拉拉很是不解。
渐渐地,克拉拉止不住内心的情绪,在彼得的怀抱中哭了出来,而彼得也耐心的安慰着克拉拉。他们相拥在一起,拥有了彼此。
再后来,各种记忆不断的穿插进彼得的脑中,这次的遇难对他来说更像是一次时间相册,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在支撑着他前进。
彼得想到了莫里在游行中被抓的新闻,所有人都认为莫里是一个反社会份子、苏联间谍,但奇怪的是官方只抓了她一人,或许还是因为她是女性吧。
紧接着彼得又看到了克拉拉在山上的背影,那是他们第一次发现研究结果,足矣完成彼得的论文题目,克拉拉希望这次论题会成为他们的共同选题,在论文的作者中也会有她的一席之地,而彼得并没有多说话,只是牵起了克拉拉的手,表明一切。
在这一趟漫长的路途中,父亲与克拉拉成为了彼得的精神支柱,他到达了挪威站,但迎面而来的还是万籁俱寂的营地,没有任何人的气息。
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彼得终于还是撑不住了,他跌倒在电台旁边,像个孩子一样对着飞行员哭诉,那种来自于至高境界的思想鄙视压着彼得翻不过身,飞行员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以死相逼彼得继续前进。
人命面前,胆小的彼得终究还是妥协了,眼前面对他的是无穷的大海与风雪,但彼得没有选择,只得继续前进。
在划船的过程中,彼得回想起了自己父亲对于自己在划船上的教诲,虽然过程非常艰辛,但至少结果是好的,或许父亲的严厉救了自己一命。
海的尽头与之前的场景是那么相似,在那里克拉拉幻想着以后的生活,问起彼得对于房子颜色的喜好,还有对于未来的种种憧憬,但这所有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两人共同的论文选题上,克拉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名字出现在论文榜单的的重要性,从克拉拉的对话间,彼得感受到了来自于女性内心中即将爆发的压抑点,虽然自己从未停止安慰过克拉克,但他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论文完成之际,彼得曾多次在导师面前明示克拉拉的存在,但导师守旧、顽固的思想只会选择性的忽视这样一位独立女性的存在,在导师的眼中克拉拉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仅仅是因为克拉拉是莫里的朋友,就已经被强行扣上了同党的帽子。
即使是这样,彼得也依然坚持在论文的标题上留下克拉拉的名字,至少在他的记忆中是这样的。
漂洋过海之后,是死一般的寂静,安静到只能听间狂风撕咬喉咙的声音,挪威站的人走的更加匆忙,但可以明确的是,苏联正在进行着某种核试验并打算在南极某个地区进行投射,而除了彼得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努力了这么久徒劳一场,知道了灾难的真相却无法挽回。
人们总是为了无端的事物产生争吵,但到头来不过就是小孩子之间的无端打斗,这场战争没有任何目的,就像是一种无声的呐喊,每一个人都想彰显自己的表象,但却从来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
远处,一颗红色的信号弹照亮了惨白的天,彼得顺着踪迹找到了飞行员,而飞行员却因为喝了过多的威士忌,对彼得发起了进攻,最终彼得的车彻底报废,而飞行员的枪支中也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
多么荒诞,彼得以为找到了生的希望,但那不过又是老天戏耍人类的小把戏罢了。
直到不远处再一次响起了信号弹的声音,点燃了彼得内心中的最后一丝火苗。
为了保险起见,飞行员将枪支交给了彼得,如有任何不测,或是见到一个苏联人,那么彼得必须拿到优先权。
最后一发子弹,彼得一边走一边不停的盯着瞄准镜,看到眼前闪烁的人影他却怎么也没有勇气开出那最后一发子弹。
陌生人察觉到了彼得的到来,他立马举起双手,恳求彼得不要开枪。
原来,这个陌生人是被苏联人遗弃的工程师,因为苏联在进行核试验,而他恰巧与队伍失之交臂。
看着眼前这个可怜人,彼得与他一同回到了废弃的飞机上,飞行员初始对苏联人的态度并不好,但随着他们对于各自国家政府的高谈论阔,质疑声与咒骂声逐渐减少了许多。
工程师被政府欺骗来到了苏联的南极站,起初他以为自己只是过来修飞机的,然而过了没几天,苏联基地就开始秘密研究核武器了,场地上的所有工程师也不得不加入队列当中,这份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阴谋。
听到了工程师的抱怨,彼得也回想起了自己在政府部门时的情景,一个身着正装的男人看上了彼得的论文,愿意对他后续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并答应了彼得前往南极洲测量云层的请求,但前提是彼得必须放弃克拉拉的提名。
而对于在南极洲的各项指标饰演,男人希望彼得多注意苏联站的动向,一有情况马上向上级汇报。
一想到这,彼得不由的感到自己正在被自己国家的政府利用,现在看来,每个国家之间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在彼得与工程师谈及如何修理飞机之余,彼得偶然想到了自己在基站看到的红白色相间的油桶,这一想法直接让局势再次逆转,希望之光逐渐闪现,彼得要再一次返回闪红光的基站,从而将油桶运回来给飞机供油。
彼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在风雪中向着唯一的光前进,就更刚开始一样,但在一段与开头类似的转场过后,这次的回忆却有点与众不同。
还是熟悉的咖啡馆,但克拉拉却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等待彼得的出现,她大骂着彼得跟其他男人一模一样..
彼得很是迷惑,在克拉拉的口中他做过的所有关于克拉拉的选择似乎都被返了过来,最终的论文并没有留下克拉拉的名字,而那些情侣之间记忆犹新的细节却逐渐模糊了。
他不停的追赶着克拉拉,直到通向了一闪熟悉的大门,开门过后是自己的导师抱怨着输掉的球赛,彼得失魂落魄的坐在了椅子上,导师依然问起了之前关于论文署名的问题。
但彼得还是坚持自己的记忆,选择添加克拉拉的姓名。
彼得靠着仅存的回忆,拖着油桶回到了飞机旁,终于飞机冲破云霄,彼得看向了地面,一个身着蓝色毛衣的女人正独自在雪地中漫步,彼得认出了他的声音,不停的叫着她的名字。
但更令人绝望的是,远处正有一朵蘑菇云绽放。
虽热游戏最终采用的是开放式结局,但其实真正的结局我觉得游戏已经为玩家揭晓了,因为游戏的开头就是彼得掉入了南极,而只有放弃克拉拉,彼得才能够拥有通往梦想的飞机票。
所以很明显,只有最后克拉拉与彼得之间的吵架的那一段回忆是真的,其他除去父亲的所有回忆,都是彼得幻想出来的。
不论玩家怎么选择,都改变不了彼得是个懦弱的人的事实,正因为他懦弱,所以他需要虚假的回忆来支撑希望,如何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只在于你是否愿意编造一段虚假的回忆。
而游戏中关于彼得懦弱的细节有很多,比如说面对导师与朋友种种下意识的退却,就连在之前一段回忆中,彼得还对克拉拉提及自己的枪法很好,但到实际去找挪威工程师的流程中,玩家的枪却晃得无比厉害,甚至始终对不准工程师的身影。
父权制下的极端教育让彼得变得更加懦弱,而克拉拉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给予他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慰藉,但试想一下,一个研究了十年之余的论文选题,怎么会轻易为一个女人而放弃,何况彼得虽然之前口头上选择答应莫里的游行,但整个剧情中就根本没有展现过彼得参加的过程,他其实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因为懦弱,所以面对绝对立场上的选择,他都都只会口头上含糊的答应,不论是对待导师,还是自己的女友。
男女主的宿命遭遇,不免也让我想起了本作冷战的政治背景,男人与女人,北约与苏联,不觉得很讽刺吗?
每个人都对某种事物抱有刻板印象,女人要么是秘书,要么是打字员,你要么爱自己的国家,要么反对它,男人要么强悍,要么被人欺,种种这些非黑即白的绝对选择都让这个世界显得无比虚假。
人性本来就是个灰色领域,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感同身受,带来的就是无限荒唐的误解,就像游戏中苏联工程师与彼得对话的桥段,一开始飞行员并不信任苏联人,没有任何缘由的不信任,就仅仅是因为他是苏联人。
而在一顿不由分说的矛盾过后,他们有了比眼前更大的矛盾——核试验。
如果不统一战线,那么他们都给死。
所以相互理解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地给他们一个都能理解的事物,真正的从内涵上相处,而不是以面容与第一印象就判断一个人的所有。
而男主所做的一系列选择恰恰是人性中最为淳朴的部位,因为他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处于一个中间地带,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罢了,他认为这些做法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男主只是做出了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如果因此而把他彻底否决,是否又显得有点荒谬了。
又或者男主只是倘然接受了女主的想法,在经历着重重困难后,他不断反省着克拉拉这一存在的客观事实,也许当时自己做出另一个选择结局会完全不同,所以从主观想法是判断不出一个人的好坏的。
这便是《极圈以南》想要在故事上体现出的矛盾感,每个人都对一件事物有着极端的看法,包括玩家自身,都是对男主的回忆与做法抱有绝对的信任,熟不知在种种细节上,男主早已暴露出了自己的想法。
将自身支持女权的想法带入到一个”内心中并不支持女权的男性”身上,本就是一件极其荒谬且矛盾的事情,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如此,嘴上说着支持女权,却不知道女权的”权力”从何而来,又怎样才能算得上是支持。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与男主是一种重合的状态的,看似强行喂屎的结局也不由得让我思考,那个完美做出正确选择的自己真的存在吗?
我不停的迎合克拉拉的口语,又何尝不是像男主一样,只是出于情感上的连接才这么做,当我们为了认可女权而去选择女权,克拉拉本身其实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女权的符合,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人类社会100%都是靠道德来支撑的,无论在哪里,历史上的地位全部都是男大于女,至于为什么就没必要深究了,那么出现的问题就是到了现在这种较为发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距已经不明显了,所以以前的弱势群体开始更加追求平等对待,导致现在这种女权问题的出现,那么这块延展进去,因为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有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很多事情男女是有区分的,而且这种思想并非只存在于男性,女性也是如此认为,就比如说男人可以随便找女人,女人不能随便找男人,同理,男性暴露肉体为什么就可以,女性暴露肉体就不行,这全都是因为根性的思想已经扎在了所有人的道德观念里,女权问题并非仅仅是利益和人与人的区别,而是人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承,也许有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女性所受到的区别对待,也许有人只是因为利益与其对抗或者支持,这些都不是女权问题的根本,对于女权的支持是否出自真心这个方面只能从现如今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判断,但在思想上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人们认为男女就是有区别的这一问题。
所以我们对于男主做法的不认可,也是出自于道德价值观的不允许,但男主的做法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它反映的是现如今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出于情感与道德感应付他人的想法,为了事业对爱情产生退缩,对于男主本人他虽然言语间表达了对女权的不屑,这是父权制下的不可逆影响,但男主却做到了言语上的尊重,并没有将女权的包袱作为道德榜样包装自己,这便是一个拥有道德感,且懂得尊重他人的普通人。
所以即使懦弱,也是先天性的影响导致,我们玩家又何必对男主的作为感到生气呢?毕竟我们也不是真正的女权,而是一个尊重女性的普通人。
《极圈以南》这部作品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小时的流程,但却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不禁让我好奇《南极条约》的那一段历史,也让我对女权的定义产生了思考,我想,这便是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游戏,一款能够引人深思的小众艺术品。
#我的暑假期中总结“游戏篇”##steam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