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準社會關係]?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20 18:39:42 作者:半山溪如雨 Language

本期參考:

《大眾傳播和準社會關係:對遠距離親密行為的考察》-唐納德·霍頓、理查德·沃爾

《微博準社會交往實證研究》-毛良斌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湯姆·斯丹迪奇

《群體性孤獨》-雪莉·特克爾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0張

[準社會關係](Para-social interaction)

手機,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生活的標配。人們無論走到哪,手機中都在播放著絢爛繽紛的景緻,這些景緻以電影、綜藝、動漫、小說以及遊戲等等媒介四散開來。這些媒介散播的方式非常之多,人們用聲音、圖像、亦或是一段故事,將“表演者”(演員、角色、人物)的形象和聲音傳遞給觀眾。

而這些媒介的進化與迭代給人們帶來了一種錯覺,那就是表演者和觀眾能夠在物理上分離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使得觀眾彷彿置身於表演現場,與表演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而這些受眾在感受這些媒介時,常常會對媒介中的表演者產生一種類似於真實人際交往的情感聯繫。

舉個例子:我是03年生人,小的時候放學回家吃飯,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去江西2臺去看《經典傳奇》,那是個在中午十二點準時播出,講都市怪談一類的節目,我小時候非常非常喜歡各種都市傳說,天蛾人、雙魚玉佩什麼的故事都是在上面瞭解到的。

而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在那個節目裡的一個叫做[曲洪禹]的主持人,我小時候一度以為他住在我家電視裡,每次十二點半節目結束的時候,我還會對著電視跟他說晚安和明天見。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人很厲害,他會使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氣與觀眾交流,彷彿在與老朋友聊天,這拉近了與觀眾(比如我)的心理距離,營造了一種彷彿面對面互動的氛圍,而這種單向的類似於真實人際交往的情感聯繫就被稱為[準社會關係]。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1張

1956年,唐納德·霍頓、理查德·沃爾在《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開創性文章《大眾傳播和準社會關係:對遠距離親密關係的觀察》,其中提出了準社會關係的概念。

前面我說的可能不太清晰,說的通俗點,其實就是你心裡與你不認識的人產生了關聯,並且很容易對喜愛的人物或角色(聲優、演員、遊戲或動漫人物等)產生某種依戀,並發展出一種想象的人際交往關係。在反覆接觸這些信息後,容易對該角色產生諸如親密感、友情或認同的幻想。

準社會關係行為其實並不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個體與上帝、讀者與小說主人公、市民與政治人物之間在想象中建立的“人際關係”也屬於準社會交往的範疇。

而當幻想中的情感積攢到一定程度時,幻想轉瞬間化為忠誠感,人們甚至會認為自己與媒介角色直接相連、彼此瞭解。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2張

[準社會交往]

注意哦,“交往”和“關係”這兩個概念雖然在某些情境下有相似之處,但它們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側重點和應用場景有所不同。

“交往”是“關係”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關係”是“交往”的基礎。“準社會關係”是一個相對更廣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真實社會關係之外,人們通過某種媒介或方式形成的一種類似社會關係的狀態。

而“準社會交往”則更側重於交往行為本身,強調的是人們在非真實社交場景中進行的類似社交互動。它通常是準社會關係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但更強調互動的過程。強調相互作用,也就是表演者為了適應觀眾的反應調整其表演越多,觀眾也就會相應的有更多的反應。

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思考,人們通過媒介與角色建立的準社會交往,與現實中面對面的真實社會交往相差並不大,都經歷了相似的心理過程,即與素昧平生的他者經過反覆接觸後,生出了熟悉和親切的情感。不同的是,在面對面的真實社交過程中,溝通是雙向且平等的,但在準社會交往中,溝通是單向的且由媒介角色掌控。

換言之,媒介角色小心控制著自己展現於人前的部分特質(你就把這個當做演員的人設、遊戲人物的設定、動漫人物的性格),但觀眾卻無法憑藉不互等的溝通辨別特質的真偽。

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這種做法會影響大眾的購買行為、影響他們對各種觀念的態度,甚至影響他們對各種人群的信任。在古代時期把這種玩法玩到極致的是各大宗教,而在近現代把這種玩法貫徹始終的應該是洗頭佬。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3張

說到了購買行為,那我們就拿明星來打個樣。在網絡盛行的今天,明星藝人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社交平臺發佈動態,與粉絲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特定的節假日,如新年、春節和情人節,他們也需要公開表達對粉絲的祝福、為粉絲加油打氣,熱情一些的藝人還會回覆粉絲的評論以回應支持。

但這些社交平臺上的牽絆多少有些滯後,即時性更強的直播尤具殺傷力。無論是商業性的帶貨直播,還是日常性的聊天直播,打破時間滯後性的藝人與粉絲之間彷彿再無其他阻隔,如此親近、仿如朋友般的自我揭秘和關懷體貼讓粉絲不能自拔。

有時,藝人甚至還會用語音連麥的方式與被選中的幸運粉絲一對一聊天互動,小小的屏幕把他們牢牢捆綁在一起,讓原本遙不可及的距離變得無比曖昧,構建出一場場只有彼此的溫馨回憶。

似乎是為了證實明星“朋友化”趨勢的大流行,越來越多的藝人公開表示自己與粉絲之間是“互懟”的關係——畢竟在現實的社交情景中,只有關係極好的朋友之間才敢肆無忌憚地互懟而不擔心感情破裂,箇中深意不言而喻,而這種由藝人親自營造出的親密錯覺也難怪粉絲深陷其中。

不過嘛,隨著明星翻車事件的不斷增多,人設營銷已經不再是不能說的秘密。旁觀者清的普羅大眾早已免疫藝人的種種人設,即便粉絲群體內部也默認藝人在公眾面前展示的人設未必與他們真實的性格全然一致。但這小小的“瑕疵”並不會撼動粉絲的熱情,尤其對未成年的粉絲而言,他們依然願意全盤接受偶像的人設,甘之如飴地沉浸在準社交關係帶來的快樂中。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4張

但說了這麼多,主要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

其實這往往源於人類天生就有的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傾向,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建立社會關係是人類在進化過程與生俱來的天賦。

簡單來說,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下,我們時常能接觸到名人和虛構角色的點點滴滴,比如在社交媒體上窺見他們的生活,或是從電視節目和書籍中瞭解他們。這種吸引力往往源自情感上的聯結,尤其是當這些人物充滿魅力或引人入勝時。

其實那些最有可能大量接觸媒介,進行大量準社會交往的人,通常是由於環境限制或人格缺陷,希望從準社會關係中尋求補償,以滿足現實社會生活中未被滿足的交往需求。這種觀點將準社會關係理解為一種對顯現實社交不足的補償機制。

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這取決於與媒體人物的準社會關係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從更樂觀的角度來看,準社會關係可以增強自信,提高人們的自我效能的信念,併產生更強的歸屬感。

在綜合了一切優良之後,我們已經不能使用利弊來判斷準社會關係對人的作用,因為人們對失去準社會關係的反應類似於失去社會關係。舉個例子,當一個你很喜歡的電視劇,比如《是,首相》完結時,那些與其中的哈克、漢弗萊或者伯納德有著強烈的準社會關係的人會出現傷心甚至痛苦的情緒。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5張

因為準社會互動是人際交往的自然延伸,對任何人來說都有吸引力,並非僅僅是那些在現實社交中有困難的人才會進行準社會互動。這種觀點將準社會互動理解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普遍形式,它可以幫助人們瞭解世界、建立聯繫、獲得情感支持,無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準社會關係也可以幫助一些人度過長期缺乏社會接觸的時期。

我們把這個視角再代入到社交媒體之中,比如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的廣泛應用豐富了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交流互動,極大豐富了以往大眾媒體時代受眾與媒體人的交往方式,藉助準社會交往,我們可以更好探究用戶與社交媒體人物(媒體人物)之間的互動行為。

說到底,人們試圖找到方向是很正常的,無數人直到離開人世之前都還在探索新大陸,這種探索世界的想法看似很瘋狂,但人的想象力總能建立殿堂與穹頂。

在網絡發展至今的現狀下,與全世界分享聲音、與他們激情纏綿的事態已經模糊了好壞之分,由此衍生的一切用積極的眼光來看都是在重新振作精神,幫人茁壯成長。既然無法遠離這狂想,那還不如縱情感受這美妙的體驗,盡情放縱直到崩潰。

何謂[準社會關係]?-第6張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