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准社会关系]?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2-20 18:39:42 作者:半山溪如雨 Language

本期参考:

《大众传播和准社会关系:对远距离亲密行为的考察》-唐纳德·霍顿、理查德·沃尔

《微博准社会交往实证研究》-毛良斌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汤姆·斯丹迪奇

《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0张

[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interaction)

手机,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生活的标配。人们无论走到哪,手机中都在播放着绚烂缤纷的景致,这些景致以电影、综艺、动漫、小说以及游戏等等媒介四散开来。这些媒介散播的方式非常之多,人们用声音、图像、亦或是一段故事,将“表演者”(演员、角色、人物)的形象和声音传递给观众。

而这些媒介的进化与迭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表演者和观众能够在物理上分离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表演现场,与表演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而这些受众在感受这些媒介时,常常会对媒介中的表演者产生一种类似于真实人际交往的情感联系。

举个例子:我是03年生人,小的时候放学回家吃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去江西2台去看《经典传奇》,那是个在中午十二点准时播出,讲都市怪谈一类的节目,我小时候非常非常喜欢各种都市传说,天蛾人、双鱼玉佩什么的故事都是在上面了解到的。

而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在那个节目里的一个叫做[曲洪禹]的主持人,我小时候一度以为他住在我家电视里,每次十二点半节目结束的时候,我还会对着电视跟他说晚安和明天见。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人很厉害,他会使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气与观众交流,仿佛在与老朋友聊天,这拉近了与观众(比如我)的心理距离,营造了一种仿佛面对面互动的氛围,而这种单向的类似于真实人际交往的情感联系就被称为[准社会关系]。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1张

1956年,唐纳德·霍顿、理查德·沃尔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开创性文章《大众传播和准社会关系:对远距离亲密关系的观察》,其中提出了准社会关系的概念。

前面我说的可能不太清晰,说的通俗点,其实就是你心里与你不认识的人产生了关联,并且很容易对喜爱的人物或角色(声优、演员、游戏或动漫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反复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对该角色产生诸如亲密感、友情或认同的幻想。

准社会关系行为其实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个体与上帝、读者与小说主人公、市民与政治人物之间在想象中建立的“人际关系”也属于准社会交往的范畴。

而当幻想中的情感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幻想转瞬间化为忠诚感,人们甚至会认为自己与媒介角色直接相连、彼此了解。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2张

[准社会交往]

注意哦,“交往”和“关系”这两个概念虽然在某些情境下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交往”是“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关系”是“交往”的基础。“准社会关系”是一个相对更广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真实社会关系之外,人们通过某种媒介或方式形成的一种类似社会关系的状态。

而“准社会交往”则更侧重于交往行为本身,强调的是人们在非真实社交场景中进行的类似社交互动。它通常是准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但更强调互动的过程。强调相互作用,也就是表演者为了适应观众的反应调整其表演越多,观众也就会相应的有更多的反应。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思考,人们通过媒介与角色建立的准社会交往,与现实中面对面的真实社会交往相差并不大,都经历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即与素昧平生的他者经过反复接触后,生出了熟悉和亲切的情感。不同的是,在面对面的真实社交过程中,沟通是双向且平等的,但在准社会交往中,沟通是单向的且由媒介角色掌控。

换言之,媒介角色小心控制着自己展现于人前的部分特质(你就把这个当做演员的人设、游戏人物的设定、动漫人物的性格),但观众却无法凭借不互等的沟通辨别特质的真伪。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种做法会影响大众的购买行为、影响他们对各种观念的态度,甚至影响他们对各种人群的信任。在古代时期把这种玩法玩到极致的是各大宗教,而在近现代把这种玩法贯彻始终的应该是洗头佬。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3张

说到了购买行为,那我们就拿明星来打个样。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明星艺人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与粉丝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特定的节假日,如新年、春节和情人节,他们也需要公开表达对粉丝的祝福、为粉丝加油打气,热情一些的艺人还会回复粉丝的评论以回应支持。

但这些社交平台上的牵绊多少有些滞后,即时性更强的直播尤具杀伤力。无论是商业性的带货直播,还是日常性的聊天直播,打破时间滞后性的艺人与粉丝之间仿佛再无其他阻隔,如此亲近、仿如朋友般的自我揭秘和关怀体贴让粉丝不能自拔。

有时,艺人甚至还会用语音连麦的方式与被选中的幸运粉丝一对一聊天互动,小小的屏幕把他们牢牢捆绑在一起,让原本遥不可及的距离变得无比暧昧,构建出一场场只有彼此的温馨回忆。

似乎是为了证实明星“朋友化”趋势的大流行,越来越多的艺人公开表示自己与粉丝之间是“互怼”的关系——毕竟在现实的社交情景中,只有关系极好的朋友之间才敢肆无忌惮地互怼而不担心感情破裂,个中深意不言而喻,而这种由艺人亲自营造出的亲密错觉也难怪粉丝深陷其中。

不过嘛,随着明星翻车事件的不断增多,人设营销已经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旁观者清的普罗大众早已免疫艺人的种种人设,即便粉丝群体内部也默认艺人在公众面前展示的人设未必与他们真实的性格全然一致。但这小小的“瑕疵”并不会撼动粉丝的热情,尤其对未成年的粉丝而言,他们依然愿意全盘接受偶像的人设,甘之如饴地沉浸在准社交关系带来的快乐中。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4张

但说了这么多,主要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其实这往往源于人类天生就有的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倾向,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建立社会关系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与生俱来的天赋。

简单来说,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时常能接触到名人和虚构角色的点点滴滴,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窥见他们的生活,或是从电视节目和书籍中了解他们。这种吸引力往往源自情感上的联结,尤其是当这些人物充满魅力或引人入胜时。

其实那些最有可能大量接触媒介,进行大量准社会交往的人,通常是由于环境限制或人格缺陷,希望从准社会关系中寻求补偿,以满足现实社会生活中未被满足的交往需求。这种观点将准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对显现实社交不足的补偿机制。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取决于与媒体人物的准社会关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更乐观的角度来看,准社会关系可以增强自信,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的信念,并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在综合了一切优良之后,我们已经不能使用利弊来判断准社会关系对人的作用,因为人们对失去准社会关系的反应类似于失去社会关系。举个例子,当一个你很喜欢的电视剧,比如《是,首相》完结时,那些与其中的哈克、汉弗莱或者伯纳德有着强烈的准社会关系的人会出现伤心甚至痛苦的情绪。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5张

因为准社会互动是人际交往的自然延伸,对任何人来说都有吸引力,并非仅仅是那些在现实社交中有困难的人才会进行准社会互动。这种观点将准社会互动理解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普遍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建立联系、获得情感支持,无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准社会关系也可以帮助一些人度过长期缺乏社会接触的时期。

我们把这个视角再代入到社交媒体之中,比如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互动,极大丰富了以往大众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体人的交往方式,借助准社会交往,我们可以更好探究用户与社交媒体人物(媒体人物)之间的互动行为。

说到底,人们试图找到方向是很正常的,无数人直到离开人世之前都还在探索新大陆,这种探索世界的想法看似很疯狂,但人的想象力总能建立殿堂与穹顶。

在网络发展至今的现状下,与全世界分享声音、与他们激情缠绵的事态已经模糊了好坏之分,由此衍生的一切用积极的眼光来看都是在重新振作精神,帮人茁壮成长。既然无法远离这狂想,那还不如纵情感受这美妙的体验,尽情放纵直到崩溃。

何谓[准社会关系]?-第6张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