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贔屓
常造訪人文古蹟的盒友們,在景點也許會聽導遊指著石碑的龜趺介紹:“這是傳說中龍生九子中的贔屓。”那麼,龜趺果真是贔屓嗎?答案是,對,也不對。
關於龜趺是贔屓的說法出現於明代。學者楊慎在《升庵集》中寫道:“俗傳龍生九子……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龜趺是也。”此後這個說法流傳甚廣,綿延幾百年。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即“碑額螭龍,碑座龜趺”的石碑形制從魏晉時期就萌芽了,並在之後千餘年裡相對穩定地延續著。所以,贔屓說遠晚於龜趺出現的時間。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贔屓鰲座之制,其首為贔屓盤龍,下施鰲坐於土。”可見,在宋代時人們還認為碑額的龍為贔屓,贔屓這一神獸的形象本身也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之中。
那麼。龜趺的來源又何在呢?一說,為玄武。漢代石刻中廣泛運用“四靈”的元素,石碑也不例外。石碑線刻中,碑上部有的刻青龍,有的刻朱雀,而玄武居於下。東漢延熹八年鮮于璜碑刻有四靈中的三種,但缺玄武,猜測為用碑座代替了玄武的位置。在發展過程中,頭部的青龍化為獨立的碑額,下部的玄武化為獨立的碑座,也許就是龜趺的緣起了。
(二)雷同的墓誌
學者發現了兩塊除了姓名出身,內容一模一樣的墓誌。唐龍朔三年安師墓誌《唐故蜀王府隊正安君墓誌銘》與總章二年康達墓誌《唐故上騎都尉康君墓誌銘》,二者銘文基本相同,以為怪哉。安師與康達有何瓜葛?怎樣理解二人雷同的墓誌呢?
其實,在唐代墓誌中,雷同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反應了古代“凶肆”,即喪葬業的商業化程度。是的,安師志與康達志之所以雷同,是撰志者根據二人類似的胡人出身,套用了相同的墓誌模板。就像現代打工人套用PPT模板一般自然。
唐代墓誌以韻文、駢文為主要文體,尤其讚頌詞句、典故對仗等運用頻繁,這種創作是有門檻的,但文辭也逐漸形成程式。文人接受酬金為人撰志,而凶肆喪家以金購文,碑誌儼然成為商品,沿襲傳抄就成了一時業態。南北朝以降,墓誌在喪葬習俗中蔚然成風,中下層的官吏、百姓們同樣想要為先人立志緬懷,但無力求文,只能採辦廉價的制式碑刻,凶肆便出於成本考慮刻制現成的範本交差,以致促成這一怪現象。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就連身後的墓誌也不能免,實在可嘆。
宋代開始,墓誌文體偏向散文,頌詞減少而敘事增加,大幅雷同的墓誌便較少出現了。
(三)偽造碑刻備忘錄
如果一個後人,想要偽造古代某一時期的碑刻,以下方面須得留意:
1.碑刻的形制特徵、紋飾雕刻要符合時代(盤龍?交龍?纏枝?四象?)
2.碑刻的書體要合乎時代潮流(篆?隸?碑?真?不同時代的同一書體亦各有風韻)
3.碑刻中使用的異體字要與年代適應(漢字寫法是一個逐漸固定化的過程,越古異體字越多)
4.碑刻中的避諱要準確(帝王、父母、祖先、尊長;不同朝代語言環境亦不同)
5.碑刻使用的文體要與年代相符(韻文、散文)
6.年號、干支、地名、官職名、風俗、重大事件要有考究不能犯錯(例:洛邑、洛陽、雒陽、東都、神都、西京、中京)
總結:非常難(廢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