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赑屃
常造访人文古迹的盒友们,在景点也许会听导游指着石碑的龟趺介绍:“这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赑屃。”那么,龟趺果真是赑屃吗?答案是,对,也不对。
关于龟趺是赑屃的说法出现于明代。学者杨慎在《升庵集》中写道:“俗传龙生九子……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龟趺是也。”此后这个说法流传甚广,绵延几百年。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碑额螭龙,碑座龟趺”的石碑形制从魏晋时期就萌芽了,并在之后千余年里相对稳定地延续着。所以,赑屃说远晚于龟趺出现的时间。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赑屃鳌座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于土。”可见,在宋代时人们还认为碑额的龙为赑屃,赑屃这一神兽的形象本身也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之中。
那么。龟趺的来源又何在呢?一说,为玄武。汉代石刻中广泛运用“四灵”的元素,石碑也不例外。石碑线刻中,碑上部有的刻青龙,有的刻朱雀,而玄武居于下。东汉延熹八年鲜于璜碑刻有四灵中的三种,但缺玄武,猜测为用碑座代替了玄武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头部的青龙化为独立的碑额,下部的玄武化为独立的碑座,也许就是龟趺的缘起了。
(二)雷同的墓志
学者发现了两块除了姓名出身,内容一模一样的墓志。唐龙朔三年安师墓志《唐故蜀王府队正安君墓志铭》与总章二年康达墓志《唐故上骑都尉康君墓志铭》,二者铭文基本相同,以为怪哉。安师与康达有何瓜葛?怎样理解二人雷同的墓志呢?
其实,在唐代墓志中,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反应了古代“凶肆”,即丧葬业的商业化程度。是的,安师志与康达志之所以雷同,是撰志者根据二人类似的胡人出身,套用了相同的墓志模板。就像现代打工人套用PPT模板一般自然。
唐代墓志以韵文、骈文为主要文体,尤其赞颂词句、典故对仗等运用频繁,这种创作是有门槛的,但文辞也逐渐形成程式。文人接受酬金为人撰志,而凶肆丧家以金购文,碑志俨然成为商品,沿袭传抄就成了一时业态。南北朝以降,墓志在丧葬习俗中蔚然成风,中下层的官吏、百姓们同样想要为先人立志缅怀,但无力求文,只能采办廉价的制式碑刻,凶肆便出于成本考虑刻制现成的范本交差,以致促成这一怪现象。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连身后的墓志也不能免,实在可叹。
宋代开始,墓志文体偏向散文,颂词减少而叙事增加,大幅雷同的墓志便较少出现了。
(三)伪造碑刻备忘录
如果一个后人,想要伪造古代某一时期的碑刻,以下方面须得留意:
1.碑刻的形制特征、纹饰雕刻要符合时代(盘龙?交龙?缠枝?四象?)
2.碑刻的书体要合乎时代潮流(篆?隶?碑?真?不同时代的同一书体亦各有风韵)
3.碑刻中使用的异体字要与年代适应(汉字写法是一个逐渐固定化的过程,越古异体字越多)
4.碑刻中的避讳要准确(帝王、父母、祖先、尊长;不同朝代语言环境亦不同)
5.碑刻使用的文体要与年代相符(韵文、散文)
6.年号、干支、地名、官职名、风俗、重大事件要有考究不能犯错(例:洛邑、洛阳、雒阳、东都、神都、西京、中京)
总结:非常难(废话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