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楊修之父。初舉孝廉、茂才,徵拜為議郎,參與續寫《東觀漢記》。任京兆尹時,揭發王甫的貪贓行為,使其被定罪處死。
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將、衛尉等職。漢獻帝時,遍歷三公(司空、司徒、太尉)。董卓遷都長安時,他據理力爭。獻帝東遷,楊彪盡節護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楊彪下獄,嚴刑拷打,獲釋後又任太常。他見漢室衰微,便稱病不理世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死了楊修。曹丕登基後,楊彪堅決拒絕出任太尉。黃初六年(225),楊彪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面部:楊彪的面部表情略顯凝重,雙眉緊蹙,眼中含有淚花。眾所周知,楊彪是東漢末年朝中重臣,一直以來對漢王室忠心耿耿,所以當他看到漢室衰微,朝廷動盪,自然眼含淚光,心中憂鬱。同時,楊彪已經滿頭白髮,鬚眉也已全部斑白,說明當時的楊彪已經年邁,無力操持政務,有復興漢室之心,無復興漢室之力。





三.臺詞賞析
昭漢:漢祚將終,我又豈能無憾?/天道昭昭,再興如光武亦可期!
讓節:公既執掌權柄,又何必令君臣遭亂?/公雖權傾朝野,亦當尊聖上之義!
義爭: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其可行也?/諸君舉事,當上順天心,奈何如是!
陣亡:未能效死佑漢,只因宗族之重。
三個技能和陣亡的臺詞都表現出出楊彪對漢王朝的耿耿忠心,對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亂象有所批判。其中“義爭”最鮮明地表現出楊彪的反抗精神,對李傕郭汜等亂臣賊子口誅筆伐,體現了漢室老臣的剛毅節操。
四.武將小結
楊彪作為漢末老臣,其個人形象和主要歷史遭際在這張武將原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實乃三國殺難得的佳作。個人非常欣賞這張作品,是因為它不僅契合了相關歷史史實,還生動得描摹出人物在特定環境之下,心理的猶豫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