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年的時候,張魯的這款稀有皮膚就正式上線了體驗卡兌換,21年時加入了甲池。今天小丘就帶大家來賞析一下張魯“鬼道師君”的皮膚吧!
張魯,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陵之孫。
張魯是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在張陵死後,張魯 父親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 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稱“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
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義舍:
天之道在於義,義之道舍為人。
(天道在於:“義”字,義的道在於捨己為人)
舍糧於人,存義於心。
(把糧食留給其他人,道義藏在自己心中)
分析:五斗米教是張魯統治時期一次大膽的嘗試,顯然大獲成功。深受漢中內各族人民的歡迎,而且當時天下大亂。,五斗米道下的漢中地區成為廣大底層人民心中的樂土。其中五斗米道奉行的教義思想中就包括“誠信不欺詐”,“三原然後乃行刑”,教人們不要蓄積私財,多餘的米肉交義舍,以供過往之人食用,堪稱封建王朝中的一次大膽嘗試。
佈施:
佈施行善,寬宥待人。
(多做好事善事,寬以待人)
施恩於你,切勿負我!
(對你有恩,不要辜負我)
分析:五斗米教教義中有“三原然後乃行刑”,意思是對犯法的人不隨便處罰,律法相對寬容,與臺詞中的寬宥待人相吻合。
第二句的“恩”指的是張魯命手下建造的一座座無償提供米肉的義舍。這使得張魯在漢中地區深得民心。
米道:
惟願世間,再無餓殍!
(只希望世間再也沒有因飢餓而死的人)
分析:這是以張魯的口吻對五斗米道教義做出的高度總結,我們常說評價一個人不要看他怎麼說,而要看他怎麼做。
雖然五斗米教建立之初是為了鞏固在漢中地區的統治,但是它也實實在在的讓漢中地區的人民免受了戰亂飢餓之苦,這在漢末天下大亂的局勢下難能可貴。
在曹操率兵攻來時,張魯也沒有率眾抵抗,而是主動投降,使得漢中免受戰亂之苦,從張魯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他絕不是自私自利,不顧民眾死活的割據軍閥。
以上就是小丘為您帶來的張魯*鬼道師君的皮膚賞析,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