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間,冀州刺史拉他入夥,共謀廢黜漢靈帝,被曹操拒絕了。隨後,曹操再度復出奉命討伐叛亂。同年,董卓入京,想拉他共謀大事,他沒有答應。而是改名換姓回到老家,散盡家財招兵買馬。然後在己吾縣起兵,開始了征戰生涯。又以奮勇將軍的身份,加入討伐董卓的聯盟。後來因為各路諸侯沒有進取之心,曹操帶著部將夏侯惇離開。
後來曹操在東郡討伐賊寇,被舉為東郡太守,擁有了第一個根據地。第二年,兗州黃巾軍流民作亂,州牧劉岱被殺。曹操從壽張縣出兵,平定了兗州大部分地區,推行屯田制,成功安撫一百多萬流民和黃巾軍。並從中選拔人員,組成精銳部隊“青州兵”。之後的四年時間完全平定了兗州,佔領了徐州的大部分地區。
曹操在洛陽迎奉漢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在之後的四年裡,打敗袁術、殺死呂布、納降張繡,佔領了黃河中下游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後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一舉成為了北方最強的軍事力量。之後的八年裡,他先後平定了冀州、荊州以及烏丸。
曹操出兵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荊州被孫劉瓜分。赤壁之戰是曹操政治目標的轉折點。戰前,他一心想要蕩平諸侯、統一天下。戰後,他意識到吳蜀兩國已經不容易討伐了。於是他退回北方,轉而謀劃自己的霸業。
曹操下達第一次求賢令,表示選拔人才時,無需考慮身份尊卑。漢朝選拔才,首先是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德,然後是要有高貴的出身。曹操的這一求賢令,打破了當時人才選拔的格局。次年,曹操西征馬超,平定關中。隨後,曹操下達第二次求賢令,更加放寬了對人才的選拔標準。表示只要有才,即使道德品德有缺點,也可以選拔人才。次年,曹操西征張魯,平定漢中。同年,他的二女兒被立為皇后。曹操被加封為魏王,隨即下達第三次求賢令。表示只要有才華,哪怕名聲不好也可以選拔人才。三次求賢令,一次比一次放低條件,可見曹操對人才的渴望。

進爵為魏王次年,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兒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葬於高陵。
縱觀曹操的一生,早年的他不屑於陰謀詭計,不屑與奸佞之臣、不思進取之人為伍。中年起兵,他一心蕩平天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征戰,六十歲依然西征張魯,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論治國,曹操在擔任兗州牧時就開始屯田、興修水利,同時改革稅制;一方面時保證了自己軍糧的充足,另一方面時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論用人,曹操求賢若渴,三次求賢令可見一般。論政治,東漢末年黃巾軍作亂群雄並起,漢獻帝失去了控制政局的能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避免了更加嚴重的格局鬥爭。後來又以武力平定北方群雄,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東漢的政局。論軍事,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摘要、孟德新書等。論文學,曹操精通詩歌散文,龜雖壽、短歌行,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建安文學也是在他的推動下得以興起。這就是最真實的曹操。

曹操是奸雄還是梟雄,歷史上各有建樹。曹操首先是英雄,能夠在面對董卓的時候能夠喊出“國賊董卓”的話語,能夠說出“承蒙太傅不嫌棄孟德想與你為伍”。要知道袁太傅可是先皇舊臣,一直都是以除掉董卓,興復漢室為己任的。能夠用自己的辦法刺殺董卓。可見曹操在年輕的時候,至少算一個英雄,能夠以天下大任為己任。
很多人說曹操是梟雄,其實說的是誤殺呂伯奢一家的情況,都是用這個來說話的。其實在刺殺董卓失敗後,曹操就開始展露出梟雄的本性了。曹操被評為奸雄,我覺得很冤,大家都是用他說出的話,做出的事來評價的。首先曹操說出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話語。認為一個英雄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