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古川日出男的小說《平家物語 犬王之卷》
前言:
湯淺政明是日本極具個人風格的動畫導演,無論是《心理遊戲》中對角色心理活動以線條和色彩的大膽運用,還是《獸爪》《惡魔人carebaby》中暗黑深邃的劇情與極大的尺度,亦或是與森見登美彥合作的《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四疊半神話大系》中光怪陸離的京都與青春神話,都體現了他對於傳統寫實類動畫風格的叛逆。
《犬王》號稱是湯淺的收山之作,改編自古川日出男的小說《平家物語 犬王之卷》。關於古川日出男其實我們並不陌生,早在21年9月,由京都動畫出身的動畫導演山田尚子的TV動畫《平家物語》就改編自古川日出男翻譯的版本。而《犬王之卷》是古川日出男在翻譯《平家物語》的過程中以能樂家“犬王”為延伸創作的小說。
過往文章:關於《平家物語》我們知道點什麼?
本文將對《犬王》的故事背景和宗教民俗上進行考究和解讀,意在拋磚引玉,同時包含著大量劇透,請讀者酌情閱讀。
一、友魚與歷史
影片開場便介紹了日本兩大武士集團——平氏與源氏之間的武裝衝突,他們都宣稱各自的天皇是日本的正統。而1185年4月20日,在日本瀨戶內海爆發了決定性海上戰役,最終以平家的落敗而落下帷幕,平家武士的領袖安德天皇的祖母不願被源氏俘虜,帶著年僅8歲的安德天皇投海自盡。
內海沿岸的漁民認為平家武士的亡靈一直遊蕩的海底,並化為背殼與武士面孔極為相似的螃蟹,漁民抓到它都會放回海內。這種螃蟹受此典故的影響被日本命名為武士蟹或平家蟹。事實上武士蟹在中國臺灣也有分佈,國內將其稱為關公蟹。
平家蟹
故事的主角友魚便出身在瀨戶沿海的漁民之家。他的父親受僱去打撈在平源海戰中遺失的“三神器”之一的——天叢雲劍(草薙劍)。在這過程中失去了父親和自己的眼睛。
三神器(三種の神器)來源於日本神話中由天照大神授予瓊瓊杵尊(日本神,天照大神之孫),並有其後代繼承保管的神物。天皇以此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神聖性。
二、友一與猿樂
在父親的亡靈"復仇"的唆使下,失去視覺的友魚離開了漁村,並遇見琵琶法師,邂逅了猿樂。使得他黑暗的世界中有了一片色彩。
“天下之不幸乃詩人之大幸”,源平之間的戰爭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以及統一幕府的支持,能樂獲得的極大的發展,並逐漸在日本確立了代表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地位。
能樂最早是由奈良時期(隋唐時)由中國傳過去的散樂加上還不成體系的本土散樂演化而成。並最早在上流社會流行,並指定“散樂戶”專門在祭祀活動中進行演出。
直到公元782年,“散樂戶”被朝廷廢止朝廷後,使得散樂在百姓中得以普及。平安時代,散樂又被分化,善於如猴子模仿的表演的部分稱為“猿樂”,雜技表演部分稱為“田樂”。專門由寺廟和神社去供養散樂師,
為了謀生,友魚不得不改名為友一,成為一名琵琶法師,與犬王成為朋友。一個瞎子,一個怪物,兩個被社會所邊緣化的人物一起抱團取暖,開始了他們的猿樂武道館征途。
在後續的劇情中我們知道,犬王之所以生來是怪物的樣貌是因為犬王父親(後簡稱“犬父”)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將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獻給了魔祟神。
猿樂起源於中國的儺戲,是古代人民向神明祭祀祈福的儀式。猿樂中的主角帶著神明的假面,扮演神明的角色,搭建起人與神之間溝通的橋樑。這是作為猿樂舞者的犬父,能向魔祟神祈願的原因。而犬王則通過猿樂祭祀怨靈 講述死者的故事來解除自己怪物模樣的詛咒。
這裡的“魔祟神”泛指在神道教多神體系下為惡人實現願望,或者由怨恨等負面情緒催生的神明。這個形象在神道教影響下的在日本動畫當中多有體現。
如宮崎駿《幽靈公主》中因破壞環境而被附身的豬神;手冢治虫《多羅羅》中將孩子四肢五官獻祭給鬼神,以求國強的大名;魔祟神也並非是完全的反面形象,他們有自己的原則和處事邏輯並且堅定不移。
犬王在跳舞時被犬父毆打,以及犬父出賣犬王時,由魔祟神附身的刀流出了血液。這些血液是犬父為了成為最好的舞者而奪取物語所殺的琵琶法師的血,意味著犬父對犬王動手違反了與魔祟神的契約,因為犬王還未出生時已被獻祭給魔祟神,是魔祟神的私有物。最後犬父因妒忌犬王,祈願讓魔祟神殺了犬王時,被魔祟神所殺。
在觀影的過程中,友一與犬王的表演(music show)時長將近全片時長的三分之一。表演中大量運用了現代舞臺設計和搖滾演奏風格,使得讓具有悠久歷史且曲高和寡的猿樂一下抓住了現代觀眾的心,其中也不乏致敬邁克傑克遜以及波羅米亞狂想曲。在片中對於室町時代的猿樂藝人和老百姓來說可謂是降維打擊的官方外掛了。
世阿彌(ぜあみ)(1363年 - 1443年9月1日)
犬王在能樂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善於迎合受眾的喜好,他的演出風格對後來的能樂的集大成者世阿彌產生了深刻影響。犬王擅長天女舞,十分注重幽玄美的表現。觀阿彌堅持的向以歌舞為主體優美型能的轉變可以說是世阿彌在借鑑了犬王能樂風格之上的二次藝術創新,形成了能樂的歌舞劇化。
三、友有與搖滾
友一與犬王的演出獲得非凡成功,很快受到了權貴的欣賞。友一不再滿足去唱平家的故事,而是去唱自己與犬王的物語。友一改名為友有(あり),告訴世人“這裡有我”(私はこごにあり)。
友有這個人物弧光是搖滾精神的體現,那麼什麼是“搖滾精神”呢?對音樂愚鈍的我不得不去問玩搖滾的朋友,最後對我答覆無外乎是“問這個問題的人就是個紗唄”。我對這個答案出乎意料的滿意,這很搖滾。這個問題就按表不談,答案都在音樂裡。
可無論如何,在封建體制下,友有的音樂是超越時代的,即是被百姓所接受,也必然不會被統治者接納。能輕易煽動起民眾的事物,如果不能供幕府維護自身地位,那便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最終犬王被統治者招安,友有不願放棄自己的音樂而被處刑。友有去世後,犬王染著盛妝,穿著華麗的舞服,在櫻雨起舞,一板一式的舞蹈未有絲毫逾越,活像一副假面。
《霸王別姬》
友有和犬王的角色設計,像極了中國電影的絕響《霸王別姬》。友有是程蝶衣式的悲劇人物,而犬王靠猿樂實現目標後便展現出了文藝分子的軟弱性。正如段小樓從真霸王變成假霸王那樣,犬王也從“犬王”變成狗王。
四、易名的有魚和無名的犬王
友魚改了三次姓名,分別象徵著對自己不同時期的心理認同。
友魚是自己兒時最無憂無慮,最接近兒童自然本貌的形象。
友一是進入社會,為了生存下去的無可奈何。
友有是深入社會後重新發現的嶄新的自己也便是庵野秀明所說的“成為大人”的最終極的形態。
最終友有行刑時,再度改名回友魚,是人之將死時的回憶還是迴歸初心,便由讀者自行猜測。
反觀犬王,出生後便是一隻怪物,在家裡與狗同飼養。"犬王"也是演出時的花名,他沒有名字,便意味著他與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聯繫。“犬王”是他與社會的唯一連接。而最後他拋棄了自己的音樂,也就是拋棄了“犬王”的名字。因此在最後的舞蹈中他面無表情,因為沒有“犬王”這個名字的他已經空無一物。
後日談:“名字”在日本動畫的設計
友魚改名為友一時,他的父親亡靈不讓他改名,否則就無法找到他。可見名字在《犬王》的世界觀中是現世與常世(死者鬼神的世界)的連接。
這個設計在日本動畫中有很多的例子。如《夏目友人帳》中要回名字的妖怪;《你的名字》中瀧和三葉彼此的名字連接著兩個不同的時空:《化物語》裡忍野忍為吸血鬼取名小忍而達成契約與束縛;《千與千尋》裡為了名字不被奪走而改名為千的千尋。
我認為這個設計並非偶然,而是神道教思想下對日本藝術創作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名字”是現世與常世的連接
因為這個切入點過於渺小,在查閱神道教相關的有限文獻裡並沒有找到關於“名字”的宗教意義和解釋。暫且當這個假設為戲言,一笑了之即可。
至少我們都通過名字彼此聯繫著,不是嗎。
好像越來越跑偏的樣子?
#動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