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的傳說,聖子是在一個黃昏被已經死去的母親產下的。路人們用勉強清洗過的破布將他抱起,將他送到教會,希望教會的慈悲能夠讓這個模樣怪異的嬰兒活下來。可是能被“神”選為侍者的,只有健康的新生兒。一個睏倦的年輕侍奉者打開門,轉身就皺著鼻子將這團破布扔進了壁爐。
不可思議的,即使被火焰炙烤,嬰兒也沒有發出一聲哭叫,像是怕打擾了“神”的安眠。嬰兒遍身的傷痕在火焰的炙烤下顯出原本的模樣,當火焰燃盡後,站立在灰燼之上的已是一個渾身刻滿祝福經文的黑皮膚少年。
在圖書館的資料中,這個故事似乎只是教會為了製造聖子所編撰出的“神蹟”。無名的村落因為貧困已經很久沒有迎來新生兒了。為了平息村民們逐漸動搖的信仰,教會製造出了“聖子”。
教會的神父們用帶著尖刺的鐵棍刺傷年輕的侍者,直到他們開始憎恨和詛咒神明。很快,遍體鱗傷的年輕人們不再祈禱,只剩下一個黑皮膚的少年。神父們將他帶到聖座之前,在他的祈禱聲中將神的象徵刻進他的身體。少年在疼痛中失去了意識,而當他醒來時,他已被賜予了“慈悲”之名,成為了教會的“聖子”,為前來祈求寬恕的民眾唸誦經文。
據說,他念誦經文聲音十分悅耳,甚至能夠療愈傷痛。信徒們帶著供品紛紛趕來聆聽,可是念誦的內容卻與教會的經書完全不同,使得不少信徒疑惑不已。不過教會中的神父似乎並不在意,不管怎麼樣,教會已經越來越富足,而神父們終於也有機會去“侍奉”他們所信仰的“神”了。
而當民眾發現神父們“侍奉”的真相時,神父們早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侍奉”沒能召喚來財富和永生,他們所信仰的“神”只給他們留下一堆殘破的“木偶”。
憤怒的民眾們只找到了聖座前仍在祈禱的少年。他們將少年送上了火刑柱,忘記了曾經被少年治癒過的傷痛。在火焰中,少年依舊平靜,一如傳說中聖子的模樣。
“這是我唯一能獻給神的。謝謝你們。”少年微笑著對點火的人們說。
火焰在少年身上燃燒了三天三夜。第四天的清晨,一場太陽雨澆滅了大火。踏著小鎮的灰燼,一個男人走到火刑柱前。
“即便看到眼前的光景,你仍然相信神嗎?”
少年看著已經化為灰燼的小鎮,點了點頭。
參考資料:
名字Rahman的寓意為Compassionate(憐憫的)、Merciful(仁慈的)。
在拉丁語中,紋身意為印記(stigma),緣自希臘語名詞στίγμα和動詞στίζω,有“穿刺”之意。儘管印記只有“標識”的意思,但後來卻成了紋身或者烙印的代名詞。在沒有社會保險號碼的古代世界,疤痕和印記顯示著身份。
有人說,文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也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個人信仰的表現。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產物,使得很多人喜愛上了這種疼痛的美麗,並將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種新的希望,新的寄託,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