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谷歌幹了一件大事。
他們正式推出了一個叫Agent2Agent(A2A)的開源互操作協議。
這事兒可不小。它被視為AI智能體技術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關鍵轉折點。說白了,就是讓不同公司、不同框架下的AI智能體們,終於能坐在一起好好聊天了。
過去呢?各家AI就像說著不同方言的村民,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說啥。現在有了A2A,就像給他們配了個同聲傳譯,打破了長期存在的技術孤島。
從技術架構到生態佈局,A2A的發佈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關於未來AI生態主導權的戰略卡位。誰能定規則,誰就能掌握遊戲。

A2A協議的技術突破
說實話,A2A協議的技術設計真的體現了谷歌對智能體協作痛點的深刻洞察。它的核心功能可以概括為四大能力:
能力發現:通過JSON格式的"Agent Card",智能體可動態展示自身功能。
就像每個人進會議室前先遞上名片——"嘿,我是數據處理智能體,我能每秒處理10萬條數據,擅長處理金融類任務"。這樣其他智能體就能快速找到最適合協作的夥伴。
任務管理:定義任務生命週期模型,支持從秒級響應到持續數天的長流程任務。
想象一下,有些任務可能需要幾天才能完成,A2A讓智能體們能隨時彙報進度:"我完成了30%,遇到了這個問題...",確保協作過程透明可見。
多模態交互:突破傳統文本交互限制,支持音頻指令解析、視頻流處理等複雜場景。
比如醫療影像分析智能體可直接接收CT掃描視頻流並進行實時標註,不再侷限於文字描述。
安全架構:集成企業級身份驗證(OAuth 2.0、SAML)和細粒度權限控制。
就像國際外交一樣,每次對話前先驗明正身,確保跨組織數據交換符合GDPR等合規要求。沒有授權的智能體,休想偷看一眼數據。
技術實現上,A2A選擇基於HTTP、SSE(Server-Sent Events)和JSON-RPC等成熟協議構建,這種"站在巨人肩上"的策略大幅降低了企業接入成本。據谷歌雲商業應用平臺副總裁Rao Surapaneni透露,某跨國零售企業通過A2A整合採購預測、庫存管理和物流調度三類智能體後,供應鏈響應效率提升37%,人力成本降低21%。這數據,真香。

生態博弈:A2A與MCP的競合關係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到了我之前寫過的《MCP:AI世界的“萬能插頭”,如何重塑智能協作新生態?》。沒錯,在智能體協議戰場上,A2A並非孤軍奮戰。Anthropic的模型上下文協議(MCP)已獲得微軟、OpenAI等巨頭的支持,其定位是解決LLM與外部工具的連接問題。技術差異上:
MCP:聚焦"工具接入層",如同為智能體配備標準化工具箱,定義LLM調用API的統一方式。
就像給每個智能體發了一套瑞士軍刀,裡面的每個工具都有標準用法。
A2A:專注"智能體協作層",解決多智能體間的意圖理解、任務分解與結果整合。
比如讓財務審計智能體與法務合規智能體協同完成跨境併購分析,一個算賬,一個查法規,最後合力給出建議。
谷歌明確表示二者為互補關係:MCP如同"車間工具架",而A2A則是"跨部門協作會議"。
實踐中,A2A可調用MCP封裝的工具,而MCP可通過A2A協調多個工具使用流程。這種分層設計使得開發者無需重複造輪子——已有MCP服務的企業只需增加適配層即可兼容A2A。簡直不要太方便。

OpenAI缺席背後的戰略迷霧
儘管A2A獲得Atlassian、Salesforce等50餘家企業的支持,但有一個重量級玩家的缺席引發了諸多猜測。
沒錯,就是OpenAI。
為啥不來呢?深層原因可能包括:
技術路線分歧:OpenAI近期將資源傾斜於"測試時計算"(Inference-time Computation),試圖通過動態優化推理過程突破模型性能瓶頸,而非優先解決系統級協作問題。
說白了,他們覺得當前階段,讓單個AI變得更聰明比讓多個AI一起工作更重要。
安全顧慮:其內部測試顯示,多智能體協作可能放大提示注入攻擊風險。
想象一下,惡意指令可能通過協作鏈路像病毒一樣,從一個不太重要的智能體滲透至核心系統。一旦出事,誰負責?
生態控制權爭奪:OpenAI或計劃推出自有協議,避免在谷歌主導的生態中喪失話語權。
據洩露的路線圖顯示,其"Operator"智能體項目正研發基於強化學習的自適應協作協議。這就像當年的瀏覽器大戰、操作系統之爭一樣,誰能定義標準,誰就能掌握生態主導權。
行業影響與未來挑戰
然而,協議普及面臨兩大挑戰:
標準碎片化:除A2A和MCP外,思科主導的AGNTCY協議、微軟AutoGen框架均在爭奪生態位,可能出現"協議戰爭"。
就像當年的VHS vs Betamax錄像帶之爭,或者更近的藍光vs HD DVD。多標準並存只會讓市場混亂,最終必須有所取捨。
性能損耗:跨協議通信可能增加延遲,例如A2A智能體調用MCP工具時需多次協議轉換,對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構成瓶頸。
谷歌的應對策略是推動協議"動態演進"——設立社區治理委員會,每季度更新協議版本。Surapaneni透露,已有開發者通過A2A的擴展機制集成區塊鏈技術,實現智能體協作記錄的不可篡改存證。
協作生態的終極願景
A2A協議的推出標誌著AI技術從"單體智能"向"群體智能"的躍遷。當智能體能夠像人類團隊一樣分工協作時,企業將真正進入"數字化員工"時代。
不過,這場協議之爭的終局或許不在於某家公司的勝利,而在於能否建立類似互聯網TCP/IP的普適性標準——唯有如此,智能體才能真正成為驅動全球商業的基礎設施。
想想看,當年如果沒有TCP/IP這樣的開放標準,我們今天可能還在用各自為政的局域網,哪來的互聯網革命?同樣,AI的下一次革命,可能就藏在這些看似枯燥的協議標準之中。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硅基進化實驗室 原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