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邁之刃:兵擊軍刀的力學體系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1-26 11:14:12 作者:Huiyao117 Language

前言

從絕大多數兵擊運動愛好者的直觀體驗來看,以軍刀(Military Saber)為代表的單手刀劍項目普遍存在體能門檻較高但技術門檻較低的特點,往往比長劍或長刀較好上手,但極難精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既有單手刀劍固有的使用特點,也有現代兵擊環境下愛好者普遍喜歡雙手刀劍遠多於單手刀劍,從而存在練習和對抗的傾向性的問題。
為幫助各位對單手刀劍兵擊運動感興趣,但存在對抗和訓練困難的朋友們,作者結合近一年來針對軍刀的練習和對抗經驗,對現代兵擊軍刀對抗的特點和體系進行簡述,並作為系列文章《兵擊運動的生物力學》的提升和補充,同大家一起對現代兵擊運動中的軍刀對抗進行探討。

1 軍刀簡介

作為隨身刀劍的軍刀主要流行於17-19世紀的歐洲、中東和西亞等地區,其在18世紀中後期幾乎成為了整個亞歐大陸近代軍隊中制式的軍官或騎兵佩刀。這種擁有優美修長的28-30英寸刀刃、半籃型或D型護手的單手刀劍兼顧了優異的斬擊和刺擊能力,且主要搭配各類手槍和火器使用,是近現代冷熱兵器過渡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專用冷兵器之一。
拿破崙戰爭期間手持軍刀衝鋒的英國驃騎兵

拿破崙戰爭期間手持軍刀衝鋒的英國驃騎兵

在18世紀全面流行的軍刀有著融合亞歐大陸各類冷兵器的複雜血統,其主要分為西歐軍刀和東歐軍刀兩個主要流派,而西歐軍刀又分為更具代表性的英式軍刀、德/法式的大陸型軍刀以及極具特色的意大利決鬥軍刀。其中,最為主流的英式軍刀不僅跟隨日不落帝國的擴張遍佈其全球的殖民地,且還在美國、中國和日本的近代軍隊中廣為裝備。

1912型步兵軍刀

1822型步兵軍刀

1845型步兵軍刀

1895型步兵軍刀

1897型步兵軍刀

1912型步兵軍刀

1822型步兵軍刀

1845型步兵軍刀

1895型步兵軍刀

1897型步兵軍刀

1912型步兵軍刀

1 / 5
英國步兵軍刀,擁有典型的籃狀護手和偏直刃特徵,且越到晚期的刃越直,護手越大
以英式軍刀為例,軍刀的尺寸多在90-110cm上下,刃長在75-85cm之間,柄長15cm左右,重量多在800-900g,較重的可能接近1kg,較輕的決鬥軍刀往往只有600-700g。單手即可較為輕鬆地操控。騎兵軍刀往往重量和尺寸更大,利於在馬上進行大威力的斬擊和刺擊;而步兵軍官的步戰軍刀相對更加輕巧靈活,更有利於迅速作出攻擊和防禦的動作。

1908型騎兵軍刀

1788型騎兵軍刀

著名的1796型騎兵軍刀

1821型騎兵軍刀

1840型騎兵軍刀

1853型騎兵軍刀

1864型騎兵軍刀

1885型騎兵軍刀

1899型騎兵軍刀

1908型騎兵軍刀

1788型騎兵軍刀

著名的1796型騎兵軍刀

1821型騎兵軍刀

1840型騎兵軍刀

1853型騎兵軍刀

1864型騎兵軍刀

1885型騎兵軍刀

1899型騎兵軍刀

1908型騎兵軍刀

1 / 9
英國騎兵軍刀,輕騎兵/驃騎兵更喜歡彎曲的刀刃,而重騎兵則更青睞直刃
18-19世紀英式軍刀的最主要的血統來源有兩個:一個是17世紀起流行的蘇格蘭籠手闊劍,另一種是印度的圖瓦彎刀。前者的厚重直刃劍身和大型的籃狀籠手影響力後世偏向直刃的步兵軍刀或胸甲騎兵軍刀;而後者更是英國1796式輕騎兵軍刀的直接技術來源。兩種技術的交融使得英式軍刀發展成以兼顧刺擊和劈砍能力、擁有半籃型護手和偏直刃的通用型單手刀劍,其武器重心和質量分佈更靠近握柄以增強對劍刃的操控性,主要以高效率的小幅度斬擊和精準的刺擊作為主要攻擊方式。

現代的英國皇室近衛騎兵

19世紀英國重騎兵手持直刃軍刀

拿破崙戰爭中的英國重騎兵手持直刃軍刀

滑鐵盧戰役中和法國胸甲騎兵混戰的英國皇家近衛騎兵

一戰中衝鋒的英國騎兵

現代的英國皇室近衛騎兵

19世紀英國重騎兵手持直刃軍刀

拿破崙戰爭中的英國重騎兵手持直刃軍刀

滑鐵盧戰役中和法國胸甲騎兵混戰的英國皇家近衛騎兵

一戰中衝鋒的英國騎兵

現代的英國皇室近衛騎兵

1 / 5
英式軍刀伴隨著騎兵部隊的不斷演化,逐漸確定了直刃大護手的風格特徵
而東歐的軍刀則帶有更加鮮明的中亞地區哥薩克彎刀特徵,相比於西歐軍刀,其刀刃弧度較大且普遍擁有尖端的背刃(即在刀尖處雙側開刃)、整體的質量分佈更靠近兩端、更為輕便的D型護手也使得其利於大幅度的斬擊和行雲流水的揮舞。相反,意大利風格的決鬥軍刀則極大地受到了迅捷劍和小劍等武器的影響,擁有細且修長的直刃和大型護手,以輕靈但極端致命的快速斬擊和刺擊收割對手。

戰場上的驃騎兵

法國驃騎兵

奧地利驃騎兵

沙俄驃騎兵

戰場上的驃騎兵

法國驃騎兵

奧地利驃騎兵

沙俄驃騎兵

戰場上的驃騎兵

1 / 4
拿破崙戰爭時期各個歐陸強國都引入了來自東歐的驃騎兵部隊,他們手持東歐風格明顯的曲刃軍刀
儘管在具體技術參數上存在差異,但19世紀的軍刀依舊具備三個最主要的優勢,並以這些優勢取代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刀劍,成為了戰場上最常見的刀劍類冷兵器。首先,是多功能化的刀刃結構:除少數決鬥軍刀外,大部分軍刀的刀刃都在28-30英寸之間,寬度和厚度都滿足高強度的戰場對抗環境,而800g上下的重量也足以在輕鬆單手操控的前提下打出威力足夠的攻擊。
適中的重量和威力使得軍刀成為了步兵和騎兵在19世紀戰場上的通用武器

適中的重量和威力使得軍刀成為了步兵和騎兵在19世紀戰場上的通用武器

其次,是合理的手部防護。作為近代火器過渡時期的武器,軍官和騎兵往往都採用一手火器+一手軍刀的搭配模式,無法再裝備盾牌提供額外防護,且操作武器的需要也使得無法佩戴手甲。因此,軍刀的半籃狀護手能夠從正面完全保護對手部的攻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來自側面的劈砍(D型護手就相對弱一些),這種護手從根本上改變了單手武器的技術體系,曾經往往需要將手置於身體內側的技術被取代,士兵可以方向大膽地將手臂前伸來迎接對手的打擊。

在一戰後的1917型波蘭軍刀,可以看到其融合了西歐的大型護手設計

法國1822和1829型軍刀,擁有法國典型的三條稜護手

法國1840型軍刀

法國1864型軍刀

一款經典的東歐風格波蘭軍刀,有十字裝飾的D型護手

一款現代復刻的波蘭軍刀

在一戰後的1917型波蘭軍刀,可以看到其融合了西歐的大型護手設計

法國1822和1829型軍刀,擁有法國典型的三條稜護手

法國1840型軍刀

法國1864型軍刀

一款經典的東歐風格波蘭軍刀,有十字裝飾的D型護手

一款現代復刻的波蘭軍刀

在一戰後的1917型波蘭軍刀,可以看到其融合了西歐的大型護手設計

1 / 6
法國和波蘭軍刀也是歐洲軍刀的代表類型之一,可以看到其獨具特色的護手結構
最後,是優秀的便攜性。上文提及的一手火器+一手軍刀的搭配模式從根本上排除了本身就難以攜帶的雙手劍類武器。此外30寸以內的軍刀刀刃能夠輕鬆地用單手收入刀鞘內部,而半籃狀的護手在側面的體積比較有限,佩戴在身側也幾乎不會影響活動。
軍刀是副武器,手槍才是正道!敗者食塵吧哈哈哈哈(

軍刀是副武器,手槍才是正道!敗者食塵吧哈哈哈哈(

結合上述的三類優勢,軍刀使得威力巨大但功能單一、難以攜帶的迅捷劍;防護優秀但限制手部活動的籠手劍;優雅輕便但威力和防護均過於弱小的小劍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單手刀劍逐步退出了戰場舞臺。而軍刀則憑藉著威力、防護和便攜性的完美平衡更進一步,成為了戰場的刀劍類冷兵器主宰。

2 兵擊軍刀的對抗體系

在現代兵擊的無甲規則對抗環境下,軍刀是一種競技性和觀賞性極佳的主流項目,且得益於其實際流行的歷史時期與現代較為接近,依舊保留了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這類技術體系一部分從19世紀中晚期的決鬥軍刀過渡到現代奧林匹克擊劍運動的佩劍項目,而另一部分則逐漸在近年來興起的兵擊和歐洲歷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HEMA)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的復原和驗證。因此,現代兵擊運動中的軍刀對抗邏輯基本上基於成熟的擊劍競技和完善的典籍復原,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幫助現代的愛好者們更加全面且高效地掌握兵擊軍刀的技術體系。
筆者目前也是所在兵擊俱樂部的軍刀項目教練,下文中的動作就由我作為示例向讀者們展示

筆者目前也是所在兵擊俱樂部的軍刀項目教練,下文中的動作就由我作為示例向讀者們展示

2.1 古典軍刀技術簡介

古典英式軍刀的技術體系的成熟來源主要包括《步戰防衛的技藝》以及《晚期英式軍刀術》等由18-19世紀英國劍術軍官所編寫的試驗性教材,而東歐軍刀的技術體系同樣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直接傳承或文字典籍的記錄。其主要通過編號式的防禦架勢和斬擊/刺擊動作明確且清晰地說明了軍刀最通用的攻防方法:其中待敵架勢和防禦動作以手臂始終處於身前,劍身立起或指向對手、最大程度利用半籃形護手的優勢為特點;而攻擊則以6方向的快速推斬/刺擊或威猛的風車斬擊為主要方式,且往往配合簡潔有力的跨步或弓步技術,快速拉近或控制和對手的距離。
阿爾弗雷德-霍頓,英國著名的古典劍術專家,所編寫的大量教材既有軍刀技術,也覆蓋了軍用小劍、古典迅捷劍/側劍等早期歷史復原研究的劍術

阿爾弗雷德-霍頓,英國著名的古典劍術專家,所編寫的大量教材既有軍刀技術,也覆蓋了軍用小劍、古典迅捷劍/側劍等早期歷史復原研究的劍術

2.1.1 架勢與防禦
在迎敵架勢上,最常使用的是外側接戰勢(Tierce 或 Outside Guard)和內側接戰勢(Quatre 或 Inside Guard)以及吊式(Prime 或 Hanging Guard)。三者都需要在上半身正直並半右側對敵的基礎上適當伸出手臂並保持手部靠近中線,將劍刃指向對手面部或立起來掩護身體。其既可以快速收回手臂形成3,4或1號防禦動作,也可以迅速伸展上臂配合腕肘的動作打出各種推斬或風車斬,非常簡潔高效。

吊式(Hanging Guard)或第一架勢(Prime)

外側接戰式(Outside Guard)或第三架勢(Tierce)

內側接戰勢 (Inside Guard)或第四架勢(Quatre)

吊式(Hanging Guard)或第一架勢(Prime)

外側接戰式(Outside Guard)或第三架勢(Tierce)

內側接戰勢 (Inside Guard)或第四架勢(Quatre)

吊式(Hanging Guard)或第一架勢(Prime)

1 / 3
三種比較常用的迎敵架勢
關於架勢防禦的具體內容可以參考《步戰防衛的技藝》等已經有國內翻譯版本的資料,或是在B站上參考各位優秀劍客up主的相關科普視頻。文章後續也將直接使用軍刀體系中的各種動作術語,在此不再贅述。
2.1.2 攻擊手段
而在攻擊方式上,軍刀主要分為推斬、推刺以及風車斬三種主要模式,均可以從常用的6個方向施展。一般而言,推斬或推刺是平行於中線向前的快速打擊,往往配合有力的跨步或弓步出擊;腕、肘、肩和肩胛骨幾乎同時移動,向對手的空擋形成準確命中,這種打擊需要較高的準確性和速度;相反,風車斬擊更像雙手刀劍的全斬動作,是垂直於中線向下或向上的大力劈砍;往往以腕關節啟動動作,肘肩配合形成“風車”樣的迴旋加速,最終利用高速運動的劍刃破開對手的防禦架勢。這種打擊對上肢各關節的穩定和協調性要求更高。
介紹了比較主要的攻擊方向和防禦方向,省略了聖喬治、水平4號防禦等次要動作(主要是畫不下了)

介紹了比較主要的攻擊方向和防禦方向,省略了聖喬治、水平4號防禦等次要動作(主要是畫不下了)

由於單手使用武器的特殊性,單手刀劍往往不像雙手武器那樣天生具備雙臂的結構穩定性,其很難進行長時間的中線糾纏或對抗,主要以快打快防的模式為主。因此對劍士的上肢力量耐力以及軀幹動力鏈的效率要求更高,因此在古典軍刀體系中,除近距離控制和體術的要求外,一般並不鼓勵劍士進行劍的糾纏。這就使得軍刀對抗攻防轉化的節奏極快,也進一步在隨後的決鬥軍刀和奧林匹克擊劍運動中形成了更有特色的戰術輪模式。
2.1.3 戰鬥距離
距離也是攻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合理控制和利用中線距離不僅僅能夠以規避的方式防禦對手的攻擊,還能夠讓對手的攻擊無效化,從而為自身的防禦後反擊提供機會。相反,一次剛好跨越極限距離的快速推斬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乾脆命中,而進入中近距離時,採用圓形線路且更具威力的風車斬擊就更容易破開對手的防禦。
在各類軍刀典籍中,一般將對手之間的距離分為三個節點,以一次跨步或弓步剛好命中目標頭部和軀幹等深目標的位置為遠距交戰點;而更近一點則是臨界交戰點,即不發動步伐,原地啟動斬擊即可命中前臂和肩部等淺目標的位置;最近的是近距交戰點,即不發動步伐,原地伸手就可以觸碰到對手手臂的、可以執行控制繳械等體術動作的點位。
戰術對抗的距離節點示意

戰術對抗的距離節點示意

就熟練的劍士而言,其可以主動地與對手保持不同距離,並在該距離下選擇合適的攻擊手段,例如在對峙過程往往需要保證在遠距交戰點的邊緣,等到進入遠距交戰點後才能考慮發起攻擊;而熟練的劍士可以將距離把控在遠距交戰點和臨界交戰點之間,讓對手攻擊時回身後縮,拉長距離,而自己則會穩穩地或藉由防禦反擊過程、進入臨界交戰點後再發起致命一擊。

2.2 擊劍戰術輪簡介

從古典軍刀簡潔快速的攻防對抗邏輯的基礎上,奧林匹克擊劍運動的的佩劍項目總結出了更為凝練的處理方式,即所謂的“戰術輪”模式。簡化模式的戰術輪由四種相互剋制,各具特色的攻防模式所組成,即直接攻擊(Simple Attack),防禦反擊(Parry and Riposte),複合攻擊(Compound Attack),以及反制打擊或截擊(Counter Attack 或 Stop/Time Hit)。這四種攻防模式佔據了現代兵擊軍刀對抗的主流部分,但不包括進一步的近距離體術或控制技術,本文也不額外討論單手武器近距離體術對抗的部分。
戰術輪示意圖

戰術輪示意圖

2.2.1 直接攻擊
戰術輪的第一個環節是直接攻擊,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次在遠距交戰點內的,高效準確的推斬或推刺足以穩穩地命中空擋目標。但對於大部分劍士而言,進行足夠標準和快速的防禦動作,抑或是即使後撤拉開距離就足以攔下絕大多數的直接攻擊,因為軍刀防禦動作往往在手臂回收的貼身區域實現,本身比發動攻擊要簡單和快速的多。所以,提升直接攻擊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將交戰距離控制到遠距交戰點甚至是臨界點區域。
直接攻擊-利用1號斬準確打入空當

直接攻擊-利用1號斬準確打入空當

不過,當劍士水平存在差異、或對手心態懈怠的時候,優勢方往往可以還可以依賴迅猛且路線準確的直接攻擊突然潛入或擠開對手的防禦架勢,實現非常霸道的破防命中(無論斬擊或是刺擊)。此時的弱勢一方將不得不採取更為保守的防禦動作並更遠地拉開距離以增加強勢方的力臂,實現有效防禦之後再行反擊 。
此外,在現代兵擊和擊劍對抗環境下,雙殺成為了許多劍士拼命得分的一種手段,而當雙方都無視自身的安危,單獨追求通過直接攻擊命中對手空當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開放性雙殺。而無論是擊劍還是兵擊往往都存在雙殺後按照分差給分的有效判罰,因此以東歐twc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競技軍刀的比賽往往都是雙方選手比拼直接攻擊,爭取命中更高分的位置取得勝利。在這一點上,作者並不鼓勵採用這種策略,畢竟在對抗中存活下來的同時再追求殺傷對手才是真正劍客的取勝之道。
2.2.2 防禦反擊
因此,剋制簡單攻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防禦反擊,也是戰術輪中的第二個環節。只要能夠穩穩地接下對手的直接攻擊,形成的防禦動作本身即可視作反擊斬擊的蓄力階段,在對手攻擊結束尚不能快速恢復架勢的空擋,迅速打出反擊。這也是目前兵擊軍刀對抗中最普遍出現的得分模式。
此外,在對手發起攻擊時主動撤出到距離節點之外,再回身進行打擊也是有效的防禦方濟技術。例如,當對手於遠距交戰點發起弓步攻擊時,劍士只需要快速後縮身體即可完全躲開攻擊,此時已經弓步近身的對手可能反而落入了劍士的臨界交戰點附近,反擊只需要原地或輕鬆跨步啟動斬擊即可實現。
防禦反擊-用4號防禦對手1號大力風車斬,隨後打出4號斬反擊

防禦反擊-用4號防禦對手1號大力風車斬,隨後打出4號斬反擊

而由於軍刀攻防模式的特殊性,特定方向的斬擊或刺擊都對應有特定方向的防禦動作,且手臂在身前的迎敵架勢也使得進行防禦動作更為方便。如果雙方劍士水平接近,往往還會出現兩方連續互相進行防禦反擊的情況,也就是俗稱的“打鐵”狀態。此時一方的動作失誤或速度節奏減緩就會變成致命的弱點。
2.2.3 複合攻擊
直接攻擊無法打破防禦反擊的循環,因此,存在三種各具特色的對抗方式,它們都屬於複合攻擊,也就是戰術輪的第三個環節。首先,即為再定向或連續變向攻擊,依賴快速和多次高質量的,有力的斬擊擠壓對手的空間,迫使其只能竭力防禦,等待對手出現失誤,然而這種模式很難在勢均力敵的對抗中奏效,且很容易被戰術輪的下一個環節所剋制;
複合攻擊-再定向打擊,即通過連續快速的變向攻擊迫使對手出現失誤

複合攻擊-再定向打擊,即通過連續快速的變向攻擊迫使對手出現失誤

第二種為推壓(Bearing)和拍打(Battering)技術,它們都是軍刀對抗中少有的中線對抗,即通過向對手的劍身施壓或快速打擊以破壞其架勢,隨後向對手所暴露出的空擋連續發動直接攻擊。這種對抗也能被對手所利用,即聽勁技巧——當推壓角力過大時,可以迅速鬆手讓對手劍刃滑脫,從而打出有效反擊。因此,實際對抗中該類方法的應用較為剋制,且新人劍士很難在擠開對手中線後穩定住軍刀的軌跡。
複合攻擊-拍打技術,先向下拍擊對手劍,擠開中線後完成斬擊,同時也形成了一次完整的風車斬

複合攻擊-拍打技術,先向下拍擊對手劍,擠開中線後完成斬擊,同時也形成了一次完整的風車斬

最為實用的複合攻擊模式其實是佯裝攻擊(Feint),即佯攻技術。其核心是利用一次或多次令人置信但虛假的佯攻讓對手的防禦動作無效化,即在對抗節拍中做出了錯誤的防禦動作,進而使得隨後發起的直接攻擊可以從容的命中對手空當。鑑於優秀劍士往往不容易上當,佯攻可以分為多個輪次,連續欺騙對手。
一般首輪佯攻的目標是距離:將佯攻朝向對手的左側,引誘對手做出4號或內側防禦架勢,從而暴露更近距離的右側肩部或前臂目標;同時,一般人受到威脅後的本能反應是內收手臂保護軀幹,因此也更容易引導出內側防禦架勢。此外,有效的佯攻要為後續攻擊留出時間,進而不能打出一個完整斬擊,但可以用抬腳尖或突然移動手臂的方式製造“可信的威脅”,但只有真實的攻擊才可以發起弓步。
佯攻-一佯裝啟動1號斬,但實際打出的是更朝下的5號斬

佯攻-一佯裝啟動1號斬,但實際打出的是更朝下的5號斬

第二輪佯攻目標是結構弱點:優秀的劍士往往可以連續防禦住面向手臂的真實攻擊,此時若對手動作失誤,防禦動作過大或手臂外推/前伸過大,就會出現力學結構漏洞,此時第二次打擊將以頭部和軀幹為目標,更為深入的打擊能夠在力矩對抗上佔據優勢。
第二輪佯攻:利用結構弱點打入頭部

第二輪佯攻:利用結構弱點打入頭部

扛過前兩輪佯攻的對手往往會把對抗重新拉入防禦反擊模式中,此時第三輪佯攻即為佯裝反擊,即在防禦對手反擊後,佯裝反擊,此時更容易讓對手自動做出錯誤防禦架勢,進而利用寶貴且短暫的節拍空當打入目標。多重佯攻的合理運用也是軍刀愛好者們邁向成熟劍客的重要能力之一。
2.2.4 反制打擊/截擊
而有效對抗再定向或佯攻的高級技巧則是反制打擊,或更多地稱為截擊,也是戰術輪的最後一個環節。以佯攻為代表的複合攻擊本質上可以理解為1.5次或2次及以上的連續攻擊,那麼在技術水平接近的情況下,一次複合攻擊所需的時長無論如何都比一次直接攻擊要長。因此所謂的截擊就是利用複合攻擊中兩次動作的切換間隙快速打入,截斷對手的打擊動作。
一次主動抓住對手佯攻變向過程中的準確截擊

一次主動抓住對手佯攻變向過程中的準確截擊

截擊動作極端強調節拍的準確性,它不可能也來不及打出一次完整的直接攻擊,往往就是把劍放在了對手肢體移動的線路之上。因此,它本身是一種並不完整的,力量和速度有限的弱勢斬擊。許多劍士都會在對抗中偶爾無意識地取得成功截擊,但能夠徹底掌握截擊技術就意味著劍士擁有極高的反應速度和動作的準確性。
一次識破佯攻之後的準確截擊

一次識破佯攻之後的準確截擊

那麼作為戰術輪的最後一環,自然也會被戰術輪的第一環所剋制,即一次高效有力的直接攻擊可以對截擊動作實現切落或破防效果。將目標放在對手肢體移動路徑上的弱勢打擊必然無法對抗目標在軀幹之上的,完整的直接攻擊。因而,成功的截擊僅作為後發先至的、應對複合打擊的技巧,本質上是把握住了對抗節拍的漏洞,其並非萬能的必殺技。

3 兵擊軍刀的核心能力

在現代兵擊軍刀對抗的體系中,無論是古典軍刀技術還是擊劍戰術輪系統,其攻防相爭的模式都非常清晰直觀。單手軍刀不像雙手刀劍存在更優化的結構支撐,很難追求絕對的控制和攻防一體戰術,往往總是在防禦和攻擊對抗中來回切換,一旦出現失誤就將命喪黃泉。在這種環境中,手臂在身前的架勢體系和半籃形護手賦予了軍刀極為穩固的防禦能力,在對抗中處於防禦狀態的一方往往更容易通過防禦反擊實現得分。因此,真正在軍刀對抗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是可靠高效的進攻能力,就連戰術輪也足足安排了三個輪次來強調各種打擊的重要性。
軍刀的護手結構使得其具備了單手劍中最為穩固的防禦架勢,可以大膽地將手臂放在身體前面

軍刀的護手結構使得其具備了單手劍中最為穩固的防禦架勢,可以大膽地將手臂放在身體前面

軍刀的打擊主要由斬擊/刺擊動作以及距離控制兩個關鍵要素組成,在不同距離下的來回攻防形成了特定的對抗節拍。而下文主要以生物力學角度探討斬擊/刺擊動作的能力,關於距離控制和節拍控制則屬於兵擊軍刀對抗的戰術部分,各位愛好者可以查詢相關資料、積極進行日常訓練以及尋找合適的教練對手進行交流和學習。
軍刀的斬擊/刺擊攻擊一般分為兩個大類,即以出擊快速、線路準確、遠距離即可發動為主要特色的推斬和推刺打擊;以及能夠結合防禦動作、線路穩定、威力兇猛、近距離拼打破防的風車斬擊。而優秀的軍刀劍士需要同時熟練掌握這兩種技術能力,才能夠在對抗中處於不敗之地。下文即從生物力學的角度更近一步地探討如何高效地打出這兩種攻擊。

3.1 軍刀推斬/刺的生物力學

所謂推斬(下文因敘述方便,暫時略去刺擊),即為“向前打出的攻擊”,從靠近身體的一端沿中線方向“推”向對手身體的一端。重要的是,推斬過程中劍刃移動的線路是向前伸出的,而非一般斬擊垂直於中線方向,將目標自一端至另一端“切開”的模式,即為“向前斬擊”。因此,推斬往往需要配合迅捷有力的跨步或弓步,以及適當的軀幹旋轉和肩胛骨前伸動作,以在平行於中線的方向上積攢足夠的動能,以賦予劍刃快速的直線打擊效果,追求打擊準確性和快速性。
3.1.1 基本架勢
從基本站立架勢開始,以正常右手持刀,右足在前,右肘靠近身體,前臂自然水平前伸的外側守勢為基礎,此時為確保右側膝關節和右足一致指向正前方(如果不一致,在運動時會導致膝關節承受非軸向扭轉力量,導致韌帶撕裂),左側膝關節和左足一致指向正側方,劍士的雙側髖關節均需要外旋一定角度,使得骨盆自然面朝斜前方。因而,軀幹需要確保力量傳遞的穩定性,避免腰椎的扭轉,需要和骨盆保持一致,呈現半側面對敵的狀態。
摳圖出來的基本架勢的站立姿態,可以看到膝關節和足尖一致性的指向,身體半側面對向對手,並非完全側面對敵

摳圖出來的基本架勢的站立姿態,可以看到膝關節和足尖一致性的指向,身體半側面對向對手,並非完全側面對敵

3.1.2 推斬動力鏈
在該架勢下,進行推斬必須滿足向前的力量傳遞,因此無論是正手側的1、3、5號斬擊,還是反手側的2、4、6號斬擊均擁有一致的軀幹和髖關節旋轉方向。即動力鏈從骨盆快速且小幅度的右側旋轉(和系列文章一致,指從右側向左側的旋轉)開始,向下配合右側髖關節外展外旋,左側髖關節外展內旋,實現跨步或弓步動作。
而從骨盆-髖關節往上,則統一為腰椎的穩定收緊(與骨盆同步旋轉,不產生相對旋轉),進而胸椎加速向右側旋轉;同時右側肩胛骨前伸配合下回旋(從上往下的斬擊,從下往上則對應上回旋),右側肩關節外展抵消身體旋轉的動作,將上臂穩定在身體前方;同時肩關節屈曲,肘伸展,將前臂快速推出;同時腕關節尺偏直到將劍刃向前方快速斬出。
推斬的生物力學示例

推斬的生物力學示例

在整條動力鏈的傳遞環節上,同樣需要滿足逐步加速的動作原則。髖和骨盆的旋轉幅度應當儘可能小且快速,保留足夠的能量向上傳遞,到胸椎、肩胛骨和肩部逐漸加速,最終通過肘關節快速伸展實現推出的動作,配合腕關節尺偏完成斬擊。而劍士應當儘可能同時完成上述所有動作,以儘可能小的軀幹旋轉動作,實現儘可能快速和強力的肩胛骨-上臂推出動作。
3.1.3 推斬的技術細節
其中,真正起到明顯作用的是肩胛骨-肩關節-肘關節的快速推出動作,即肩胛骨前伸/下回旋,配合肩關節前屈和肘關節伸展,將前臂快速向前推出。反而腕關節尺偏卻不能太大,需要限制在小幅度內以確保軍刀斬擊命中目標/或快速收回變向時的穩定性,最終反應在劍刃移動軌跡上,就是劍刃前推和劍尖旋轉動作幾乎同時發生,形成快速有力的兇猛推斬。
啟動推斬之前可以收回手臂,再迅速將軍刀向前斬出,這一次斬擊直接穿過對手架勢命中其右肩部

啟動推斬之前可以收回手臂,再迅速將軍刀向前斬出,這一次斬擊直接穿過對手架勢命中其右肩部

此外,還有一種更多地使用腕關節動作的“拋斬”,其在斬擊動作中優先啟動腕關節尺偏,隨後再執行肘和肩動作,形成劍尖比劍身更快的“拋出去”效果,相較於普通推斬的劍刃命中速度更快。但作者在此並不推薦在推斬中大量使用這種打法,因為最終腕關節尺偏幅度和速度較大,對手腕壓力損傷不說,也削減了肩部和肘部前推的力量傳遞,更多地依賴前臂和手腕的力量,導致打擊威力不足,難以在交劍對抗中取得上風。
防禦反擊中使用了拋斬,取得準確命中,但其實對空當要求比較高,很容易就會被偏開

防禦反擊中使用了拋斬,取得準確命中,但其實對空當要求比較高,很容易就會被偏開

另一方面,由於推斬強調了向前的推出動作,因此其在發動階段,應當儘量為推出動作留出足夠空間,同時也可以提前反向拉長主動肌群,形成蓄力儲能的效果。最典型的就是防禦反擊動作,軍刀的防禦動作要求上臂整個收回的同時向攻擊方向穩定推出,其自然就形成了對推斬動作的準備。此外,在迎敵架勢下,將肘關節儘可能收回貼近身體,也是直接發動高效推斬的關鍵,節省了將劍身先向後撤回再推出的時間。
使用決鬥軍刀的快速推斬,筆者在迎敵架勢下就提前收回了肘關節,因此增加了快速推出的突然性

使用決鬥軍刀的快速推斬,筆者在迎敵架勢下就提前收回了肘關節,因此增加了快速推出的突然性

至於是正手斬擊還是反手斬擊,其線路區別只是在前臂-肩關節的外旋路線(正手側)和內旋路線(反手側),在平行於中線的斬擊方向其實是晚期一致的。而對於刺擊而言,其實是腕關節提前尺偏到位,將劍尖直接“落”刺擊線路上,並和肩肘以及弓步實現同步的推出動作。

3.2 軍刀風車斬的生物力學

和推斬不同,軍刀風車斬更類似正常雙手劍術裡常用的全斬或半斬技巧,利用手臂和軀幹旋轉的配合動作,將劍刃像風車一樣揮舞起來,在旋轉過程中實現逐步加速和動能的累積,最終打出兇猛的大力斬擊。因此,風車斬強調斬擊線路與中線垂直,追求把目標“切開”的斬擊+拖割效果,即所謂的“往回斬”,斬擊的線路圍繞自身身體,先向前拋出,再奔向目標,最終又往回斬擊的特點,追求打擊的力量和高速性。
3.2.1 補充說明:斬擊的能量傳遞
在分析風車斬的具體力學特點之前,需要結合系列文章《兵擊運動的生物力學》(以下簡稱系列文章)對斬擊過程的能量傳遞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以避免可能的概念混淆,例如推斬所追求的快速性和風車斬所追求的高速性,其實兩者是截然相反甚至衝突的概念。
在系列文章中已經說明,斬擊的身體動力鏈最終實現了將身體內的彈性勢能和化學能逐步轉化為肢體和兵器移動的動能這一過程,即刀劍在命中目標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所最主要傳遞的能量其實是動能,那麼劍刃的移動速度越快,威力自然就越大,同時也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 A,長時程的大力斬擊:即斬擊動作下劍刃加速度一定,那麼劍刃運動時間越長,劍刃的速度越快,累積的動能越大,最終命中目標的威力越大。對應即為雙手劍的全斬或是軍刀風車斬,其斬擊線路較長,加速時間長,但最終打擊的劍刃運動速度巨大,威力巨大。
  • B,短時程的快速斬擊:即斬擊動作下劍刃加速度一定,那麼斬擊路線越短,劍刃運動時間越短,從打擊開始到命中就越迅速,但累積的動能較低。對應即為雙手劍的半斬或軍刀推斬/刺擊,其斬擊線路短,加速時間短,但打擊效果很快速。
  • C,超人劍/超級斬擊:即AB我都要,斬擊過程中加速的路線很短,而且還加速度極高,最終看上去又快速又大力;或者是斬擊前慢慢移動尋找機會,隨即在很短的距離內完成加速過程累積動能,看上去好像很慢但是很大力。這種超人劍經常被誤認為很慢但力量大,往往會誘導人們形成打得快就是威力小,打的慢就威力大的錯覺,其實是對AB兩種情況的混淆。
而在劍刃命中目標的時候,其速度驟降,此時動能迅速轉換為彈性勢能,即目標和劍刃自身的形變累積,此時轉移至目標的彈性勢能將造成目標物體的形變和受損。在總能量不變的前提下,自身劍刃的形變越小,目標物體承受的勢能衝擊越大,而如果劍刃在打擊後彈開或輕鬆滑走,就會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動能留存在自身劍刃上,未能充分傳遞,影響打擊後效。
此時,就需要劍士充分穩定持刀狀態,保證腕關節在劍刃接觸目標的同時穩定住(即小幅度的前臂肌肉離心收縮和等長收縮),如果整個手臂在劍刃命中時的動態越穩定,那麼力量傳遞效果就越充分,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發力模式也被稱為“二段發力”:即在劍刃命中目標之前應該儘量加速,發揮動力鏈逐步加速肢體的一段發力,以及在劍刃命中目標之後的快速穩定,即充分收縮關節周圍穩定肌肉的二段發力。
3.2.2 風車斬動力鏈
瞭解到不同斬擊的能量傳遞模式後就可以明確,軍刀推斬和推刺都是典型的“向前斬擊”,而風車斬則更傾向於“往回斬擊”。即由腕、肘、肩、肩胛骨和胸椎共同協同動作,完成劍刃的大幅度旋轉動作的加速,此時的斬擊方向就不再是推斬的向前直擊,而是跟隨軀幹旋轉方向的旋轉斬擊。同時,風車斬形成了先回旋蓄力,再往前旋轉斬出,再繼續往回旋轉收回的完整斬擊圓,前半部分動力鏈進行反向運動,後半部分再進行正常運動斬出,以較為充分的行程和時間充分調動了動力鏈的各個環節,並給劍刃以足夠的加速時間。
風車斬的生物力學

風車斬的生物力學

首先是軀幹部分的旋轉方向,其中正手側發起的1、3、5號斬擊需要軀幹和骨盆先進行左側旋轉,對應劍刃往回旋轉蓄力的部分,隨後再進行右側旋轉,對應劍刃向前旋轉的發力斬擊部分。而反手側發起的2、4、6號斬擊的軀幹旋轉方向也隨之相反。
在相應方向的軀幹旋轉啟動後,正手側上肢需要以手腕橈偏和屈曲為起點,帶動肘關節屈曲和肩胛骨後縮,配合軀幹和胸椎的左側旋轉,將劍刃迴旋至胸口附近。再配合軀幹和胸椎的右側旋轉以及肩胛骨的前伸,將腕關節尺偏、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內收內旋和伸展動作(3號斬則為屈曲)同時完成,將整個上臂像竹節鞭一樣高速甩起來,讓劍刃逐步加速命中目標。
而反手側的斬擊基本類似,以手腕橈偏和背伸為起點,帶動肘關節屈曲和肩胛骨後縮,配合軀幹和胸椎的右側旋轉,將劍刃向外側迴旋至頭部附近。再配合軀幹和胸椎的左側旋轉以及肩胛骨的前伸,將腕關節尺偏、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外展外旋和伸展動作(4號斬則為屈曲)同時完成。
3.2.3 風車斬的技術細節
但在此過程中,手腕的運動則體現出分階段的區別。在啟動和蓄力迴旋階段,腕關節起到引領角色,優先帶動上臂往回進行旋轉,以加速劍刃的移動。這種運動模式和前文所提及的“拋斬”類似,同樣的腕關節運動優先於肘肩動作,也在許多古典軍刀的典籍中被反覆強調,即使用手腕“啟動”斬擊過程。
但啟動斬擊不等於完成整個斬擊,在斬出和命中目標的階段,腕關節就不能再過度尺偏,需要穩定在略微使得劍刃前傾的角度,從而完成餘下的斬擊動作。其在加速和命中過程中保持穩定,以確保經過充分加速的、攜帶有較大動能的劍刃能夠充分地砸在標身上而不被輕易彈開,如果此階段發力穩定,甚至可以實現單手軍刀擠開對手防禦動作的“切落”效果。
一次威力巨大的4號風車斬,前半部分快速以腕關節帶動迴旋,後半部分強力加速打出自下而上的4號斬,直接擊落對手武器

一次威力巨大的4號風車斬,前半部分快速以腕關節帶動迴旋,後半部分強力加速打出自下而上的4號斬,直接擊落對手武器

此外,風車斬也被經常用於距離被拉近後的防禦反擊過程,由於防禦動作本身即可作為風車斬的啟動階段,例如使用高位1號防禦對手1號斬,防禦動作即完成了前半圈的旋轉蓄能,隨後即可打出威力兇悍的後半圈斬擊,強行擊破過於冒失接近的對手的防禦。但如果結合防禦反擊的話,風車斬的前半部分則更需要限制手腕活動以保證基本的防禦穩定性,否則就會被直接擊破防禦架勢,甚至導致手腕和前臂肌肉的損傷。
一次成功的近距離防禦後的反擊風車斬,前半部分形成了防禦性拍打動作,擠開了對手的武器,隨後繼續旋轉加速反擊命中

一次成功的近距離防禦後的反擊風車斬,前半部分形成了防禦性拍打動作,擠開了對手的武器,隨後繼續旋轉加速反擊命中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步伐問題。由於風車斬存在正手側和反手側不同方向的軀幹旋轉動作,因此理論上只有正手側風車斬才能較好地匹配一次乾淨利落的右足向前跨步或弓步突擊動作,而反手側則更多地傾向於左腿的側向邁步動作。實際上,以風車斬為主要特色的東歐軍刀就擁有左右腳交替跨步前進的交叉斬擊動作,而以快速推斬/刺擊為主的英式軍刀則更多依賴相對固定的右腳在前的弓步動作。

4 兵擊軍刀的選擇與訓練建議

從兩種主要的軍刀攻擊模式就可以瞭解到,快速推斬和推刺技術比較適用於戰術輪的直接攻擊、複合攻擊和反制打擊環節。需要較為靈活的劍尖和輕盈的劍身,以滿足快速變向和準確打擊的需求;且劍刃需要減少彎曲而儘量筆直,以進一步提升打擊的速度。那麼相對而言擁有大型半籃狀護手,劍刃漸薄明顯,重心和質量分佈均靠近手部的晚期英式軍刀和意大利決鬥軍刀是較好的選擇。

英式軍刀

決鬥軍刀

決鬥軍刀

英式軍刀

英式軍刀

決鬥軍刀

決鬥軍刀

英式軍刀

英式軍刀

1 / 4
由著名兵擊器械廠商Kvetun Armory 生產的決鬥軍刀和英式對練軍刀
相反,以威力和高速見長的風車斬擊技術比較適用於在戰術輪的防禦反擊和複合攻擊環節,通過有力的斬擊打破僵局以取得勝利。需要較為厚實和寬大的、質量相對集中的重型劍刃,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劍刃旋轉帶來的動能優勢;且劍刃可以充分彎曲,儘量提升旋轉斬擊在目標之上的切入和拖割效果,同時。那麼以波蘭軍刀、哥薩克騎兵軍刀和早期英式軍刀(1796型等)為代表的曲刃、D型小護手的軍刀則是更為合理的選擇。

波蘭軍刀

1796型軍刀

波蘭軍刀

波蘭軍刀

1796型軍刀

波蘭軍刀

波蘭軍刀

1 / 3
由著名兵擊器械廠商Kvetun Armory生產的英國1796式軍刀和波蘭軍刀
當然,目前的鋼製兵擊軍刀多以英式軍刀為主,但同樣也存在一大批兼顧劍尖控制和斬擊威力的融合型設計。以筆者的使用經驗來看,新人階段可以多嘗試各種類型的軍刀,並擁有一把較為均衡和融合的通用型軍刀進行練習。而隨著經驗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對抗風格選擇適合推斬或風車斬的專業化軍刀。此外,軍刀練習和對抗過程中,以推斬為主的軍刀對應護具可以適當輕量化,但以風車斬為主的軍刀護具則需要足夠的硬質防護。

國產的妖妖波蘭軍刀,比較容易在國內買到的對練波刀

進口的KA MK3型英式軍刀

國產的牛牌直刃軍刀(短款定製),適合推斬技術,性價比高

國產的百川江湖英式軍刀,威力巨大,十分結實,適合熟練劍士的中高檔軍刀

國產的悟武工坊英式軍刀,曾經十分流行且結實耐操,價格親民

國產的妖妖波蘭軍刀,比較容易在國內買到的對練波刀

進口的KA MK3型英式軍刀

國產的牛牌直刃軍刀(短款定製),適合推斬技術,性價比高

國產的百川江湖英式軍刀,威力巨大,十分結實,適合熟練劍士的中高檔軍刀

國產的悟武工坊英式軍刀,曾經十分流行且結實耐操,價格親民

國產的妖妖波蘭軍刀,比較容易在國內買到的對練波刀

1 / 5
筆者使用的幾款進口和國產兵擊軍刀
在體能訓練方面,軍刀和其他兵擊項目一樣,對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平衡、穩定性等諸多功能都存在較高要求。其中,最基礎的力量素質以爆發力耐力為主,即在負荷較低的情況下儘量多次快速重複動作練習,重點發展I型和IIa型肌纖維,兼顧爆發力力量和抗疲勞耐力水平。而不是進行傳統健身的大負荷慢速運動,單純追求IIb型肥大性的肌纖維。
相比於傳統的大重量訓練,兵擊愛好者更應該發展全身肌肉的爆發力耐力、心肺耐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

相比於傳統的大重量訓練,兵擊愛好者更應該發展全身肌肉的爆發力耐力、心肺耐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

而進一步的專項要求,則聚焦於軀幹動力鏈的爆發力傳遞效率,即軀幹動作幅度小但上肢動作幅度大,而非刻意地“扭腰轉胯”。此外,肩關節和肩胛骨移動軌跡控制的穩定性也是完成各種劍術動作的根本,在抗阻練習中確保肩關節位置始終處於正確範圍,儘量控制肩胛骨充分進行上下回旋動作,貼近軀幹以增加穩定性。
最後則是所有兵擊愛好者都可以隨時進行訓練的握力和前臂力量練習,在日常體能訓練、持劍素振過程中,或單獨購買握力器進行訓練都是提升握力的有效手段。而握力的提升不僅能夠幫助更輕鬆地掌握各種刀劍,還有助於增強前臂肌肉的力量素質,改善腕關節的穩定性。儘管我們並不提倡單獨使用手腕完成各種斬擊動作,但腕關節本身的力量水平和穩定性依舊是值得認真訓練和加強的重點環節。
鋼鐵般的前臂就等於鋼鐵般的技術!

鋼鐵般的前臂就等於鋼鐵般的技術!

結語

實際上,兵擊運動和古代兵器武術中,每一種武器的使用、訓練和戰鬥方式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生物力學規律作為主導,去決定劍士該如何運動關節,調動肌肉,操控長劍並取得勝利。而在此之中,劍士執行劍術動作、在動作中灌注全身力量、以及在交劍後捕捉反饋並隨時調整動作策略的能力則取決於其神經肌肉控制的水平。而這也正是人類自身使用武器,並在使用武器的過程中學會操控自己的身體,並最終實現“人劍合一”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HEMA等涉及歷史武術復原和對抗的學術活動中,以運動人體科學的角度進行動作分析,很可能有助於幫助解釋部分因古籍缺失所導致的對劍術動作的誤解或使用上的種種問題,給予研究者以窺探古代武術動作原理和劍術思路的現代科學工具。同時,對劍術動作進行完善的生物力學分析,也有助於劍士的訓練和對抗水平的提高,以及盡最大可能減少因不理想的動作或生物力學環境所導致的種種運動損傷,為競賽規則、安全對抗器械以及防護用具的設計和規範提供參考。
希望各位軍刀愛好者都可以像這位驕傲的驃騎兵一樣,勇敢豪邁地揮舞起屬於自己的利刃吧!

希望各位軍刀愛好者都可以像這位驕傲的驃騎兵一樣,勇敢豪邁地揮舞起屬於自己的利刃吧!

相關閱讀

兵擊的歷史溯源:歷史武備發展影響下的東西方兵器武藝
駕馭利刃:兵擊運動中的生物力學(一)
駕馭利刃:兵擊運動中的生物力學(二)
駕馭利刃:兵擊運動中的生物力學(三)
駕馭利刃:兵擊運動中的生物力學(四)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