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之暗琴
荊軻
荊軻(?-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慶”音近),字次非, [1-2]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戰國末期衛國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刺客。 [3] [28]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26] [28-29]
荊軻刺秦王一事在當時乃至對後世都影響很大。《漢書·藝文志》雜家類有《荊軻論》五篇,是司馬相如等論荊軻的作品。漢代畫像石中也往往可見到以此事為題材的雕刻。晉陶淵明《詠荊軻》對他頗多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