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暗中崛起:《全面戰爭:阿提拉》查理曼紀元兵種考據(2)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8-06 00:32:43 作者:西米恩說 Language

阿斯圖里亞斯王國

阿斯圖里亞斯旗幟上的勝利十字架還在兩臂掛上了希臘字母的“A”和“ω”(即基督教對主的稱呼)。在旗幟上使用的是小寫的ω,但是似乎也有這種大寫的Ω。

遊戲中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旗。歷史上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沒有旗幟留存下來,因此這個旗幟參考的是現在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領(Principau d'Asturies,實質上相當於一個自治區,且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目前只是對西班牙王室繼承人的稱謂)的旗幟。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領的旗幟,這面旗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島戰爭時期,即藍底+黃色勝利十字架。在阿斯圖里亞斯區徽上也有同樣的十字架圖案。

奧維耶多聖薩爾瓦多大教堂裡的勝利十字架,據說佩拉約在科瓦東加之戰重佩戴過這個十字架,此後它在908年裝上了鑲嵌有152顆真假寶石的外殼,在阿方索三世的命令下送至奧維耶多教堂供奉(不過經過鑑定後確認勝利十字架的內芯依然是9世紀末的材料,而非佩拉約時代的材料)。現在的十字架已經經過了幾次修復,特別是1977年盜竊案後的修復。

阿斯圖里亞斯旗幟上的勝利十字架還在兩臂掛上了希臘字母的“A”和“ω”(即基督教對主的稱呼)。在旗幟上使用的是小寫的ω,但是似乎也有這種大寫的Ω。

遊戲中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旗。歷史上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沒有旗幟留存下來,因此這個旗幟參考的是現在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領(Principau d'Asturies,實質上相當於一個自治區,且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目前只是對西班牙王室繼承人的稱謂)的旗幟。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領的旗幟,這面旗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島戰爭時期,即藍底+黃色勝利十字架。在阿斯圖里亞斯區徽上也有同樣的十字架圖案。

奧維耶多聖薩爾瓦多大教堂裡的勝利十字架,據說佩拉約在科瓦東加之戰重佩戴過這個十字架,此後它在908年裝上了鑲嵌有152顆真假寶石的外殼,在阿方索三世的命令下送至奧維耶多教堂供奉(不過經過鑑定後確認勝利十字架的內芯依然是9世紀末的材料,而非佩拉約時代的材料)。現在的十字架已經經過了幾次修復,特別是1977年盜竊案後的修復。

阿斯圖里亞斯旗幟上的勝利十字架還在兩臂掛上了希臘字母的“A”和“ω”(即基督教對主的稱呼)。在旗幟上使用的是小寫的ω,但是似乎也有這種大寫的Ω。

1 / 4
在711年的瓜達萊特(Guadalete)戰役中,被內部分歧所嚴重削弱的西哥特王國最後敗給了阿拉伯軍隊,西哥特王國也隨著羅德里克國王的逝去而滅亡。然而在718年,一位叫佩拉約(Pelayo,拉丁語名伯拉糾/Pelagius)的西哥特貴族在科瓦東加(Covadonga)打敗了阿拉伯軍隊,並在坎塔布裡安山脈建立了自己的獨立領地,隨後佩拉約被貴族推選為統治者,這也標誌著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誕生。不過實際上在阿斯圖里亞斯獨立之初,其統治者往往自稱“君主”(Prince)而不是“國王”(King),直到791年阿方索二世即位後,阿斯圖里亞斯統治者才確定了“國王”的稱呼。
而DLC開局的768年,也是遊戲裡的阿斯圖里亞斯領袖——奧雷利歐(Aurelio,拉丁語名奧勒留/Aurelius)在先王弗魯埃拉(阿方索一世之子)遇刺身亡後被推舉為王的同年。而從768年到791年這23年間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則是一副奇怪的光景,連續換了四個國王:奧雷利歐在774年壽終後,他的表妹夫西羅(Silo,阿斯圖里亞斯開局的將軍就是他)被推選為王;西羅在783年壽終後,貴族們最初推選阿方索二世繼位,然而阿方索一世的一個私生子:馬烏雷加託帶領軍隊驅逐了阿方索並自立為王,不過他也在788年去世,貝爾穆多隨後被推選為王。但是就在791年在布爾比亞河(Río Burbia)被科爾多瓦酋長國擊敗後,貝爾穆多就放棄了王位(原因未知),阿方索二世也隨之復位。 然而奇怪的是,歷史上對於這段王權更迭如此頻繁的時代居然沒有留下什麼記錄,就以奧雷利歐來說,他的統治期間被寫入史書的唯一一件事是平定了未知地點的一次農民叛亂,其他三位國王在位期間的歷史記載也差不多。而且這段時間的絕大多數時候,科爾多瓦和阿斯圖里亞斯都相安無事而沒有兵戎相見。
對這一時期的軍事史記載就更少了,所以看到阿斯圖里亞斯的兵表的時候,我總有種CA在瞎湊合的感覺。而且阿斯圖里亞斯也是個殘廢派系,然而靠著地理優勢和廣結盟不開疆只“收復失地”的任務,阿斯圖里亞斯玩起來還是挺簡單的。只要記住這麼幾點:多把城市建成大教堂(不然吃宗教懲罰和掉秩序會嚴重),不要和科爾多瓦籤任何協議,那些一個城的小泰法可以籤個貿易,儘量和一切基督教國家簽訂貿易,也可以拉幾個結盟(但是不要結盟過多)。優先攻打科爾多瓦,因為那裡的土地最肥沃。除此之外就隨機應變吧。
王室騎衛(Royal Guard Cavalry)

其兵皆馭馬,以寒鋒衛其王也

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洛林一樣都是騎兵將衛,這倒不難理解。西哥特貴族一直以來都有和親兵騎馬戰鬥的傳統,在羅馬帝國時期哥特騎兵就以其戰鬥力而出名。此外這些人的披甲率也不低,裝備有半身的鎖甲和鱗甲,並且也配備圓盾、刀劍和短劍。在戰鬥中這些親兵也是西哥特王國的主要戰鬥力,而裝備低劣的徵召兵不過是充數用的。

沙隆之戰重,即將發動衝鋒的西哥特騎兵,儘管在此前的戰鬥中他們的領袖狄奧多里克被殺,但是這次衝鋒取得了成功

瓜達萊特之戰中,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穿著紫袍者)和他的親兵被阿拉伯輕騎兵和柏柏爾步兵所包圍,在西哥特的步兵被擊潰或逃亡後,羅德里克和他的親兵也全部被殺

沙隆之戰重,即將發動衝鋒的西哥特騎兵,儘管在此前的戰鬥中他們的領袖狄奧多里克被殺,但是這次衝鋒取得了成功

瓜達萊特之戰中,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穿著紫袍者)和他的親兵被阿拉伯輕騎兵和柏柏爾步兵所包圍,在西哥特的步兵被擊潰或逃亡後,羅德里克和他的親兵也全部被殺

沙隆之戰重,即將發動衝鋒的西哥特騎兵,儘管在此前的戰鬥中他們的領袖狄奧多里克被殺,但是這次衝鋒取得了成功

1 / 2
徵召矛兵/矛兵/部落民/伏擊戰士(Levy Spearmen/Spearmen/Tribesmen/Ambushers)

於暗處藏殺機,且一擊致命

不戰則必死,若戰,尚有一線生機,其可使募兵戰

槍矛有三好,易造易學價不高,故此乃戰場百兵之首

以祖先的名義,為了部落和家園!

於暗處藏殺機,且一擊致命

不戰則必死,若戰,尚有一線生機,其可使募兵戰

槍矛有三好,易造易學價不高,故此乃戰場百兵之首

以祖先的名義,為了部落和家園!

於暗處藏殺機,且一擊致命

1 / 4
阿斯圖里亞斯一共有四種矛兵,全部無甲,徵召矛兵可以直接升級矛兵,還有兩種則是會丟標槍的矛兵,不過沒有升級關係。另外丟標槍這個技能是被動的,而且這幫人不會自動閃避,更何況他們拿的還是防護更差的小圓盾,所以用起來並不怎麼順手。
這套裝備基本上就是加洛林兵種換個皮的感覺……沒有頭盔就戴弗裡吉亞皮帽,要是有頭盔就直接用瓣盔。我也沒找到特別接近的原型,而且這些矛兵好像也說過不止一次了……
劍士/披甲劍士/王室守衛(Swordsmen/Armoured Swordsmen/Royal Guardsmen)

為了國王,當不惜一切代價,克服一切艱難

其人手持劍盾,久經沙場

若汝要存活,需先克服劍甲之組合,汝有信心勝乎?

為了國王,當不惜一切代價,克服一切艱難

其人手持劍盾,久經沙場

若汝要存活,需先克服劍甲之組合,汝有信心勝乎?

為了國王,當不惜一切代價,克服一切艱難

1 / 3
阿斯圖里亞斯的三種劍士都無法升級,歷史上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肯定從哥特人那裡繼承了劍的使用技術和製造工藝,但是這個皇家劍士……你這風箏盾是不是穿越了啊?8世紀好像還沒有那種風箏盾吧?不過現在也沒有人搞清到底是誰發明了風箏盾,因為這種盾牌的形象幾乎同時出現在諾曼底、安達盧斯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部分地區。11世紀的時候,格魯吉亞、法蒂瑪埃及和法蘭克都有使用風箏盾。我也不清楚哪裡有考據資料讓CA為8世紀的阿斯圖里亞斯士兵配備風箏盾,如果有知道相關資料的話可以發一下鏈接。
徵召破襲兵/破襲兵/貴族破襲兵(Levy Skirmishers/Skirmishers/Noble Skirmishers)

襲擾,襲擾,襲擾,此乃破襲兵之信條也

破襲兵雖有用武之地,然有時不能撼敵絲毫

破襲勝訣有三:擾敵、阻敵、慢敵

襲擾,襲擾,襲擾,此乃破襲兵之信條也

破襲兵雖有用武之地,然有時不能撼敵絲毫

破襲勝訣有三:擾敵、阻敵、慢敵

襲擾,襲擾,襲擾,此乃破襲兵之信條也

1 / 3
標槍兵是阿斯圖里亞斯唯一的遠程單位,除了貴族破襲兵以外都是無甲的,射程也不遠,遇到能夠拋射的弓兵更是吃虧,特別是對面的科爾多瓦根本不缺什麼弓兵,而你就算跑到對方領土上去招募天兵(指隨叫隨到的僱傭兵)也招不到弓兵……然而認為阿斯圖里亞斯完全沒有弓兵其實並不靠譜,在680年西哥特國王埃爾維希還下達命令要讓貴族和主教給自己帶到軍隊的大部分奴隸配備盾牌、長矛、刀劍、匕首、弓箭和投石索。可見西哥特人對弓箭應該是不陌生的,只給阿斯圖里亞斯配備標槍遠程不僅讓這個陣營變得殘廢了一些,在歷史上也有些說不通。
擄掠騎兵/小馬輕騎(Raider Cavalry/Jinetes)

小馬輕騎一來,劍與投槍齊飛,死亡與其比翼

襲擊維持了弱小與怯懦,迅猛一擊並滿載而歸

小馬輕騎一來,劍與投槍齊飛,死亡與其比翼

襲擊維持了弱小與怯懦,迅猛一擊並滿載而歸

小馬輕騎一來,劍與投槍齊飛,死亡與其比翼

1 / 2
CA終於又一次穿越了,因為Jinite這個詞最初來自柏柏爾人中的澤納塔(Zenata)人,作為一種騎兵的時候已經是卡斯蒂利亞王國時期了。自然這種“小馬輕騎”(他們的馬匹是一種矮小的馬)的裝備也和摩爾人的輕騎兵非常相似,他們頭戴一頂頭盔(或者不戴),持一面盾牌,只穿輕便的武裝衣或者乾脆不穿甲,以兩支標槍作為武器,且能夠在衝鋒的時候精準地投出標槍。他們的戰術不是直接衝擊敵人,而是在敵人的外周環繞,不停用標槍襲擾敵人,或是以帕提亞戰術式的“拖刀計”疲憊敵人,只有當對方陷入混亂時才衝鋒。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記錄裡,數量眾多的小馬輕騎可以靠散兵技術打敗在西班牙數量較少的歐式騎士,但是在面對英格蘭長弓的時候,缺少盔甲的輕騎反而損失慘重。
遊戲裡搞出這兩種標槍騎兵似乎也沒什麼意義,從擄掠騎兵升級為小馬輕騎也毫無道理,可能CA單純想要多加點兵種。
伊比利亞騎兵/王室騎兵/王室騎士(Iberian Cavalry/Royal Cavalry/Royal Knights)

以天父和國王的名義,打倒我們的敵人!

有執韁者自日國來,其善戰於野

時機將至之時,此軍將於標槍如雨而落時發起致命的雷霆一擊

以天父和國王的名義,打倒我們的敵人!

有執韁者自日國來,其善戰於野

時機將至之時,此軍將於標槍如雨而落時發起致命的雷霆一擊

以天父和國王的名義,打倒我們的敵人!

1 / 3
阿斯圖里亞斯的三種騎兵單位,不過這個命名就很emmm……屬於是那種根本不告訴你我的原型是什麼的。伊比利亞騎兵的原型大概就是當時伊比利亞半島上一切由伊比利亞人和西哥特人組成的騎兵部隊(除了劍盾還有標槍,但是也是被動技能),而剩下兩個考慮到是和二級馬場綁定的,只有皇宮建築才能造二級馬場,就認為是國王培養的騎士部隊吧(這麼嚴格的招募條件也讓他們並不容易獲得,而且王室騎兵升級王室騎士看起來也是照抄加洛林……)。只不過王室騎士這身全套鎖甲和這張風箏盾,感覺又穿越了……

看起來CA給皇家騎士的原型大概是11世紀的西班牙騎士……

有關8世紀前期的伊比利亞半島騎兵形象僅限於文字記載,圖中最左側就是對當時的伊比利亞騎兵的復原——他們不僅存在於西哥特-阿斯圖里亞斯的軍隊裡,也有很多加入科爾多瓦軍隊。圖中的騎兵只有一件身甲和一面盾牌提供防禦,沒有頭盔、馬鐙和無框馬鞍,標槍和劍是他的武器

看起來CA給皇家騎士的原型大概是11世紀的西班牙騎士……

有關8世紀前期的伊比利亞半島騎兵形象僅限於文字記載,圖中最左側就是對當時的伊比利亞騎兵的復原——他們不僅存在於西哥特-阿斯圖里亞斯的軍隊裡,也有很多加入科爾多瓦軍隊。圖中的騎兵只有一件身甲和一面盾牌提供防禦,沒有頭盔、馬鐙和無框馬鞍,標槍和劍是他的武器

看起來CA給皇家騎士的原型大概是11世紀的西班牙騎士……

1 / 2

科爾多瓦酋長國

今天的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區旗,其採用了白色和綠色的組合,表示和平和希望。

遊戲中的科爾多瓦酋長國旗幟,這也是唯一的純色旗幟陣營。不過唯一的問題是,當時科爾多瓦酋長國正處於後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下,而後者崇尚的顏色是白色。可能純白色的旗幟不好看吧。

今天的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區旗,其採用了白色和綠色的組合,表示和平和希望。

遊戲中的科爾多瓦酋長國旗幟,這也是唯一的純色旗幟陣營。不過唯一的問題是,當時科爾多瓦酋長國正處於後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下,而後者崇尚的顏色是白色。可能純白色的旗幟不好看吧。

今天的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區旗,其採用了白色和綠色的組合,表示和平和希望。

1 / 2
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哈里發被推翻,阿拔斯王朝建立。不過在六年後,一位倭馬亞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伊比利亞半島起兵,打敗了與倭馬亞敵對的科爾多瓦統治者併成為科爾多瓦的埃米爾(他也是科爾多瓦的開局領袖),也標誌著倭馬亞王朝的實質復辟(科爾多瓦的後倭馬亞王朝正式自稱哈里發已經是929年的事情了)。如果說為什麼拉赫曼能夠成功復辟倭馬亞王朝,那就是在科爾多瓦的內部矛盾(特別是740年的柏柏爾大起義)已經讓它的統治者們彼此敵對,讓科爾多瓦已經四分五裂了。這些人自然沒有誰能夠像拉赫曼王子一樣,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完成統一的任務。
不過遊戲開局科爾多瓦周圍那堆泰法國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11世紀才有的,在那個時代根本不存在這麼多小國,768年拉赫曼差不多也把國內的局勢穩定下來了。所以我只能猜測這是為了發揮科爾多瓦的小弟bonus,並且平衡一下南北勢力搞出來的……當然,科爾多瓦的難度實際上要高於阿斯圖里亞斯,特別是面對宗教懲罰和小弟背叛的壓力,周圍一圈人還對你是紅臉,不管你擴張到哪裡都可能招來新的敵人。科爾多瓦的好處大概是兵種均衡化(僅次於加洛林),土地肥沃,而且實力優越,對你來說你要做的就是優先解決阿斯圖里亞斯,阿斯圖里亞斯的守城部隊菜得很,不會對步騎兵混編的你造成什麼大威脅。
當然遊戲開頭你接手的實際上是黃金時代的科爾多瓦,而到了11世紀初期,形式就不再那麼如意了,從1009年開始,科爾多瓦哈里發國陷入了一系列的內部動盪之中,哈里發的位置頻繁易主,科爾多瓦因此分裂為許多個很小的泰法國。最後,來自南方的穆拉比特王朝再次統一了伊比利亞的諸多泰法國,而這大概就是《中世紀2全面戰爭》開頭時的情節了。
倭馬亞將衛騎兵(Umayyad Guard Cavalry)

他們保衛主公,異端逆賊皆可殺!

科爾多瓦的親兵(Hasham)主要由奴隸出生的薩卡里巴人(Saqaliba,主要來自東歐和西亞一帶,實際上和阿拔斯王朝的馬穆魯克人沒有區別)組成,不過在哈卡姆(796-822年為科爾多瓦的埃米爾)執政期間,也有一些親兵是直接僱傭的基督徒傭兵。不過隨著科爾多瓦內部的哈吉布(Hajib,字面意思是“阻止他人進入者”,是宮廷中的高級官位)勢力做大,以及科爾多瓦埃米爾的實力衰落,內侍開始大量僱傭柏柏爾人組建軍隊,傳統的哈卡姆親兵也隨之衰落下去了。
科爾多瓦將衛這套面部護甲被稱為mighfar,當時只有比較精銳的士兵會用這種鎖甲套保護臉部和脖頸。
安達盧斯步兵/安達盧斯武士(Andalusian Infantry/Andalusian Warriors)

他們的家園盛產木與鐵,他們將在戰場上充分利用這一點

在哈里發的統治下從軍的安達盧斯步兵,為了信仰,或是金幣而殺戮

他們的家園盛產木與鐵,他們將在戰場上充分利用這一點

在哈里發的統治下從軍的安達盧斯步兵,為了信仰,或是金幣而殺戮

他們的家園盛產木與鐵,他們將在戰場上充分利用這一點

1 / 2
安達盧斯人的主體是由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後,由皈依了伊斯蘭教的伊比利亞人、一部分西哥特人和各種混血族裔的群體組成的,他們的地位雖然低於身為征服者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但是比起依然莫扎拉布人(猶太人和基督徒)還是要高一些。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演變出了一系列的伊比利亞血統的穆拉迪貴族。當然我並不知道為什麼CA的設定是讓安達盧斯人拿劍,柏柏爾人拿矛,難道是因為柏柏爾人數量更多所以就讓他們拿矛了?以及安達盧斯步兵升級安達盧斯武士同樣是沒有現實原型可以參考的(實際上關於安達盧斯軍隊的組織形式也沒多少可供參考的文獻)。
和兵牌的描述一樣,自羅馬帝國以來伊比利亞半島就盛產鐵礦,還有大量的森林提供了木材,因此科爾多瓦能夠打造各種各樣的武器和裝甲,甚至可以對北非出口鍍金的盔甲。不過,科爾多瓦實際上也從其他國家進口武器,比如從歐洲進口劍條,從埃及進口盔甲,從波斯進口弓箭,甚至可以藉助發達的貿易線路從印度進口槍矛。所以不用奇怪為什麼安達盧斯步兵的劍和阿斯圖里亞斯、加洛林的劍一樣。只不過安達盧斯武士的風箏盾和全身鎖甲依然有些穿越了。

10世紀時安達盧斯士兵才有比較確鑿的風箏盾使用記錄(右邊是安達盧斯鎖甲騎兵的復原圖,他們既有使用法蘭克式劍的,也有使用柏柏爾式劍和阿拉伯式劍的

描繪732年普瓦捷之戰的繪畫,實際上8世紀的阿拉伯人也使用“法蘭克式”的筆直形長劍

10世紀時安達盧斯士兵才有比較確鑿的風箏盾使用記錄(右邊是安達盧斯鎖甲騎兵的復原圖,他們既有使用法蘭克式劍的,也有使用柏柏爾式劍和阿拉伯式劍的

描繪732年普瓦捷之戰的繪畫,實際上8世紀的阿拉伯人也使用“法蘭克式”的筆直形長劍

10世紀時安達盧斯士兵才有比較確鑿的風箏盾使用記錄(右邊是安達盧斯鎖甲騎兵的復原圖,他們既有使用法蘭克式劍的,也有使用柏柏爾式劍和阿拉伯式劍的

1 / 2
柏柏爾徵召兵/柏柏爾矛兵/柏柏爾武士/倭馬亞衛隊(Berber Levy/Berber Spearmen/Berber Warriors/Umayyad Guardsmen

自小這些人就被訓練為強者,不惜一切代價去戰鬥,去保衛他們的主公

柏柏爾聽從主公的命令戰鬥,至死不渝

堅固長矛可攻可守,且皆可信賴

時刻準備著,柏柏爾人乃是無敵的戰士

自小這些人就被訓練為強者,不惜一切代價去戰鬥,去保衛他們的主公

柏柏爾聽從主公的命令戰鬥,至死不渝

堅固長矛可攻可守,且皆可信賴

時刻準備著,柏柏爾人乃是無敵的戰士

自小這些人就被訓練為強者,不惜一切代價去戰鬥,去保衛他們的主公

1 / 4
科爾多瓦的四種矛兵,其中只有柏柏爾矛兵可以升級為著甲的柏柏爾武士,其他兩個都需要單獨招募。作為征服伊比利亞的軍隊主體力量,柏柏爾人同樣也是科爾多瓦軍隊的主力,他們的地位僅次於處於統治階層的阿拉伯人,但是雙方的矛盾同樣非常尖銳。不過同樣是士兵,裝備也是不一致的。精銳的倭馬亞衛兵(Haras)會穿著被稱為“dir”的鎖甲,或者是“jawashan”扎甲,還有金屬的卵形頭盔。而普通的士兵只能裝備簡單的皮甲(部分可能會在皮甲上附加木片甲),依靠木盾(tur)或者皮盾(daraqa)提供防禦。

這張描繪的是10世紀中期的安達盧斯士兵,他穿著的鎖甲和頭戴的卵形頭盔也和同時期的歐洲士兵相差無幾

8世紀中期的倭馬亞衛兵(左側1-2),左側的衛兵在頭巾和外套下面穿著了一套盔甲,右邊的衛兵則戴了一頂薩珊波斯風格的瓣盔,穿著一套鱗甲(似乎也是遊戲裡倭馬亞衛隊的原型之一)

這張描繪的是10世紀中期的安達盧斯士兵,他穿著的鎖甲和頭戴的卵形頭盔也和同時期的歐洲士兵相差無幾

8世紀中期的倭馬亞衛兵(左側1-2),左側的衛兵在頭巾和外套下面穿著了一套盔甲,右邊的衛兵則戴了一頂薩珊波斯風格的瓣盔,穿著一套鱗甲(似乎也是遊戲裡倭馬亞衛隊的原型之一)

這張描繪的是10世紀中期的安達盧斯士兵,他穿著的鎖甲和頭戴的卵形頭盔也和同時期的歐洲士兵相差無幾

1 / 2
投石兵/安達盧斯破襲兵/安達盧斯弓箭手/披甲弓箭手(Slingers/Andalusian Skirmishers/Andalusian Archers/Armoured Archers)

歸根結底,既可射箭又可抗線是很好的

若你能投出七石,為何只擲一石?

破襲兵雖有用武之地,然有時不能撼敵絲毫

步弓勝於騎弓

歸根結底,既可射箭又可抗線是很好的

若你能投出七石,為何只擲一石?

破襲兵雖有用武之地,然有時不能撼敵絲毫

步弓勝於騎弓

歸根結底,既可射箭又可抗線是很好的

1 / 4
科爾多瓦的遠程單位包含了各種類型——弓、投石、標槍。在10世紀來自伊薩·拉齊(Isa Razi)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科爾多瓦軍隊的遠程裝備:
標槍的種類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有著如同法蘭克式劍一樣長的槍頭(似乎更像一種長柄刀)。最常用的弓箭是較長的,發射敘利亞式箭頭的阿拉伯弓和波斯弓,雖然其不如較短且外形圓滑而反曲的突厥弓,但是阿拉伯弓更適合步弓手使用。它具有更好的力學槓桿,能夠讓步弓手以遠超弓騎兵的速度放箭,而不至於過於疲勞。
這裡並沒有出現投石索,不過這種武器應該不算罕見,8世紀的科爾多瓦軍隊裡有會使用投石索的步兵應該是可能的。
柏柏爾輕騎兵/騎手/安達盧斯騎兵/披甲騎兵(Berber Light Cavalry/Horsemen/Andalusian Cavalry/Armoured Cavalry)

這些人來自具裝騎兵的傳統,在戰場上製造恐懼

這些人在非洲馬背上無比靈巧,能在戰場上的箭雨中穿行

柏柏爾是無情而頑強的戰士,他們的戰馬就和騾子一樣固執

安達盧斯騎兵如同為衝鋒陷陣而生

這些人來自具裝騎兵的傳統,在戰場上製造恐懼

這些人在非洲馬背上無比靈巧,能在戰場上的箭雨中穿行

柏柏爾是無情而頑強的戰士,他們的戰馬就和騾子一樣固執

安達盧斯騎兵如同為衝鋒陷陣而生

這些人來自具裝騎兵的傳統,在戰場上製造恐懼

1 / 4
遊戲中安達盧斯有四種不同的騎兵,其中無甲的柏柏爾輕騎兵可以升級為騎手,而有甲的安達盧斯騎兵則可以升級為披甲騎兵。柏柏爾人和安達盧斯人(他們擔任的民兵也被稱為“daribat al-bu'ut”)都為8-9世紀的科爾多瓦軍隊貢獻了大量的騎兵,實際上在10世紀的科爾多瓦,統治者曼蘇爾已經有12000名常備騎兵。當時在科爾多瓦修築有能夠容納1000匹馬的巨型馬廄,在塞維利亞則有極大規模的馬場。不過即使如此馬匹依然供不應求,10世紀晚期科爾多瓦仍然需要從摩洛哥進口3000匹牝馬和100匹牡馬。
另外,根據10世紀來自伊本·哈卡爾(Ibn Hawqal)的一段文字記載,科爾多瓦騎兵似乎還沒有采用馬鐙,他毫不留情地批評了這一點,認為這些人雖然騎著最好的馬卻不會用馬鐙,是因為害怕墜馬的時候卡住腳,從他的描述“騎著一絲不掛的馬”來看,當時的科爾多瓦騎兵甚至沒有采用有框的馬鞍。然而,來自伊薩·拉齊的文字記載卻提到科爾多瓦騎兵有兩種不同的馬鐙,分別是歐式(大概是硬木馬鐙)和柏柏爾式,同時還有馬甲(tishtaniyya,來自拉丁語裡的“馬面甲”,無法確定是否是隻有面甲還是全具裝)。
另一個問題則是馬鐙是否真的是從科爾多瓦傳到歐洲的?確實已知風箏盾在科爾多瓦的出現時間要早於法蘭克等地,而歐洲中世紀那種軍隊舉著大量的彩色軍旗前進的印象,971年的科爾多瓦軍隊已經開始實行了。不過考慮到科爾多瓦軍隊接受馬鐙的歷史確實比較晚,這種猜測也難以得到證實。
普瓦捷之戰中,一名柏柏爾槍騎兵正在和法蘭克騎兵戰鬥,這位畫家畫出了柏柏爾人的馬鐙,只不過也有很多復原圖直接不畫馬鐙(當時法蘭克騎兵確實沒有馬鐙)

普瓦捷之戰中,一名柏柏爾槍騎兵正在和法蘭克騎兵戰鬥,這位畫家畫出了柏柏爾人的馬鐙,只不過也有很多復原圖直接不畫馬鐙(當時法蘭克騎兵確實沒有馬鐙)

德羅蒙式槳帆船步兵型/箭船型(Dromonian Galley)

在海上有效作戰需要技巧、勇氣和豐富的海上經驗。

古老且經過充分驗證的設計,採用最新技術建造和裝備。

在海上有效作戰需要技巧、勇氣和豐富的海上經驗。

古老且經過充分驗證的設計,採用最新技術建造和裝備。

在海上有效作戰需要技巧、勇氣和豐富的海上經驗。

1 / 2
科爾多瓦海軍戰艦除去德羅蒙以外就只有這個不知所云的“德羅蒙式槳帆船”了,可以說十分費解。不過我也確實找到了它的原型——阿拉伯的沙蘭迪(Shalandi)槳帆船。在收藏於開羅的一具10世紀的陶瓷碗上描繪了當時的沙蘭迪槳帆船——一共有16對船槳,船頭沒有撞角,船首尾向上大幅度翹起,單一的桅杆掛著三角帆。從8世紀開始,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沙蘭迪槳帆船,一種是單槳座的小型戰艦,主要用於保護海上貿易線和掠奪海岸;一種是二槳座的大型戰艦,可以用來和敵方的戰艦(比如對科爾多瓦來說,就是法蒂瑪的海軍)交戰。
當時的希臘人用各種希臘詞語描繪了阿拉伯人的戰艦,比如dromonarion是指仿德羅蒙的槳帆船,akation是輕型商船,karabion表示二槳座戰艦,而koumbarion和satouraon就分別表示較大和較小的沙蘭迪槳帆船,前者和karabion的樣式是相同的。另外還有kastellatoi,表示裝備有城堡形登船平臺的德羅蒙或者沙蘭迪帆船。

二槳座型沙蘭迪戰艦,採用了兩條桅杆和兩組三角帆,上面可能還會配備投石機和拿法火油投擲隊

單槳座型沙蘭迪戰艦

二槳座型沙蘭迪戰艦,採用了兩條桅杆和兩組三角帆,上面可能還會配備投石機和拿法火油投擲隊

單槳座型沙蘭迪戰艦

二槳座型沙蘭迪戰艦,採用了兩條桅杆和兩組三角帆,上面可能還會配備投石機和拿法火油投擲隊

1 / 2
(未完待續)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