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書籍推薦與介紹
筆者本人的創作方向主要是遊戲文化與學術剖析,因此筆者需要大量閱讀人文社科等各領域的著作才能更好的給大家帶來優質的遊戲分析內容,而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也是想要將其打造成一個持續月更的固定系列,每個月將筆者自己所閱讀的著作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個人評價,也算是一種書籍安利,希望能吸引一些讀者去閱讀,
多玩遊戲,多讀書。
總覽:
2023年9月總閱讀數為14本書,其中外文著作1本,中文著作分別是毛利嘉孝《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於榮勝《日本文學簡史》、鶴見俊輔《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與《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1945-1980)》、王亞暉《遊戲化思維:從激勵到沉浸》、理查德布拉德福德《犯罪小說研究》、清水義範《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文學簡史》、大衛拜恩《製造音樂》、島村宮則《大家的民俗學》、羅伯特福爾福德《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高須芳次郎《日本近代文學史》、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東浩紀《動物化的後現代》,外文著作為Mark Kretzschmar、Sara Raffel的《The History and Allure of interactive Visual Novels》(視覺小說的歷史與魅力)
中文著作與譯著:
1.《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2022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9月1號當天讀完)
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本書試圖以流行音樂為中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思考這個問題。
流行音樂的實踐與前衛實驗或左翼的實踐不同,面對資本和權力,採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場,在擁有對抗性的同時,也隱藏著被同化的可能。這一特質在讓(自稱)激進的政治中心主義者感到焦躁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實現大眾性動員和組織的可能性。這樣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關鍵,也是流行音樂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樂既不是與資本主義進行對抗的東西,也不是什麼獨立於資本主義存在的東西,它是從資本主義製造出來的無用的、過剩的、廢棄的事物中被創造出來的。它曾經是資本主義的副產物,而現代社會的諷刺之處,便是這種副產物現在逐漸改頭換面,變成了主要產物。而在此之後,流行音樂扮演的角色仍然會不斷持續發生變化。
那麼,處於這樣的時代之中,我們對流行音樂應該進行怎樣的思考?當然並不存在現成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樂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會一直被人聆聽,而最終,我們也不能不去思考大眾性的事物,因為在如今這個時代,就連拒絕大眾性事物的超然態度,都已經被回收進大眾性事物之中了。
個人評價:
可以說是研究方向很棒的一本論述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關係的學術著作,不過我個人更願意將“流行”去掉,因為包括搖滾樂等被一些人稱之為“反抗”的音樂也依舊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裹挾離不開關係,這本書的缺點則是前後內容有一定的割裂,過渡到JPOP的內容部分不自然,作者花費了大量篇幅在本書前半段解釋阿多諾的搖滾樂批判反倒限制了他的筆力,這使得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與後半部分的質量脫節(對偶像文化的分析可以搭配宇野常寬的著作作參考,個人認為毛利嘉孝的分析更有可取之處,且毛利嘉孝在書中也批判了宇野常寬的部分思想觀點)滿分五星總評:4星
2.《日本文學簡史》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9月5號讀完)
這本書是北大日本文學專業的教材課本。
個人評價:
非常棒的一本日本文學史教科書,真心覺得比葉渭渠葉老寫的好,而且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銳評與作者的個人理解,全書的所有內容都是信息量十足的應試教育模式,基本可以當成一本非常適合入門的信息資料集,作為初學者入門閱讀非常合適。(總評4星)
3.《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2019年、北京日報出版社(9月8號讀完)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以“國體”之名,讓包含殖民地在內的全日本帝國籠罩在強烈的國家意識形態支配下,對戰爭、天皇、國家極端狂熱,進而深化其大亞細亞主義與玉碎思想。通過考察日本人的鎖國性格與自卑感、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國家的強制力,以及國家與人民的關係,鶴見俊輔精闢地剖析日本如何從一個在明治時期走向富強,精神思想自由、開放的國家,轉變為保守、狹隘,法西斯主義橫行的侵略國。他進而解釋日本知識分子對國家主義的掙扎、反省、抵抗為何會失敗,又如何在受到壓迫後屈服“轉向”,成為軍國主義的“共犯”,最終在國家發動戰爭時,宣傳並正當化軍國主義和超國家主義,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個人評價:
我只能說,鶴見俊輔老師太強了,他的演講內容提出了不少放到現在都不算過時的論點,尤其是對日本共產黨成員集體“轉向”的思想研究是重中之重,而且可以絕妙地擴展到整個左翼隊伍中起到非常棒的警示作用。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是如何動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蠱惑日本普通民眾的,這些手段也同時告訴我們,大眾媒體是極其脆弱的東西,政府想要依靠大眾媒體去影響全體國民的難度極低,真的蠻絕望的。(總評5星)
4.《遊戲化思維:從激勵到沉浸》2022年、人民郵電出版社(9月10號讀完)
本書是通俗介紹“遊戲化”的普及讀物。書中通過梳理遊戲化的相關研究,系統介紹了遊戲化思維中的核心概念——激勵和動機,並講解了構建遊戲化系統的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作者不僅整理了經典遊戲機制中的遊戲化思維,還分析了社交平臺、在線教育等互聯網產品中對遊戲化思維的運用,總結了實用的遊戲化思維工具,可以幫助讀者使用將其應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提升效率,增加樂趣。
個人評價: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論述遊戲化體系的著作,和以往的大多數遊戲化著作最大的區別就是本書並沒有將遊戲化的價值無限拔高,反而選擇進行了合適的否定與批評,這也是代表了國際遊戲化學術研究從發展起始到現在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因此這本書作為國內學者的著作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雖然很多內容在國際學術界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書中的內容對於國內讀者來說絕對有著足夠的幫助。(總評4星)
5.《犯罪小說研究》2023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9月11號讀完)
你也許還不瞭解犯罪小說這個文學類別,但你一定聽過福爾摩斯、大偵探波洛或詹姆斯·邦德的赫赫聲名。懸疑、探案、解謎,峰迴路轉的情節驚險刺激、環環相扣,各式各樣的元素令人對犯罪小說欲罷不能。這一文類的作家同樣星光熠熠,愛倫·坡、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他們塑造了特色鮮明、經久不衰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構建了獨特的探案歷險世界,也舉鏡映照了並不完美的社會現實,讓犯罪小說在文學版圖上贏得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個人評價:
扣一分給翻譯,還有就是這本書的整體寫法對新人比較不友好,作者喜歡大量堆砌各類作家與其代表作品的劇情概括,但除開這個問題之外,本書後半部分的幾章議題分析的則很到位,很值得一讀(如女性偵探的部分與犯罪小說的文學性問題,總評4星)
6.《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文學簡史》2020年、四川文藝出版社(9月12號讀完)
本書為一本輕社科類的“文學簡史”。日本文學近年來受到較高關注,無論是其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還是一系列近現代文學大家如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等,又或是以推理小說為代表的類型文學作品,都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和關注。本書從日本上古文學巡禮至當代文學,各色作家作品, 應有盡有。其語言風趣活潑,不僅可以打動文學愛好者,也可以吸引部分因為遊戲或動漫而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人。
個人評價:
給個三星中評還是沒問題的,作者寫的實在是太隨筆了,這很難評價,本書的近代文學方面明顯能夠感覺到作者的閱歷有限,全書基本沒什麼獨到的見解,基本上就是一個小老頭跟你嘮嗑的同時科普點日本文學領域的小知識,而且時不時的穿插日本作者寫書的特色:個人經歷,算是踩雷了。
7.《製造音樂》202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9月15號讀完)
文化藝術產業正在隨互聯網的發展而急劇變化,邁入一個新時期——泛音樂時代。身在產業中的你面對風口浪尖,是否已經心中有底,隨時可以乘風破浪?
你是否知道:科技的進步會如何影響音樂人的創作以及聽眾對音樂的體驗?演奏場地對於孵化音樂人有什麼重要作用?音樂人如何才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實現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當世界步入數字時代時,音樂產業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與危機,從業者又如何將危機化為機遇,從海量音樂作品中脫穎而出,與時俱進,持續成功?……
傳奇多棲音樂家大衛·拜恩在其經典之作《製造音樂》全新版中對上述重要問題給出了引人深思、值得借鑑的回答。拜恩從上世紀70年代出道起一直活躍至今,以其遠見、膽識與獨到的思索不斷探索、創作,並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既是西方搖滾樂第三次變革的先鋒者,是“搖滾的文藝復興人”,也是奧斯卡獎、金球獎、格萊美獎、託尼獎特別獎及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書中,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在臺前幕後近50年的獨特經驗、教訓、知識,這本書將會改變你感受音樂、創作音樂、演繹音樂、推廣音樂的方式——你的事業與人生也許正需要這種改變。
個人評價:
五星!質量非常高的一本音樂文化著作,作者大衛拜恩是新浪潮樂隊傳聲頭像(talking heads)的主唱,但本書並不是傳統的那種樂手自傳模式,而是更多地展現了作者本人的閱歷功底與音樂思想,使得本書有不少觀點非常合適且優質,作者本人引經據典的水平非常優秀,且屢屢提出頗有先見性的觀點,作者的文筆十分優秀且非常實誠,將自己在製作音樂過程中的幕後(與發行商的談判,版權分成的具體金額)透了個底掉,非常值得閱讀。(強烈推薦傳聲頭的1專、4專和5專,神中神!!!)
8.《大家的民俗學》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9月17號讀完)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按照一些習俗或默認的規則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這正是民俗學大顯身手的地方。
與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學並不是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學問,而是一種反主流、反霸權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態。本書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民俗學入門書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如大學校園裡流傳著的七大怪談;各個家庭內部實行的規則;消防員、鐵路員工、法官、辦公室白領的日常生活;作為社交場所的平民區咖啡店;動漫聖地創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魚身鳥喙人面的妖怪護身符的大流行;互聯網時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 “座敷童子”的現代轉型等等。
本書簡明易懂地介紹了現代民俗學的知識,向讀者展現出現代民俗學的魅力。讓民俗學成為每個人都能學會並加以運用的技能,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個人評價:
四星,作為日本第三代民俗學的主要領軍人物,島村恭則老師的這本小書基本上體現出來的作用是讓讀者產生對民俗學與民俗學研究方法的興趣,因此本書並沒有梳理民俗學史與民俗學的各類術語概念,而是像一個鄰家老爺爺一樣給你講了各種各樣的生活中的民俗故事與傳統,希望對民俗學有興趣並且存在一定誤解的朋友們能夠讀一下這本書剝離偏見。
9.《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202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9月18號讀完)
在這個大眾傳媒讓我們比祖先花更多的時間來吸收故事的時代,敘事是我們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書穿越由都市傳說、傑克·尼科爾森、《艾凡赫》、納博科夫、性醜聞與閒談,以及《羅馬帝國衰亡史》構成的奇妙圖景,巧妙地將文學和電影評論結合起來。
弗爾福德將半個世紀以來作為記者和批評家的經驗濃縮成了一部論述人類生活與故事之間相互塑造過程的著作。在那些來自交談中的,尤其是我們講述自己和我們認識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爾福德強調不受拘束也不被認可的敘事形式的價值,把自己日常應用於文學的認知工具帶入業餘的故事講述中。
個人評價:
四星,這是一本非常典型的演講稿合集(與鶴見俊輔一樣),因此在主題上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割裂,但每章的主題確實可以讓我們學到不少東西,1999年的作品放到現在都依然有參考價值(推薦第一章,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前半部分,其餘部分可以選讀)
10.《日本近代文學史》2017年、中央編譯出版社(9月20號讀完)
該書為天津外國語大學系列叢書《文學與文化經典譯叢》六卷本之一。《日本近代文學史》是日本近現代著名評論家、學者高須芳次郎的文學史研究著作。作者以直接參與當時文壇活動的鮮活感受和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生動而系統地論述了日本近代(明治、大正)文學的演變和發展,對日本傳統文學的近代轉型,新文學因素的發生與增長,新文學思潮和運動的展開,近代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翻譯文學、文學理論各文類的新傾向和重要作家都做出了富於見地的評述。著作飽含歷史見證的激情,同時,文學演進與社會文化互動、學術視野開闊、評價精準確切、文字表達流暢,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具有可讀性的文學史著作。
個人評價:
四星,基本就是一本大篇幅羅列近代日本作家與相關作品的著作,畢竟限於作者本人的成書年代太早(1920年代),但這本書的價值卻不容小覷,依舊給我們提供了大正末年時期對日本近代文壇的批評視角,光是這個價值就足以推薦閱讀了。
11.《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201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9月22號讀完)
本書是鶴見俊輔《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的姊妹篇。在本書最初的兩章中,作者論述了日本在被聯合國(實為美國)佔領之後所受到的各種影響。作者一方面簡略介紹了佔領軍的對日政策,一方面揀選出戰前、戰後日本那些改變了的與不曾改變的方面進行介紹。作者認為,佔領對日本人的風俗、生活習慣、尤其是男女之間的交往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政府企圖將“全新的正義感”植根於日本民眾心中的行動,雖未受到戰敗國人民的公然抵抗,但作者對此觀念“是否真正被日本人民接受感到十分懷疑”。第二章裡,作者將這種“正義感”問題集中在戰爭審判這一個點上進行了論述。“就像面對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一樣別無選擇地接受了戰爭審判的事實”(可是)“並非就等於說日本人民接受了審判官所宣揚的正義觀。”作者露骨地揭示出了事實。將自己不願接受卻必須接受的事實當做“自然災害”來被動接受,是日本人的一種特性。作者希望展現出日本國民的這樣一種曖昧的感情。之後幾章,作者深入探討了戰後日本的幾種代表性風俗,包括“漫畫”“曲藝場”“大河劇”“連續劇小說”“紅白歌會”“流行歌曲”等。
個人評價:
四星,與鶴見俊輔老師的前作一致,均為演講稿合集,因此各章節之間結構鬆散,但綜合質量很高,其中對日本流行音樂的分析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可搭配毛利嘉孝、加藤週一的《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一起研究)
12.《御宅族的精神史》201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9月24號讀完)
“御宅族”是日本當代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的出現與當代的網絡、娛樂等大眾傳媒有著密切的聯繫,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御宅族”的影響波及世界,在我們關注世界上“御宅族”的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對產生這種文化的大本營—日本—有所瞭解,大塚英志的這部書以“御宅族”為中心,通過對一系列相關文化現象的考察,為我們提供了認知日本當代社會文化發生、發展的動因。
個人評價:
2星踩大雷,這書的翻譯已經不能簡單用“垃圾”來形容了,這宛如一坨大糞一樣的翻譯徹底將整本書的質量拉低了好幾個數量級,再加上作者日常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在書裡的日本特色,整本書實際有大用處的觀點也被烘托地容易讓人忽略,真的是痛苦的一次閱讀體驗(作者本人的《少女民俗學》質量相當高,這本書的主要問題是翻譯好像不是中國人)
13.《動物化的後現代》2012年、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9月27號讀完)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瞭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個人評價:
我不太喜歡這種為了學術而學術的態度,可能也是出版年代太早的緣故,書中的很多基於西哲分析ACG文化的觀點已經過時了,再加上篇幅本身極短以至於並沒有對某些核心議題進行更加系統化的詮釋,按照作者東浩紀在書裡的核心說法,日本的那群激進青年學生是因為他們在左翼運動失敗以後,除開逃避心態與迸發而出的“轉向”思想以外,主要原因是他們選擇了一種“偽裝”的宏大敘事,那就是動畫作品所構建的世界觀,比如死火海和高達,這樣的虛構世界觀是一種“替代品”,用以彌補對日本人而言已經徹底失去了的宏大敘事,但畢竟對於日本而言,時代已經變了,我們對這樣的觀點也就只能選擇性接受了。
英文著作:
《The History and Allure of interactive Visual Novels》2023年(9月25號讀完)
個人評價:
五星!這本書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最完整的一部論述視覺小說類遊戲發展史的著作,不同於09年的那本將動畫與視覺小說遊戲互相改編作為主要研究點的著作《Anime and the Visual Novel》,這本則是更加系統的從日本與歐美的角度論述了視覺小說的基本定義,不同類型視覺小說的設計重點以及針對不同類型視覺小說的發展史詳述,更是在本書的最後一大章裡論述了目前視覺小說類遊戲的諸多問題與侷限以及該如何放眼未來,並結合了當代大量融入視覺小說化設計的電子遊戲做引證(如P系列),非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