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藏著掖著了!作為一個音頻博主兼騎友,之前用過幾十款開放式耳機,貴的便宜的都有,對這東西也算是摸得門兒清了。今天就來好好聊聊,幫大家避避坑。

別看現在市面上開放式耳機五花八門,什麼款式都有,其實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外殼變個花樣而已。而且裡面的坑也不少,建議大家耐心看完這篇,能省不少冤枉錢。
關鍵是選錯開放式耳機,不僅僅是浪費錢的問題,還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
比如有些開放式耳機音質太差,聲音糊成一團,聽久了耳朵累不說,還可能影響聽力。再比如有些耳機設計不合理,戴久了耳朵疼,甚至會導致耳廓變形。
還有些開放式耳機漏音嚴重,公共場合用起來特別尷尬,想聽點私密的都不行。更別提那些續航差、連接不穩定的,用起來真是讓人抓狂。
總之,選開放式耳機不能光看顏值,得挑到適合自己的才行。音質、舒適度、續航、連接穩定性,這些都得考慮進去。
接下來我會從幾個方面詳細說說怎麼選,幫大家避開那些常見的坑。畢竟,耳朵是自己的,得好好愛護。
一、省流推薦區
知道本篇文章較長,部分朋友可能沒耐心觀看,下面我直接先把最值得入手性價比最高的兩款開放式耳機寫在下面,趕時間的朋友可以直接入手了。
1、南卡oemix

說到開放式耳機,南卡絕對是個繞不開的品牌。它以前是給國際大牌做技術支持的,積累了十幾年的聲學研發經驗,現在在開放式耳機領域可以說是top1存在。和其他品牌喜歡搞顏值、玩噱頭不同,南卡一直專注於技術,尤其是開放式聲學技術的創新,目標就是打造專業的運動耳機品牌。南卡 OE MIX 就是它家的代表作之一,在500元這個價位段裡,性價比真的沒得挑。它的舒適度和音質都做到了同價位裡的頂尖水平。
今年這款耳機特別火,原因很簡單——它在音質和佩戴體驗上真的做到了行業領先。南卡自主研發的 Super sound OS 聲學系統,基於15年的技術積累,打造了一套獨特的聲學架構。在同價位裡,幾乎找不到對手。要知道,能自主研發聲學系統的品牌,全球也就那麼幾家(比如森海塞爾、BOSE、南卡、VIVO),而南卡的 Super Sound OS 憑藉發燒級的性能和創新的設計,穩穩站在了行業頂端。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耳機在保護聽力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採用了南卡自研的 EAA 懸停舒適技術,基於超過10萬份國人耳道數據研發,能夠完美適配我們的耳型。再加上親膚硅膠材質和單耳僅6.7克的超輕設計,戴上去幾乎感覺不到重量,特別適合耳朵敏感的人。500塊的價格,卻能享受到千元級別的音質、佩戴舒適度和通話體驗,性價比真的沒話說。
2、Cleer ARC II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耳掛部分用了鈦合金記憶鋼絲,能根據耳朵形狀自動調整,戴上去挺穩的,長時間佩戴也不會覺得累。不過,這種設計對耳朵特別小的人來說可能還是有點松,運動時偶爾會晃。耳掛外面包了一層親膚硅膠,摸起來很舒服,但夏天出汗多的時候,硅膠部分可能會有點粘皮膚。
在音質上,它用了高通S3音頻平臺,支持藍牙5.3連接,實際試聽中鼓點下潛夠深又不轟頭,但人聲部分偶爾會發悶,高音部分稍微有點尖銳,聽久了耳朵會有點累。在漏音上,有次在地鐵裡開到60%音量,旁邊的阿姨就準確的說出了我在聽的是什麼歌,還是有點尷尬的。續航功能上,充滿電能用 8 小時,加上充電盒能用 35 小時,平常使用夠了。 充電盒是Type-C接口,充電速度挺快,但盒子本身有點大,放口袋裡會有點鼓。觸控靈敏度時好時壞的問題還在,有回跑步想切歌,拍得太陽穴都疼了才反應過來。
開放式耳機知識科普
“傳統大牌VS互聯網新秀:開放式耳機選誰更靠譜?”

選開放式耳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糾結:到底是選傳統品牌,還是試試互聯網品牌?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關鍵看你更看重什麼。
傳統品牌,比如那些做了幾十年音頻設備的老牌子,優勢在於經驗足、技術穩。它們的耳機通常音質表現更紮實,佩戴舒適度也經過多年打磨,適合那些對品質要求高、不想踩坑的人。不過,傳統品牌的價格往往偏高,而且設計上可能偏保守,功能也沒那麼多花樣。
互聯網品牌就不一樣了,它們更注重性價比和新鮮感。很多互聯網品牌的耳機設計時尚,功能也很“潮”,比如智能降噪、語音助手、甚至健康監測之類的。如果你喜歡嘗試新東西,或者預算有限,互聯網品牌可能更適合你。但要注意的是,這些品牌的技術積累可能不如傳統品牌,品控也參差不齊,買之前得多看看用戶評價。
“戴開放式耳機耳朵疼?可能是這些原因在作怪!”

開放式耳機雖然設計上比入耳式更友好,但有些人戴久了還是會覺得耳朵疼。其實,這種不適感背後有幾個常見的原因,搞清楚這些,才能更好地避免問題。
2.1耳機尺寸不合適
每個人的耳朵形狀和大小都不一樣,如果耳機的耳掛或者接觸部分設計得不合理,戴得太緊會壓迫耳朵,戴得太鬆又會摩擦皮膚,時間一長自然會不舒服。選耳機的時候,最好能試戴一下,看看貼合度怎麼樣。

2.2耳機材質不好
有些開放式耳機為了追求外觀或者耐用性,用了比較硬的材質,戴久了容易磨耳朵。尤其是耳掛部分,如果材質不夠柔軟,或者透氣性差,長時間接觸皮膚會讓人感到不適。選耳機時,可以多留意材質說明,優先選擇親膚硅膠或者軟性材料。

2.3發聲單元設計不夠合理
如果耳機的發聲單元角度或者聲音輸出不均勻,耳朵接收到的聲波會不平衡,時間長了可能會引起疲勞甚至疼痛。試聽的時候,可以多注意一下不同音量下的音質表現,看看有沒有刺耳或者不均衡的情況。

3、“買開放式耳機總踩雷?這些坑你可能也遇到過!”
買開放式耳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明明看宣傳覺得很不錯,買回來用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各種不滿意。其實,這背後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尤其是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功能,可能反而成了“坑”。
3.1“環繞聲、重低音是噱頭?小心聽力被‘震’傷!”
有些品牌拼命宣傳超強環繞聲和重低音效果,卻忽略了聽力保護。過度處理的音頻信號可能導致失真和頻段不均衡,長時間聽下來,耳朵容易疲勞甚至受損。別被音效迷惑,試聽時多關注音質是否自然。
3.2“黑科技滿天飛?功能越多,坑可能越深!”
為了吸引眼球,一些品牌加入了3D音效、體感操控等花哨功能,還找網紅明星代言。但這些功能真的實用嗎?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抬高價格,實際用起來並不方便,還可能增加耳朵負擔。別被噱頭迷惑,核心性能才是關鍵。

3.3“參數好看≠耳朵舒服!護耳設計別忽略!”
很多品牌把重點放在外觀和參數上,卻忽略了護耳技術的優化。材質是否親膚、發聲單元是否合理、音量控制是否精準,這些細節直接影響佩戴舒適度和耳朵健康。別隻顧著追求參數,耳朵舒服才是硬道理。
3.4“技術不成熟?音質忽好忽壞,耳朵遭殃!”
部分開放式耳機因為技術不夠成熟,音質表現不穩定,甚至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選耳機時,一定要關注它的專業技術和性能穩定性,別讓耳朵成為“試驗品”。
3.5“耳朵敏感?選耳機更要‘挑剔’!”
大多數人的耳朵都比較敏感,長時間使用不合適的耳機,很容易出現不適。選開放式耳機時,一定要多試聽、多比較,看看音質是否自然、佩戴是否舒適,別被華而不實的功能忽悠了。

開放式耳機選購技巧:5個關鍵點讓你一次選對!

4.1藍牙版本
藍牙版本直接決定了耳機的連接穩定性和使用體驗。現在市面上最新的藍牙5.4,傳輸速度快、連接穩、功耗低,延遲也小,基本不會出現斷連或者音畫不同步的問題。反觀藍牙5.2或者更早的版本,用起來可能會卡頓,甚至音畫不同步,體驗大打折扣。所以,買耳機時一定要看清楚藍牙版本,優先選藍牙5.4的產品,用起來才省心。

4.2專業大廠
選開放式耳機,品牌真的很重要。像南卡、華為、飛利浦、索尼這些老牌音頻大廠,技術積累深厚,產品質量有保障,售後服務也更完善。相比之下,一些小品牌或者新品牌,雖然價格便宜,但技術不成熟,用起來問題多,壽命也短。選耳機時,別光看價格,品牌的口碑和用戶評價也很重要,多看看真實反饋,才能避免踩坑。

4.3佩戴舒適度
開放式耳機的舒適度直接決定了你能戴多久。選耳機時,一定要關注材質和設計。耳掛部分最好能調節大小,適應不同的耳型;材質要柔軟親膚,戴久了也不會磨耳朵。另外,耳機的重量也很關鍵,太重的耳機戴久了會累。建議買之前試戴一下,看看貼合度和舒適度怎麼樣,別光看參數。
4.4音質表現
音質是耳機的靈魂,選開放式耳機時一定要試聽。不同品牌的音質調校風格不一樣,有的偏重低音,有的注重人聲清晰度,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最重要。另外,驅動單元的大小和技術也很關鍵,大尺寸動圈單元音場更開闊,而動鐵單元解析力更強。如果你對音質要求高,建議選那些有專業聲學團隊調校的品牌,音質更有保障。

4.5通話降噪
開放式耳機的通話性能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嘈雜環境下。一些品牌像南卡、Oladance,用了多麥克風設計和先進的降噪技術,通話時能有效減少環境噪音,讓對方聽得更清楚。選耳機時,可以試試通話效果,看看降噪和麥克風的表現如何,別光聽音樂音質。
三、開放式耳機實測對比
這次測評一共挑了10款開放式耳機,包括南卡OE MIX、小米開放式耳機、飛利浦TAA6708、漫步者Comfo Fit II、Oladance OWS Pro、Cleer ARC II、倍思ELI、QCY Crossky GTR、華為FreeClip和韶音OpenFit。主要就是想通過實際體驗,把這些耳機的優缺點都擺出來,方便大家對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每款耳機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次測評就是想把它們的特點和不足都講清楚,讓大家選耳機的時候少走點彎路。畢竟,耳機這東西,用著舒服、聽著順耳才是最重要的。
實測維度一:佩戴舒適度
開放式耳機戴得舒不舒服,主要看兩點:一是耳機的柔韌性,二是單隻耳機的重量。這兩個因素直接決定了它能不能長時間戴著不累,會不會壓耳朵。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仔細聊聊開放式耳機的佩戴體驗。畢竟,耳機再好,戴得不舒服也是白搭。
柔韌性

總結
第一梯隊:南卡OE MIX、小米開放式耳機、韶音OpenFit
南卡OE MIX的耳掛彈性適中,既能保證穩固性,又不會讓人覺得夾耳朵。並且採用親膚硅膠材質,上耳也很舒服,實現是真正的0壓0感.
韶音OpenFit和小米開放式耳機的柔韌性也很不錯,長時間佩戴也不會覺得累,適合各種耳型。
第二梯隊:飛利浦TAA6708、倍思ELI、華為FreeClip
飛利浦TAA6708和倍思ELI的耳掛彈性適中,戴起來比較穩固,但長時間佩戴可能會有一點壓迫感。
華為FreeClip的耳掛稍微硬一些,但貼合度還行,就是長時間佩戴的話會有夾耳感。
第三梯隊:漫步者Comfo Fit II、Oladance OWS Pro、Cleer ARC II、QCY Crossky GTR
QCY Crossky GTR和Oladance OWS Pro的耳掛非常僵硬,戴久了可能會覺得夾耳朵,舒適性較差。
Cleer ARC II和漫步者Comfo Fit II的耳掛也同樣缺乏彈性,貼合度一般,只適合耳型比較標準的朋友,長時間佩戴會明顯感到不適。
重量

總結
第一梯隊:南卡OE MIX、華為FreeClip、韶音OpenFit
南卡OE MIX的重量僅為7.1g,是目前市面上主流掛耳式耳機最輕的一款,長時間佩戴也不會覺得累,並且在進行跳躍等劇烈運動耳機也沒有發生位移鬆脫等情況,適合通勤或者運動時使用。
韶音OpenFit和華為FreeClip的重量也很輕,戴在耳朵上幾乎沒什麼存在感,舒適性很高。
第二梯隊:小米開放式耳機、漫步者Comfo Fit II
小米開放式耳機戴起來還算舒服,長時間佩戴可能會有一點壓迫感,但影響不大。漫步者Comfo Fit II的重量稍微重一點,但整體佩戴感還是不錯的。
第三梯隊:飛利浦TAA6708、Oladance OWS Pro、Cleer ARC II、倍思ELI、QCY Crossky GTR
飛利浦TAA6708和Oladance OWS Pro戴久了會有點累,尤其是Oladance OWS Pro,雖然音質不錯,但重量上確實有點拖後腿並且耳機材質偏硬,不能根據耳廓調整合適的位置。
Cleer ARC II、倍思ELI和QCY Crossky GTR的重量也偏大,長時間佩戴會有明顯的異物感,適合短時間使用。
實測維度二:音質效果
音質這東西,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太一樣,畢竟耳朵的喜好因人而異。為了更客觀地測試這幾款耳機的音質表現,我找了幾位平時很少用開放式耳機的朋友一起來試聽。這次選了三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測試高頻的電子音樂《Strobe》,測試中頻的流行音樂《告白氣球》,以及測試低頻的搖滾曲目《Bohemian Rhapsody》。通過這幾首歌,可以比較全面地瞭解耳機在高、中、低三頻上的表現,看看哪款耳機更能打動人。

總結:
第一梯隊:南卡OE MIX、Oladance OWS Pro
Oladance OWS Pro低頻下潛深,中高頻細節豐富,整體聽感很舒服,適合長時間聆聽。
南卡OE MIX搭載了Super Sound OS 2.0聲學系統,是行業內屈指可數的自研頂級聲學系統。目前,全球範圍內擁有自主研發聲學系統的品牌寥寥無幾(如Apple、Sony、Vivo、南卡),而南卡在開放式耳機領域率先推出自研聲學系統,更是奠定了南卡的行業開創者地位。在實際試聽中,南卡三頻都比較均衡,高頻清晰不刺耳,中頻人聲飽滿,低頻也有不錯的力度和層次感。
第二梯隊:Cleer ARC II、華為FreeClip、韶音OpenFit
Cleer ARC II的高頻表現亮眼,聽電子音樂時很有氛圍感,但低頻稍微弱一點。華為FreeClip的中頻人聲很突出,聽流行音樂很討喜,不過高低頻的細節稍微欠缺一些。
韶音OpenFit則是三頻比較均衡,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點,但也沒有明顯的缺陷。
第三梯隊:小米開放式耳機、飛利浦TAA6708、漫步者Comfo Fit II、倍思ELI、QCY Crossky GTR
小米開放式耳機和飛利浦TAA6708的中頻還算可以,但高低頻的表現就比較一般了,尤其是低頻,聽搖滾時感覺力度不夠。
漫步者Comfo Fit II和倍思ELI的音質中規中矩,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適合對音質要求不高的朋友。
QCY Crossky GTR的表現稍微弱一些,三頻都比較平淡,聽感上缺乏層次感。
實測維度三:漏音
漏音算是開放式耳機的一個通病,畢竟它的設計就是開放式的,聲音難免會外洩。和封閉式的入耳耳機比起來,半入耳和開放式耳機在漏音問題上確實更難處理。尤其是開放式耳機,完全敞開的設計,聲音很容易傳到外面去。如果漏音太嚴重,不僅影響自己的聽感,還可能打擾到周圍的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廠家都用了各種技術來減少聲音洩露。下面我就用專業的音量測試儀,來看看這幾款耳機的漏音情況,到底誰做得更好,誰還需要改進。

總結
第一梯隊:南卡OE MIX、Oladance OWS Pro
南卡OE MIX在本次實測中漏音最小,主要得益於其採用的DS指向性傳聲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多級音腔鏤空精準調音,有效防止漏音的同時,使聲音更加集中。即使音量開到中等偏大,周圍的人也不太容易聽到。
Oladance OWS Pro的表現也不錯,漏音很少,聽歌時幾乎不會打擾到別人,適合在辦公室或者圖書館這種安靜的環境使用。
第二梯隊:QCY Crossky GTR、韶音OpenFit、Cleer ARC II、飛利浦TAA6708
QCY Crossky GTR和Cleer ARC II的表現比較接近,中等音量下漏音不算嚴重,但音量開大後還是能聽到一些。
韶音OpenFit和飛利浦TAA6708的漏音稍微多一點,不過日常使用問題不大,只要不是特別安靜的環境,基本不會影響到別人。
第三梯隊:小米開放式耳機、倍思ELI、華為FreeClip、漫步者Comfo Fit II
小米開放式耳機和倍思ELI在中等音量下就能聽到明顯的外洩聲音,音量開大後漏音更嚴重。
華為FreeClip和漫步者Comfo Fit II的表現也差不多,漏音控制上還需要改進,適合在戶外或者比較嘈雜的環境使用,安靜場合可能會打擾到周圍的人。
實測維度四:遊戲評測
現在市面上不少開放式耳機用的藍牙芯片質量一般,聽歌看視頻還好,但一到打遊戲或者看直播,音畫不同步的問題就特別明顯。為了測這幾款耳機的延遲,我選了《和平精英》這款遊戲來測試。方法很簡單,就是錄下點擊屏幕的聲音和遊戲裡的槍聲,然後對比這幾款耳機之間的時間差,看看耳機到底有沒有延遲。這樣測出來的結果比較直觀,也能看出來哪款耳機在延遲控制上做得更好。


第一梯隊:南卡OE MIX、Oladance OWS Pro、華為FreeClip
南卡OE MIX、Oladance OWS Pro和華為FreeClip,玩《和平精英》開槍時基本感覺不到延遲,腳步聲和槍聲同步率很高,跑毒時聽方位判斷挺準的。特別是南卡,我拿它打了兩局團競模式,換彈夾的金屬碰撞聲和畫面完全咬合,殘血反殺時也沒出現音畫撕裂。
第二梯隊:Cleer ARC II、飛利浦TAA6708、倍思ELI、小米開放式耳機
Cleer ARC II、飛利浦TAA6708、倍思ELI和小米開放式耳機,日常吃雞問題不大,但開鏡掃射時會隱約感覺槍聲比火光慢半拍。像倍思ELI這種,普通跑圖聽腳步夠用,但遇到貼臉剛槍的情況,還是能察覺到0.2秒左右的延遲差。
第三梯隊:漫步者Comfo Fit II、QCY Crossky GTR、韶音OpenFit
漫步者Comfo Fit II、QCY Crossky GTR和韶音OpenFit這幾款屬於第三梯隊,玩休閒遊戲還行,真要拿來打競技類遊戲就比較吃力了。測試時出現過敵人已經翻窗進來,耳機才傳出玻璃碎裂聲的情況,玩狙戰這類需要聽聲辨位的模式會比較吃虧。
四、開放式耳機推薦
1、南卡oemix

南卡雖然不像其他品牌那樣大肆宣傳,但它的產品實力卻不容小覷。尤其是在海外市場,南卡的中高端開放式耳機一直備受認可,口碑穩居前列,甚至能與BOSE、森海塞爾這些老牌音頻巨頭相提並論。不少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也對其專業性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行業內最專業的品牌之一。南卡的oemix走的是務實路線,沒有過多花哨的功能,而是專注於打磨耳機的核心性能。從綜合配置來看,這款耳機完全可以媲美千元級別的產品,甚至在開放式耳機圈子裡,它可以說是top1的存在。雖然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但憑藉過硬的產品力,南卡依然贏得了不少忠實擁護者。
先說佩戴體驗,南卡 OE MIX 單耳只有7.1克,算是市面上最輕的開放式耳機之一了。它用了母嬰級別的親膚硅膠材質,戴上去特別舒服,幾乎感覺不到重量。而且,它的設計很貼心,採用了56:44的前後配重比例,戴在耳朵上特別穩,就算你跑步、健身,動作再大也不會掉。官方說它的佩戴適配度達到了99.9%,這點我親測過,確實沒誇張。
音質方面,南卡 OE MIX 也很有誠意。它用了自研的 SuperBass3.0 跑道型聲音單元,喇叭尺寸比普通耳機大了50%以上,低音效果特別紮實。再加上南卡獨家的 Super sound OS 聲學系統,是行業少有的自研聲學系統,目前國內外擁有自研聲學系統的品牌更是不超過四家,而聲學系統在開放式音頻行業出現更是首例,它的音質保真度能達到98.6%,完全吊打同價位的其他產品。
另外,這款耳機還支持藍牙5.4,連接速度快,傳輸穩定,延遲只有0.06秒,幾乎感覺不到。不管是打遊戲還是看視頻,音畫都能同步,完全不會卡頓。
2、小米開放式耳機

小米這款開放式耳機,戴上去確實挺輕的,單隻不到10克,幾乎感覺不到重量,長時間戴著也不會覺得累。不過,如果你喜歡跑步或者健身,可能會發現它戴得不夠穩,動作大了容易鬆動,尤其是耳朵形狀不太貼合的人,可能需要多調整幾次。
音質方面,小米用了17*12mm大尺寸發聲單元,加上低頻增強算法,聲音聽起來挺清晰,低音也有力度,整體聽感比較舒服。通話方面,支持LHDC高清解碼,細節表現不錯。但這裡有個問題:LHDC目前只支持部分小米和紅米手機,如果你用的是其他品牌的手機,這個功能就用不了了,買之前最好先看看自己的手機能不能兼容。
再說說缺點吧。首先,它的降噪效果一般,在地鐵或者街上這種嘈雜環境裡,聽歌可能會有點干擾。其次,續航不算特別強,如果你用得比較頻繁,可能得一天一充。最後,雖然戴著輕便,但做工質感一般,塑料感有點強,看起來沒那麼高級。
3、飛利浦TAA6708

飛利浦TAA6708它用雙轉軸設計,配上軟硅膠,戴起來貼合耳朵,舒適度高。單個耳機才 10.3 克,長時間戴耳朵也不難受。不過,它的價格相對偏高,要是預算有限,可能會覺得性價比不太高。
在音質方面,它用的是藍牙 5.3 芯片,音頻傳輸穩定,還能支持高分辨率音頻編碼。但和藍牙 5.4 的耳機比,連接速度稍慢些,著急用的時候得等會兒才能連上。它的音腔結合定向聲學技術,低音深沉、中音清澈、高音清亮,三頻效果均衡。
最想提醒的是觸控操作需要時間適應,經常誤觸到音量調節,希望後續固件能優化觸控邏輯。續航方面中等偏上,實測開降噪大概4小時左右,和官網數據基本吻合。
4、漫步者Comfo Fit II

在佩戴舒適度上,先說這個液態硅膠耳掛,戴著確實比前代柔軟不少,官方說參考了上萬人的耳道數據,實際體驗就是跟耳朵更服帖了,連續戴兩小時也沒明顯脹痛感。不過要提醒健身黨,上週跑步機上衝刺時左耳掛突然鬆脫,雖然沒完全掉下來,但還是還是有鬆脫位移的情況發生。
音質方面,新塞進去的18×11mm跑道型單元確實讓女聲透亮不少,聽王菲的歌能清楚捕捉到換氣聲。但這個PU複合振膜調教得有點奇怪,聽《渡口》前奏的鼓點總感覺蒙著層布,貝斯和鼓聲混在一起分不開。不過日常刷劇倒是夠用,藍牙5.3在地鐵站自動售票機旁邊也沒斷連。
遊戲模式要重點吐槽,雖然官方標稱60ms低延遲,實際玩《和平精英》還是能感覺到半秒左右的聲畫不同步。不過續航倒是沒虛標,中等音量下撐足6小時還剩10%電,就是充電盒塑料感太重,開合時"咔嗒"聲聽著廉價。
5、Oladance OWS Pro

在外觀設計方面,造型比前代更圓潤時尚,表面磨砂處理確實不容易沾指紋。不過要提醒一下油性皮膚的朋友,耳掛處的納米塗層容易被護膚品腐蝕,需要定期清潔。
音質方面,新升級的雙振膜結構解析力不錯,聽交響樂能分清絃樂組的位置,不過高頻部分有點刺耳,小提琴獨奏時會聽到細微的毛刺聲。
佩戴舒適度方面,連續戴三小時耳朵沒出現酸脹感。但運動場景要注意,上週打羽毛球時猛一甩頭,右耳差點飛出去,穩定性還是不如傳統耳塞。並且我還要吐槽一下,這個開放式設計,雖然戴著不壓耳道,但擠地鐵時得調高兩格音量才能聽清歌詞。
續航倒是實打實的強,滿電狀態下撐了快一週的上下班通勤。還有個隱藏槽點:同時連接手機和電腦時偶爾會搶信號,有次視頻會議突然切換到手機播放微信語音,場面一度尷尬。
6、Cleer ARC II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耳掛旋轉角度能適配不同頭型,我這種戴眼鏡的也沒出現夾耳朵的情況。但14.4克的重量存在感太強,有天連續開視頻會議三小時後,耳廓連接處明顯發紅。建議戴兩小時就摘下來緩緩,硅膠套雖然親膚,出汗後還是有點悶。
音質方面,聽電子舞曲的震撼感堪比低音炮,健身房擼鐵時特別帶勁。但換到抒情向的R&B就露怯了,人聲和伴奏容易糊成一片,特別是女聲高音區會帶點沙沙聲。不過在地鐵環境裡倒是因禍得福,外界噪音反而中和了這些細節瑕疵。
在其他配置方面,這個體感控制確實有意思。點頭切歌的反應速度比預想要快,實測戴著騎行頭盔也能準確識別。不過要吐槽搖頭掛電話的功能,有次等紅燈時整理頭髮誤觸了兩次,差點把客戶電話掛了。續航比官方數據實在,實測中等音量能撐足9小時,就是充電盒體積偏大,塞不進牛仔褲的小口袋。防水性能救過我兩次,晨跑遇陣雨和健身房大汗淋漓都沒罷工。
7、倍思ELI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採用了U型的鈦合金骨架,這個設計確實貼心,我這種招風耳的人掰了七八次都沒斷,終於找到不壓耳廓的角度。不過戴眼鏡的朋友要注意,鏡腿和耳掛偶爾會打架,有次摘眼鏡直接把右耳機帶飛了。
音質方面,公交上聽《Billie Jean》前奏的貝斯線震得後槽牙發麻。官方說的16.2mm單元確實不是吹牛,但人聲部分總覺得隔了層紗,聽周杰倫咬字不如有線耳機清楚。APP裡那個自定義EQ有點雞肋,拉滿高音後會出現類似收音機串臺的雜音。
續航倒是實打實的靠譜,開降噪模式撐足六個半小時,充電盒能續命三次左右。不過這個扁平設計有利有弊,放女生的小挎包裡正合適,但牛仔褲後袋坐久了容易壓到開關鍵。還有個小槽點:觸控區太敏感,側躺玩手機經常誤觸暫停,夜裡聽ASMR被嚇醒過兩次。
8、QCY Crossky GTR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這個耳掛設計挺挑人的。塑料骨架彈性不足,掰動時能聽見細微的咔咔聲。我耳甲腔比較厚,剛開始戴半小時就有種被鉗子夾住的感覺,有次跑完步摘下來發現耳後居然壓出了紅印子。建議運動時別戴太緊,不然出汗後摩擦得更難受。
音質方面,聽《加州旅館》裡的沙錘聲清晰得扎耳朵,金屬樂的高頻細節倒是很過癮。不過QCY那個虛擬低音算法有點用力過猛,播《渡口》前奏的鼓點像敲塑料桶,中頻人聲也霧濛濛的。有回在地鐵上切到播客節目,主持人的氣息聲突然變得特別刺耳,嚇得我趕緊調低音量。
通話質量算是短板,上週在早餐攤買包子,攤主說我這頭聽著像在水族館打電話,背景總有咕嚕咕嚕的雜音。藍牙5.3的穩定性倒是靠譜,在小區遛狗隔著三十米都沒斷連,但看視頻明顯嘴型對不上,實測玩音遊每次擊打都慢半拍,這點對遊戲黨挺要命的。
9、華為FreeClip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耳機本身很輕巧,耳朵不會有啥負擔,就算長時間戴著,也不容易覺得難受。不管是平常走路、幹活,還是運動的時候用,都不用擔心它會掉。不過耳甲輪偏小的人要注意,有次我朋友試戴說像被晾衣夾掐著,堅持不到半小時就喊疼。自己耳朵輪廓大的倒是挺不錯,但午睡側躺會壓到傳感器區域,迷迷糊糊容易誤觸暫停。
音質方面,試聽《Hotel California》前奏的鼓點能震得後腦發麻,這點在開放式耳機裡挺難得。人聲處理得夠乾淨,接客戶電話時對方說像在會議室談話。但高音部分有點過銳,聽《琵琶語》時琴絃顫音會刺耳朵,後來在APP裡把12kHz頻段拉低兩格才舒服些。
連接穩定性算是驚喜,從公司走廊的WiFi干擾區到電梯裡都沒斷過。不過抗風噪差點意思,騎電動車超過40碼就得調大音量蓋風聲。續航倒是實在,開50%音量能續命8小時左右,就是充電盒的磁吸力度太弱,放包裡被鑰匙蹭開過兩次,下班發現電量掉了一半。
有個隱藏槽點很多人沒提:觸控靈敏度不可調。炒菜時撩頭髮經常切歌,有回正聽懸疑劇關鍵劇情,手一揮直接跳到下一集劇透。健身房的鐵友們倒是很喜歡這個設計,戴著手套都能盲操。
10、韶音openfit

在佩戴舒適度方面,鈦合金耳掛確實像眼鏡腿似的能隨便拗造型。有回掉地上被同事踩了一腳,撿起來掰直繼續用,這點比塑料骨架耐用得多。不過跑步時要注意,耳掛彎折處會積汗漬,得用棉籤沾酒精每週清理,否則轉軸容易發澀。 雙層硅膠墊像給耳朵加了緩衝氣墊。有次趕飛機戴了五小時,落地時耳廓只有輕微酸脹感。但做開合跳這類大幅度運動時,右耳偶爾會往下滑半釐米,得停下來推回去。建議健身時搭配止汗帶使用,能緩解打滑問題。
音質方面,晨跑聽《波西米亞狂想曲》時貝斯線震得鎖骨發麻。不過官方吹的OpenBass™技術也有副作用,播《渡口》前奏鼓點太猛會把女聲壓成背景音。高音部分像蒙了層保鮮膜,聽《卡農》時小提琴泛音細節全被吃掉了,這點不如同價位的傳統耳機。
藍牙連接穩定性不錯,不過在商場扶梯附近會出現半秒卡頓,看短視頻經常錯過關鍵臺詞。 有個設計缺陷容易忽略:充電觸點設計在耳掛內側。有回下小雨跑步,汗水混著雨水導致右耳充不進電,晾乾兩小時才恢復正常。
五、全文總結
測了這麼多耳機,其實就是想讓大家對各個品牌的開放式耳機有個更清楚的認識。說到底,一款好的開放式耳機,最重要的就兩點:戴著舒服,音質夠好。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選耳機首先得看品牌靠不靠譜,其次最好選那些有自己聲學技術的,畢竟音質這東西,技術底蘊還是很重要的。
如果預算有限,南卡OE MIX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性價比很高,音質和舒適度都不錯。當然,如果你預算充足,那選擇範圍就大了,基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挑。總之,選耳機不用太糾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