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今天更新了非遺紀錄片「流光拾遺之旅」第二集,我們也來補充一下「內畫」的相關知識。
內畫
內畫,又稱內畫鼻菸壺,起源於畫鼻菸壺,是中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與高度透明玻璃的煉製、掏膛技術的成功是分不開的。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製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現代內畫藝術源於京派,分為京、冀、魯、粵、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
鼻菸壺
鼻菸壺指的是盛鼻菸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菸傳入中國,鼻菸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菸壺。
鼻菸,是按照特定方式配製的一類藥物,通過鼻腔吸聞,將配伍製備的藥物送入體內,從而發揮防病、治病的功效,聞藥組成以芳香類藥物為主,劑型以散劑最為多見。是我國傳統醫學的一種治病方法。
人們嗜用鼻菸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菸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中國鼻菸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菸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鼻菸係一種菸草製品,傳入中國後,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藥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菸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了匠心獨運的各式鼻菸壺,在清代美學工藝上大放異彩,成為了清代藝術的重要標誌之一。
內畫歷史
相傳嘉慶、道光年間,一個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職,寄宿在廟裡,因鼻菸快吸完了,就用煙籤刮煙壺中剩下的鼻菸。廟裡的一個和尚看到煙簽在壺的內壁留下很多刮痕,很有國畫的線條感,就將其拓展成了內畫壺技藝。
不過,據專家考證,內畫壺的發明者並非和尚,而是清嘉慶年間南方一位年輕畫家。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晃動,將內壁磨出細紋,使顏料易於附著,然後以帶有彎鉤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內壁反向作畫。這位畫家就是甘桓文,現存甘桓文最早的內畫壺制於1816年,據傳他在1860年輟筆。
翼派內畫
冀派是當代形成的內畫流派,雖然形成的較晚,然而,現在冀派內畫鼻菸壺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是最多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
冀派內畫的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摹擬多個畫種的。畫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上非常突出。冀派使用的內畫工具則為王習三老師首創的金屬桿鉤筆。
王自勇老師
王自勇,冀派內畫傳承人,先後獲得中國內畫藝術大師、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開創“內畫濃墨山水畫法”之先河,2012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作品曾獲河北省民間藝術博覽會一等獎、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等大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衡水內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方寸之內顯日月,股掌之上惹人憐
講道理之前確實沒了解過內畫鼻菸壺這門藝術,今天根據官方的紀錄片去查了下資料,發現做工非常精緻,而且反面落筆,正面顯像,製作的難度也非常高。另外就是,內畫鼻菸壺還與宮廷金魚、侯店毛筆共同被稱為“衡水三絕”,大家有興趣的也可以去了解下。#原神3.4版本創作者徵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