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屆古裝歷史劇,觀眾活生生被逼成了大怨種。嗯,我在說《山河月明》。
一方面是觀眾日復一日齊刷刷在吐槽,“白月光”公主什麼意思?徐達一世聰明,寫他當著朱元璋的面吐槽四皇子是牛糞,誰給編劇的勇氣?名將藍玉被俘虜的公主一火銃打傷也就算了,問題是沒點火火銃怎麼會響?
再說,古裝劇剪出了文藝片的剪輯風格,主創路子有點野啊!
但另一方面,又的確好久沒有這樣高關注高議論的古裝大劇了。
觀眾天天說棄劇,那衛視黃金檔連續收視第一怎麼來的?就算在古裝歷史正劇沒那麼受年輕觀眾追捧的網播平臺,該劇也是穩穩的在播劇前五。
這個熱度,大致和《大明風華》打個平手,遠遠優於《大明王朝1566》當年的熱度。
所以《山河月明》到底行不行?
答案是喜憂各半。
在國產歷史劇中,劇集優勢相當明顯:強陣容、大製作,對古代禮儀的復原,無論是朝堂、軍帳,還是後宮家宴等場合的形制行止,都有據可循。以朱棣與徐妙雲的大婚為例,是近幾年少有能把皇家婚儀的流程拍明白的古裝劇。
戰爭戲也看得出花了大錢,第一集即以戰爭戲開場,高希希也的確拍出了寫實宏大的戰爭場面,把戰爭場面單挑出來稱得上是電影質感,剪輯、運鏡都富於匠心,在視覺表達上是有氣勢的。
但問題也很明顯。
一是剪輯趕客。
隨便打開一集,都有彈幕在吐槽,“剪輯亂,看不懂。”這背後是劇集集數由原來的80多集,變成了現在的45集,劇情跳躍,剪輯更跳躍,對觀眾理解劇情傷害太大了。朱棣大婚段落剪輯一直在反覆橫跳,或許是玩花活或許是找補,其實不如老老實實把故事儘量講清楚。
二是白月光戲份背後是劇集類型定位模糊。
現在看“白月光”的戲份刪除後依然扎眼,但三角戀的戲碼古偶劇都不玩了,不明白為什麼不老老實實拍帝后先婚後愛,既符合史實又很好看,何樂而不為呢?
我估計是主創在歷史正劇和古偶之間沒有完全想清楚,走的正劇的路子,又帶著男歡女愛的古偶氣質。但追劇的觀眾多半是歷史劇粉,想要做大眾爆款的意圖是很好的,但主創當年對觀眾口味的理解放到現在已經過時,把一個類型拍明白了才是王道。
這屆觀眾水平都不低,問題一眼可見,但為什麼收視還很好?答案是許多觀眾頂不住了的時候,又被老戲骨的戲份拉回來。
所以老戲骨的好演技,到底夠不夠救這屆古裝歷史劇?當陳寶國張豐毅們一天天老去,新一代演員能接住老戲骨的戲嗎?古裝歷史劇的演技盛宴,有一天會不會從國劇屏幕上消失?
把十位老戲骨、中生代和新生代演員的演技擺在一起看,答案就出來了。
TOP10、雨婷兒(飾 少女徐妙雲)
相信第一眼見到這個角色的時候,大家都會眼前一亮。
但角色爭議也相當大,許多評論提到演員雙目呆滯,眼睛無神,沒有演出徐妙雲與年紀不符的成熟穩重。
但我的理解是瑕不掩瑜,演被朱棣退婚戲時,她把那種內心萬般無奈的憤怒和被逼到牆角的無力感,演得很傳神。
這位有勇有謀的“女諸生”,在少女時代便能機智處理公侯的賀禮,替父親和太子解圍,後來一步步成長為朱棣的賢內助。
6歲就作為童星開始演戲的雨婷兒,無論長像、氣質、演技都是符合人物形象的,表演分寸上也拿捏的不錯。雖然演技依舊稚嫩,和老戲骨們沒法比,但古裝正劇也不可能都是老戲骨來演,能把角色完成好的新演員是值得鼓勵的。
TOP9、王勁松(飾 劉伯溫)作為塑造出“楊金水”、“王蒲臣”、“林耀東”、“言侯爺”等經典角色,去年又以《大決戰》裡的蔣介石和《理想照耀中國》裡的紅軍老錢驚豔觀眾的老戲骨,有人會認為王勁松這次出演明初的著名“智囊”劉基不夠出彩。
我的看法卻不同。
很多觀眾注意到王勁松版的劉伯溫,鬚眉皓然,自帶仙氣,氣場十足。
我倒認為王勁松這次表演的重點是角色的疲態。因為劇中的劉伯溫已是暮年,沒多久就辭官歸隱。
有場戲是全體文官到場,向朱元璋行禮,行禮完畢眾人都站起來,唯有王勁松演的劉伯溫動作遲緩,徐徐起身,這樣的表演細節不會像一簇火呲啦就燃起來,甚至觀眾不會注意,但卻藏著老戲骨的用心。
劇中劉伯溫拜相失敗,太子來安慰,他不穿官服,先向太子拜謝,
再一字一頓說出見解,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氣場拉滿。
他在大殿之上向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準了, 朱標去勸慰他總有回來的一天,但他一聽就知道不是朱元璋的話,朱標只好如實相告,他正色告訴朱標和朱棣,士大夫讀書人才是國之根本,朱元璋所說的不對。
王勁松說臺詞感覺是撐著一口氣,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觀眾就能很輕易看出人物的狀態。
王勁松是一個氣場特別明顯的演員,角色一出場就很容易鋒芒畢露,但這次他那份演技的迷人是收著的,是靜靜、緩緩在釋放。
演強人可以很強,演疲態也有說服力,這才叫收放自如。要說遺憾,只有戲太少。
TOP8、張光北(飾 王保保)《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和《亮劍》中的楚雲飛之後,張光北經典角色不多,但這次飾演元末名將王保保卻能看出他演技的實力。
明初元軍節節敗退,惟有王保保多次打敗明軍,被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但劇中的王保保已是英雄暮年,無心戀戰。
以張光北過往角色的氣場,換上草原名將的扮相,出場氣氛就對了。但最打動我的卻是一場英雄嘆息的戲。
兩軍大戰,王保保向友軍求援,但友軍自保,派個使者來傳話說人馬被牽制,無兵可派。
王保保內心跟明鏡似的,卻只是淡淡放使者回去,臨了留下一句:他日被擒,別忘了今日。他說話的語氣是淡淡的,觀眾卻聽得出波濤洶湧。
之後他和部將在草原上巡視,回首往昔,說應該放男人去放牧,女人去生娃,這場仗,不能再打了。
那一刻,一代名將的眼睛裡是憂傷是悽愴,也是無力迴天的無奈與疲憊。好演員就是能讓觀眾有共情啊。
TOP7、王繪春(飾演:姚廣孝)很多人對王繪春的記憶就是在《雍正王朝》中飾演的八爺胤禩。
其實他出道一年就出演了《孔子》,一戰成名。
後來從周幽王這樣的昏聵帝王,到《貞觀長歌》裡的岑文本,《武媚娘傳奇》裡的長孫無忌這樣的名臣,甚至是《大明天下》裡的魏忠賢,全都演得遊刃有餘,是被忽略的演技派。
但他演得最深入人心的還是王爺,有 “王爺專業戶”的美譽。
他演的八爺外表風流倜儻,實則運籌帷幄心思細密。他演完這個角色其他人再演,老一輩角色就看不入眼了,因為貨比貨。
到了《李衛當官》,他和唐國強又演回各自的角色。
這次姚廣孝的角色,高希希找他演,可見其拍歷史劇選角仍是一絕。
姚廣孝這個有“黑衣宰相”之稱的人物,腹黑,機謀,雖是方外之人,卻是燕王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難之役的發動中起了關鍵推動作用。
他時常大笑,看起來沒心沒肺,實則心思之深,大概只有劉伯溫和姚廣孝的僧道夢幻聯動中,劉伯溫才能一眼看穿。
王繪春塑造姚廣孝,訣竅就在一個藏字。
與年輕的燕王見面時,有種一眼就看出此子非池中物的瞭然於胸,也有從此追隨此人的豁然開朗。
但這番心思,燕王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觀眾知道,這就是演技的妙處:藏就不是不藏,不藏就是藏。
TOP6、馮紹峰(飾演:朱棣)我知道很多人不會同意我就馮紹峰排入前十,但結合預告片來看,馮紹峰的演技會漸入佳境。
觀眾對馮紹峰飾演朱棣不看好,好像不能賴演員沒演技。除開演技,演員還有氣質這件微妙的東西。它比演技更不可控,還或多或少“影響”了觀眾對演技的評價。
演朱棣,很多觀眾不用看,第一印象就是馮紹峰不行,因為歷史中朱棣給人的印象,那樣的威武、霸氣、帝王之風,好像不是馮紹峰的儒雅所能涵蓋的。
但成熟的演員應該能努力地突破演技、角色,而不是被自己的氣質所禁錮。
目前看馮紹峰演得最好的暫時還是感情戲,尤其是和穎兒飾演的成年徐妙雲的帝后之情,情感轉變和投入都很自然,觀眾的確能夠投入進去,妻子生育後他床邊的一吻,溫柔又細膩。
我理解這個重要的男主角色,歡瑞為什麼找馮紹峰來演,因為這部劇和其他的歷史劇不一樣,主要聚焦的是成長曆程,兄友弟恭。這個朱棣,也和其他劇集的朱棣不同,需要有些煙火氣息,馮紹峰演,能讓觀眾看著更有代入感。
但隨著故事發展,成婚後的馮紹峰感覺狀態對了,開始演出人物的腹黑,心機,城府,氣場。
高希希在採訪中曾提到馮紹峰最初演技缺乏霸氣,後來找到感覺了,其實過去馮紹峰塑造角色也時常口碑逆襲,希望這次也能後發制人。
TOP5、張豐毅(飾演:徐達)請演過無數硬漢、軍人角色的張豐毅演徐達,自然是超級穩陣的選角,沒人會擔心他演不好,沒想到的只是,張豐毅演出了另一個出人意料的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觀眾想象應該是個霸氣十足的角色,就張豐毅曾經演過的許多霸氣角色一樣。
但他一出場就是和幾個孩子躲起來吃大鵝,小女兒發現了,他還用鵝肉拖小女兒下水,結果卻被大女兒抓了現行,整個人愣在柴房聽訓。
朱元璋夫妻請吃家宴,上來就是燒鵝,他一開始還挺高興,結果聽過原來是讓他嫁女兒,還是嫁給朱棣,頓時一臉嫌棄。忍不住開始揭朱元璋的老底。
皇帝倒是沒生氣他說自己兒子是牛糞,反倒被揭短氣到了,立馬揭回去說:你當初拉一褲子還是我一點一點洗出來的呢。
張豐毅演的徐達立馬擺手:沒這事兒。
吃完了憋屈的家宴,他回府後還是消不了氣,碎碎念開始要整治這個不聽話的準女婿。
這一幕幕好像是演出了一位慈父,但一上戰場他又立即變臉,不管是狀態還是氣場,既有一股殺伐的果決,還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老戲骨各種角色都演過,會想要演出不同,關鍵是他也有這個能力,看張豐毅現在的表演,最大的感受是張弛有度,不再像當年那樣一味的長拳來去,如今是詠春太極,有時會四兩撥千斤,力道依然很穩。
有了這樣的老戲骨,陳寶國飾演的朱元璋就不寂寞,戲就好看了。
TOP4、王姬(飾演:馬皇后)兩屆金鷹獎視后王姬這次演馬皇后,最初也引發過爭議,有觀眾認為這根本不像是一個皇后。
這麼說我舉雙手贊成,因為馬皇后本就是歷史上最不像皇后的皇后。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她就是布衣皇后,朱元璋當了皇帝性格就變了,但歷史上的馬皇后從一而終都是那麼威慈,口碑應該可以列入歷屆皇后前三。
當年在《北京人在紐約》,王姬演的是多明豔、大氣的美人啊,現在看角色反差不是一般大,但突破了觀眾刻板印象的侷限,把“不像”都演像了,才是大加分,真本事。
劇中王姬開場就是在御廚房揮動鍋鏟,在寢殿給丈夫納鞋底。朱元璋上朝回來,帝后二人之間一個“重八”一個“婆娘”,就把“老朱家”父母愛情的煙火氣演出來。
王姬演這個角色就是舉重若輕,家國大事,也可以用家事解決,徐達又要出征,但功臣掌兵也是避忌,朱元璋有點頭疼,她一句話說到他心裡:結親吧。
徐達來吃飯,她與陳寶國飾演的朱元璋公不離婆,秤不離坨,相互配合默契,如同一場混合雙打,難怪徐達這個老江湖也忍不住感嘆,果然,家宴個鬼。
歷史正劇容易“陽剛之氣”太重,好在王姬演出了家長裡短的一面,好演員不會困在過去的角色裡。
TOP3、杜源(飾演:胡惟庸)上面這句話,也適合杜源。
杜源是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中戲,大人物小人物都能演,但總體以正面角色居多。沒想到演胡惟庸也是如魚得水。
在一票配角老戲骨中,杜源能進入前三,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個角色有戲。
歷史上他是明朝名臣,但驕橫跋扈,做了朝中獨相還不自量力,不僅毒殺劉基,還心懷異志,最終被朱元璋處死。
杜源飾演這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基本上是“經驗老道的老戲骨”教科書。
一代權臣的敏銳狡黠、經驗豐富,並不是需要過分用力或裝深沉,反倒是沉著中顯出高智商的樣子才最難演。
杜源的演法是諂媚中帶著殷勤,變臉是家常便飯,上一秒還一臉陰鷙,下一秒就咧嘴大笑。忽然又目有兇光。
他和李善長的兩場對手戲尤其精彩。
一場戲是李善長告訴他封相的消息,李要坐下,他趕忙上去擦拭,李恭喜他,他內心狂喜,卻不敢行於色,雙手微微顫抖著退衝著李善長一揖到底,接著演出哭腔:“老相國的提攜之恩,惟庸沒齒難忘,從今以後,惟庸惟老相國馬首是瞻”。
另一場戲是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由他出手進諫說出朝中大臣吞併土地的事,再由朱元璋出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這個舉動自然引發李善長不滿,兩人同車,他依然表面一臉卑微,細細解釋,但謙恭背後又分明藏著殺氣。
杜源演出了胡惟庸極韌、極粘、極深、極複雜的性格,讓觀眾看了,會和朱標一樣發出感嘆:這個人真是聰明,聰明到讓人內心發寒。
演反面角色演到這一步,當然算成功。
TOP2、陳寶國(飾演:朱元璋)有些演員天生是百搭,有人天生是王炸。比如陳寶國。
陳寶國長相硬朗,眉宇間硬氣傲人,是天生的歷史正劇演員。
1995年,陳寶國在《武則天》裡扮演唐高宗李治,從此開啟了“帝王專業戶”的演藝生涯。
《漢武大帝》裡“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漢武帝是陳寶國演技和事業的一個高峰。
到了《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他的演技已經出神入化,可惜這部劇也是歷史正劇走向市場低迷的標誌。
朱元璋這個角色,2006 年他在《傳奇皇帝朱元璋》中就演過,但《山河月明》中的朱元璋的人物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
傳奇皇帝觀眾早就看過太多了,這次高希希要的是一個可可愛愛的老頭子、老父親。
開場陳寶國就演出了一個大口吃飯,大碗喝湯的“朱重八”。
山珍海味吃多了就會躲到馬皇后那裡討清粥小菜吃,看見兒子讀書不用功而生氣,會隔著窗戶偷看夫子上課,發現夫子打了小兒子,忍不住大罵:" 他怎麼又打老子兒子了?"
被徐達捅破年輕時惦記過劉財主家四小姐,不安的小眼神四處遊走。
朱棣逃婚被打,他口中嚷嚷著“我沒這麼個兒子”“生你不如生頭牛”,還說打得好,其實內心會計算別打壞了。
演懷念舊人的戲,那種情緒上的震動也表現得很動人,只是小動作、眼神戲,就能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全劇他最放鬆就是和老婆兒子在一起。和太子朱標在一起,不談君臣,只有父子。
但慍怒的時候,一個眼神,已經令人生畏。面對大臣輕輕一句“你以為朕忘了怎麼殺人嗎?”足以令百官色變。
一個歷史存在的真實人物,尤其是帝王心術,劇本固然重要,但是演員的演繹,尤其對“火候”的掌控,才最考驗演員功底。
陳寶國的演繹下,人物的熱鬧裡也帶著王者的氣場,威懾之外也有煙火氣。
有場戲是劉伯溫辭官,他問朱標劉伯溫說了什麼,朱標把劉伯溫說的中書省是口大棺材的原話轉告。朱元璋臉上帶著笑意說,朕就知道這幫浙東夫子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他還說朕的奉天殿像座廟呢。
又問朱標還說了什麼,朱標又說——先生還說,朝局不穩,而大將能建功於外者,古今皆無,父皇的措置他全明白。
陳寶國演的朱元璋頓時神色放鬆,說劉先生識大體。
演帝王演到陳寶國這個份上,火候掌握已經是爐火純青。
唯一的瑕疵,是觀眾總還能從布衣天子朱元璋這個人物身上,琢磨出當年白七爺的影子。
TOP1、何晟銘(飾演:朱標)所以我將第一名,留給何晟銘。
何晟銘演的朱標是怎樣一個人呢?方孝孺評價他: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少留臨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後世光。神遊思下土,經國意難忘。
一個令名臣意難忘的太子,當然不簡單。
47歲的何晟銘演繹的朱標太子,溫良謙遜,氣度不凡,光是型格上已經符合人物。
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一,是因為在《山河月明》中,何晟銘對角色的詮釋已經無懈可擊,而且跳出了過往角色的框架。
剛開場,還有觀眾吐槽他演得差,因為神態表情不像是太子,反而有點像小廝。
但觀眾很快發現,那是他賦予角色的煙火氣,這個人,實則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兼顧。
他對父親是敬,是母親是愛,對弟弟朱棣是寵。家事國事,他都要擺平。
作為父皇的貼心小棉襖,他被網友稱“哄爹專業戶”。在進言時能說得頭頭是道,每句話說到朱元璋心裡。但他看朱元璋的眼神,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情感,而非仰望一位帝王。
朱元璋請徐達吃飯,他親自為太子傅徐達倒酒,畢恭畢敬溫順和善。但這個人物也有不同的層次。
對藍玉那一句“拿下",那兩個甩手,一臉的恨鐵不成鋼,一句句痛斥,顯示出人物的霹靂手段。
朱棣是他一手帶大的,弟弟一惹禍,他就出來救場,給弟弟背鍋,是十足的”冤種哥哥”。
但朱棣逃婚,他上去就抽了弟弟50鞭子。朱元璋本來也想打,但看朱標下手太重,還趕緊詢問太醫能不能行。
這場戲何晟銘演得也很出彩,力氣越來越大,速度也越來越快,眼睛裡混著壓抑,愧疚,和怒火,那種力透紙背的難過,看得人很難受,可是情緒層層遞進。
打到最後,他眼神裡有怒其不爭,更多是心疼,對弟弟的倚重、愛護與約束都在這頓鞭子裡了。
和陳寶國、張豐毅等老戲骨飆戲,何晟銘完全不落下風。他在劇中對於朱元璋,有頂撞,有敬服,也有父子親情的溫暖,同時也是最懂朱元璋的人,所以會說,“有時候他想告訴你的,恰恰是他沒有說出口的,有時候他跟你說的,恰恰是他希望你以為事情就是這樣”。
和年輕演員演戲,他不搶戲,還能激發出對手的狀態。
何晟銘與成毅在《琉璃》裡扮演父子,《與君歌》裡演死對頭,和馮紹峰在《宮》裡是四阿哥和八阿哥,換個角色關係,能讓觀眾一點都不出戲,又感受到演員的默契。
為了展現這個角色,他為太子朱標設計了標誌性的“捋袖口”,不需要用力,輕易就演出溫文謹慎又成竹在胸的氣度。
整個人物的狀態又是完整的。不懸浮,貼地。
某種意義上,何晟銘能把朱標演得這麼好,或許和角色是心有靈犀。
朱標當了十幾年太子,能力並不亞於朱元璋,很多歷史粉認為,如果他不早逝,朱元璋不會在晚年動那麼大的殺戒,因為朱標都鎮得住。
而何晟銘給人最大的感覺,也是可惜。
演技、顏值都不差,人品更是沒話說,就是不紅。
但好演員自有存在價值,總有導演愛用,觀眾也看不膩。
陳寶國張豐毅們都老了,歷史正劇誰來演呢?何晟銘是一個最容易的選擇。
寫在最後:老戲骨能救得了這屆歷史劇嗎?在古裝正劇市場陷入寒冬的時刻,還是要佩服歡瑞有勇氣、能力和毅力,拿出3億+的成本,去拍一部市場前途難測的歷史大劇。
觀眾說劇集全靠老戲骨撐著,但這個因果關係是相互的,如果沒有《山河月明》這樣的大戲找來這麼多老戲骨,他們或許也只能在都市劇演流量明星的爹,空有演技無處施展。
但老戲骨構建起來的歷史正劇範兒和多位年輕演員帶出的古偶氣質並不完全融合,觀眾也會疑惑:這到底是歷史正劇,還是古偶,還是導演都想要?
好在光看這些“老戲骨”和優秀的中生代的對手戲,就很值。
不管是馳騁疆場、縱橫天下的徐達,淡泊名利、洞悉世事的劉伯溫,還是老謀深算、聰明狡黠的胡惟庸,溫文爾雅、玲瓏剔透的朱標,都被演得活靈活現,這在當下的國劇環境裡尤其難得。
收視率上看,《山河月明》自開播起,就穩居收視第一,而且熱度還在上漲。
對比之下更令人唏噓。
當年的《大明王朝1566》如果有這樣的收視率,古裝歷史劇的命運或許會完全不同。
誰能想到,這部湖南衛視2007年的開年大戲,平均收視率不到0.5,不到當年湖南衛視劇平均收視的二分之一,直接導致張黎計劃中的《大明王朝1566》的續集胎死腹中,用張黎自己的話說,豆瓣9.7分的《大明王朝1566》是開胃菜,後面才是主菜。但開胃菜撲成這樣,主菜自然無人買單。
當年劇集拍完後,編劇劉和平說:“我們《大明王朝》這個戲出來,標誌這中國長篇電視劇的成熟。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之後,不敢小看電視劇。我敢在這裡說一句,我們這部電視劇出來之後,不管你哪個界,文學界的、史學界的,方方面面的,最後都得承認,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學藝術品。”
劉和平沒有誇大其詞,但藝術品也容易曲高和寡,它比時代多向前邁了半步,當年觀眾看不懂,從此也沒有人再像那麼拍歷史劇了。
能明顯感受到,《山河月明》編劇在創作時,有意突出帝王之 " 家 " 的人間煙火味,淡化明開國曆史的殘酷與深邃。
能怪這屆主創嗎?但歷史劇也是要恰飯的。
從《山河月明》的熱度看,只要還有老戲骨,就還有許多觀眾更會為歷史劇買單,但觀眾不傻,主創們可別把觀眾當冤種。
至於古裝歷史劇,山河已不是當年的山河,只剩明月常照人。只希望下一部歷史大劇,不要辜負老戲骨的好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