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開小破站,搜各種動畫標題+4k60p甚至8k60p,例如“新海誠 8k60p”
你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結果,並且這些播放量都不差,大都是過萬的,也有過了10萬的。如果你把關鍵詞留在“4k60p”,去找手繪動畫的這類PV高清重製,可以找到更多結果。
為什麼這樣的內容這麼吃香?我覺得和很多人買低價高配的安卓機的心態大概是一樣的,都認為動畫的“幀數”“分辨率”這些的參數是很重要的,參數越高觀賞的效果越好。但實際上,從我自己的Q群的動畫愛好者們的評價來說——那些每個月會關注新番,關注作畫,關注製作的水平的“硬核”動畫愛好者的觀點來看,對於這類對動畫進行了分辨率提升和後期插幀的視頻,大都是比較反感的。
先來說說為什麼這樣的視頻很吃香吧。一般被畫面優化處理的大都是動畫的PV,動畫的片頭或者片尾。片頭動畫這種就不說了,本身就為作品量身打造的,會下血本在其中,因為對於一部動畫來說,片頭就跟招牌一樣,非常重要,片頭一般會由比較厲害的分鏡師,老練的原畫來完成,中割也大都會填得比較飽滿,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而PV視頻,雖然它呈現的是本篇的內容的剪輯,但一般會剪輯本篇中最有魅力的一些鏡頭,並且以快速的方式拼接,節奏感會比較強,視覺衝擊力會比較出彩。簡單說,就是無論是片頭還是PV,比較“養眼”,因此容易被單獨拿來做成畫面優化的素材。
那麼下面說說為什麼群友會反感手繪動畫的插幀和超分。
超分辨率技術其實已經逐步在二次元群體中普及,沒聽說過或者完全沒有看過超分辨率視頻的愛好者應該反而是少數了……我覺得大家都急著把手頭的素材超分辨率是因為普遍,動畫的“清晰度”已經難以滿足大家的需求,尤其是27寸以上高分屏的逐步普及,手機屏幕也越來越大,在大屏幕上觀看超分的手繪動畫的“清晰度”提升是非常卓越的。這可能是因為手繪動畫本身製作分辨率大都小於1080p,最終呈現的線條細節對於畫面來說還是不夠了。
而且隨著很多超分辨率軟件不斷迭代,都是些了操作漸變的圖形界面,而不是之前靠指令來進行操作的樣式,門檻更低也吸引更多人去投稿和嘗試……乍一看,好像超分辨率也挺普及的,實際上對於高端一些的ripper來說,自動化的超分軟件算法可能缺乏一些針對性,尤其是源頭本身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線條可能需要做針對性的處理,還有就是處理出的畫面,已經明顯改動了原來的畫面風格,修正完彷彿變成了別的動畫……這都是超分辨率在目前環境上還會出現的弊端。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老番,尤其是製作分辨率低於720p的老番來說,很多超分算法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來就是老生常談的“插幀”了,給動畫插幀到底好不好?
為什麼會很多朋友喜歡看插幀動畫,原因是他們可能覺得日本的這種手繪動畫,太“卡”,這和日本的手繪動畫原畫機制有關係,一幀8張畫,終究只有24幀的三分之一,所以看起來就不這麼連貫。
插幀確實會讓中割看起來更加飽滿,增加了畫面的流暢感,卻丟失了原畫師設計的節奏感。插幀對於鏡頭移動的輔助效果很顯著,但對於人物本身的動作卻未必是積極的。而因為插幀算法的缺陷,高速運動的畫面,還可能因為插幀的副作用而出現果凍效應,影響觀感。
最後就是“電影感”的堆砌了。很多電影迷認為,所謂“電影感”和每秒24幀的畫面本身就有很大的關係,像是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以120幀的畫面呈現,儘管對於動作場面的視覺衝擊不俗,但很多人也認為高幀率的畫面失去了電影原有的藝術感,而如同在看紀錄片或者遊戲CG……連原生的120幀電影都有人詬病了,更別說原生24幀的手繪動畫,插到60幀的效果……確實會絲滑無比,但卻丟失了一些別的質感。
所以,畫面的第三方處理,總的來說是有悖於動畫迷追求的原汁原味的畫面的。好比一個畫面描寫的是夜晚,你把畫面強行拉亮,自然是破壞了導演製造夜晚氛圍的意圖,這種後期是意義不大的,無論是超分還是補幀,如果它最終的效果已經和導演想要給觀眾看到的效果差距太大,那它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