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諾亞方舟?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從一些新聞、紀錄片、影視作品中我們就能窺探到他混亂的一面。
在動畫《核爆默示錄》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因核輻射汙染而全面封鎖的東京,普通人根本無法在這裡生存;
而《學園孤島》,則是講述了少女們在充滿殭屍的世界中艱難生存的故事。起初以校園為據點的主角團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冒險跑到保護區外尋找食物。
《少女終末旅行》的故事則發生在人類繁華的文明迎來終結很久以後的工業廢墟中,兩名少女坐著一輛半履帶摩托車在廢墟中彷徨。在這樣的背景下,她們能享受到的美食也只有舊世界留下的軍糧。
儘管這些動畫裡展現的災難場面不乏誇張成分,但天災突至的可能性從來不是零,因此提前儲備好相應的物資,總不會有錯。
自疫情肆虐全球開始,很多人都養成了囤積應急物品的習慣,而隨著需求的增加,市場上也催生出各類的應急產品。
在多災多難的日本,關於此類產品的訂單需求更是極速增長,4月6日,日本一電視節目就詳細報道了一家專門生產應急產品的廠商,當中提到該廠商生產的“家庭避難所”的訂單暴增了10倍以上。
不過即便是對應急產品的需求急增,消費者也不會花高價買智商稅,這家廠商所生產的產品之所以能受到市場的青睞,還是因其質量硬核。在這檔名為「羽鳥慎一モーニングショー」的晨間情報節目中,很多廠商就用一系列的實驗去證明自己的產品足以應對大多數的天災人禍。
例如這個方艙式的避難屋,從外觀上看,似乎只是一個用水泥砌成的小方塊,無不散發著平平無奇的氣氛,論設計,城市一角的公共廁所都比它好看。
然而雖說設計平庸,但作為一個避難屋,其抗壓能力絕對高於現存的大多數建築,即便是遭到重石碾壓也能毫髮無損,毫無疑問這是一款適合用於泥石流、地震多發地區的應急產品;
如果覺得這種方艙式的避難屋佔地面積過大,你也可以選擇這種摺疊式的避難箱。平時不用的時候可以摺疊起來放進櫥櫃裡,等到災難突發的時候再迅速取出拼裝,躺進去避難即可。
只是如果救援人員不能及時發現避難箱及其裡面的倖存者的話,它直接可以當棺材使用了...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還是採用一些活動空間較大,能容納各種應急物資的避難屋比較好。例如シェルター(Shelter)公司設計的防空地下避難室。
這一地下室可謂是滿足了人們對秘密防空措施的幻想。打開別墅中一個不起眼的門,你會發現截然不同的新世界。
該避難室的牆壁是由厚達30釐米的混凝土製成,並使用大量鋼筋固定,足以抵抗7級強震;
由於空間廣闊,使用者可以在這裡配置安全帽、防毒面具乃至空氣清淨機,當然醫療物資、飲品、食品等基礎應急物資也是準備妥當。
同時,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放置一些基礎傢俱,為這個避難小屋增添一些家庭的氣息,儘可能地緩解長時間避難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是不變的真理,想要修建這樣一個配置齊全的避難室,不僅需要花費800萬日元(約人民幣41萬元),還需要有足夠的地下空間,因此一般而言,只有那些擁有獨立別墅的富人才能擁有這樣一個“諾亞方舟”。
就在不久前的3月16日,日本宮城縣附近先後發生了6.0級、7.4級強震,甚至一度發佈了海嘯預警;這對於經歷了“3.11”大地震的日本人來說,仍是膽戰心驚。
因此近來,這類修建避難室的訂單從以往的每月3、4單,急增到60單,東京地區的訂單數更是增至120單。
而在前段時間,日本一家名為Wnisheter的公司也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研製的“最後的堡壘”。
這是一個和上述方艙式避難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避難設施,它的面積約為12平米,內置沙發、電視以及各種應急物資,足以在短期內滿足生存和娛樂的需要;
由於設施齊全,體積不大,該設施完全可以放置在屋內的空置房內,充當睡房使用;
據官方介紹,該堡壘的外牆採用了特殊的金屬材料製作,具有防爆、防震功能,而啟用了自帶的過濾系統後,還能隔絕外界空氣中的大部分有害物質,甚至能隔絕輻射、化學武器的攻擊,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最後的堡壘”了。
對於日本這個地處地震帶、多山多川、物資稀少的小島國來說,應急小裝置可能真是生活的必須品,畢竟在天災面前,人命還是過於脆弱,因此自行提高自己的生存率,是非常必要的。也難怪日本人會研製出這種看似誇張,但又非常實用的避難裝置。
當然,上述這些物質設備齊全的避難室的受眾還是極少數的鈔能力者,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他們既沒有足夠的閒錢去打造這麼一個小方艙,也沒有多出的土地去建造地下室。
由此看來“天災面前人人平等”一說簡直像個笑話,生存機會還是留給了那些經濟條件優厚的人,而貧窮的人只能靜待天災的降臨,準備前往無痛的天國了。
且慢!雖說這些建設這些“諾亞方舟”確實需要充足的資金的土地,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人在天災面前就是無能為力的。
02.為了活下去也是拼了
在日本,還有很多面向一般大眾、應用範圍更廣的應急物品,早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後,政府就制定了最低的囤貨標準,要求每人至少儲備3~7天的食物和水。
而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擁有一個可移動的小型應急庫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在市面上,就有不少類型各異的“防災應急包”。
充足且長保質期的食品、飲用水自然是應急包的標配;而為了應對氣候和地形的變化,有高科技鍍膜技術材料製成的防寒應急衣、應急毯、應急睡袋及小型衝氣墊子也成了防災必備品;
在網絡時代,沒了手機就一事無成,沒了電更是一夜回到原始社會,因此包內也有一個集手搖式充電、收音機和應急燈於一體的小型發電機;
甚至,日本人還考慮到了解手的需求,在應急包中配置了專門裝排洩物的密封袋;
除此之外,應急用手套、牽引繩、口哨、膠布及創可貼、繃帶類這些應急物品也是應有盡有。這樣的一個應急包,雖不能百分百保證使用者在天災中活下來,但必能提高其生存率。
雖說應急產品的第一功能應該是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但對於身處災難中的人來說,美味的食品或熟悉的口味更有助於緩解人們的焦慮和不安,因此在應急食品方面,日本人為了滿足人們對口味可是費勁了心思。
前些年間,日本知名餐飲企業“吉野家”就推出了六種口味的罐頭飯(牛肉、姜燒豬肉、豬肉、燒雞、牛燒肉、烤鯖魚)。據官方介紹,這一罐頭飯採用高機能糙米制成,維生素E比普通米飯多達26倍,膳食纖維高達7.8倍,定能滿足特殊時期的營養和美味的需求。
除了罐頭飯,還有商家推出了袋裝即食意麵。和常見的方便麵一樣,只需要將配料和熱水加入其中,就能完成一頓簡單又美味的飯餐了;而這小小一包的意麵,保質期可長達5年,可以說是非常實用了;
當然,即便是在危機時刻,也不要忘了補充維生素,因此除了主食和肉類以外,蔬果罐頭、脫水蔬果也是必須的。這款由One Table 公司開發的防災蔬果果凍,就能滿足這一需求;另外該廠商也考慮到老弱病殘嬰等群體,而將自家的產品設計成更便於食用的稀果凍(和果汁差不多)。
有數據顯示,僅是2018年,日本的應急食品市場規模就達到了184億日元,對於經常要面對天災的日本人來說,儲備應急食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也難怪市場上會催生出各種奇奇怪怪的應急物質。
中二似乎是刻在了日本人都DNA裡,有時候,就連應急產品都無不彰顯著他們的中二精神。例如下面像是裝備某種武器金屬筒,其實是日本一公司推出的野外探險應急包MIVIM+AID。
該應急包共分為4個部分,分別裝載著不同的應急產品。第一個管子其實是一個大電量的應急燈,除了能夠照明以外,在野外時還能使用強光驅趕野獸,或是當作信號燈,在黑暗的環境中傳遞求救信號;
第二、三個管子則是裝備了一些野外生存必備的基礎物質,前者作為一個小型儲物箱,裝備一些口哨、基礎醫療用品等;體積較大的後者則放了一件用料特殊的雨衣,足以遮風擋雨、禦寒保暖;
至於最後一個管子,則是一個收音機、充電寶二合一的應急電器,幫助使用者接受最新的災害救援信息,保證通訊設備的平穩運行。這款略有些中二的應急包能提供的物資雖有限,但作為一個輔助工具,也能滿足野外生存時的一些小需求了。
另外,雖說在天災來臨時,逃難是第一要務,然而再怎麼緊急的狀況,人還是會顧及自己的財產,對於阿宅而言手辦就相當於他們的命根子了。
如何在天災時保護好自己的手辦,也成了很多阿宅必須思考的問題。畢竟如果不提前做足準備,自己的老婆老公們可就面臨著“分屍”的風險。
對此,有網友就提議用“博物館凝膠”粘住手辦的底座,這樣即便是遇到了強地震,也很難被甩下櫥櫃;
不過有些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往往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這位網友僅是將所有手辦堆放在一起,讓手辦相互支撐,就可以規避被摔壞的風險。
在和平年代,上述的種種設施、應急物資可能就有點杞人憂天,然而在第三個疫情年,以及天災頻發的當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儲備應急物質的重要性,無論是多災多難的日本,還是相對平和的中國,應急相關的商品都成了一種剛需。
在無情的天災下,人與人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進一步提高生存率,像這樣參考一些日本的應急物資,對還在實施著動態清零的我們而言,也是有必要的。
03.結語
如今,疫情還看不到頭,封閉管理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明明生存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但個個都活成了貝爺,學會了如何用最少的食材,烹飪出最能果腹的食物。
所幸這是一個由科技支撐的時代,為了應對各種天災,人們發現了能夠長時間保存食物的方法、製造了處在天災中仍能生存的空間,各種通訊設施能讓人們跨越時空,聯繫彼此。
僅是在天災中提高人都生存率,就是人對自然發起的最大挑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