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魔法少女不一定是少女
眾所周知,二次元的時間流速和三次元是不同的,那些曾經的同齡人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舊停留在那個年紀,或者只長大了一點點,例如《魔卡少女櫻》當中的木之本櫻。
1998年,動畫《魔卡少女櫻》正式開播,故事講述了正讀小學4年級的木之本櫻在家中的地下書房發現了一本魔法書,由於不慎打開了書本,導致書中的魔法卡片四處飛散,為了及時回收卡牌,阻止卡牌引發的災難,小櫻與書中的守護獸“小可”及其他同伴,開始了自己的收復之旅。
而在19年後(2017年)開播的《CLEAR CARD篇》中,小櫻才終於升上了初中一年級,與曾經的夥伴們一同為探尋透明卡牌的真相而展開冒險。
如今,距動畫《魔卡少女櫻》的開播已有24年,為了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動畫官方也宣佈發售紀念商品、三麗鷗聯名商品等,隨後也會陸續公佈動畫的相關情報。
《魔卡少女櫻》的原作者為漫畫團體clamp,一直以來,這一由四位腐女大媽組成的漫畫團體,都以“虐死人不償命”的創作風格而活躍在漫畫界,但唯獨在這部“魔法少女系”的作品裡,幾位創作者們展現出了自己少有的溫情一面,用數個甜蜜的故事構造了80、90後的童年。
無論是早已完結的《無印版》還是目前正在連載的《CLEAR CARD篇》,《魔卡少女櫻》都以治癒的姿態為粉絲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是在“魔法少女”作品已有翻天覆地式的變化的當下,亦是如此。
《魔卡少女櫻》作為國內知名度最高的“魔法少女”作品之一,可謂是萌元素和少女情結的集大成者,也完全滿足了觀眾對“魔法”+“少女”的想象。在很多人看來,“魔法少女”多指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在獲得了魔法的力量後能夠從樣貌、能力上改變自身,從而保護某事某物某人。
不過隨著創作者想法、受眾需求、行業的環境的變化,魔法少女題材的作品也在各方面上不斷髮生著改變。
就在萌王木之本櫻依舊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童年魔法女神時,一部名為《魔法中年》的漫畫意外走紅,正被推特上的網友們津津樂道。
該漫畫講述的是一個魔法少女存在於人們認知、並活躍在現實的世界當中,一位在某企業就職多年的中年大叔也能使用魔法擊潰敵人,保護城市的故事。
《魔法中年》既保留了魔法少女作品中常見的魔法棒、少女變身等基礎元素,又融入了中年社畜對生活和工作的種種無奈,兩者結合起來的化學反應,既滿足了觀眾對魔法少女的渴望,也能從身為主角的大叔身上感受到社畜間的共鳴、戳中觀眾的笑點,可謂是爆點十足。
由於《魔法中年》才剛剛開始連載,後續劇情尚未明晰,在此也很難對這樣一部有趣的作品做任何的解說和預測。
不過,從“魔法(少女)”+“中年”這一層面上看,我們不難窺測出,如今魔法少女題材的作品,早已不是我們熟知的“青春期少女在獲得魔法後解決各類事件”的治癒、積極故事了。
在業界長期的變化發展中,魔法少女題材時而向著黑深殘的方向發展,時而向著搞怪的方向發展。儘管也有一些迴歸傳統的魔法少女作品,但在大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劇烈變化的當下,這些“正常”的作品反而很難得到觀眾的青睞,於是也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另類魔法少女,乃至一些擁有類似元素的魔法少年、大叔。
02.從治癒到致鬱再到搞怪
1966年,東映的一部名為《魔法使莎莉》的動畫開啟了魔法少女的元年,這部改編自美國《Bewitched》的動畫,講述的是居住在外星魔法國的公主“莎莉”,因為對人類世界好奇所以來到地球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結識同學及朋友的同時,也會私底下用魔法幫助有需要的人。
以該部動畫為榜樣,東映在60、70年代製作了《小魔鏡ひみつのアッコちゃん》、《甜蜜小天使》、《魔法のマコちゃん》等一系列的魔法少女動畫。這一時期的魔法少女,都通過變身獲得超越普通人的力量,並以“幫助身邊人”為己任,在一件件小事中推動劇情的發展;當事情解決以後,魔法少女們又會解除魔法,再次做回一個普通人。
就像男孩子想要成為奧特曼、假面騎士維護正義、對抗邪惡一般,這種英雄般、樂於助人的體驗,無處不充滿美好幻想的設定和劇情,便是現實中的少女們憧憬的樣子。
這種積極的走向,也奠定了魔法少女系作品的大致方針。
不過隨著其他動畫製作公司的崛起,越來越多風格各異、設定多樣的魔法少女動畫走上歷史舞臺。
例如《小討厭》(1992年開播)中的主角“小討厭”就是一個符合5歲的幼女形象,非常調皮的搗蛋鬼;而動畫也正是圍繞著她從製造麻煩到沉著冷靜地成長而展開的。
同樣是在1992年,一部對魔法少女乃至整個動畫業界都影響深刻的動畫---《美少女戰士》正式開播。
相較於此前的魔法少女動畫,《美少女戰士》的角色不僅在年齡、為人處世上更為成熟,也加入了戀愛、戰鬥等元素;在提高劇情深度的同時,也擴大了受眾面,使其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而後來居上者《魔卡少女櫻》,更是藉著眾多LGBT的關係一度引發熱議,甚至需停播“整頓”。值得注意到的是,這裡所說的整頓是指官方在停播期間,做出了“劇中出現的感情不過是仰慕之情”的解釋,讓某些受眾群體放下戒備心。
至於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情感究竟如何,就是見仁見智了。
21世紀以前的魔法少女動畫,構成了人們對這一題材的基本印象:少女們獲得魔法,並善用它們,就此圍繞著情親、友情、戀情和成長的日常和冒險。關於魔法的原理,也不會有過多的贅述,大多時候都是隻停留在“這些魔法能引發什麼神奇現象”上;
此外,由於很少涉及生死,也沒有過大的世界觀以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魔法少女都是現實中的女孩們的憧憬,因此觀眾們總能從這些動畫中感受到美好的情緒,“魔法少女”這一形象也始終與治癒掛鉤。
然而進入到21世紀,魔法少女開始呈現多元化的態勢,越來越多的魔法少女作品還是脫離傳統,與科學、機甲相結合,使得這類動畫的受眾不再是處於思春期的少女,而是更多的青少年,乃至成人男性。
例如《魔法少女奈葉》系列其實是由r18遊戲《三角心3》延伸而來,在第一季動畫裡,就出現了不少福利向鏡頭。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奈葉》的世界觀也從地球延伸至外星,像是宇宙飛船、浮游炮、傳送門等在機器人動畫中常見的元素不斷增加。與其說主角們使用的能力是“魔法”,不如說她們使用的是遠高於人類文明的科技。
而東映的《光之美少女》系列,更是用不亞於《龍珠》的打鬥場面和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跨度,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大友”(指和小朋友一起參與幼兒向動畫、特攝作品活動的成年粉絲)。
根據東映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僅是關東地區,成年男性的觀看人數就有超過23萬人。由此可見,儘管《光之美少女》的第一定位仍是低齡兒童,但實際上,這一魔法少女動畫的受眾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成年人也同樣會被治癒系的故事所吸引。
不過要說真正改變了觀眾對魔法少女的認知的,還得數在2011年開播的《魔法少女小圓》。
本作的人設由漫畫家蒼樹梅擔任,在此之前,她以日常、可愛的繪畫風格,創作出《向陽素描》這樣的溫馨且日常的美少女故事;因此從本作的角色設計當中,我們能感受到非常“少女”的一面,也完全符合觀眾對傳統魔法少女的印象。
不過在這樣的可愛之上,《魔法少女小圓》卻用殘酷的劇情走向和詭異的美術風格,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反差。
加之動畫開播至第十集,也就是講述曉美焰為救鹿目圓而無數次輪迴的關鍵一集時,“3.11”地震導致最後兩集不得不延遲放送,結合劇中“魔女會引發災難”的設定,使觀眾將其無端聯想至現實當中,並與劇中角色矛盾、抑鬱的心境聯繫在一起。
極具衝擊力的美術風格、揭露真實人心和殘酷現實的劇情、與天災的巧妙碰撞,都讓《魔法少女小圓》註定會成為影響這個業界的傳奇動畫。
而當中“魔法與奇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主題,更是對傳統魔法少女的一次叛逆,打破了人們對“魔法”美好的幻想,也使得後續的同類型動畫,開始在劇情走向上對其進行偽劣的模仿,有意無意地將角色們推向黑深殘的懸崖。
例如在《魔法少女網站》當中,主角朝霧彩就遭到哥哥的凌辱後,通過一個神秘網站獲得了能夠讓他人從自己眼前消失,並在別處悽慘地死亡的魔法;而隨後登場的各個角色,也有著不同程度的黑暗面,其戰鬥方式也是充滿著血腥與暴力、恐怖驚悚和自相殘殺。
不過即便是有不少動畫嘗試著將魔法少女的心理描寫地更加黑暗、世界更加殘酷,魔法少女的內核終究還是“少女們獲得神秘力量後改變自己及周圍”。
只是當“黑深殘”成為魔法少女動畫的主流,不再能具有強大的衝擊力時,很多觀眾也難免會對其產生了審美疲勞;於是一些創作者便再次扭轉魔法少女形象,從搞怪、惡趣味的角度營造另一種反差,又稱“邪(諧)道魔法少女”。
這類作品中的魔法少女,算是徹底脫離傳統,既有魔法道具不再侷限於法杖的魔法少女(代表作《這個是殭屍嗎》),也有男性角色性轉為魔法少女的惡趣味設定(代表作《我,要成為雙馬尾》),更有讓女性角色變成魔法少男的另類魔法少“女”(代表作《魔法少女 俺》);
而開頭提及的《魔法中年》,不過是“邪(諧)道魔法少女”中的一個分支。
03.結語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發展中,“魔法少女”的題材與形象正以漸進的方式發生著改變,無論是傳統魔法少女,還是黑深殘魔法少女,亦或是另類的邪/諧道魔法少女,都在不同層面上帶給觀眾別樣的精神享受;
元素的交融既為作品本身帶來無限的可能,也能讓更多的受眾群體享受其中,這也許就是魔法少女題材的作品能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最初,魔法少女是思春期的少女最嚮往的姿態,而隨著這一身份的角色的魅力不斷擴散,魔法少女也漸漸成為很多成年女性乃至男性的嚮往。
在一位網友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者中有17%的男社會人想要成為光之美少女。可見那些使用魔法的少女們,總能給戲內戲外的人帶來希望和治癒,也難怪如今會催生出《魔法中年》這樣另類的魔法少女作品。
確實,誰不想成為像光之美少女那樣既有顏值、又有魔法的美少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