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水晶庇護的故事:《FF16》劇情不負責任猜想(終)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6-15 08:37:57 作者:JACKNIGHT Language

在2020年首次發佈的近3年後,《FF16》終於將在2023年6月22日發售。在2020年和2022年,我曾分別就著當時所知的各種資料,對《FF16》的故事提出我自己的猜想。從今年五月初開始,我也不定期以機組的形式分享我對《FF16》劇情的新猜想。遊戲發售臨近,試玩Demo也已經放出,是時候將我對於《FF16》所有新的舊的猜想做一次梳理和總結了。
這次的文章主要以我在過去的這一個多月在機組更新的內容為基礎。部分內容根據最新的預告片以及我自己想法的改變進行了修訂。內容的順序為了提高可讀性進行了一些調整。最後,一些名詞的翻譯我也根據官方中文做了一些改動。

現有的所有宣傳資料

為了方便敘述和避免混淆,在開頭我先稍微整理一下《FF16》直至目前所有的宣傳資料。在下文中如果需要引用某個特定的材料時,我也會直接使用下面的簡稱。
預告片:5部預告片,分別是《覺醒》、《支配》、《野心》、《復仇》以及最新的《救贖》。
演示:媒體前瞻演示(貝尼蒂塔和迦樓羅戰)、PAX演示、以及State Of Play。其中的劇情內容不太多。
6月12日放出的試玩Demo:包含了大部分的序章以及媒體前瞻演示的內容。
文字資料:主要來自官網,包括世界觀、政治和人物介紹。

世界觀

遊戲發生的舞臺叫伐利斯傑亞(Valisthea,ヴァリスゼア)。這是一個由東西兩片大陸組成的世界。西邊的大陸被稱為“風之大陸”,東邊的則被稱為“灰之大陸”。
從《野心》中我們得知,遊戲發生在人神大戰後的1500年。人類在戰爭中戰敗,被神降下了懲罰。在遊戲現有的各種影像中我們都能看到一些明顯和現有文明風格不一樣的遺蹟。我猜測就來自上古的文明。順帶一提,這些遺蹟在遊戲中被稱為“Fallen Ruins”,但這裡的“Fallen”到底是表達“失落”,還是物理意義上的“從天上掉下來”現在還不清楚。這些遺蹟到底是來自於“神”還是“人”其實我們並不清楚。
其次,現有的資料也並沒有提到任何與“神”有關的事情。也就是說戰勝的“神”可能不知去向。而戰敗的所謂“人”是不是現在在伐利斯傑亞上生活的人,其實也不能確定。總之,有關過去的人神大戰這個設定的資訊並不多。這場大戰和遊戲中當代的人類文明的關係也尚不明確。
遊戲中當代的大陸上有五個國家。這些國家我在第一篇文章曾經提到過。這裡簡單提一下他們的名字:羅扎利亞大公國(The Grand Duchy of Rosaria)、神聖贊布雷克帝國(The Holy Empire of Sanbreque)、達爾梅奇亞共和國(The Dhalmekian Republic)、渥魯德王國(The Kingdom of Waloed)和鐵王國(The Iron Kingdom),以及一個由鐵王國外的四個國家共同擁有主權的水晶自治領(The Crystalline Dominion)。這些國家之間圍繞著脆弱的和平。但和平也隨著水晶之力的衰退而被打破。

母水晶

上面提到的這些國家與政治實體都圍繞著母水晶而形成。水晶是《FF》系列的標誌性設定。在《FF16》裡,母水晶是伐利斯傑亞文明的核心。通過母水晶的力量“以太”,人類得以使用魔法,從而建設起了文明。從現有影像中的人物對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母水晶力量帶來的魔法在伐利斯傑亞世界的日常生活,以至於會認為不能使用魔法就無法生存。
遊戲中的伐利斯傑亞大陸上五顆母水晶,分別是Drake‘s Breath(源龍之息)、Drake's Head(源龍之顱)、Drake's Fang(源龍之牙)、Drake's Spine(源龍之脊)和Drake's Tail(源龍之尾)。除了源龍之息處於被爭奪的狀態,每顆水晶基本上都由大陸上的一個政權所控制。
1 / 4
在預告片裡,曾描述現代的伐利斯傑亞世界逐漸死去,是“魅黑地帶擴散的黃昏時代”。現有的資料中沒有任何有關“魅黑地帶”的直接文本描述。但結合現有的各種文本和影像信息,我覺得“魅黑地帶”應該指的就是因水晶之力失效而無法使用魔法,因而被認為無法生存的地方。這種地方在遊戲中已經多次出現了這種擴大對遊戲中的依賴人類文明是非常致命的,這也是遊戲中的國家為此大打出手的原因。
結合預告片中的信息能夠瞭解到,伐利斯傑亞大陸一般認為水晶之力是在黃昏時代中人類唯一的依靠。然而,根據《救世》中表現得內容,母水晶被主角團視為魅黑地帶擴散的根源。主角團的其中一個目標便是摧毀世界上的所有母水晶。但母水晶是否就確實是魅黑地帶的原因猶未可知。有可能母水晶引發魅黑地帶的說法也只是一個假象。
雖然母水晶非常重要,但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我們並不清楚母水晶的來歷。在視覺上,遊戲中的母水晶和四周的環境都非常的不協調,就像從天上砸下來插到地上一樣。因此,我猜測母水晶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來自於外太空。再結合人神大戰的設定,以及遊戲演示中出現的名叫“Fallen Hunter”,外形類似異形的敵人。說不定“神”是來自世界以外的外星生命,而母水晶則是“神”的遺物。

召喚獸與顯化者

在《FF16》中,召喚獸的英文稱呼為Eikon,而日文則沿用之前的叫法就叫召喚獸。召喚獸是伐利斯傑亞最強大的存在。直至目前,在預告片中正式出場的召喚獸有8個。根據遊戲系統上的展現,每隻召喚獸都有自己對應的屬性:火屬性的伊芙利特和鳳凰、冰屬性的希瓦、土屬性的泰坦、風屬性的迦樓羅、雷屬性的拉姆、暗屬性的奧丁和聖屬性的巴哈姆特。
召喚獸的美術設定

召喚獸的美術設定

1 / 8
遊戲中的召喚獸們
召喚獸與母水晶的關係尚不明朗。目前唯一的線索是在《野心》當中,鳳凰的顯化者約修亞的的父親埃爾文大公向約修亞解釋母水晶時,便說約修亞是“讓人類沐浴於母水晶的祝福之人”。這個說法應該與約修亞的顯化者身份有關。從這點來說,有可能顯化者是被視為母水晶力量的化身一類的存在。再稍微發散一下,在《救世》中曾經提到召喚獸是“Mighty act of the god”(英文版)/“神之兵”(日文版)。那麼可能母水晶和召喚獸都是“神”在大戰後留下,或者有意安插的東西。至於動機是什麼就先不瞎猜了。
被召喚獸宿身的人被稱為顯化者(Dominant)。他們可以使用召喚獸的力量。顯化者是通過變身成召喚獸來使用召喚獸的力量的。除了完全變成召喚獸以外,顯化者們也能進入一個類似於鬼泣中“Devil Trigger”的形態,部分變身使用召喚獸的力量。
已知的召喚獸和他們的顯化者

已知的召喚獸和他們的顯化者

現有的一些內容暗示顯化者並不能完全控制召喚獸的力量。在遊戲官網的介紹中,曾將伊芙利特稱之為“暗之召喚獸”,並指他的出現“使顯化者們的命運偏離了軌道”。因此有可能在預告片中看到的一些顯化者和召喚獸發狂的情況,也是由伊芙利特的出現,或者使伊芙利特出現的現象導致的。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從預告片可以看到拉姆的顯化者希德的手出現了石化。雖說不清楚這是否就意味著所有顯化者最終都會石化,但這多少為諸位顯化者們的未來抹上了一抹灰色。
1 / 3
預告片中顯化者失去理智
再者,作為擁有異於常人力量的存在,顯化者們在不同國家的境遇也有所不同。在羅扎利亞,鳳凰的顯化者將在成年時成為公國的大公。在贊布雷克帝國,巴哈姆特的顯化者統領著龍騎士軍團,受全帝國百姓的敬仰。但在別的地方卻會受到殘忍的對待。預告片中各種零散信息也暗示著顯化者們在伐利斯傑亞世界始終被視為異類,並不受人待見。
接下來是一些在宣傳資料裡藏得比較深的細節。在《支配》預告片的最後出現了一副召喚獸大戰的壁畫。
在這副壁畫的最頂端可以看到一隻不明的召喚獸,看起來像是伊芙利特與鳳凰的融合。這可能代表著火屬性的兩隻召喚獸本來就有所關聯。這點大家也可以留個心眼。在壁畫中還可以看到至今沒有在預告片中出場,在相關的其他信息中也提都不提的利維坦(壁畫的右面,還挺明顯的)。可見利維坦多半也會在《FF16》中登場。但竟然官方決定在宣傳期間完全不提,那麼要麼利維坦和它的顯化者非常重要,和故事的核心謎團有重大關聯;要麼就是非常不重要,可能是個隱藏BOSS或者DLC內容之類的。
另一個值得提一下的是提豐(Typhon)。這個怪物此前也曾多次在預告片中出現。在Pax演示中,吉田現場演示了伊芙利特VS提豐的戰鬥作為召喚獸戰鬥的例子。在演示中可以看到提豐和一般的召喚獸一樣有獨特的圖標,但圖標的造型與召喚獸明顯不一樣,圖標的背景則是灰白色無法看出屬性。提豐是否為一個召喚獸仍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但若它真的是召喚獸,那麼說明召喚獸的架構可能比現在展示的要複雜得多。
有一點值得提一下的就是召喚獸力量的傳承。現有的資料中唯一設計召喚獸力量傳承或者轉移的只有鳳凰。這點在Demo中有了詳細的描述:鳳凰的力量會順著羅扎利亞王家的血脈傳遞。當代公國大公埃爾文並沒有覺醒過鳳凰的力量。只是他的父親,上一位鳳凰的顯化者英年早逝,他才得以在下一位顯化者出現前擔任大公。在約修亞覺醒力量之後,埃爾文將在約修亞成年後將大公之位交給他。然而這依然留下了很多的疑問。但由於涉及Demo的內容太多我就不深究了,等正式版遊戲再看看這個坑會不會填上。

稟賦者

另一個重要的設定是稟賦者(Bearer)。在伐利斯傑亞 ,絕大部分人都只能通過從母水晶中流出的乙太來使用魔法。然而,有少數人天生就能自如地操控魔法,他們被稱為“稟賦者”。結合預告片中的展現,稟賦者在大部分國家中都受到了嚴重的壓迫,基本上被當作奴隸差使。我猜測這與他們身上的特異被視為不潔有關。
圖上人物臉上的這個劍型的標誌就是稟賦者的標誌。我之前誤以為這個標誌的稟賦者先天產生的,但後來覺得更有可能是作為一種類似奴隸的烙印的東西在後天印上去的。主角克萊夫臉上的印記,也應該是在少年期遭遇重大變故之後被印上去的(後面會詳細說)。
主角團的其中一個目標便是讓稟賦者和顯化者都可以由尊嚴地自由地活著。但主角團解救稟賦者的行動也導致各個國家對稟賦者的壓迫變本加厲。這也使得部分的稟賦者認為是主角團的行動反而導致他們受到更重的迫害,從而憎恨主角團。這點在《救世》中被著重地描繪,相信會是遊戲中的一個劇情衝突。

人物

克萊夫

克萊夫 · 羅斯非爾德(Clive Rosfield)是羅扎利亞公國大公的長子。但備受期望的他並沒有覺醒不死鳥之力,他的弟弟約修亞卻在出生後不久便成為了鳳凰的顯化者。因此,公國的繼承權也就落到了約修亞身上。為了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他潛心於劍術,並在他15歲時勝出御前比試,成為了第一位“羅塞里亞之盾”。他也擔負起保護不死鳥的顯化者,也就是他弟弟約修亞的責任。也因此他獲得了鳳凰的祝福,並得以使用部分鳳凰的能力。
然而,克萊夫逐漸走上正道的事業卻被暗之召喚獸——伊芙利特引發的慘劇所打破。這場慘劇在《FF16》的幾乎每一次宣傳當中都會提到。從State Of Play中的文本可以看到這場慘劇被稱為“The Flame of the Night”。鑑於這場慘劇發生在一個被稱為鳳凰門(Phionex Gate)的地方,我就將其稱為鳳凰門事變好了。
鳳凰門事變是《FF16》整個故事的起點,Demo中已經完全覆蓋其中的內容,所以我就不過多的描述了。從結果來說,克萊夫在鳳凰門事變後國破家亡,父親在襲擊中喪生,弟弟也在與突然出現的伊芙利特的戰鬥中被虐殺。在此後的十多年中,克萊夫因為不明的原因被迫為某武裝組織賣命。直到在某次作戰中,他的小隊被命令在戰場中暗殺希瓦的顯化者,並在陰差陽錯間被拉姆的顯化者,某神秘組織的首領希德救下,連同希瓦的顯化者、克萊夫的童年好友吉爾一同救回了他組織的藏身處。
從到現在的宣傳來看,克萊夫這個角色行動的主要動機就是復仇。克萊夫的復仇對象應該就是殺死他父親和弟弟,使其國破家亡的鳳凰門之變背後的始作俑者。這樣,他復仇的對象應該有兩個:殺死他弟弟的神秘召喚獸伊芙利特的顯化者,以及襲擊鳳凰門的帝國。這點應該也會是遊戲故事發展的主軸。感覺現在宣傳的方向都集中在前者上,但後者應該也是故事的其中一個看點。
在遊戲發售前的多次訪問中,製作團隊確認《FF16》中玩家將分別體驗克萊夫少年、青年和壯年三個時期的故事。也就是說在經歷了鳳凰門事變的變故後,克萊夫很有機會還要經歷又一次大的變故作為青年篇和壯年篇的分割點。
作為主角的克萊夫最大的特點能夠使用多於一個召喚獸的能力。這點在遊戲系統上的展示就是克萊夫能像《鬼泣》裡但丁切風格一樣,切換不同的召喚獸能力來戰鬥。在媒體戰鬥演示中,我們可以看到克萊夫是怎麼“偷”其他顯化者召喚獸力量的能力的。從這片段可以看到,克萊夫不過是向前伸出手,對方身上的召喚獸力量就開始流向克萊夫。從克萊夫的神情我們也能看出這個行動並不是克萊夫主動所為,在吸取過後克萊夫甚至痛苦地倒地。
1 / 2
克萊夫吸取迦樓羅之力的過程
從宣傳片中,我們也能多次看到克萊夫化身成伊芙利特,與另一個伊芙利特戰鬥。本來伊芙利特的存在便已經不合伐利斯傑亞的常理,兩個相同的召喚獸戰鬥就更加奇怪了。對此,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測:克萊夫本身並不具有顯化者的能力。他擁有的是《FF》另一個經典職業青魔法師的“學習”能力,因此可以使用別的顯化者的召喚獸力量。
這個假說可以解釋現有宣傳中的不少疑點:他能變身成伊芙利特,其實也是“學習”了殺死約修亞的神秘顯化者的能力。海外社區熱議的鳳凰 VS 巴哈姆特戰裡,化身成鳳凰的也有可能是克萊夫而非約修亞。但無論克萊夫的力量本質是“複製”、“吸收”還是“掠奪”,能使用召喚獸的力量無論如何都並不簡單。克萊伕力量的真相可能和遊戲的核心謎團直接相關,具體的可能就要等遊戲發售才知道了。

約修亞

約修亞·羅斯菲爾德是羅塞里亞大公的次子,克萊夫的弟弟。他在出生不久後就覺醒了鳳凰的力量,並因此成為大公的繼承者。他和哥哥非常親近,並且認為哥哥比他更適合成為顯化者。
正如在上文所述,約修亞在鳳凰門事變中被認為遇害,克萊夫也因此踏上了復仇之路。但約修亞是否就怎麼簡單地就死了猶未可知。在《支配》預告裡我們能看到青年的克萊夫在鳳凰前遇到約修亞的場景。再加上鳳凰這個召喚獸一直都帶有“復活”的意向,因此一切都有可能。我自己是偏向約修亞已經遇害了,青年克萊夫遇到的只是約修亞殘存在鳳凰身上的力量。也是在這裡克萊夫也完整繼承了鳳凰的力量,從而有了後面那段與巴哈姆特的空戰。
1 / 2
預告片中青年克萊夫見到約修亞,後面能看到鳳凰

吉爾

吉爾(Jill Warrick)是希瓦的顯化者,也是現有的展示中唯二的兩名NPC隊友之一。如無意外,吉爾應該就是本作的女主角了。
現有的資料已經足以拼湊出吉爾在遊戲開始前到開始遊戲剛開始時大概的遭遇:吉爾出身於“失落的北方地區”,以維護和平的質子身份被送到羅塞里亞。她與兩名王子一同長大,情同兄弟姐妹。在“鳳凰門事變”後,吉爾與羅扎利亞王家失散,又覺醒成希瓦的顯化者。也似乎因為她的力量,吉爾在後來被鐵王國奴役,被迫使用希瓦的力量去戰鬥。直到後來的一場與共和國的戰鬥中,另一勢力派出的克萊夫所屬的暗殺小隊意圖暗殺希瓦的顯化者。結果她與克萊夫陰差陽錯之下被希德救所救。也是在這裡她得以相隔十餘年後與克萊夫重逢。
1 / 2
有關吉爾目前最值得說道的就是她的出身。她出身的“失落的北方地區”,我猜測就在風之大陸(大地圖左邊的大陸)上面的一大片區域,而“失落”的原因多半也就是“魅黑地帶”的蔓延了。其次,除了可能和克萊夫一樣對毀滅公國的勢力抱有仇恨以外,從《野心》預告片中的內容判斷,吉爾還會有屬於她自己的復仇故事——向奴役她的鐵王國復仇。
拋開設定不談,作為男主克萊夫青梅竹馬的正女主,他們兩人在失散十多年後將發展出什麼關係呢?特別是在面對復仇心切的克萊夫,她又將有何行動?愛情一直都是《最終幻想》系列人物塑造的重要部分。雖然兩人最後是不是發展出愛情猶未可知,但我很期待故事中對她的描繪。

希德

玩過《FF》系列的玩家對“希德”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了。《FF16》中的希德全名希德法斯‧忒拉蒙(Cidolfus Telamon),是另一位已知的NPC隊友。他是一個為遭到迫害的稟賦者以及受政治擺佈的顯化者提供保護的組織的首領。其組織的據點“Hideway”將會是遊戲中克萊夫一行人出發前往各個地方時的據點。他同時也是一名研究「魆黑地帶」的科學家。他的知識使他和他的同伴們得以在「魆黑地帶」中生存。這點在預告片中有很清楚的體現。
其次,希德還是召喚獸拉姆的顯化者。官網中的說法是“他在抵達伐利斯傑亞的海岸時覺醒了拉姆的力量”。這裡的“抵達海岸”我覺得有可能是一個有用的線索,後面可能會展開聊聊。他的力量使他在渥魯德王國的軍隊中節節攀升,並且因此與另一位顯化者貝妮迪妲相識。但後來,希德大概是因為不認同渥魯德的理念而離開了渥魯德。希德和渥魯德各個角色的互動可能是遊戲中一條重要的故事線,這點就留到後面再說。
從各個預告片中個人的整體印象來看,希德很明顯是一個導師型的角色。預告片中有片段顯示他的手臂已經開始石化,暗示了他之後的命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樣感覺他背後已經插滿了旗子(笑)。很可能他會在中故事中段因為某些原因死去,並以此使克萊夫完成又一次的成長。

巴拿巴

巴拿巴·塔爾瑪(Barnabas Tharmr)是瓦羅德王國的國王。在抵達灰之大陸的海岸時,他只是一個岌岌無名的流浪者。但他精湛的劍術和奧丁顯化者的力量讓他掃平了反抗他的獸人和野獸人,統一整個灰之大陸。現在的他組建了強大的陸海軍,虎視眈眈地關注著風之大陸的動向。
官網中對他的描述著重變現出他白手起家的強悍實力和稱霸大陸的野心。而在各個預告片中,除了繼續展現他的極具壓迫力的形象以外(以肉身對抗伊芙利特,帥瘋了),還著重描繪了他對水晶之力衰退、「魆黑地帶」擴大的擔憂。從這點來看,我覺得他應該並不只是一個渴望權力和力量的人。起碼在他自己的想法裡,力量是他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因此我覺得用“梟雄”這個詞來形容他應該是比較貼切的。
相比起其他所有的勢力,在《支配》中明確表示想要團結/控制所有顯化者的巴拿巴想法可能是與主角團最接近的,但是雙方做事的方式有很明顯的差異。因此,克萊夫一行人將不得不和他產生觀念上的衝突。如果描寫得好,我感覺巴拿巴會是一個很招人喜歡的角色。
這裡也想順便討論一下這裡提到“抵達海岸”。這一句話在巴拿巴和希德的個人簡介中都出現過。我猜測上文中提到的“流浪者”可能並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泛指這一群漂流到灰之大陸上的人。結合他們兩的出身,我覺得有可能在過去灰之大陸是一個被風之大陸上的人視為流放地的險惡之地,而流浪者們則是因為在風之大陸上犯事而被扔到海里流放到灰之大陸的一群人。

貝妮迪妲

貝尼迪妲·哈爾曼(BENEDIKTA HARMAN) 是風之召喚獸迦樓羅的支配者。精通劍術和計謀的她是瓦羅德王國的間諜部隊的首領。童年時的殘酷經歷造就了她冷酷和殘忍的個性。根據官網的介紹,在追尋“黑之伊芙利特”的任務中,她遇到了目標相同的主角克萊夫——這也迫使她面對她的過去。從前瞻演示她敗給克萊夫之後崩潰地錘地板來看,她可能也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這種性格可能也與上文提到的那個“過去”有關。
貝妮迪妲現有最大的看點是她和多位顯化者的關係。在IGN的訪談中,總監高井浩表示貝妮迪妲和希德之間有著很複雜的愛情關係。上文中提到的“過去”也有可能是她和希德的故事。其次,在預告片中也可以看到貝妮迪妲和巴拿巴……赤誠相待的畫面。兩人的關係到底如何讓人非常感興趣。畢竟貝妮迪妲看著頗有刻板印象中的“蛇蠍美人”的感覺,但是巴拿巴也明顯不是那種會被牽著鼻子走的人。因此,貝妮迪妲到底是隻是利用巴拿巴斯,還是真的認同巴拿巴的理念我還是挺好奇的。
而在Demo中,我們也能看到貝妮迪妲和泰坦的顯化者胡戈也有一腿……這點留在下面提到胡戈的時候再說。只能說姐姐是真厲害。
姐姐踩我

姐姐踩我

胡戈

胡戈·庫普卡(Hugo Kupka)是達爾梅奇亞共和國議會的常任經濟顧問(Permanent Economic Adviser,日文版中則只稱其為顧問)。多美基安共和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共和國,領土覆蓋了風之大陸南部廣闊的沙漠地帶。在共和國國土的西南邊的山脈裡,隱藏著母水晶源龍之牙。它的以太之力保證了共和國對大陸南部的統治。
曾經的胡戈只是名默默無聞的共和國步兵。在覺醒泰坦的力量之後,他在共和國的政壇平步青雲,並最終成為整個共和國最有權力的人。現在的胡戈在共和國的軍政兩界都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其崛起的過程中他也積聚了大量的財富。
預告片中的胡戈則給我一種“人狠話不多”的感覺。《覺醒》中,作為共和國話事人的他在開會戲中卻一直在後面抽菸;在《支配》中他一言不發地用手把《覺醒》中的白髮共和國代表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野心》中他則嘲諷共和國的代表們不知道戰爭的代價就貿然挑起戰端。這些都營造了他冷靜、低調的性格,與花枝招展的服飾風格以及一身的肌肉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胡戈的官網介紹最後提到了他和貝尼迪塔的關係。根據這段描述,已經處在人生巔峰的胡戈,在遇到貝尼迪塔之後人生髮生了巨大的變化。在Demo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兩人膩歪的場面。在《救世》當中,還可以聽到胡戈用略帶驚詫的語氣說道:“貝尼迪妲答應我了,要擁立我為世界之王!”感覺上是出於一種被算計了但是不敢相信的狀態。總體的感覺就是被貝妮迪妲忽悠瘸了。
在預告片中我們也能看到多個胡戈失去理智的畫面。被作為巨大BOSS召喚獸戰鬥標杆進行演示的也是一個名叫“Titan Lost”,明顯與泰坦有關的巨大召喚獸。在不同的預告片中我們也能多次聽到胡戈歇斯底里地大喊“我不會饒了你!”之類的話。從此處看出胡戈很有可能在遊戲當中遇到巨大的變故。結合上下文,胡戈的個人故事很有可能是一個急轉直下的走向。而結合上面的內容,這個變故很有可能和貝尼迪妲有關。

迪翁

迪翁·勒薩格(Dion Lesage)是贊布雷克帝國的皇儲。神聖桑布里克帝國(Holy Empire of Sanbreque)是整個伐利斯傑亞世界裡最強的國家。在帝國的最北端聳立著母水晶德雷克之顱。帝國的首都Oriflamme就座落在母水晶德雷克之顱的旁邊。正如其名,帝國是一個神權國家。帝國的統治者神皇(Holy Empire)被視為神的唯一化身。
回到對迪翁的介紹來。作為皇儲以及巴哈姆特的顯化者的他是神皇的英傑(Chanmpion),統領著最神聖但又最受敬畏的部隊——龍騎士團。他帶領他的部隊在戰場上多次逆轉戰局,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因此成為了帝國人民心中的英雄。王子與他的召喚獸龍王巴哈姆特的英雄事蹟為民眾和吟遊詩人所傳頌。
迪翁可以說是官網有介紹的幾位角色中最神秘的。直至目前,他再預告片中只有少量出場以及幾句沒有特別意義的臺詞。但是迪翁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例如,在IGN的專訪中,遊戲的創意總監前廣和豐表示迪翁是以克萊夫的反面來設計的:與揹負著復仇的克萊夫不同,迪翁是一個更傳統的“王子”形象:外形標緻、文武兼備、具有神聖的召喚獸之力,是一個完美的“超人”。然而,他的過去和成長經歷並不是都像他的外在看上去那麼光鮮亮麗。
1 / 2
從製作組明確地將迪翁與克萊夫進行對照能發散出許多的聯想。首先,作為龍騎士的首領,鳳凰門事變會不會也與迪翁有關?從他和青年克萊夫相近的外表來看,當時的迪翁可能還不是龍騎士的首領。當然,我們還尚不清楚我們現在看到的迪翁是克萊夫哪個歲數時的樣子。即便尚未擔任首領,他也依然可以以其他形式參與到陰謀中去。甚至有可能他過去的“不光鮮”之一就是這場事變。總之,既然迪翁是龍騎士的現任首領,那麼克萊夫與他的交鋒自然也很難繞開這個主題。

人物補遺

除了以上的各個在各個宣傳中被著重描繪的顯化者們外,還有一些連名字都不清楚但值得留意的角色。
首先就是這個神秘兜帽人。
這個兜帽男在現有的影像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鳳凰門事變中。他化身為“另一個火之召喚獸”伊芙利特與約修亞化身的鳳凰戰鬥。最終鳳凰不敵伊芙利特,被伊芙利特按在地上虐打。雖然尚不清楚事情的全貌,但從其他片段可以知道克萊夫將其視為謀害約修亞的兇手,一直在試圖尋找他。
第二次則是在媒體前瞻演示中,青年克萊夫再次與其相遇。令人奇怪的是,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暴走的迦樓羅。這麼說,有可能這個神秘人有令顯化者和召喚獸發狂的能力。從這出發,有可能鳳凰門事變中的伊芙利特也不是他變的,而是他激發了某個人的力量——例如克萊夫? 當然,結合上文中我對克萊夫青魔法師的猜測,也有可能它的確就是伊芙利特的顯化者,它的力量也被克萊夫“學”去了。
第二個是贊布雷克帝國的皇帝。我看很多有關《FF16》的劇情的視頻和文章都會認為預告片中每次有關帝國的內容都在說話的那個臭屁老頭是帝國的皇帝。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皇帝是在預告片中坐在大殿中間的這個小孩子。畢竟如果這個老頭就是皇帝的話那他在大殿上的位置反而在小孩的側面、椅子還要稍微擺得後一點就太奇怪了。這個老頭應該是某種因為皇帝年幼而掌握實權的顧命大臣,說不定也有貴族血統。
1 / 2
留意右邊的小孩子
如果帝國的神皇真的是那個小孩的話,那作為“神皇的英傑”和王儲的迪翁,很有可能和這個小孩有類似克萊夫和約修亞之間那樣帶有保護與被保護關係的兄弟情誼。這有可能只是一種感覺層面上的對照,但也有可能有實質上的劇情聯繫。而鑑於現在已經確定了克萊夫在成年之後故事還會有一次打的時間跳躍,雖然目前不能確定我們看到有關這個孩子的的鏡頭處於哪個時間段,但是也有可能在後一個時間段裡我們能看到這個孩子長大後掌握實權的樣子。
最後是在開會戲當中站在巴拿巴後面的這個神秘的殺馬特。State Of Play中的人物關係圖稱他為“Lord Commandar”,Demo中的中文翻譯稱為“騎士團長”。從這個精細的人設來看他應該是一個在渥魯德陣營的重要角色,但暫時信息不足。我看到Reddit上也有網友覺得他是提豐圖的真身/顯化者的,原因是長得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Demo中給出了他的正臉

Demo中給出了他的正臉

國家補遺

接下來來介紹那些不與主要角色相關而沒有在人物介紹中涉及,但很可能十分重要的兩個政治實體。

水晶自治領

根據官網的介紹,水晶自治領(The Crystalline Dominion)圍繞著伐利斯傑亞中央、兩塊大陸交匯之處的巨大母水晶德雷克之尾建立。由於其戰略重要性,各大勢力圍繞這裡發生過慘烈的戰爭。最終各國決定停戰。根據和約,各國共同在母水晶周圍的島嶼建立了自治領。自治領的主權和德雷克之尾的恩惠由各國平等地擁有。而水晶自治領則由各國代表平等參與的議會來進行統治。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水晶自治領象徵著伐利斯傑亞世界的和平與勢力平衡。可以想象在鳳凰門事變打破了和平之後,這種建基於和平的共管模式幾乎無法維繫。那麼自治領中強大的母水晶德雷克之尾就會成為所有國家爭奪的對象。
此外,德雷克之尾本身也非常的不對勁。在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源龍之尾“開花”的畫面(《龍背上的騎兵》PTSD犯了喂!)。可見母水晶這個東西的存在本來就還有一些謎團,而這個謎團在遊戲中的第一次展現可能就發生在水晶自治領。
其次,在預告片中我們還能看到由玩家操作的鳳凰與巴哈姆特在德雷克之尾開花後的水晶自治領上空空戰(《龍背上的騎兵》PTSD加重了喂!)以及伊芙利特和巴哈姆特在水晶花上戰鬥的畫面。這些畫面讓整個故事更加撲朔迷離。竟然與巴哈姆特一戰在開花的母水晶上進行,是否“源龍”指代的龍就是巴哈姆特?我覺得這些和故事的核心謎團都有關係。因此,水晶自治領和源龍之尾一定非常重要。
可以看到遠處開花的源龍之尾

可以看到遠處開花的源龍之尾

鐵王國

鐵王國(Iron Kingdom)位於大陸西邊的海岸上的小島上,在外交上與文化上都孤立於大陸。因此鐵王國與兩大陸上的各國連語言都並不互通。鐵王國與隔海相望的羅塞利亞公國一直就位於兩國之間的源龍之息的歸屬而發生衝突。結合各種信息,在鳳凰門事變發生前的時間點德雷克之息由鐵王國實際控制。大公埃爾文之所以要率隊出征也是為了奪回源龍之息。
在鐵王國,存在著崇拜水晶的宗教組織“水晶正教”(Crystalline Orthodox,クリスタル正教)。水晶正教視支配者被為不潔的異端,所以任何出生在鐵王國的支配著都會被處決。在《野心》中,一名鐵王國類似祭司的人則聲稱他們的目標是“清楚以太對人的汙染”。可見他們認為大陸上的人使用以太是一種褻瀆。
在現實世界的歷史中,正教會是因為基督角內部的宗教觀念分歧才出現的。正教會的“正”字是為了凸顯其信仰的正確性。因此,水晶正教的存在必然代表著在伐利斯傑亞有一種與其相對的信仰存在。從上面的內容看不難看到,水晶正教和大陸上的信仰的分歧主要就是在對以太的使用上。但從水晶正教這個名字來看,他們敵視的不太可能是水晶本身,而是水晶的力量。因此鐵王國對水晶的態度如何尚不明確。
有趣的是,在與達爾梅奇亞的戰爭中鐵王國倒是奴役了吉爾來使用她的希瓦之力來抗衡對方的泰坦。可見現在的鐵王國其實還挺靈活的。有可能現在的水晶正教已經背離了當初設立時的原意,成為鐵王國野心家的工具。因此,雖然從目前看被吉爾所憎恨的鐵王國和水晶正教會被樹立成邪惡反派,但水晶正教過去的歷史可能是以摧毀母水晶作為目標的主角團發現世界的真相關鍵。

總結

歷經四年的等待,《FF16》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再開始遊戲之前對遊戲中的世界由一個基礎的瞭解,從而更好地體會遊戲中的故事。《最終幻想》這個系列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歷經波折。我非常希望這個打開了我遊戲大門的系列能從《FF16》開始邁向更好的未來。
那麼各位,6月22號見!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