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GPU一線品牌的七彩虹佈局主板市場時間不長,但憑藉著高質量做工和高性價比很快坐穩了市場,特別是隨著BIOS設計經驗愈發成熟,七彩虹iGame高端主板逐漸開始受到消費者青睞。特別在英特爾前提媒體溝通會上,英特爾工程師著重感謝了七彩虹作為新晉ODM廠商對Z890平臺的貢獻,可見七彩虹iGame主板實力愈發充盈。
隨著酷睿Ultra 200S正式發佈,桌面PC正式全面進入AI PC時代,Z890芯片組成為進入桌面AI PC的關鍵門票。在這個時間點下,iGame Z890 FLOW V20能在酷睿Ultra 200S發佈時同步推出,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而擺在iGame Z890 FLOW V20面前的,一邊是酷睿Ultra 200S旗艦型號酷睿Ultra 9 285K,另一邊是面向主流的酷睿Ultra 5 245K。兩款產品尾綴“K”代表著不鎖倍頻,除了新工藝、新技術加持,超頻和性能釋放也更具有潛力。
那麼酷睿Ultra 9 285K和酷睿Ultra 5 245K搭配iGame Z890 FLOW V20主板會做到多少性能發揮?iGame Z890 FLOW V20能否承擔起新一代桌面AI PC的重任?首發評測就此奉上。
將FLOW系列發揚光大
聊CPU性能之前,自然先從插槽說起。iGame Z890 FLOW V20採用的是LGA 1851插槽,兼容首發的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7 265K/KF,酷睿Ultra 5 245K/KF處理器。為了讓酷睿Ultra 200S性能穩定發揮,iGame Z890 FLOW V20採用了20+1+1+1相供電方案,使用了高規格的90A DrMos,日系鋁聚合物電容,CPU供電針腳為雙8pin,最高可以提供400W的處理器功率支持。
例如在Intel eXtreme Tuning(XTU)的壓力測試中酷睿Ultra 9 285K可以在80℃下穩定運行,全程沒有死機狀態,給後續的超頻留足了空間。值得一提,酷睿Ultra 9 285K針對超頻做了一定優化,比採用雙基準時鐘(Dual Base Clock , BCLK)可以做到分別控制計算Tile和SoC Tile,以實現不同的超頻效果。超頻步進最小以16.6MHz進行配置。
這裡順帶放上XTU在iGame Z890 FLOW V20上的性能表現,能夠看到iGame Z890 FLOW V20給予酷睿Ultra 9 285K不錯的性能釋放。
內存插槽設計同樣如此。iGame Z890 FLOW V20使用了第二代iGame佈線設計,提供了更好的內存信號穩定表現。雙通道狀態下可支持到8800MT/s以上的表現,如果手動超頻,CUDIMM內存甚至可以上到9200MT/s,DDR5內存衝上10GHz已經近在咫尺了。
在這樣高規格的性能釋放下,iGame Z890 FLOW V20主板的PCB自然不敢怠慢,ATX規格大板提供了8層化銀工藝低損耗板材,設計團隊利用多層板材設計和走線經驗打造出更高效率的信號傳遞,也確保了主板的穩定與可玩性。
另外iGame Z890 FLOW V20針對DIY玩家和超頻玩家提供了Debug偵錯燈與偵錯數顯屏幕,在實際使用中非常有用,當然如果FLOW這個級別也願意增加一個實體的開機按鍵,而不是用螺絲刀點亮引腳,體驗想必會更好。
一旦點亮主板,iGame Z890 FLOW V20基於的RGB視覺效果給人不錯的印象,主板背光配合360水冷風扇同步,給白色主題帶來一股幻境感。
而iGame Z890 FLOW V20也用上了全新的BIOS UI MOORE。比如首次點亮進入BIOS的時候,會提示玩家選擇散熱方式,主板會根據散熱模式調整CPU性能釋放調教。
新版的BIOS UI界面更為直觀,常用的XMP選項、自動的性能選擇都放在了第一屏,在體驗上比上一代iGame BIOS好了很多。
按照慣例,按下F7可以進入高級控制模式,iGame Z890 FLOW V20本身也提供了豐富的CPU和內存調整,包括增加內存參數微調的55個選項。隨著CUDIMM加入給內存超頻,酷睿Ultra 200S支持對E-Core的獨立調教,都給iGame Z890 FLOW V20增加了不少可玩性。
值得一提的是,激活NPU工作模式的Intel Innovation Platform Framew選項在iGame Z890 FLOW V20中是默認開啟的,七彩虹工程師的順手之舉,給我們後面調用NPU節省了不少麻煩。
在擴展上,如何在定位內最大發揮出Z890的價值是每一個ODM廠商都在思考的問題。800芯片組雖然表面上看仍然提供了最多48條PCIe通道,但實際上酷睿Ultra 200S系列多承當了4條PCIe 5.0,讓整體獲得最多20條PCIe 5.0通道,除此之外,PCH還提供最多24條PCIe 4.0通道,4條eSPI,最多10個USB 3.2和14個USB 2.0,以及8個SATA 3.0。
iGame Z890 FLOW V20則以此為基礎,做出主板定位的差異化。包括提供一條全金屬加固的PCIe 5.0 x16插槽,雙向速率達到128GB/s,並向下兼容PCIe 4.0和3.0顯卡。主板下方則提供了一條PCIe 4.0 x1和一條PCIe 4.0 x4全長插槽。
由於PCIe 4.0 x1在大部分應用場景中是比較少用到的,iGame Z890 FLOW V20還很貼心的製作了一個保護外殼,與主板的散熱裝甲融為一體。
M.2 SSD擴展陣容在iGame Z890 FLOW V20上堪稱豪華,提供最多5條M.2 SSD擴展,其中最靠近CPU位置的M.2槽支持PCIe 5.0 x4,並輔以高規格的散熱裝甲,用來保障PCIe 5.0 SSD的性能釋放。
另外主板還提供過了一套M.2 PCIe 4.0與CPU直連,3條M.2 PCIe 4.0與PCH相連,右下角的M.2還可以兼容老規格的SATA M.2 SSD。
擴展接口提供了2個USB-C 40Gbps,4個USB 2.0,4個USB 3.2 10Gbps,1個DisplayPort,1個HDMI,5個3.5mm音頻擴展,1個光纖接口。以及1個RJ45 2.5Gbps網卡接口。Wi-Fi則一步到位支持到了Wi-Fi 7,前端則提供20Gbps USB-C口,並配備獨立電容,支持30W USB-PD快充。
酷睿Ultra 9參上
酷睿Ultra 200S在設計和架構上有很大的不同,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5 245K最大的變化是線程與頻率的下降,酷睿Ultra 9 285K擁有8個P-Core,16個E-Core,總共24線程,4個Xe-LPG核顯,最高頻率5.7GHz。酷睿Ultra 5 245K/KF為6個P-Core,8個E-Core,總共14線程,4個Xe-LPG,最高頻率5.2GHz。
這意味著Raptor Lake Refresh時代最高32線程下降到了Arrow Lake的最高24線程,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個計算核心面積都有所縮小,但每週期指令數(Instructions Per Cycle,IPC)提升,通過以退為進的方式,提升多線程的綜合性能表現,從而獲得整體功耗降低的同時,多線程性能提升,同時平臺溫度降低的效果。
另外從核到核的延遲表現來看,酷睿Ultra 9 285K的C2C延遲表現不錯。
其中P-Core部分的Lion Cove架構使用了全新的多層數據緩存設計,包含1個具備4週期延遲的48KB L0D緩存,1個9週期延遲的192KB L1D緩存,以及1個17週期的3MB L2緩存。這意味著在9個時鐘週期內,可以獲得L0D+L1D的240KB緩存。相比上一代Meteor Lake P-Core的Redwood Cove架構,9個時鐘週期內只能有48KB緩存。不僅如此,數據轉換後備緩衝區(DTLB)也進行了修訂,其深度從96頁增加到128頁,以提高其命中率。
與此同時,英特爾還增加了第三個地址生成單元(Address Generation Unit,AGU)以進一步提升存儲性能。負載單元和存儲單元管道數量均達到3個,在英特爾大部分架構中,負載單元通常多於存儲單元。可以看到英特爾正在嘗試在CPU設計中投入更多的緩存設計來解決性能問題,特別是隨著CPU系統設計愈發複雜,緩存子系統有必要跟進增加,以保持其正常運行,從而成為提升性能與執行效率的關鍵。這讓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每個時鐘週期指令數)提升幅度達到了30%,動態電源效率提升了20%。
E-Core部分Skymont也使用了全新的設計。包括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同時解碼並執行9條指令,也就是9寬解碼,比上一代E-Core的Crestmont架構增加了50%。通常而已,解碼階段的寬度越大,處理器的性能越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其資源,加快指令的執行速度。並且功耗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單線程性能提升1.7倍的情況下,功耗僅為Meteor Lake LP E-Core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不過Skymont E-Core的緩存增加了,集群可以訪問36MB的L3緩存,這個設計的作用相當於Lunar Lake的8MB內存側緩存來保護Skymont沒有命中的影響。與此同時,與Raptor Lake Refresh相比,Arrow Lake的P-Core L2緩存從2MB增加到了3MB,4個E-Core共享一套4MB L2緩存。
可以這麼理解,雖然線程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單核IPC和多線程表現提升,從而幫助酷睿Ultra 200S在綜合性能上有所提升。如果你對Lion Cove與Skymont架構感興趣,前段時間我們已經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可以去查閱《英特爾Lunar Lake淺析:架構推倒重來,AI性能猛增》作為參考。
戰鬥力如何?
現在讓我們進入戰鬥力環節,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5 245K依靠的是IPC提升和功耗降低來獲得更好的體驗,搭配iGame Z890 FLOW V20主板的還包括G.SKILL Trident Z5 DDR5-7200 16GBx2內存,PCIe 4.0 1TB SSD,360水冷,GeForce RTX 4090,1250W電源等。在測試中我們也會選擇14900K、13900K、13600K、12900K、12600K等處理器作為參考。
3DMark CPU基準測試已經成為必測的環節,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單線程有了明顯的提升,相對酷睿i9-14900K有10%的提升,而多線程表現則更為明顯,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了14%。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CPU和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Physics Score的表現中,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4%到8%,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則要明顯很多,可以達到15%。
依賴於CPU性能的還有Office辦公套件,這裡我們使用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作為參考基準,同樣可以看到IPC的提升讓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5 245K的戰鬥力提升都非常明顯,其中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8%,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有23%之多。
由於酷睿Ultra 200S系列是在桌面端第一次引入NPU,因此在部分應用環境中,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5 245K都可以僅依賴於NPU在低功耗狀態下實現包括INT8在內的AI推算。
AI部分我們使用Geekbench AI作為參考。Geekbench AI是一款用於針對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AI工作負載進行性能測試評估的測試,前身來自於Geekbench ML,與Geekbench系列一樣,是跨平臺測試軟件,未來也可以很好的圍繞Arm、x86和蘋果M系列處理器進行AI評估。
在NPU 3的加持下,酷睿Ultra 9 285K的AI算力表現的不錯算力大幅提升,特別是INT8可以提升2.5倍以上,FP16提升5倍以上,FP32提升1.5倍以上。
另外在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中也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提升是超過50%的。
CrossMark側重於平臺上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通過對比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7%,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則在4%。
WebXPRT 4是基於瀏覽器的基準測試工具,旨在評估設備在執行常見Web應用程序任務時的性能,因此也更注重CPU的表現。這裡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6%。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則在7%左右。
多線程測試部分我們引入Cinebench R23作為參考, 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明顯,多線程性能提升達到了17%,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多線程提升大概在6%這樣。
功耗表現其實才是酷睿Ultra 200S最厲害的地方。Arrow Lake整體能效得到顯著提高,無論是網頁瀏覽、文字處理、視頻會議,實際功耗都會比以往降低一半。其中單線程與Raptor Lake Refresh相比,性能提升大約8%,與競爭對手AMD相比,也同樣有不錯的表現。
如果用Cinebench 2024作為參考,可以發現如果限制在125W左右時候酷睿Ultra 9 285K性能也仍然可以做到酷睿i9-14900K在250W時候的水平。
這意味著CPU的整體溫度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樣是Cinebench 2024進行壓力測試,酷睿Ultra 9 285K溫度控制在80℃以內,而酷睿i9-14900K則要達到100℃直接到頂。顯然360水冷並非酷睿Ultra 9 285K的唯一選擇,如果在更小的機箱空間內,酷睿Ultra 9 285K也同樣有機會有很好的表現。
功耗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後,酷睿Ultra 9 285K的超頻也有不錯的發揮空間,配合新版本的Intel eXtreme Tuning(XTU),可以做到更多的超頻控制,比如雙基準時鐘(Dual Base Clock , BCLK)可以做到分別控制計算Tile和SoC Tile,以實現不同的超頻效果。超頻步進最小以16.6MHz進行配置。
與前幾代處理器相比,E-Core的超頻性能也更強了,一方面得益於基礎頻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則得益於E-Core在能效上的優秀表現。
創作與遊戲兩手抓
接下聊聊遊戲環節。英特爾承認Arrow Lake的酷睿Ultra 200S在遊戲性能提升上並非最大賣點,遊戲性能提升大約在3%左右。
這裡我們直奔主題,對主流遊戲進行測試,為了突出CPU的表現,遊戲分辨率均設置成1080p最高畫質,GPU使用的GeForce RTX 4090。在一些熱門大作中,酷睿Ultra 9 285K相對於酷睿i9-14900K最高也可以達到17%的差距。當然也有差距不大的,比如《黑神話:悟空》。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沒有因為多線程和頻率不如酷睿i9-14900K而性能降低,提升幅度大概在1%到10%不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酷睿Ultra 9 285K的平均溫度大概在75℃甚至更低,功耗200W以下,實際表現已經比上一代產品清涼了很多。另外酷睿Ultra 5 245K性能提升相對明顯一些,相對酷睿i5-14600K最高可以到15%。
值得一提英特爾應用優化器(Intel Application Optimization,APO)也做了同步更新。APO可以給予更好的遊戲體驗,它需要基於Dynamic Tuning Technology(DTV)運行,也需要遊戲支持,因此在推廣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從最新的APO中,我們可以直觀的APO目前支持的遊戲。包括《Dota2》,《地鐵:離去》,《彩虹六號》,一旦對應的遊戲啟動,APO就能提供識別。在實際體驗中,可以看到APO還可以帶來3%到15%左右的性能提升。
內容創作則是酷睿Ultra 200S的強項,特別是低功耗的穩定表現,讓其在正常使用中更為穩定。比如在PugetBench for Creators - Adobe Photoshop測試中,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8%,但PugetBench for Creators - Adobe Premier Pro中差距就非常離譜了,酷睿Ultra 9 285K相對於酷睿i9-14900K可以達到55%的提升。在PugetBench for Creators - Adobe Lightroom Classic中,酷睿Ultra 9 285K相對於酷睿i9-14900K提升2%。
另外我們也對Procyon Photo Editing和Procyon Video Editing,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從8%到26.5%之間,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了20%以上。
另外在Blender Benchmark中,可以看到,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有20%以上。另外在V-Ray Benchmark中,酷睿Ultra 9 285K相對酷睿i9-14900K提升11%,酷睿Ultra 5 245K相對酷睿i5-14600K提升6%。
寫在最後:
得益於iGame Z890 FLOW V20主板對性能的穩定支持,酷睿Ultra 9 285K與酷睿Ultra 5 245K得以很好的表現。可以看到的是,酷睿Ultra 200S在低功耗與高效能上展示了更多可能性,特別是配合CUDIMM內存,藉助iGame Z890 FLOW V20手動調整,內存頻率最高還能達到9200MT/s,放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如果你在近段時間期望升級電腦,特別是12代酷睿以前的用戶,酷睿Ultra 9 285K可能就是一步到位的選擇,它可以安裝到更小的機箱內,用更安靜的散熱方式,但仍然可以獲得旗艦級的性能。更何況NPU加持讓桌面AI PC成為了可能,配合接下來硬件新品更新,酷睿Ultra 9 285K無疑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酷睿Ultra 5 245K則是不錯的主流選擇,特別是在部分創作和遊戲場景下相對酷睿i5-14600K有兩位數提升著實讓人有些意外,配合2449元的電商售價,以及可以成為AI PC的潛質,性價比一下子就凸顯了。
iGame Z890 FLOW V20在體驗過程中已經表現出了大廠應有的氣質,不僅全新的MOORE BIOS UI方便易用,在測試過程中也有著相當穩定的表現,相信隨後推出的iGame Z890 VULCAN X/W,Game Z890 ULTRA也都讓人更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