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從一出生就跟著單親媽媽長大,在身份世襲的春秋時代,他註定要生活在社會底層。
孔子命運轉折的起點是母親的去世,這一年孔子才十幾歲。孔子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
來看《史記》和《禮記》的記載。這兩本書裡都記載說孔子母親去世後,孔子想把母親埋到父親的墳裡邊去,也就是 【合葬】。但他不知道父親的墳在哪裡,就把母親的棺材停在大路邊向過往的行人求助。
這明顯不合情理,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父親埋在哪裡?孔紇(叔梁紇) 可是貴族,在十里八鄉都是知名人物。任何人想打聽這種貴族的墳地在哪裡,都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孔子停喪這件事是有潛臺詞的。那就是,孔子不是真的打聽不到孔紇的墳在哪裡,而是他從出生以來就沒有被父親的家族承認過。所以他就把母親的棺材停在了大路邊製造聲勢,讓孔紇那邊的親戚注意到。
————————————
那時畢竟是階級世襲的社會,下層賤民貿然跟貴族老爺攀親戚風險很大,需要智慧和勇氣。孔子那個時代是熟人社會,本鄉本土的很多信息都瞞不住。當年孔紇和孔子母親的地下戀情,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孔子的體貌特徵和孔紇老爺很相似。《史記》裡說,孔子的個頭很高,成年後身高9尺6寸,當時的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 【長人】,意思就是大個子。孔紇身高10尺,比孔子還要高一點點。所以孔子想認祖歸宗,還是能提供很多證據的。但第一步,必須得把這件事鬧出社會影響。
經過一番努力,孔子的母親終於跟孔紇埋在了一起。這表示孔家人正式承認了孔子就是孔紇的繼承人。從此他就可以改姓孔了,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孔紇老爺的貴族身份。
————————————
回到孔家後,孔子需要向社會公示自己正式成了孔家人。於是,他決定給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搞 【合葬】,把母親埋到父親的墳裡面去。
這些記載,都反映了孔子對認祖歸宗的重視,代表了他現實主義的一面。這一面,跟我們熟悉的理想主義那面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孔子。
孔子的這個跨界,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春秋貴族社會可以說是非常稀有。他擁有在兩個階級裡面生活的經歷,對農民和貴族都有一些瞭解和同情。這是他觀察社會,很獨特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