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55.85%的受訪大學生曾邊讀書邊交友 年輕人愛上閱讀社交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2-08 09:56:56 作者:玩家62394127 Language

【原神】55.85%的受訪大學生曾邊讀書邊交友 年輕人愛上閱讀社交-第0張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31967644549041443

 組建讀書會這件事,從小喜歡讀書的鐘卿卿早就想做了。藉著加入考研群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她迫不及待地聚攏起這群專業相近、都有讀書需求的同齡人,制定了有助於維持活躍氛圍的讀書分享機制。“我們在週末約定一個合適的時間,想分享讀書體會的同學提前報名,我再把本週分享的所有書目提前告訴群裡的同學。”到了讀書會時間,幾名分享者依次分享書籍內容和個人感悟,最後還有自由討論環節,供大家提問交流、暢所欲言。

  在社交媒體上隨手刷到了徵集“讀書搭子”的帖子,在北京一所高校讀書的劉柘抱著試試的心態,開啟了閱讀社交之旅。“閱讀社交需要兩個人或幾個人對所談論的書籍、作者或流派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門檻會高些,收穫也更大。”在她看來,這種社交形態,是快節奏、碎片化的互聯網環境裡的“一縷寧靜的微風”。

  閱讀社交逐漸成為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新趨勢,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展開了一項相關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3所高校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2437份。調查結果顯示,55.85%的受訪大學生曾參與閱讀社交,其中47.17%的受訪者參與過線上閱讀社交,15.28%的受訪者參與過線下閱讀社交,還有37.55%的受訪者線上、線下都參與過。

  年輕人網上、網下以書會友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正在參與不同形態的閱讀社交。48.27%的受訪者會在網上分享讀書筆記、閱讀感悟,12.64%的受訪者會尋找線上或線下“閱讀搭子”,18.59%的受訪者會參加線上、線下讀書分享會或讀書小組,19.40%的受訪者會在感興趣的讀書話題下和網友互動,等等。

  “我所在的大學中有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閱讀搭子’。”作為學校圖書館的常駐客,就讀於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邵怡婧對閱讀社交併不陌生,“我們的錄取通知書中就附贈了學校為我們整理的‘天外書單’。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家會約著一起讀書單中的各種書目,閱讀社交已成為我的日常。”她和“讀書搭子”會相互鼓勵,詢問彼此的閱讀進度、有沒有做好讀書筆記。她還常與對方交流自己的讀書感悟:“比如書中某個高潮情節的設計是否精妙、書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塑造有什麼巧妙之處,我都會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理解,並期待和對方討論;每每遇上好的名家作品,我也會第一時間分享給我的‘讀書搭子’。”

  在上海一所學校讀博的蔡知禮則正和朋友一起閱讀學術書籍。看著厚厚的一本《社會理論二十講》,他感到既“敬”又“畏”。“書的理論密度非常高,感覺我一個人很難堅持讀下去。”他想到在學術活動中認識的兩個朋友,雖然3人不在同一座城市讀書,但都在讀碩士或讀博士,研究旨趣也很相似。蔡知禮陸續約上他們兩人,從2023年8月開始一起讀書,並堅持至今。每次分享和討論在線上進行,他們總會打開攝像頭,“這樣感覺不會太疏遠”。

  閱讀加社交是“1+1>2”

  鍾卿卿組織的讀書會有一條招新標語——“愛讀書,愛分享”。這句話是鍾卿卿對閱讀社交意義的提煉:“自己去讀書,是一個人的經驗加書中人的經驗。但如果去分享閱讀體驗,就疊加了不同人的經驗和思考,因為自己閱歷有限、理解有限而無法發現的視角,就可以通過閱讀社交來獲得。”讓鍾卿卿感到最奇妙的是,兩個經歷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視角也會完全不同。“還記得讀研時,我們讀過的一本書在我看來是社會學書籍,但也有人完全把它看作一本戀愛教材。我甚至覺得,我們看的是同一本書嗎?”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想分享討論讀書體會、激發新想法是部分受訪者喜歡閱讀社交的原因(43.57%)。此外,受訪者願意閱讀社交的原因還包括有讀書的需求,但自己很難靜下心(53.42%);想結交有閱讀志趣的朋友(41.44%);想把閱讀當作擴大社交圈的方式(27.26%);感到一邊讀書一邊交朋友很有意思(29.39%);等等。

  閱讀社交幫助蔡知禮把讀書這件事堅持下去,讓他繃緊一根弦——就要到討論分享的時間節點了,必須趕緊把書讀完。“對我來講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人際關係的方式。如果不是共同讀書,我很難和異地的同仁保持這樣的交流。這個過程也會增進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分享討論可以獲得新鮮的觀點和知識體系,從而激發自己的思考。“如果不討論,可能會陷入個人的偏好、誤區而不自知,正是交流的過程,提升了我們的學術水平。”近期他就在一次討論中和同伴分享了自己的一個學術創新思路,但經過同伴的分享,他發現自己在關注的領域仍存在知識盲區,“還需要更加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

  在由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組成的線上讀書會中,儘管鍾卿卿沒有設定分享形式要求,但大家總會各顯神通,讀書會現場就像一場技能比拼。“做PPT是最基本的,也有同學把一整本書用思維導圖、動態H5等呈現出來。還有更‘牛’的同學,用建模軟件做了動畫,介紹書的主題、內容、時代背景。”在鍾卿卿看來,提升軟件使用的能力,也算是讀書會效用的一種外延。“這也是一個大家展示自我的舞臺。在這裡,‘I人’也能感受到表達的樂趣,建立起自信的同時,也會把感情深深融入讀書會。”

  在閱讀社交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44.15%未參與過閱讀社交的受訪者中,有25.46%擔心社交化閱讀流於形式,不適合深度閱讀。此外,受訪者認為需要避免在閱讀社交中出現“淺閱讀”或不求甚解(67.75%)、誤解和庸俗化解讀(54.45%)、只以社交為目的而不閱讀(53.43%)等問題。

  劉柘的閱讀社交經驗告訴她,不必為了社交而社交。她曾在網上添加過四五個“讀書搭子”,但並不是每個都能一起堅持讀書,目前還有聯繫的只有1人。“溝通後會發現,每個人的閱讀興趣不同,想讀的書也不一樣。”在她看來,找有相同旨趣的“讀書搭子”,比為了一起讀書而“硬搭”更為合理。

  “閱讀社交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邵怡婧表示,不用強求自己適應或融入這種模式,“有人喜歡在相互交流中享受思想的碰撞,有人則喜愛安靜獨立地思考,主要還是看自己的習慣。很多人加入所謂的‘讀書群’跟著每日打卡,實則並沒有真的做到每日閱讀。”她還提到,隨著閱讀社交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尋找“讀書搭子”。“但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才是最好的。

  嘗試並喜歡閱讀社交模式的大學生,則在不斷探索讓閱讀社交效用最大化的分享討論模式。最開始,蔡知禮組織的每次讀書討論中,擔任當期主持的人分享閱讀的內容,隨後3人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展開討論。討論後,主持人要把這一章節的內容梳理成一個文本,3人輪流修改後,刊登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上。“但慢慢地我們發現用這種方式容易拖沓,所以現在我們會在分享討論前就把文章梳理好,這樣討論時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回顧文章內容,可以把重心放在討論上。” 記錄分享討論細節的過程也訓練了學術素養,每次3個人都會認真寫作、打磨、校對。“而且有了文本,我們以後更容易回憶起來,在需要時也方便檢索到。”現在,有一些同專業的考研人或碩博士也來關注他們的文章,蔡知禮認為這是另一種以書會友的方式。

  2023年夏天,從遼寧一所高校畢業的鐘卿卿來到北京工作,原本覺得自己會“一直熱愛下去”的閱讀卻一度給她帶來困惑。“在學校時,讀書本身就是學生的任務。但工作後,不僅留給讀書的時間少了,而且讀書的目標也沒有在學校時那樣明確,不會有人告訴我們,要完成一項工作就去讀哪些書,遇到某個特定問題時,也很難通過讀某本書直接解決。我開始感到困擾,覺得為什麼讀書不再是享受、不再是汲取力量,而是一種拖累。”帶著這些問題,鍾卿卿又來到了北京的一個線下讀書會。參與讀書會的人大都已工作,“他們的社會經驗更豐富,讀書視野更開闊,除了分享書籍,還會告訴我他們的經驗,給我更高層次的指點。”除了每期讀書會上相約,她還和書友一起約著吃火鍋、看電影、學英文。讀書會成員的年齡段、職業和經歷有較大差異,拓展了鍾卿卿的社交圈。於是在人生的新階段,鍾卿卿又找到了閱讀社交的新意義。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