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史東薇爾城,漫步在利耶尼亞湖的濃霧之中,你會看到一座高聳的建築矗立在峭壁之上。尖聳入雲端的天頂,彷佛要穿透蒼穹般去一窺群星的神秘,那正是雷亞盧卡利亞學院。在巨龍的魔焰下拾取鑰匙,解除學院大門的封印,讓我們一同來探索學院內部的建築世界。
在湖中眺望學院
也要小心別被蝦bro擊斃
學術與宗教並存——雷亞盧卡利亞學院的空間佈局
從學院後門進入,坐上長長的升降梯,穿過杜鵑教堂,乘著水車進入校舍內的教室,上到二樓的討論室出門,沿著坡道到達終點大書庫。相信這是大多數人探索學院的路徑。學院裡高聳的鐘塔位於中心統轄全局,其餘建築呈環形圍合。從這些建築中你會發現,教育和宗教——雷亞盧卡利亞學院集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
學院地圖
事實上,學術界普遍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起源於中世紀,作為早期知識的累積者和中世紀文化的塑造者,基督教及其組織促進了以修道院為代表的大學雛形的誕生。在那個時期,教育和宗教密不可分。順理成章的,哥特建築藝術與大學校園建築的結合,自大學誕生之初便已經開始。
15世紀手抄本中的大學課堂
學院之中,教育和宗教兩種不同的功能所需要的的空間形態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遊戲裡,我們可以發覺對於不同功能的空間出現了不同的設計手法。在空間佈局和層高兩方面,二者都有較大的差異。
兩種空間的對比
宗教空間
作為學院護衛杜鵑騎士的祈禱之地,杜鵑教堂在佈局上體現為主次有序的集中式空間。中廳和側廊的排布以及雙層側廊的設置都展現了典型的巴西利卡式空間特徵(想了解巴西利卡是什麼可以參考我上一篇文章)。教堂內部空間緊湊,視線被導向中央十字拱井亭覆蓋的聖壇,搖曳的燭光映照著供奉的沙漏雕像,突顯其神聖氛圍。
教堂橫向視覺引導
空間中骨架券從束柱上散射出來,有很強的升騰之感。由於柱頭的縮小,支柱與骨架券之間的整體性增強,彷彿骨架券是支柱向上的延伸。於是,建築看上去不是拱頂覆蓋著內部空間,也不是支柱負荷著拱頂,而是整個結構都從地下生長出來,枝幹挺拔,向上發散。
束柱: 把巨型的柱墩做成許多細柱附於中心柱墩的形式。不僅減輕了柱墩的笨重感,而且各細柱常與拱頂的肋架相連,造成細柱平地升騰直達拱頂的升騰氣勢。哥特式教堂中常見。
束柱
骨架券和支柱的整體性
垂直線統治著所有的部位,筋骨嶙峋,極其峻峭清冷。與緊湊的平面相對比,建築中廳的縱向空間極高,整個建築呈現極強的向上動勢,彷彿接近天國。
極強的豎向動勢
教學空間
來到教學樓,空間發生了變化,建築中不再採用完整的集中式空間,教室、研究室等學術性空間以大小均等的房間線性排布並通過走廊串聯。雖然遊戲中能進入的教室空間有限,但從屋頂路徑可以發現教學區域以連續的體量形成了一個或數個矩形圍院。這種佈局大致延續了4世紀前後形成的修道院建築環境特徵。
教學空間平面
拉圖雷特修道院平面
在拱券方面的應用也發生了變化。哥特建築早期最常用的是二圓心尖券,其比例豎長,寬度小於或接近高度,具有向上發展的動勢。但就教學建築而言,空間遠比教堂要低矮的多,豎長的構圖與內部空間的比例較難協調,所以在教學樓中使用了更為平緩的二圓心尖券和四圓心尖券。四圓心尖券常見於晚期哥特建築,其寬度與高度的比值要大很多,開間較大,更加適應內部教學或集會空間的需求。
四圓心尖券
遊戲中的四圓心尖券開間
有趣的是,中世紀學院建築的一般佈局,常常反映一種基督教宗教觀下的理想人類環境特徵。除便利地提供宗教活動場所外,教堂象徵著歐洲文明的最高追求,所以學院多以教堂的高聳體量為構圖中心,統轄全局。其他校舍相對低矮,銜接教堂。但在雷亞盧卡利亞學院之中,教堂——校舍——書庫三者卻按由低到高的順位依次排布,書庫成為了整個學院的核心,似乎暗示了知識在這個學院至高無上的地位。
三種空間的不同標高
什麼是垂直式哥特?——雷亞盧卡利亞學院的建築風格
漫遊整個學院,從大量的建築細節中,可以看出明顯的英國垂直式哥特風格。垂直式哥特是什麼?這得從哥特建築的發展史講起。
哥特建築的歷史從11 世紀中葉開始斷斷續續持續了8個多世紀,起源於法國,傳播到德國,再傳播到了英格蘭。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早期(11世紀中葉~12世紀末)、盛期(12世紀末~13世紀中葉)、晚期(13世紀中葉~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復興(18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而英國哥特建築的時期劃分比較清晰明確,包括早期風格(1180~1275年)、裝飾風格(1275~1380年)、垂直風格(1380~1520年) 3個時期。
早期英國哥特深受法國影響,你會看到高聳的垂直空間以及大而敞亮的窗戶,但與之不同的是水平因素也突出地貫穿於整個設計之中,這使得英國的哥特式建築不像法國式哥特直插雲霄的視覺效果那般突出,但也在高聳入雲的同時給人一種龐大壯闊的印象。
英國早期哥特代表:索爾茲伯裡大教堂
接下來的時間裡,英國人按照自己的意識發展了哥特式,在後期甚至影響了其它國家哥特式建築的發展。13世紀末14世紀初時,英國建築迎來了極富創造力的“裝飾風格”時期。1275-1380年這近一百年為盛飾式流行時期,建築裝飾極盡華美,放眼望去,建築表面都有精美的花飾。
裝飾風格哥特代表:埃克塞特大教堂
埃克塞特大教堂內景
14 世紀後半葉起,英國國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全境到處出現新的教區。然而富裕並未導致肆意放縱的奢華排場,也並未像一般所期待的那樣依循盛飾期的裝飾堆砌,而是迴歸到理性的形式。一種名為“垂直風格”(PerpendicularStyle)的新型造型特徵出現在英國哥特建築中,並取代了“裝飾風格”。
與“裝飾風格”相比,垂直式因其強調建築的垂直性而得名,它最典型的特點是建築中使用筆直的柱式和平直的線條,力求突出建築挺拔的外表,以體現一種堅定的風格。同時“垂直風格”繼承了構造透明性的特徵,在花窗上更加側重垂直方向的表現效果,花格趨於簡練,在拱頂上則追求更加精細複雜的造型,幾乎完全忽略了哥特拱頂最初的結構含義。
垂直式哥特代表:格羅斯特大教堂
裝飾與理性——學院內部的建築細節
瞭解完英國哥特的發展歷程,讓我們重新回到學院之中,看看那些有關垂直式哥特的建築細節。
花飾窗格
由於哥特式建築創新的框架體系分擔了牆體的承重,大型玻璃窗得以出現,進而演化出以彩繪玻璃作為裝飾的花飾窗格。漫步學院,花飾窗格廣泛的出現在各處。
遊戲中的花窗
作為哥特式建築的重要構建,花飾窗格在1211年法國蘭斯大教堂之後開始發展。在大教堂不斷變化的多元形式以及英國後期哥特的理性嚴謹中,反映出變化交錯的裝飾需求。早期英國教堂多配置細長的柳葉窗或柳葉雙子窗,並漸漸在雙子窗頂部加以四瓣型鏤空裝飾;而後出現三葉花飾窗格等幾何形式,並進一步抽象成為動線鏤空花窗;最後英國晚期哥特式風格“垂直式”出現,一改之前繁複形式,
英國哥特常見的花飾窗格類型
垂直式哥特窗格的細長劃分
同時垂直式哥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以平面、線性圖案代替牆上具有立體感的裝飾造型,進一步佈滿了整個建築的表面和拱頂,從視覺上消除了石牆和玻璃窗之間的區別。在學院走道的牆壁上,你能找到和花窗相同的裝飾造型。
牆壁上近似花窗的裝飾
扇形拱頂
從教室的賜福出門,走進學院的長廊,映入眼簾的就是頭頂華麗的扇形拱頂。
學院走廊
我在上一篇裡有提到,通常當我們提起哥特式建築,就會想到交叉拱頂或肋式交叉拱頂,這些結構能夠直觀地體現建築是怎樣被支撐的。但在學院的扇形拱頂中,繁複的花飾掩蓋了原本的結構,懸在天花板上的垂飾似乎掙脫了重力的束縛。這就是英式哥特從“裝飾風格”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垂直風格”時期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英國人將法國教堂顯示出的韻律感和激情視為哥特風格的內涵,卻並不看重法國哥特式的結構統一性。他們根據自己的趣味對法國哥特式進行改造,更多的將其作為一種裝飾體系加以運用,這促成了遊戲中扇形拱頂的出現。
被裝飾構建遮掩的結構
1502至1509 年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東端建立的亨利七世禮拜堂(Henry VII's Chapel),它堪稱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巔峰之作,擁有中世紀英國建築中最漂亮的扇形拱頂,裝飾極其精美細緻。
飛扶壁
說到哥特建築,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構建——飛扶壁。上一篇中我們講到了飛扶壁的結構作用,事實上因其暴露在建築外部,且造型輕盈美觀、高聳峭拔的特點,在壁身上往往會雕刻繁複的裝飾,所以具有很大的裝飾作用。
黑喑之魂系列王城亞諾爾隆德的原型米蘭大教堂誇張的飛扶壁
被王城雙弓射爆的地方就是這裡
但在同為哥特式建築的魔法學院我們卻很難看到飛扶壁的身影,這也是英國哥特的一個重要特徵:相對於法國、德國等地的哥特教堂,進入盛飾式之後的英國教堂對於飛扶壁的處理較為低調,如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的飛扶壁壁身隱藏在巴西利卡式側廊下方,並不明顯。從學院遠景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飛扶壁僅僅是低矮地依附在建築側廊區域。
在房頂上很難看到飛扶壁
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的飛扶壁
學院大書庫的飛扶壁
木製屋頂結構
從英國“裝飾風格‘’起暴露在外的屋頂木結構開始出現在英式哥特建築之中。校舍二樓的討論室的拱項使用了14~17世紀常見的支撐框架木結構,因而造型較石頭更為靈活和豐富。
討論室木構屋頂
“雙簷口梁屋頂”飛扶壁支撐框架剖面
總而言之,雷亞盧卡利亞學院從各個細節都展現出英國哥特晚期垂直式風格兼顧華麗與理性的美學特點,於神秘莫測中充滿了浪漫的想象。華麗的拱頂、簡練而有序的窗格,整個建築內外幾乎全都是垂直線條的裝飾,使建築顯得輕盈、挺拔,從整體到細部都是統一的風格。建築垂直上升,高聳入雲的效果,自然地把人的目光引向那虛無縹緲的星空之中。
結語
哥特建築決定了西方文化史中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可以被稱為“信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教會建築有著首位的重要性。而它的發展也就代表了人們對神的啟示及其與日常世界的關係的領悟。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焦點,每個時代的主流建築樣式都代表了這個時代的主導精神,當基督教信仰熱潮達到了最高峰,歐洲全民皆是信徒,此時的哲學、美學、文藝學都被神學所籠罩,為神學做解釋和服務。信徒們需要一種風格體現他們的虔誠。哥特式教堂輕盈、向上升騰與崇高的建築結構模式,正代表著他們無限接近上帝與”天國”的熱情。
而對於雷亞盧拉利亞的魔法師們而言,那些沖天而上的尖頂,象徵了它們對於群星的信仰和渴求。A·古列維奇曾說過:“宇宙的象徵是大教堂,它的結構被設計得和宇宙的秩序在每個細節上都一模一樣。”哥特建築本身表現了一種秩序化的宇宙形態,在建築中,結構通過系統的表達性處理而變得清晰。“整體被分成一些部分,部分又可以被分為更小的部分,部分又可以分為分支,而所有這些又都進入了表達之中。”如果說魔法師們的思想目標就是為理解不可理解的東西,思考不可思考的東西找尋一種方式,那麼也許哥特式藝術對於他們來說是被用於在物質和精神、實體和空無、自然和超自然、有限和無限之間等不可跨越的鴻溝上架起的一座橋樑。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閱讀。下一期,我們將前往王城領略雄偉壯闊的羅馬式建築。
最後給大家強烈推薦b站up主貝奧武夫123大佬的視頻解析《艾爾登法環》建築與場景:雷亞盧卡利亞魔法學院,視頻和本文的內容側重點不同,可以結合觀看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
陳志華:《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四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德]沃林格爾: 《哥特形式論》,張堅等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04年版。
[法]路易·格羅德茨基: 《哥特建築》,呂舟、洪勤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英]丹.克魯克香克編:《弗萊徹建築史》(Den Cruickshank, ed, Sir Banister Fletcher 3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年英文影印版。
[德]威爾弗利德·柯霍: 《建築風格學》,陳瀅世譯,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廉·弗萊明:《藝術和思想》 ,吳江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