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大概写于差不多一个月之前,过节前后,当时我好不容易出门了一次,围着小区做了点没啥意义的抽象行为,但是还是多少得到了一点具体的感受和收获,我想或许对大家,尤其是游戏和电影的设计者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笔比较幽默轻松,但是主题和内涵还是有的,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包容我过于意识流的写作风格。
————————————————我是分隔线————————————————
居家呆了很多天之后不容易出门了一次,我几乎都快忘记出门逛街,看看这个世界外貌的感觉了。出去透透气的感觉真的很好,当时正好是下午,我去重新补办了我丢失几个月的身份证。说实话是真不满意,我一周前顶着一个刚刚被我妈暴力推平的寸头去拍的照片,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们都很尽职尽责,服务主打一个高效,进门,坐好,摘眼镜,摘围脖,摘挂饰,一气呵成,卡的一声的就拍完了,我还在做着或许要多拍个几张好好挑挑看的美梦,拍照的阿姨已然熟练地起身离去了。于是我便得到了一张宛若刚刚出狱的年轻劳改犯一样的身份证头像。
我顺着小区周围的街道逛了一大圈,感觉着外面的气息,陌生,冷,好久没闻到过了,一切都让我浑身的细胞感到兴奋,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处理各种具体和抽象的问题太久了,即使是在家里“悟道”,也得在外面的世界里实践出来不是吗?
我如今,或者说一直以来,住在原本石油大学这一带,现在是某石油国企著名的家属区,附近被各类名牌大学环绕,因而这一带的风景一向是比较热闹的。
西边是宽阔的学院路大道,从北向南坐落着诸多高等学府,车辆往来非常密集。路对面是语言大学和地质大学,两座大学就挨在一起。他们挨得是如此紧密,而且建筑风格又是极为相似,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下意识地把它们划为一个大学。
南面正对着北京科技大学,不过我们都习惯叫他钢院,具体为什么我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从小就跟着老一辈这么叫,现在也叫习惯了。南面的街道稍微冷清一些,车道比较窄,两侧被树木排满,把这条道遮挡很严实,在夏天这是一个极为良好的散步场所。
东面是二里庄街道,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区域,我现在看来。这片区域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我不是很清楚,它的风格和情调和学院路大街的宽阔,宏大相反——道路两旁尽是比较低矮的建筑物,临街几层的居民楼和沿街开设的各色商铺是南段的特色;往北则更加官气一点,左侧挨着我们小区的国企工作区,右侧则驻扎了几栋政府建筑和交通用地。
总的来讲,这一段路给人的感觉是独特的,像是走进了一片热闹而嘈杂的矮小氛围之中,光线很难进入,总是黑乎乎的。不过在以前,这里是整片区域里最热闹的地段,不仅是因为短小的街道和繁茂的商铺,而是因为它正对着小区东侧的出口,伟大的石油附小便坐落于此。在街道环境政策和私立教育机构政策宽松的十年之前,这座小学是整个街道经济的超有力发动机,无数的小学生在这里用着自己兜里几块的零花钱购买着来自不知道什么地方生产的辣条薯片等廉价垃圾食品,曾经的报刊亭在全校小屁孩对于漫画的追捧下盛极一时,沿街开设的教育机构则是最让年轻父母们挥金如土的场所。现在这里比以前冷清了许多,但是从派出所走出来,沿着大街一道往北走,我还是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那股热闹而拥挤的感觉。
小区的北面是中国农业大学,大街很宽,但东西走向的车一般很少,这是条快速车道。西面直指六道口,再往西一两公里就能路过林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东面是前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通道,向东跨过一条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大河,就等于从海淀大步迈向了朝阳。
我上次在这附近逛街至少得是一年以前了,甚至可能更久,至少以前大河旁边没这么多建筑工地,而且看样子不像是在盖居民楼,倒像是写字楼或者商业用楼之类,沿着河岸远远地伸向北方,谁知道呢。或许几年之后这里便是一片繁华的商业街了。至少在我以前的印象里,这一带是最让人感觉到空旷和萧瑟的区域,没什么人气,看来这种气氛很快也要迎来改变了。
北侧的农业大学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不过也不显得老气,对岸这一带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高大上的,我想再过了十几年也不需要翻修。这样一对比反过来还属是自家小区这一侧更热闹,最近几年据说少壮派掌握了单位的话语权,在工作区里到处起工地,盖起了大楼,有时候我实在觉得有点浪费——那些楼大的让我不禁怀疑我们小区到底有多少人。
说到我出这一趟门的目的,除了去领回身份证,还打算顺便推进一下我的货币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去银行换一些面值的美元回来。我唯一一张银行卡就是招行的,招商银行清华东路支行在西侧的学院路一带,在六道口十字路口的东南角,也是我小区的西北角,或者说是邻近小区“富润家园”的西北角(我们这一片区域竟挤入了大中小三个小区)。不过很遗憾的是,招商银行并没有开门,员工们因为春节都放假走了,玻璃门上的公告列举了一些保持营业的支行,但是显然这一家不在其行列。
带着不算圆满完成的结果,我顺着学院路从北往南逐渐走向小区的西门,没想到,在这趟闲逛的结尾还有新东西等待着我。
学院路两岸,尤其是我们小区门口这一带一直以来都在新修地铁站,已经修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似乎是我上中学开始就一直在修,巨大的铁箱一般的厂子牢牢地盖在那个位置,我几乎以为它会永远呆在那不动弹,但是我路过时却发现那铁壳子已然拆掉了,新修的地铁站口已经漂亮地树立在了那个位置,我扭过头看向对岸,那里也树立着一个同样的站口。我不禁感到诧异,某种破茧成蝶一般的感受在我的大脑里开始酝酿,那种感觉真的就像看着自己养的毛毛虫,一下子突然变成了蝴蝶飞来飞去的惊诧感。
诚然如此,地铁还是尚未开通,尽管在工程介绍牌上写着似乎去年就应该完工了。介绍牌上还写了关于整个工程方案的介绍,我看着上面那个示意图画,双眼逐渐失去焦点。
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我用了太多的文字来写前言,介绍我的旅程,而甚至好像没有切入真正的主题,我发现我的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一头雾水,甚至以为我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不过,很快我的双眼又恢复了神采。
我不禁想到,其实我所做的一切,现实生活中这些对于周围事物的所有感受和观察,完全可以对应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同样,我在设计一个宏观游戏世界环境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像我面前这个地铁线路的设计图一样呢?我甚至一时很难去说出两者的差别。
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人,我们习惯于以微观的视角去观察整个环境,它的静态和动态,并且沉浸在这种环境为我们带来的现实因素以及高于现实的感受里,在做虚拟游戏的设计中,我们又过于习惯于以宏观的视角去大刀阔斧地对于自己的世界各种规划,我们如此热衷于改变和创造,却又往往忽视作为一个玩家,以微观视角去细致感受每一个细节和变化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尝试制作“沉浸式的场景”中总是感觉到如此的分裂和无助,是因为我们尚没有建立起对现实世界宏观和微观的全面的认知:那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经济制度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一切,塑造了我们身处其中的情感和其独特的美学?我们眼中细致入微的生命活动,又是如何和这种宏观层面的设计宛若经纬线一样编织出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如果不能理解并掌握我们身边的现实社会的逻辑,成为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上帝,又如何能在自己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成为真正的造物主?
我走到了小区西门门口,出门的时候尚是下午,此刻已经是夕阳西下了,逐渐没落的太阳在天边勾勒出漂亮的橙色和蓝色的渐变,美轮美奂。我不禁想到,如果现实世界也有上帝,我真得请教请教他这shader是怎么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