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啊,我是說~的~道~理~~~
好吧,其實我是WeyArk。
上一期的《回留》,不出意外的寄了,相較於陶喆和《才二十三》非常慘淡。
我其實還好啦,我沒有多在乎,本身題材也沒那麼討喜啦,沉重的東西大家都不一定喜歡看啊,有人看就是最好的,也有很多人說很喜歡啊,也有很多人給我充電啊,閱讀量雖然比不上前兩篇但也很多,而且我自己也寫的很爽啊………
好吧其實我很在乎。
拜託,怎麼可能不在乎啊?!每篇文章都是我的寶貝誒,是我花了一天甚至更久,在摸魚的時候構思,在坐公交車回家的路上用手機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的欸!靠北啦!
但沒關係,我知道大夥都喜歡抽象啦!我自己也很喜歡吶!Anyway,今天我們來點大家想看的東西啊。So let's check it out!來自方大同新專輯《夢想家》的第七首,堪稱抽象金曲的《我不是農人》。
雲南老農:起源
作為八年後的迴歸之作,方大同在《夢想家》中投入了不少他在這八年裡積累的巧思,包括對人生的思考、對音樂玩法的探索、還有各種新主題的融入。所有的所有匯聚在一起,組成了《夢想家》。
而今天要講的《我不是農人》,則是在這張專輯裡公認的最顛的一首。相較於《XZMHXDXH》這首更偏向在音樂上探索的歌,《我不是農人》的抽象濃度是肉眼可見的更高的。
這首歌的起源,恰好就是方大同看到朋友推給他的,那篇關於他去雲南種地的“洋蔥新聞”的文章。根據方大同自己的說法,這篇文章寫的過於細節豐富了,以至於“我自己都以為我真的去雲南種地了”。
但是,在這個謠言背後有一個根本的,但基本沒人說過的事。
那就是,洋蔥新聞這個媒體是專寫諷刺新聞的。
和我們對於媒體“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件”的要求不同,洋蔥新聞是美國一家專門撰寫諷刺新聞的媒體,他們會模仿正式的新聞報道的文章模版,然後對某些事件加以誇張化的敘事,然後產出一篇篇誇張搞笑但又帶點諷刺意味的文章。因為搞笑另類的新聞評論,洋蔥新聞很受美國年輕人的喜愛,也有很多人自願為其供稿、提供創意和素材。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新聞報道方式,洋蔥新聞就曾多次受到過投訴,稱其“提供虛假的新聞報道”“有違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除了投訴外,不少不看稿就隨意引用的外國媒體也是洋蔥新聞“胡說八道”的受害者。
洋蔥新聞的頭條,一般就這樣式
2002年,《北京晚報》曾直接引用了洋蔥新聞的文章,稱“美國國會要求把國會大廈穹頂改成可回收樣式,否則將撤出華盛頓”。這種放今天屬於“一眼假”的新聞,因為編輯不入腦的審核就這樣出現在了報紙上。
2012年,人民網引用了洋蔥新聞的文章,稱“'朝鮮的太陽'(都知道是誰吧)入選2012全球最性感男人評選”,還做成了專題大肆報道,被國外媒體群嘲,洋蔥新聞更是直接跳臉稱人民網“是自己優秀的子公司(好大兒)”。
(我這裡一定要補一嘴,諷刺新聞本來就是在國外很成熟的一種評論形式,有些時候有的話說不出來,所以就有媒體用這種方式做評論。奈何國內太多記者不動腦子,看到個能抓眼球的就跟高潮了一樣,一擁而上,不去分辨真假就直接拿來用了。所以有問題的一直都是這幫無腦媒體。
2022年末,敬愛的狐主任,《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張辰亮在自己“鑑定網絡熱門生物視頻”裡提到,有大量官方媒體把特效視頻當作是松花江上結的冰花,人民網發,新華網發,甚至和松花江挨著的哈爾濱日報社也發,狐主任在視頻結尾還怒斥媒體“要是逮啥信啥就別幹媒體行業了”)
自覺退吧,別到時候狐主任一棍子敲頭上又不樂意了
2015年,洋蔥新聞宣佈在中國開設聯絡處,入局國內,他們同樣生產了各種各樣的諷刺新聞,其中就有“方大同退隱雲南從事農業活動”的假新聞,意在諷刺方大同拿完金曲獎歌王稱號後不出專輯。結果這篇新聞被大量引用,最後成為“方大同在雲南種地”的謠言。
《我不是農人》就是誕生自方大同看到這篇文章之後,他想寫首歌闢謠,但他只是想到了這個標題,然後把這個標題寫在了自己的手機備忘錄裡。(據說這備忘錄裡塞了一堆他突然想到的標題)某種程度上很像前幾年R星的GTA6,每次都說在做了但問就是“建好了文件夾”。(不過這次是真來了,預告片都放出來好久了)
雲南老農和他的最抽象幻想
如果要給《我不是農人》這首歌下定義,那最恰當的可能就是“國家反詐中心宣傳曲”。
小心種種騙局
常會有人假冒
匯錢 郵箱 密碼
什麼都能瞎搞
歌曲開篇就用一段特別迷幻的編曲,夾雜著各種方大同用合成器處理過的自己的聲音,彷彿是雲南老農吃了菌子後看到的幻覺,有點讓我想到了《15》裡的《無菇朋友》,當然並不是說兩者編曲很像,只是這段很像吃了菌子後寫的(bushi
隨後便是方大同自己的闡述:
前陣子,我的朋友發了篇文給我看
他跟我說,“欸,你種菜去啦”
我說,沒有啊
他說,“你看看”,寫得好像真的一樣”
So let's check it out.
誰又胡說八道 網文常會瞎鬧
吸眼球追流量 搞得亂七八糟
誰都能發消息 世界大同小異
越來越不靠譜 讓人有點焦急
第一段主歌就是這樣,直接了當的指出當今互聯網造謠成本之低。但凡謠言寫得有鼻子有眼,哪怕這鼻子跟眼跟鳳姐的五官一樣,都會有人信,然後就是一傳十,十傳百,變得跟既定事實一樣。
不過雖然方大同說“越來越不靠譜,讓人有點焦急”,我倒是覺得他其實完全不急,不然不至於讓這個歌名在手機備忘錄裡躺了這麼久。
《我不是農人》的一大特色,就是方大同把各種各樣的效果用在自己的聲音上,有點像幾年前視頻網站特別流行的用聲音效果播放網絡梗,比如“大家好啊,我是說的道理”或者“野獸先輩的三哼經”。而到了方大同這則是用在了副歌上面。用方大同的話講就是“對自己聲音的探索”,試著讓自己的聲音也變成配器的一部分。
我不是農人 我還是歌手
若要我耕田 得等到退休
有機有機有機有機有機蔬菜好
有機有機有機有機有機水果好
這段副歌無論是音效還是“有機有機有機有機有機蔬菜好”都相當抽象,想到華語樂壇另一位玩R&B的歌手陶喆。不同於通過給自己聲音加效果,陶喆更偏向於直接上手。在陶喆第六張專輯《六九樂章》裡,陶喆就在整張專輯的結尾插入了一段自己闡述xp,還有自己一人分飾兩角,扮演一對肉麻公婆講土味情話的抽象彩蛋。(還好不是我公婆,否則就樣衰了)只能說一句“不玩抽象的歌手不是好R&B歌手”。
陶X方:“你種菜來我做飯,可惜我做了錯飯。”
想到陶喆曾經喊話方大同“Khalil(方大同),我們都很喜歡你的音樂,希望你趕緊出下一張專輯”,再想想“陶喆的音樂產房”到現在都還沒生,令人感慨。
尾聲
這篇《我不是農人》大概就是關於《夢想家》這張專輯的最後一篇文章了。
《夢想家》這張專輯總的來說還是一張質量上乘的專輯的,很推薦大家聽聽看,如果能引起你的興趣,那是我的榮幸,我也很高興能把這樣一位寶藏歌手安利給你。
最後,好好聽歌,多聽好的,我們有緣再見。
(話說晚上11點半發文章,不愧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