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轉瞬之間,2024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尾聲的旋律。
過去的一年,智能手機市場扭轉頹勢,已經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的整體份額增長,手機SoC市場自然也水漲船高。
回望過去一年,行業內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尤其對於我們中國市場來說,意義非凡。
華為麒麟歸來之後,直接一年左右的時間推出了三款旗艦——麒麟9000S、麒麟9010、麒麟9020,每一代都實現了肉眼可見的提升,並且實現主要IP全線自研,振奮人心。
儘管受限於工藝等問題,在絕對性能上落後國際巨頭,但華為憑藉著麒麟+鴻蒙的軟硬件深度自研協同,摧枯拉朽的將日常體驗拉到同一水平線,甚至部分場景還能實現反超,帶給國際友人們“億點點”震撼。
當然,巨頭也還是巨頭,高通聯發科都展現了王者之勢,在全大核架構的道路上爭鋒相對,激進突擊的收益是巨大的。
驍龍8至尊版和天璣9400在各種排行榜上都與前輩們拉開巨大差距,遙遙領先,甚至還實現了終極跨越,將A18 Pro都甩在身後,讓安卓陣營徹底翻身。
相比之下,蘋果卻還在擠牙膏,A18 Pro雖然保持著一定的性能優勢,但在創新力度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上,顯然沒有給出市場足夠的驚喜。
這不禁讓人思考,蘋果是否已經開始在智能手機SoC的競賽中略顯疲態?曾經的領航者是否已經力不從心?亦或是在暗中蓄力,準備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大放異彩。
回顧2024年的手機SoC市場,我們見證了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市場的激烈競爭。
從華為的浴火重生,到高通、聯發科的激烈交鋒,再到蘋果的創新乏力,都無疑讓這個市場更加精彩,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深入剖析和思考。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快科技2024年度評獎:手機SoC篇》,共同回顧這一年的風雲變幻。它們或許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值得我們銘記。
王者性能獎:高通驍龍8至尊版
毫無疑問,驍龍8至尊版就是目前手機行業綜合體驗最好的SoC,高通在它身上下了大力氣,甚至還專門再一次更改了命名規則,為的就是彰顯其巨大提升。
它創造了高通的多個歷史首次:首次3nm、首次全大核、首次自研Oryon CPU架構、首次切片式GPU、首次支持虛幻引擎5 Nanite、首次完全終端側AI助手等等。
CPU是今年最重磅的提升,採用了高通第二代自研Oryon CPU架構,與聯發科一樣走上了全大核的道路,兩個基於Oryon架構的超級大核主頻高達4.32GHz,堪稱強無敵,而且還維持了出色的能效表現。
高通官方的數據稱其對比上代性能可提升最多達50%,同時能效提升最多達45%
另外,GPU、AI、5G、ISP等都是穩步提升,其中連接性能憑藉著驍龍80基帶、FastConnect 7900拿下了多個世界第一。
整體來說,驍龍8至尊版就是今年的強無敵,在激進的升級背後,還能穩住功耗和發熱量,綜合體驗非常強,無愧於至尊版的名號,想要一臺安卓頂級旗艦看它就行了。

王者性能獎:聯發科天璣9400
天璣9400採用了第二代全大核架構,在上一代開創時代備受好評之後,聯發科更加堅定了方向,而且是穩紮穩打繼續升級,在高端陣營儼然已經逐漸站在高通同一起跑線,甚至旗艦手機開始爭搶首發了。
相比與高通的激進,聯發科策略更穩,聯合Arm打造了Cortex X925超級大核,因為性能有巨大飛躍,所以這次沿用傳統命名X5,這點倒是與驍龍8至尊版類似。
依託於新一代NPU890的升級,天璣9400在蘇黎世AI性能榜登頂,而且目前在各大系統發力AI的情況下,越來越實用,不再是虛空跑分了,比如OPPO就打造了AI超清像素、AI消除、AI去除反光等等。
12核心Immortalis-G925相對升級更大,是目前移動GPU王者,還在移動端首發媲美PC端級的新一代光追技術OMM,堪稱是變革了移動端的視效體驗,不論是跑分還是實際遊戲測試,體驗都能領先於A18 Pro和驍龍8至尊版。
連續兩代超大核,性能和能效兩手抓,而且還不冒進,聯發科在高端陣營已經展現出巔峰姿態,即便在同工藝下依然能做到與老對手互有勝負。
不出意外的話,後面搭載天璣系列的高端旗艦會越來越多,穩紮穩打之下口碑也會越來越好,未來可期。

最受關注獎:華為麒麟9020
麒麟9020拿下這個獎項是毫無爭議了,單單是憑藉國產能與國際巨頭的日常體驗抗衡,甚至還能部分領先,就足以證明它的含金量。
因為特殊原因,其實我們對於麒麟9020的瞭解並不算充足,整體來看就是基於麒麟9010的進一步優化提升,但可以明顯感覺到工藝在進步,這一代性能是有一個大幅提升的。
當然了,在絕對性能上相比國際巨頭是有明顯差距的,但目前日常使用差距幾乎沒有,甚至配合上鴻蒙流暢性要遠超普通驍龍/天璣旗艦。
超線程是目前麒麟獨家技術,讓CPU整體工藝落後的情況下,效率更高,在這一代的頻率提升之下,性能表現更佳。
還有一點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大布局:自研泰山小核心。
與高通、聯發科、蘋果都在死磕全大核的路線不同,麒麟在不得已之下自研了更適合自己的小核心,而且鑑於華為有無數的IoT產品,未來能夠下放到更多產品,所以研發一款合適的小核心相對來說性價比更高。
自此,麒麟也首次實現主要IP全自研,CPU大、中、小核心、GPU核心全自研,這不論對於華為還是國產芯片領域都有著里程碑的意義,配合上純血鴻蒙,實現軟硬件全鏈路自研,實現了國產巔峰。
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進一步突破,縮小差距。
麒麟,加油!華為,加油!國產,加油!

最受關注獎:蘋果A18 Pro
吐槽了幾年,蘋果今年還是選擇繼續擠牙膏,A18 Pro是今年提升最小的旗艦芯片,在提升幅度上被高通、聯發科、麒麟遠遠甩開。
如今的A18 Pro在絕對的性能上已經無法領先,曾經的“強無敵”已經徹底成為過去,今年難以入列王者性能獎。
不過,客觀的來說A18 Pro依然還是強的,依然穩坐第一梯隊。尤其是通過工藝的改善,能效和發熱表現都明顯提升,算是彌補了A17 Pro的致命缺點,對於iPhone Pro系列來說,實際使用體驗的提升是巨大的。
16核的神經網絡引擎帶來35TOPS的算力,能更好的支撐iPhone 16 Pro系列的AI功能。
整體來看,A18 Pro相比上一代的綜合性能提升了20%左右,但能效升級,功耗反而更低,讓iPhone的續航和發熱表現都明顯提升,尤其發熱量是用戶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升級。
但還是期待蘋果明年的誠意能夠更足一些,否則真的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了。
技術創新獎:聯發科天璣9300+
聯發科天璣9300系列的橫空出世,革命性的首發了全大核CPU架構,原本爆料時還不被看好,大家都擔心能效問題,結果真正發佈後成了“真香”,性能大幅暴漲的情況下,能效表現反而比之前常規的大中小核組合更好,誕生了幾款神機,口碑也一路飆升。
大核心雖然在傳統印象中能耗較高,但是效率也同樣更高,比如同樣執行一個任務,同時間大核心比小核心耗電多50%,但只需1/3的時間即可完成,總體能耗反而更小。
因此,全大核CPU擁有高速、高效的特點,兼具高能效特性,能夠在輕載、中載和重載應用場景中保證低功耗,讓手機可以更長時間穩定輸出高性能。
Immortalis-G720也是天璣9300系列崛起的關鍵,性能提升、功耗降低,同時還升級了第二代硬件光追引擎等,能夠實現高畫質下的持久高幀,穩定輸出。
當然最關鍵的是,天璣9300+在今年下半年價格優勢非常大,直接打到2000元檔,壓的一種中端產品喘不過氣,堪稱神U。
技術創新獎:華為麒麟9010
麒麟9010在今年3月份的華為Pura 70系列首發亮相,是麒麟歸來後的第二款芯片,首先就是國產頂級手機SoC,這點毋庸置疑,是國產芯片發展的巔峰之作。
對比麒麟9000S,麒麟9010主要的變化就是加入了全新的自研泰山超大核,雖然頻率有所降低,但性能反而提升了,而且能效表現有明顯提升。
此外還有微架構提升,L3緩存也翻倍達到8MB,整體的性能表現較上一代大概有20%的提升,半年的時間就有如此突破,成績是非常可觀的。
在絕對性能上,麒麟9010表現還不如第二代驍龍8,但是在鴻蒙系統的優化之下,麒麟9010的日常流暢度體驗要遠超第二代驍龍8機型,而且續航還能做到更強。
另外麒麟通信的強項依然沒有落下,雖然不顯示5G,但實際效果卻超越友商5G,同時華為還搭配做到了北斗衛星圖片消息,天通衛星等,遙遙領先。
最佳價值獎:高通第三代驍龍8s
在老旗艦下放的背景下,中端/次旗艦芯其實這兩年並不好過,但第三代驍龍8s還是殺出了一條路,尤其是跟性價比神機的配合下,直接殺到了千元檔,這就讓它的價值大大提升了。
比如雙11期間,Redmi Turbo 3的12+256GB僅1509元,這對於對於長輩和學生黨來說堪稱是最佳選擇,在千元價位提供了所有看齊旗艦級別的體驗。
工藝上是當代看家旗艦第三代驍龍8同款的4nm、同款的1+4+3 CPU架構,超大核也是同樣的Cortex-X4。在相對較低的3.0GHz頻率下,雖然極限性能有所限制,但反而發揮的更穩定,功耗表現提升,手機續航更強,在這個檔位更實用。
GPU則是繼承了口碑旗艦第二代驍龍8的架構,性能和能效表現都是同價位頂級。
最關鍵的是,它還帶來了旗艦級別的終端側生成式AI功能,支持多種大模型,能在手機上實現大量AI功能,比如AI擴圖、AI摳圖等實用功能,讓預算較低的消費者也能體驗到科技進步的魅力,真正實現科技普惠。
影像上也能看齊旗艦,誕生了小米Civi 4 Pro這樣偏中高端的影像旗艦,而且表現和口碑都不錯。
毫無疑問,這就是2024年的最強中端芯。
最佳價值獎:聯發科天璣8350
天璣8350是聯發科當代中端芯片,相比與第三代驍龍8s的次旗艦定位是低了半個身位的,跟高通第三代驍龍7對位,但實際性能表現卻與第三代驍龍8s非常接近,跑分達到140萬分左右,對比第三代驍龍7不過百萬的成績好很多,妥妥的同級天花板。
不過目前手機端只有OPPO Reno13搭載,未來還會擴展到更多機型,尤其是平板端應用更多。
天璣8350對比8300新增了星速引擎,這是聯發科推出的自適應調控技術,可以通過智能分析遊戲場景和實時調整系統資源分配,確保遊戲持久高幀,穩定功耗。還會預測並實時調整網絡策略,並實現硬件級光追效果,讓整體遊戲體驗大幅提升,這在中端芯片上的意義其實比旗艦更高。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價格,在第三代驍龍8s已經打到1500檔的情況下,接下來不排除天璣8350被打到1000元價位的可能,直接降維打擊入門機,真正實現旗艦性能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繼任者天璣8400剛剛發佈,作為同檔歷史首次全大核產品,勢必會大放異彩。不過終端產品下個月才能上市,2025年才是它生命週期的起點,實際表現究竟如何也還有待檢驗,讓我們在明年的評獎中再來刨析一番吧。
文章來源: 快科技-手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