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普通遊戲玩家和gal愛好者,我在與同好們談論國gal中的優秀之作時,似乎總也繞不開一部名為《候鳥》的作品。
我們知道,一部優秀的作品,相較於它的同類來說,常常有其獨特,或者說獨到之處,來與眾多平庸的作品區分開。
而對於《候鳥》,這種獨到之處應該在於“共鳴”二字。
這也是我在《候鳥》的遊玩和社區的瀏覽之後體驗最深,看到最多的一個詞語。
1.與“學生時代”的共鳴
在眾多玩家的評論中,這似乎是老生常談的一部分了。
“讓我想起了我的青春”,他們說。
對普通學生日常的塑造,對國內教育環境的塑造,對於青春少年心理的塑造,以及對於“高考”這一命題的詮釋,不說能夠讓所有玩家感受到“真實”,起碼也能下到塵埃裡,接上些地氣。不說能夠由塵埃開出花,起碼能滋潤一些玩家心中那早已存在的種子,靜待或許某一日可能存在的發芽開花。
我們的青春或許也就如那樣,追逐著各自的內心,肆意妄為,卻又謹小慎微。
2.與薰陶我們的文化的“共鳴”
你知道候鳥嗎?
候鳥有夏候鳥和冬候鳥之分。
夏候鳥就是「春天來北方,秋天去南方」的鳥,他們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很溫暖的環境裡,而冬候鳥……則是春天就飛向北方,飛到又遠又冷的地方生活,冬季才返回的鳥。
儘管它們可能會在同一個地方各自度過一生中一半的時光——卻從來沒有機會在一起。
這段梁芷柔關於“候鳥”的獨白,是《候鳥》各路測評文案中的“熟客”,也是古詩詞意象中的“熟客”。
作為“候鳥”,它象徵著自由與嚮往的選擇,愛情與忠貞的守望,而“候鳥的遷徙”,則象徵著生命的旅程,也是生存與生活的旅程。
當我將這個詞所代表的意象代入故事時,不管遊戲的結局如何,起碼在我心裡,葉雨瀟和梁芷柔就應該獲得這麼一個“happy ending”了。而後續的情節也確實沒讓我失望,“候鳥”這一意象的文化內涵已經了融入作品,成為了引領全篇的線索。這種文化的“共鳴”是隱性的,不太能直接體現在玩家的感受上,但也是切實存在,不至於成為無用功的。
作為國gal,上訴的文化要素毋庸置疑是可以作為一個引起玩家共鳴的“賣點”的,但現有的很多國gal在這點上顯然只有“蹭”的嫌疑,而沒有切實的文化底蘊來融入作品,落得個浮於表面,流於庸俗的境地。就像某些遊戲中,只是給角色取一個國風角色的名字,就算翻遍典籍,那又能花多少時間,又能賦予作品多少“用心”呢?
《候鳥》在這點上顯然做的很好。
3.與角色的共鳴
一個平凡的,未能找尋到自己潛力所在的主角,或許多多少少擅長些什麼,也或許沒有,但總還走在平凡的路途上。
很像你我吧?
就如當年的《龍族》所塑造的那個路明非,“你看他的眼神,多叫人喜歡,那麼卑賤,那麼悲傷,卻又藏著獅子“。有多少人曾在他身上尋得了自己的影子。
很多人都能從這種形象上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相似,這種塑造是理所當然,卻也難能可貴的。要問為何如此:現在的他是現在的你,未來的他是理想中的你,或許這就是答案。
伏龍欲攀擎天柱,仍需下筆一點睛。
在夢想的天空下,這樣的角色總還是存在著翱翔的可能性。或許如今平凡,但總有一天,若能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會如候鳥那般,鼓起張開翅膀的勇氣,在蒼穹之上展翅。
我也有著這樣的希望:希望未來的國gal,能誕生出更多的《候鳥》,就如無數候鳥飛出雨雲,在驕陽之下鋪滿天空,就能映出一片炫目的碎金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