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易中天在評價“曹操是梟雄”這句話時曾言:“何為梟雄?梟雄即英雄!”可見,若是僅以智謀與氣概而論,曹操確實不失為一個英雄的人物。今天,我們僅以智謀、戰略眼光和治世能力的角度出發,來走進被當代人戲稱為“曹老闆”的傳奇一生。
年少有為,卻不得志
與劉備劉老闆28歲創業、48歲才有了荊州作為根據地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道路不同,曹老闆的創業難度相對來說完全就是新手模式。他出生於官宦世家,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是漢相曹參之後,其父曹嵩又是當時擁有侯爵的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曹操在出身上,比空掛了一個“漢室宗親”身份卻還不為人所認的劉備可發達多了。
19歲時,曹操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當時的洛陽是皇親國戚以及各路貴族權要的聚居之處,原先的洛陽官員對轄區內的治安基本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只要不是起兵造反,基本就是“平安無事”。然而曹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只認法不認人,故而也得罪了不少權貴,最後明升暗降,調離了洛陽。
6年後,曹操受朝廷徵召,官拜議郎,用現在的話說,大概是國會議員這麼個概念。曹操在其位,謀其職,上書勸諫皇帝親賢臣遠小人,可惜未被漢靈帝採納。而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然東漢朝政已經日益腐敗,此乃大勢所趨,曹操自知無力迴天,無奈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
初露鋒芒,無奈天時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曹操臨危受命,任騎都尉,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最終大獲全勝。曹操因功獲封,官至濟南相。此時的曹操已經29歲,距初治洛陽已過10年,然而曹操似乎就是“毫無長進”,不畏權貴,治事如初。濟南有縣十餘個,各縣官吏多依附貴勢,故而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城主都知道這些人背後都有靠山,故而皆置之不問。然而曹操到職後,不問背景,只問罪責,行一城之主應盡之職責,大力整治貪腐惡吏,一下奏免了八成的地方官員,令得濟南官場發生“大地震”。各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濟南在曹操的治理下“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9年,漢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不聽曹操勸諫,一意孤行欲滅十常侍,結果反丟了性命。沒過多久,董卓入京,擁兵自重的他禍亂朝綱,***,曹操不願與其為伍,遂改名易姓逃回陳留,散家財,合義兵,並同時號召天下英雄共討董賊。
接著,便是著名的“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然而可惜的是,這十八路人馬,表面上是一心勤王,實則不少人都是心懷鬼胎;盟主袁紹的謀略和眼光又不如曹操,致使董卓兵敗、挾天子遷都長安時,竟錯失決勝良機,決定按兵不動;其餘諸侯又懼怕董卓的西涼精銳,也不敢貿然追殺,致使只有曹操一路獨自引軍西進,結果兵微將寡,大敗而回。
曹操戰敗回來後,見諸侯均不敢貿然進軍,便建議各踞要害,圍困董卓;然而諸侯皆不願聽曹操之言,只顧趁機私下發展自己的勢力。曹操見狀,心灰意冷。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諸侯聯軍至此解散,各奔東西。
官渡一戰,稱霸北方
十八路諸侯分崩離析後,曹操看出了東漢的病根所在。“搖人救不了漢朝”,曹操明白只有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才能有足夠的話語權,救這個國家於危難之中。於是他開始著手發展自己的勢力,收兗州、定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牛耳;謀徐州、破袁術、敗呂布,然後便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勁敵——袁紹。
公元200年,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官渡之戰拉開序幕。當時,曹操的兵力遠不及袁紹,雙方兵力懸殊到甚至曹操帳下眾將都覺得沒有勝算,士氣低下。但是,曹操卻鼓勵眾將,言袁紹為人剛愎自用,帳下將士皆為驕兵,看似人多將廣,實則烏合之眾,不堪一擊。隨後,親自領軍準備迎戰袁紹。眾將聞言,又見曹操親上戰場,士氣大振。
曹操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隨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殺得袁軍措手不及,顏良於混亂中被斬 ,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知袁紹得信必派大軍前來,不可力敵,故立刻率白馬軍民西撤。果然,不久後,追兵漸近。曹操命軍士解鞍放馬,棄輜重於道邊,營造慌亂逃命的假象以迷惑追兵,自己則僅率數百騎埋伏於道邊。袁軍追兵大至,見道邊輜重,瞬間將軍紀拋於腦後,哄搶財物,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然而,袁紹雖然損兵折將,但是人數優勢依然明顯。雙方攻防鏖戰了兩個月左右。久戰之下,曹操的糧草見底,處境極為困難。
就在生死存亡之際,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遵許攸之計,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走小道偷襲烏巢。然而奇襲烏巢雖然使得袁軍混亂,但守將淳于瓊卻據守營寨,曹操一時未能得手,而得到消息的袁紹則已經派援軍回防。危急時刻,曹操鼓舞將士,不顧背後的袁紹增員而只攻烏巢,士卒們拼死一戰,最終大破烏巢。因糧草被焚,袁軍潰散,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曹,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北方形勢也因此塵埃落定,曹操的“創業”終於度過了困難期,“曹老闆”的名號就此實錘上線。
獲勝後,曹操清點袁紹書信,發現了有不少自己的官員與袁紹私下勾結。曹操將這些書信付之一炬,以示不予追究,令部下對其無比欽佩與感恩,自此以後都死心塌地跟隨曹操,再無二心。
官渡之後,曹老闆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奪取荊州繼而以圖天下,卻在赤壁被諸葛亮和周瑜聯手合計而敗,號稱的80萬大軍,逃回去的僅寥寥幾百;不過,畢竟北方根基還是比較穩固的,沒多久,曹老闆滅馬騰、降張魯,但是在漢中敗給劉備,無奈撤回北方。撤出漢中後,曹操將國策調整為養兵屯墾,人話翻譯就是:可勁兒發育!這也為魏國打下了堅固的戰略資源基礎,保證了魏國立於不敗之地。
嚴明律法,唯才是舉
由於宦官亂政,權貴結黨,皇親營私,曹操為官之初始終無法徹底施展自己的抱負。直到他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袁紹治理冀州時,“以寬治寬”,致使土豪劣紳橫行鄉里,百姓民不聊生;而曹操治理冀州後,“重豪強兼併之法”,嚴明律法,違者不論出身,均依法嚴懲。當時不以為意、明知故犯而被其懲處的豪紳不計其數,百姓大為喜悅。
漢朝選拔官吏,規定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這使得許多寒門子弟永無出頭之日,大量潛在的人才因此流失。曹操深知此弊端,所以用人不重出身,但凡能夠“明達法理”,能行法治者,皆可為官;反之,即使出身名門,但是為庸才、不重法理者,在曹操手下不但不能為官,甚至會因自己的蠻橫行為和權貴思想而受到處罰。
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曹操強調“唯才是舉”。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曹操的任人唯才,打破了漢朝固有的士族門第觀念和傳統,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縱觀曹操一生,歷史對其評價,大多不離“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曹操的抑制豪強、人才制度改革,不得不說在東漢時期可以說是劃時代的舉措,連***都對此做了非常正面的讚賞。確實,若以歷史的背景而論,曹操絕對算是個反面人物,但其軍事戰略、治世能力,加之以一己之力創建魏國,也不愧於稱其一聲:曹老闆!